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昌黎政權(quán)的“胡漢自治”

——慕容氏—漢士族政治聯(lián)盟的形成

胡漢分治是五胡政權(quán)最普遍、最重要的政治形態(tài),從陳寅恪開始直至當今史學界,凡涉及十六國史的研究,都給予很大的關(guān)注參考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萬繩楠整理,黃山書社1987年版,第106頁)、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頁)、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245、266頁)、黃惠賢《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80頁)、李椿浩《十六國政權(quán)政治體制研究》(第113—136頁)、王延武《后趙政權(quán)胡漢分治政策再認識》(《中國史研究》1988年第2期)、馮君實《十六國官制初探》(《東北師大學報》1984年第4期)。,研究者從原因、影響、形式等多方面論述了它在民族融合進程中的作用。但是,關(guān)于慕容氏的昌黎政權(quán)體制,關(guān)注者甚少高敏先生認為慕容氏在昌黎時期保持著鮮卑部落組織,見氏著《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第172、173、175頁。。通過深入考證,我們發(fā)現(xiàn),昌黎政權(quán)不僅實行胡漢分治,而且創(chuàng)建了十六國歷史上最徹底的胡漢分治——即“胡漢自治”。它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胡漢分別組成自官吏至部眾的兩大互不錯雜的系統(tǒng);二,此處的“胡”專指慕容氏,其他少數(shù)民族被摒棄于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慕容氏—漢士族的政治聯(lián)盟。試論之。

永康四年(300),慕容廆率部落入居棘城。永嘉之亂后,大量的中原流民投靠慕容廆,“廆乃立郡以統(tǒng)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第2806頁。。關(guān)于僑郡縣的具體位置已無法考證,但通過現(xiàn)有史料記載可知這些僑郡縣在地理上與棘城是相隔的。咸康四年(338)趙石虎率中軍圍攻棘城,同時“遣使四出,招誘民夷,燕成周內(nèi)史崔燾……等皆應之,凡得三十六城。冀陽流寓之士共殺太守宋燭,營丘內(nèi)史鮮于屈亦遣使降趙,武寧令廣平孫興曉喻吏民,數(shù)其罪而殺之,閉城拒守”《資治通鑒》東晉成帝咸康四年(338),第3019頁。。武寧為營丘郡下的僑縣。可見成周、冀陽、營丘及武寧這些僑郡縣皆獨立為城,與棘城相隔,故一方面,石虎“率中軍攻圍棘城”;另一方面,“遣使四出,招誘諸城”。關(guān)于僑郡縣的位置,《資治通鑒》胡注曰:“以五代志考之,樂浪、冀陽、營丘郡、朝鮮、武寧等縣,當盡在隋遼西郡柳城縣界。”《資治通鑒》東晉成帝咸康四年(338),第3019頁。隋盡并原昌黎郡諸縣為柳城縣,是則諸僑郡縣當在昌黎縣界。石虎退兵以后,燕王皝分兵討諸叛城。


崔燾、常霸奔鄴,封抽、宋晃、游泓奔高句麗。同上書,第3021頁。


這條材料為我們考察僑郡縣的位置提供了一條線索。太興二年(319),慕容廆擊潰平州刺史崔毖,領(lǐng)土從昌黎擴至遼東全境,并承襲了遼東原有的郡縣體制。東夷校尉、護軍皆駐于遼東襄平,居就為遼東屬縣,位于棘城之東,毗鄰高句麗,故封抽、宋晃、游泓奔高句麗;成周、武原為慕容氏僑置之郡縣,當位于棘城之西,與石趙統(tǒng)治區(qū)相接,故崔燾、常霸奔鄴。這樣,在慕容氏的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形成了西部之僑置郡縣、中部棘城之鮮卑部落、東部之遼東郡縣的胡漢在空間上分居的格局。

此后,慕容氏的勢力逐漸發(fā)展起來,兼并了許多其他的少數(shù)民族部落。

永嘉五年(311),擊遼東附塞鮮卑素喜連、木丸津,二部悉降,“徙之棘城”《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第2805頁。

咸康四年(338),段遼降燕,慕容恪“擁段遼及其部眾”以歸《晉書》卷109《慕容皝載記》,第2818頁。

咸康八年(342),滅高句麗,“掠男女五萬余口”而歸同上書,第2822頁。

建興二年(344),滅宇文部,“徙其部人五萬余落于昌黎”同上書,第2822頁。

上引史料永嘉五年條明確指出慕容氏將兼并之遼東鮮卑遷于棘城,與本部雜居。建興二年條言遷宇文部于昌黎,究竟為昌黎何地不明。其余二條更是語焉不詳。那么,慕容氏到底將兼并之少數(shù)部族遷于何地?慕容皝時,封裕在上疏中談及此問題,說:


句麗、百濟及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勢所徙,咸有思歸之心。今戶垂十萬,狹湊都城,恐方將為國家深害,宜分其兄弟宗屬,徙于西境諸城,使不得散在居人,知國之虛實。《晉書》卷109《慕容皝載記》,第2824頁。


時慕容氏都于龍城,封裕之疏反映的是諸部聚集龍城的情況。素喜連、木丸津及段部鮮卑之滅,皆在遷都龍城之前,至此卻居于龍城,可見他們是隨慕容部從棘城遷徙而來。宇文部被滅在344年,從原居住地直接徙于龍城,與來自棘城的慕容本部、段部等雜居,即所謂“狹湊都城”。可見,無論慕容氏都于何地,所兼并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部落皆與慕容本部同居于都城,與諸僑郡縣的漢民分而居之。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看到,昌黎時期慕容鮮卑依然保持著原有的胡族部落。這一點也可以從官制系統(tǒng)中反映出來。日本學者田村実造從慕容氏的最高統(tǒng)治者兼有“大單于”及“將軍”等胡漢雙重官號認為昌黎時期仍實行胡漢二元體制田村実造:《ぼよぅ王國の成立と性格》,《東洋史研究》11卷2號,1951年。。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補充。除其最高統(tǒng)治者兼大單于號外,單于之下設左賢王,也是自匈奴以來的胡族職官韓狄:《十六國時期的“單于”制度》,《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一般皆以世子擔任。慕容廆為遼東公,“以世子皝為冠軍將軍、左賢王”《晉書》卷109《慕容皝載記》,第2815頁。;慕容皝稱燕王,“以世子儁為安北將軍、左賢王、東夷校尉”《晉書》卷110《慕容儁載記》,第2831頁。;慕容儁即燕王位,其時諸子幼弱,“以弟交為左賢王”《資治通鑒》東晉穆帝永和四年(348),第3085頁。。關(guān)于其基層部落組織結(jié)構(gòu),史料缺乏,不能詳細說明,但仍可窺其大致輪廓。永和六年(350),慕容儁南下中原首先攻占薊城,“以中部俟釐慕輿句留統(tǒng)治事”《資治通鑒》東晉穆帝永和六年(350),第3104頁。。《資治通鑒》胡注曰:“俟釐,蓋鮮卑部帥之稱。”由“中部”可推知慕容鮮卑部落逐級構(gòu)成。

綜上所述,昌黎時期慕容鮮卑保持著完整的部落組織、與漢人郡縣系統(tǒng)分治、實行胡漢分治可為定論。

十六國時期,最早在中原建立統(tǒng)治的胡族國家是前、后趙。這兩個政權(quán)的胡漢分治制度較典型,為十六國胡漢分治的濫觴。我們以其制為例,來比較說明昌黎政權(quán)胡漢分治的特點。關(guān)于二趙政權(quán)的胡漢分治,前人已有詳論,茲不贅述參考邱久榮《論十六國時期的胡漢分治》(《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及周偉洲《漢趙國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0—193頁)、申友良《中國北方民族及其政權(quán)研究》(第98頁)。。下面,我們重點考察其“漢”系統(tǒng)的官吏構(gòu)成。

永興元年(304),劉元海即漢王位,“置百官,以劉宣為丞相,崔游為御史大夫,劉宏為太尉,其余拜授各有差”《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第2650頁。。據(jù)《資治通鑒》補,還有“范隆為大鴻臚,朱紀為太常,上黨崔懿之、后部人陳元達皆為黃門郎,族子劉曜為建武將軍”《資治通鑒》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第2702頁。

石勒之趙國,以刁膺為右長史《資治通鑒》西晉懷帝永嘉六年(312),第2777頁。,后黜為將軍,擢張賓為右長史;同時,以桃豹、石虎為魏郡太守、鎮(zhèn)鄴《資治通鑒》西晉愍帝建興元年(313),第2794頁。

試對上述史料中的人物族屬進行分析。前趙中,劉宣、劉宏、陳元達為匈奴人,據(jù)《載記》劉宣為左賢王《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第2647頁。,《資治通鑒》記“左于陸王弘”,而陳元達為“后部人”,三人皆為匈奴無疑。劉淵曾“師事上黨崔游”,則崔游、崔懿之為上黨漢人。再看后趙,張賓為漢族,石虎族屬自無須贅言,桃豹、刁膺為羯胡之族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第384頁。

以上所舉僅為較典型的二例。周偉洲曾對前趙漢式職官系統(tǒng)的任職做過較詳細的列表周偉洲:《漢趙國史》,第155—185頁。,其中含有大量胡人。可見前后二趙的漢官系統(tǒng)中(包括中央政府及地方郡縣)有大量的胡人任職。漢主劉淵以“劉聰為大司馬、大單于、并錄尚書事”《晉書》卷101《劉元海載記》,第2652頁。,以劉曜為“征討大都督、領(lǐng)單于左輔”,以廷尉喬智明領(lǐng)單于右輔《資治通鑒》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第2749頁。。后趙主石弘以石虎為“丞相、大單于,總攝百揆”《晉書》卷105《石勒載記下附子弘載記》,第2754頁。。這兩條史料更是清楚地表明,二趙政權(quán)的“國人”除統(tǒng)治胡族部落外,還進入漢官系統(tǒng),擔任樞要之職,對漢人進行嚴密的控制。

這樣,二趙胡漢分治體制中的“漢”系統(tǒng),僅是指被統(tǒng)治對象為漢人、管理形式也因循漢式政府,但是官吏既有漢人也有胡人,而且以胡人任樞要。總之,胡人和漢人確實被“分治”,但卻是“以胡統(tǒng)漢”。

再看慕容氏的昌黎政權(quán)。

昌黎政權(quán)下的漢人系統(tǒng)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慕容氏為永嘉之亂后歸附的中原流民設置的僑郡縣,已如上文所述;二是太興二年兼并平州刺史崔毖所獲之遼東郡縣。這兩部分構(gòu)成慕容氏統(tǒng)治下的漢人部分。那么,慕容氏怎樣管理這些漢人呢?

永嘉之亂后,慕容氏確立“擁晉”方針,浮海勸進,東晉元帝封慕容廆為“龍驤將軍、大單于、昌黎公”,此后慕容氏成為東晉統(tǒng)下的地方政權(quán)。

表1-1 昌黎政權(quán)慕容氏諸主封爵

我們看到,東晉對慕容氏的封授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胡官“大單于”;二是漢官部分,包括地方官號及爵號,這也說明了慕容氏實行胡漢分治,其最高統(tǒng)治者兼有雙重身份。按魏晉以來的通例,地方官兼有都督、將軍、刺史三種稱號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卷》,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45,1963年,第88頁。、兩種官府(州官、府官);再加之自慕容廆以來即僭置王國官,這樣,慕容氏的昌黎政府由三個系統(tǒng)構(gòu)成:府官、州官、王國官。

表1-2 昌黎政府職官

續(xù)表

據(jù)表1-2,王獻、劉明郡望不詳,據(jù)漢族官員封裕之上疏:“王獻、劉明,忠臣也,愿宥忤鱗之衍,收其藥石之效。”《晉書》卷109《慕容皝載記》,第2825頁。從文化面貌來看,二人必為漢人。張英、趙磐族屬不明,但從其姓名來看,似為漢人。余皆為中原及遼東漢人,郡望清晰,不容置疑李椿浩《十六國政權(quán)政治體制研究》曰:“《資治通鑒》晉成帝咸康四年有‘朝鮮令昌黎孫泳’,據(jù)此,疑孫希、兄泳為鮮卑族”,第60頁,孫泳為昌黎郡漢人,被任命為僑縣朝鮮的縣令,甚明,不知李椿浩如何推出其為鮮卑族的結(jié)論。

再看地方郡縣之任職。慕容氏所統(tǒng)郡縣包括兩個部分:僑郡縣和遼東諸郡縣。

表1-3 昌黎時期郡縣守令

注:[1]鑒于無法考證其具體任官年代,一律以首次出現(xiàn)于《資治通鑒》的年代為準,以備查找。見于《晉書》而《資治通鑒》失載的,無法確定年代,則注明在《晉書》中的出處。以下表格亦然。

[2]此年陽鶩卸任,韓矯繼任,故于《資治通鑒》中同年出現(xiàn)。以下表格出現(xiàn)此種情況亦然。

上表所列郡縣守令除鮮于屈外,皆為漢族土人。據(jù)姚薇元《北朝胡姓考》鮮于氏條:“鮮于氏,出自春秋狄國鮮虞之后,以國為氏,高車族也。”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第312頁。春秋后期鮮虞國為晉國所滅,其國人多融入漢人之中,征之史傳,鮮于氏自漢以來,代有聞人。此鮮于屈被委任為漢人郡縣守令,必為漢化已久的高車種人。

表1-2及表1-3顯示,昌黎漢官系統(tǒng)之中央及地方皆由漢人任職。

那么,慕容氏貴族在這個政權(quán)中處于怎樣的地位呢?為了說明問題,我們把見于史籍的昌黎政權(quán)的征戰(zhàn)、鎮(zhèn)戍情況逐年列表如下。

表1-4 昌黎時期領(lǐng)軍將領(lǐng)

續(xù)表

注:標* 號者除宋回族屬不明,余為漢人將領(lǐng)。

據(jù)表1-4,從永嘉五年(311)至永和六年(350),見于史載的戰(zhàn)爭記錄共二十四次,參與戰(zhàn)爭的主要將領(lǐng)共四十人次,雖有漢人為偏師輔助者,但其將帥皆為鮮卑貴族。可以這樣斷言:昌黎時期慕容氏貴族皆帶將軍號率兵征戰(zhàn)或為地方鎮(zhèn)將。

陳寅恪先生曰:耕、戰(zhàn)之分工實為胡漢分工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110頁。。黃惠賢《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魏晉南北朝卷》曰:“兵民分治與胡漢分治是一致的,所謂胡人當兵、漢人種田是北朝多數(shù)少數(shù)族王國的基本、共同特征。”黃惠賢:《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頁。這個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昌黎政權(quán)。永嘉之亂后,大量的中原流民投靠慕容部,成為農(nóng)業(yè)勞動的主要承擔者,慕容氏采用“魏晉舊法”進行剝削,這在漢族官員封裕的上疏中有清晰的反映。上述戰(zhàn)役的將領(lǐng)皆由鮮卑貴族擔任也正是這個原因。那么,可以想見,鮮卑貴族平時擔任各級部酋(如“中部俟釐”之類),戰(zhàn)爭時被冠以各種將軍號、率領(lǐng)部落兵作戰(zhàn)。

綜上所述,昌黎政權(quán)的胡漢分治,不僅是鮮卑部落和漢人郡縣的分治,而且是漢官系統(tǒng)與胡官系統(tǒng)的分治。所有的漢式職官皆委以漢人,而鮮卑貴族則任部酋,戰(zhàn)時率領(lǐng)部落兵出征,最后總統(tǒng)于慕容氏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這里,沒有出現(xiàn)二趙政權(quán)中胡人滲入漢官系統(tǒng)的現(xiàn)象。漢人被委以很高的自治權(quán)治理漢人。這是漢人在昌黎政權(quán)中具有高度政治地位的表現(xiàn)。或許有人說,慕容氏不進入漢職系統(tǒng)是因為受文化水平的限制。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雖然慕容氏偏居昌黎一隅,可是從第一代君主慕容廆開始就已接觸漢文化見《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慕容廆謁見東夷校尉何龕事,第2804頁。,至永嘉之亂后吸收中原士族,建立官學,“其世子皝率國胄束修受業(yè)焉。廆覽政之暇,親臨聽之”《晉書》卷108《慕容廆載記》,第1806頁。。所以,昌黎政權(quán)胡漢職官系統(tǒng)分治的原因,歸根結(jié)底是漢人自治權(quán)的問題。永嘉之亂初期,東萊鞠彭“帥鄉(xiāng)里千余家”投奔慕容部,338年棘城之戰(zhàn)時任樂浪太守,微弱難以堅持,乃“選鄉(xiāng)里壯士二百余人共還棘城”。可見流民領(lǐng)袖仍保留了原來的部眾。

以上是一個方面,說明昌黎政權(quán)中的漢人完全實現(xiàn)了自治。同時,我們注意到,胡官系統(tǒng)皆由慕容氏擔任領(lǐng)軍及鎮(zhèn)戍將領(lǐng),而無段氏、宇文氏之類的其他胡族。這也與此前建立政權(quán)的十六國國家——前、后趙的胡官系統(tǒng)有很大不同。試論之。

陳寅恪先生曰:十六國的大單于臺即本族(即國人)力量之所在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110頁。,史界多持這一看法參考邱久榮《論十六國時期的胡漢分治》。。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族之外的“六夷”也被編入二趙的大單于系統(tǒng)下漢主劉聰設“單于左右輔,各主六夷十萬落,萬落置一都尉”,此六夷或認為是“匈奴、羯、鮮卑、氐、羌”,或認為有烏丸而無巴蠻,但無論哪種說法,都包括了匈奴本部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參考申友良《中國北方民族及其政權(quán)研究》,第98頁。。劉淵置單于臺于平陽西,后石勒進攻靳準于平陽,“巴帥及諸羌羯降者十余萬落”《晉書》卷104《石勒載記》,第2728頁。,其中有巴及羌羯,可見“夷”部落是與“國人”共同編制在大單于臺系統(tǒng)下。雖然大單于系統(tǒng)的核心職位如大單于、單于左右輔由“國人”擔任劉聰時以“單于左右輔,各主六夷十萬落”,任職者有劉曜、喬智明,皆為匈奴貴族,可見“夷”上層仍歸屬“國人”領(lǐng)導。,但是,其下的部酋卻包括各種“夷”人。劉曜置單于臺于渭城,“置左右賢王已下,皆以胡、羯、鮮卑、氐、羌豪桀為之”《晉書》卷103《劉曜載記》,第2698頁。。可見,“夷”酋與“國人”貴族共同構(gòu)成大單于系統(tǒng)——前趙的核心統(tǒng)治階層。

由此“夷”成為“國人”之下的最重要的輔助力量。后趙太子石弘懦弱,石勒深恐石虎奪位,乃以“王陽專統(tǒng)六夷以輔之”《晉書》卷105《石勒載記下》,第2743頁。。此前王陽“領(lǐng)門臣祭酒,專明胡人辭訟”同上書,第2735頁。。據(jù)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王陽為西域羯胡陳連慶:《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研究》,第381頁。。王陽所統(tǒng)“六夷”,必包括“國人”之外的“夷”,此點毋庸置疑。其為國家重要的政治軍事力量,故石勒用以加強石弘的勢力。后趙冉閔之亂,“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晉書》卷107《石季龍載記下附子鑒載記》,第2792頁。,“國人”是冉閔對付的主要對象,除此之外,“六夷敢稱兵仗者斬”,“夷”雖不是主要敵人,但是“國人”的重要輔佐力量,故有此禁令。前趙劉淵立氐酋單征女為后,生子劉乂,后被立為皇太弟,領(lǐng)大單于、大司徒。這也源于氐羌是前趙重要輔佐力量的政治背景。這是第一點。

第二,“六夷”在二趙政權(quán)中不僅是大單于之胡官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滲入漢官系統(tǒng)。前趙中的氐羌官員見于史載的有長水校尉尹車、解虎、河南太守尹平、洛陽鎮(zhèn)將尹安《資治通鑒》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長水校尉尹車、解虎謀反被誅,“四山氐、羌、巴、羯應之者三十余萬,關(guān)中大亂,城門晝閉”,游子遠認為“應前日坐虎、車等事,其家老弱沒入奚官者,皆縱遣之,使之自相招引,聽其復業(yè)。彼既得生路,何為不降”,第2879頁。尹車、解虎為氐羌甚明。疑尹平、尹安亦皆為氐羌之族。。另有游子遠其人,被趙主劉曜罵為“大荔奴”《資治通鑒》東晉元帝太興三年(320),第2879頁。,胡注曰“大荔”為西戎(氐羌前身)種落,則游子遠之族屬亦為氐羌,故被派遣討伐氐羌之叛,當是利用他的身份之便,后官至大司徒、錄尚書事,成為政權(quán)的中樞人物。

總之,二趙政權(quán)重用“夷”來補充本族統(tǒng)治力量的不足、共同鎮(zhèn)壓統(tǒng)治廣大的漢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二趙形成了這樣一種政治體制。呂一飛《匈奴漢國的政治與氐羌》認為:


劉淵的民族政策簡而言之,有三個層面:倚重南匈奴五部之眾,作為核心力量;團結(jié)其他胡族,作為準核心力量;同時廣泛吸引和團結(jié)晉人(漢族),爭取他們支持漢國政權(quán)。呂一飛:《匈奴漢國的政治與氐羌》,《歷史研究》2001年第2期。


此段文字中“廣泛吸引和團結(jié)晉人”云云,從大道理上來講是不錯的,任何一個統(tǒng)治者都想獲得最廣泛的支持與認可,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在十六國初期民族矛盾較激烈的情況下,廣大漢人是被統(tǒng)治、被鎮(zhèn)壓的對象,《資治通鑒》穆帝永和二年(346):“沙門吳進言于季龍曰:‘胡運將衰,晉當復興,宜苦役晉人以厭其氣。'”《晉書》卷107《石季龍載記下》,第2782頁。清楚地表明胡族政權(quán)以漢人為敵的態(tài)度,“國人”之外的“夷”之所以成為“準核心”力量,就是為這一目標服務的。

綜上所述,前、后二趙政權(quán)形成了以“國人”和“六夷”構(gòu)成的統(tǒng)治核心。那么,為什么昌黎政權(quán)卻沒有“六夷”的參與呢?慕容氏所兼并的宇文、段氏等強大的鮮卑勢力哪里去了呢?漢族官員封裕之上疏曰:


句麗、百濟及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勢所徙,非如中國慕義而至,咸有思歸之心。今戶垂十萬,狹湊都城,恐方將為國家深害,宜分其兄弟宗屬,徙于西境諸城。《晉書》卷109《慕容皝載記》,第2824頁。


谷川道雄認為慕容氏對所征服的少數(shù)民族采用了強制徙民的政策,但雙方究竟結(jié)成了怎樣的關(guān)系并不明了[日]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慕容部的征服戰(zhàn)爭幾乎毫無例外地伴隨著被征服部族的強制遷徙或是徙民”,第58頁。,而據(jù)封裕上疏,不僅伴隨著強制徙民,而且雙方仍處于尖銳的對立中關(guān)尾史郎認為十六國的徙民可分為四種形式,一是為保證勞動力的經(jīng)濟目的的徙民;二是打敗敵對勢力后、把其主要部分徙于國都附近進行統(tǒng)制管理的徙民;三是鎮(zhèn)壓國內(nèi)的反叛勢力后把其遷離根據(jù)地的徙民;四是出于政治目的對政權(quán)的主體力量及追隨者的徙民,轉(zhuǎn)引自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東京東方書店2002年版),第192頁,慕容氏對宇文、段部的徙民應當屬于第二種,其敵對關(guān)系是必然的。,這是他們長期敵對關(guān)系的必然結(jié)局。也是慕容氏摒棄諸胡不用,與漢人構(gòu)成政權(quán)核心的原因,在這里,慕容氏之外的“六夷”反而成為被統(tǒng)治、被鎮(zhèn)壓的對象。小林聰認為被征服少數(shù)民族的一部分被慕容氏吸收進入政權(quán)中核,顯然并不符合實際[日]小林聰《慕容政権の支配構(gòu)造の特質(zhì)》:“各民族集団の一定部分が政権の中心部に取り込まれてぃき”。

在十六國的胡族政權(quán)中,不僅前、后二趙重用“六夷”補充“國人”力量統(tǒng)治廣大漢人,慕容氏之后的各政權(quán)也是同樣詳見拙作《十六國的“國人”政治體制》(未刊稿)。,總之,慕容氏的昌黎政權(quán)摒棄諸胡與漢人共同組成統(tǒng)治核心的做法,創(chuàng)建了五胡十六國史上較獨特的政治形態(tài)[日]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認為,與前趙、后趙不同,慕容氏在統(tǒng)一遼東、遼西地區(qū)的時候,就已吸納了大批的流亡漢士族,第202頁,雖未深入論述,也覺察到慕容氏建國道路的獨特性。,這對于研究十六國的民族融合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旌德县| 九寨沟县| 绥江县| 思茅市| 林周县| 当涂县| 蓬安县| 湘阴县| 大邑县| 钟祥市| 化隆| 宁明县| 连云港市| 越西县| 遂溪县| 宁乡县| 秭归县| 宣威市| 平度市| 南华县| 彰武县| 安丘市| 潮安县| 鄂温| 韶山市| 靖边县| 郎溪县| 台南市| 稻城县| 合江县| 万宁市| 苏尼特左旗| 监利县| 灵璧县| 舟山市| 黄龙县| 顺昌县| 大同县| 大英县| 登封市| 蓬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