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大理市卷
- 王鋒主編
- 1041字
- 2019-01-04 16:41:42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前大理社會經濟的發展
洱海地區是我國西南重要的文明發源地。洱海東岸銀梭島貝丘遺址的發掘證明,人類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經在洱海區域勞動、生息和繁衍,是云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蒼山馬龍峰的考古發掘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洱海之濱的先民已開始種植水稻,是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之一。秦漢以來,洱海地區和內地的交流進一步密切,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并成為中國內地和南亞、東南亞經濟、文化交流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南詔時期,洱海地區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經濟發展水平大幅提高,農業、手工業發展水平都已接近內地,為此后大理的經濟發展格局奠定了歷史基礎。
唐、宋到元、明、清時期,大理洱海區域經濟已成為全國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中央王朝的統一管轄下,農業、手工業發展水平大致與內地相同。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樞紐地位,以馬幫為主要形式的交通運輸業也發展起來,從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商貿經濟的發展。以下關為代表的商業性集鎮地位不斷凸顯,以“三月街”為代表的大型商品交易中心影響力不斷擴大。明、清以來,地區性的商幫也日益發展壯大,大理喜洲商幫在云南商貿經濟的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代以來,已經積累了一定資本的喜洲商幫進行各種產業的投資,促進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形態的礦冶、加工業、運輸業、商業的發展,大理也成為僅有的幾個在新中國成立前已產生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的少數民族地區之一。民國時期,大理白族地區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較大發展,先后出現了“永昌祥”“錫慶祥”“福春恒”等大商行,在上海、武漢、重慶、昆明、宜賓、個舊等大中城市以及緬甸、印度等國設有商號。民族商業資本是在地主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資本家又把商業資本轉化為土地資本,集中大量土地,后又投資到金融業和工業。抗日戰爭勝利后,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白族地區,傳統的紡織手工業、藍靛業、煙草業受到洋紗、洋靛、洋煙的大肆沖擊。國民黨政府忙于內戰,橫征暴斂,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大理地區民族工業也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遭到嚴重破壞,紛紛破產。
總體上看,長期以來,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地區生產水平較省內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為高,與漢族地區基本相同,但其內部也有顯著的地區性發展差異。一般來說,在大理壩區的白族農村,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而在公路交通沿線的下關、喜洲等少數城鎮,資本主義經濟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在云南各少數民族中也是比較突出的典型。另有小部分居于山區的白族,則還保存著封建領主制、奴隸制以至原始公社的殘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