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大理的跨越發展(1949—1978)新中國成立至1982年,今大理市尚未成立。本節所述的大理,包括組成今大理市的原大理縣、下關市和鳳儀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理地區獲得解放,以白族為主體的大理各民族人民成了蒼洱大地的主人。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各民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得到了充分體現和保障,愛國主義傳統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進一步激發,蒼洱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這是中華民族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偉大轉折的縮影。

一 新中國民主建政與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成立

1949年4月,中共劍川縣工委組織劍川暴動,揭開了滇西北游記戰爭的序幕。同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12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第七支隊進駐大理。1950年2月,大理專員公署正式成立,全區14個縣和下關區人民政府相繼成立。

1952年,根據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在大理、鳳儀、巍山等縣的少數民族聚居和雜居地區,分別建立了27個鄉一級的民族自治區和民族民主聯合政府。從1954年年底開始,中共大理地委先后提出了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若干方案,在干部群眾中進行廣泛醞釀協商。各民族干部群眾認為:白族是大理地區除漢族以外,人口最多、分布面積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大理地區也是全國范圍內白族唯一的大規模聚居區。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對本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各民族的共同發展,都有著長遠的積極意義。

1956年11月17日,在下關隆重召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大會代表328人,其中白族114人,占代表總數的34.8%;漢族106人,占32.3%;彝族50人,占15.2%,回、傈僳、苗、納西、藏、傣等兄弟民族均有不同比例的代表。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宣布成立。自治州的成立,標志著一種開創性的政治體制在大理這一多民族區域的實施,少數民族群眾當家做主的理想成為現實,蒼洱之間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形勢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編寫組:《大理白族自治州概況(修訂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130頁。

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以后,于1958年將大理、鳳儀、下關、漾濞4縣市合并成立大理市。1959年,將賓川縣挖色、大城、康廊、海印等5個管理區劃歸大理市成立挖色人民公社。1960年年底撤銷大理市,恢復大理縣、下關市、漾濞縣建制,原鳳儀縣劃歸大理縣為鳳儀區。這一行政建制一直延續到1983年。

二 社會主義改造與國民經濟的跨越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理白族人民開展了與內地漢族地區相同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包括下關市、大理縣、鳳儀縣等今天大理市所屬的各縣區,都基本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白族主要聚居于壩區,自唐、南詔以來,農業已成為白族的主要經濟部門,農業生產與內地接近,封建地主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初期,據大理縣白族聚居的喜洲、沙村、仁里邑、周城等14個鄉的統計材料,占人口8.5%的地主富農,占有58.7%的土地,喜洲鄉的地主,每戶平均占有土地110多畝,最高者達3000畝,而貧農每戶平均只有半畝土地。新中國成立后,大理采取與內地漢族地區相同的方式,引導農民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年完成了民主改革,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大理市糧食總產量達6678萬公斤,比1952年的5377萬公斤增加1301萬公斤。1978年,糧食總產量達1.03億公斤。

白族手工業發達,長期以來手工業已經脫離農業成為獨立的經濟部門,并且形成了地區性的專業作坊,如大理的土織布、編草帽、蒼山石用具、海東石工、陶器等,遠近聞名。據1952年統計,大理地區共有手工業從業者11601戶,共計16872人。1953年,大理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年底,大理成立手工業合作社246個,入社人員占手工業從業人員90%以上,基本上完成了城鎮個體手工業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此后的30年間,大理白族手工業雖然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但仍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如聞名遐邇的大理石工藝品、大理草帽、羽毛畫和云木雕花家具,久負盛名的挑花刺繡和民族扎染布、注塑布鞋等,先后獲得過中央、省、州三級“優質產品”榮譽稱號,暢銷省內外,有的還打入國際市場。

工商業方面,新中國成立前,由于帝國主義資本的沖擊,加上國民黨政府的橫征暴斂,白族地區的民族工商業不斷破產,基礎十分薄弱,大理僅有私營小型工業企業13家,這些企業規模小,設備簡陋,生產技術落后,門類殘缺不全。新中國成立后,大理地區民族工業經歷了跨越式發展。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下關茶廠、發電廠等企業,同時根據“利用、限制、改造”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政策,扶持私營工業企業恢復生產。1952年,工業總產值917萬元,到1957年,大幅增加到1869萬元,1978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達到1.56億元,初步形成了從提供原材料到機器制造修理、從產品加工到設備配套安裝的生產能力和門類較為齊全、布局較為合理的工業體系,并且有了一批初具規模的骨干企業和重點產品。商業方面,195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111萬元,1957年達到2458萬元,1978年達到6848萬元。

三 社會文化事業成就巨大

人口方面,據民國時期資料,民國三十六年(1947)鳳儀縣有戶數8633戶,人口45481人。民國三十七年(1948)大理縣有戶數11747戶,人口68779人。新中國成立以后,人口增長很快。1952年,下關市人口為37057人,大理縣有159218人。1954年6月30日,全國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大理、鳳儀、下關三縣市人口合計為203318人。1958年,下關市人口76900人,大理縣171258人。1977年,下關市人口105381人,大理縣245657人。

1949年,大理的公路干道僅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開通的迤西公路(即滇緬公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軍隊修筑的大理南門至下關的13公里公路是市屬最早的公路。全市外出與運輸主要靠步行和人背馬馱。新中國成立以后,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起,貫徹修建農村公路,發展山區交通,繁榮城鄉經濟的政策,1950年8月,經過一年多努力,滇藏公路竣工,全長179.9公里,經市境44公里。1954年開工興建下關到巍山的關巍公路,經市境13.2公里。并陸續興修了近百公里的縣鄉公路,屬甲級馬車路。1957年下關汽車運輸總站有少量客車投入運營。

教育事業方面,1950年,大理僅有小學94所,228班,5059人。到1975年,發展到304所小學,1294班,49455人。1950年,省立大理中學、省立大理女子中學、大理縣立中學、滇西中正中學、國立大理師范等5校合并為大理人民中學。1953年,大理師范學校正式成立。大理人民中學改名為大理第一中學,為云南省四所重點中學之一。此外,掃盲教育成就巨大,在職工和農村舉行大規模的掃盲教育,包括掃盲班和夜校等,大批職工和農民脫盲,成為有知識的勞動者。

醫療衛生事業方面,1952年,全州僅有衛生機構30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415人。到1981年,僅大理縣就已有衛生機構市屬衛生機構785個,專業中醫師148人,西醫師214人,醫士332人,護士323人。新中國成立前,大理傳染病盛行,鼠疫、霍亂、天花三種烈性傳染病都曾廣泛流行。新中國成立以后,大力開展疾病預防,1951年鼠疫停止流行,1952年霍亂得到有效控制,1955年后天花已消滅,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根本改善。以上數據綜合參見編寫組《大理白族自治州概況(修訂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大理市志編纂委員會編《大理市志》,中華書局1998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炎陵县| 天祝| 略阳县| 皮山县| 绥德县| 精河县| 井陉县| 临泉县| 高青县| 大足县| 乐业县| 左贡县| 乌拉特中旗| 大余县| 巫山县| 安多县| 南部县| 济源市| 栖霞市| 丽江市| 皮山县| 枝江市| 南溪县| 上林县| 霍山县| 宁夏| 扬州市| 湖口县| 霍邱县| 岳池县| 罗源县| 邛崃市| 财经| 巴楚县| 台中市| 定陶县| 太谷县| 土默特左旗| 航空| 建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