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日本領事館對朝鮮族人民的統治方針

日本侵略我國東北,日本領事館、關東軍、滿鐵“三巨頭”起了關鍵作用。其中,分布于東北各地的日本領事館及其分館,為日本軍事侵略搜集情報,干涉中國內政,高高凌駕于中國地方政府之上,還通過“朝鮮人民會”等親日團體,嚴重挑撥東北民族關系,成為日帝侵略東北的急先鋒。

一 在東北各地設立日本領事館

至20年代,日本已在中國東北各地設立了許多領事館和警察署,其中,以奉天總領事館為最高代表機構,借此統轄其他領事館。1908年1月9日日本外務大臣給奉天、長春、哈爾濱、吉林、安東、牛莊官等地日本領事及副領事發出指令,要受奉天總領館的節制。外務省通商局:《領事官執務參考書》,1910年3月,第65頁。其理由是,由于奉天總領事館設于東三省總督所在地,在其管轄范圍發生的案件隨時與總督直接交涉,非常方便。因此,日本外務大臣要求在各地領事館管區內發生的事件,有必要與當地中國官府交涉;對其他領事館管區發生的事件,有必要與都督交涉,特別是利害關系上急待要解決的事情,及時報告給奉天總領事館。另外,各領事在自己管區內發生的事情,以及事關重要,有必要與中國地方官府交涉的問題,從頭到尾要報告奉天總領事。眾所周知,日本在中國的外交機關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即從北京公使開始,下設諸處總領事館,再下設領事館、領事分館及出張所等。在行政關系上,領事館受外務省外交大臣的指揮、監督及駐在國日本公使的監督。

在東北地區,日本領事館有明確的管理區域。例如,奉天總領事館管轄的區域為安東、牛莊、長春領事館和屬于哈爾濱總領事館管轄的部分地方;哈爾濱總領事館管轄的區域為伯都訥廳、五常廳、寧古塔以及吉林省部分地區、嫩江以東的盛京省、黑龍江省等;安東領事館管轄的區域為屬于盛京省的鳳凰廳、興京廳、安東縣、岫巖州、寬甸縣、通化縣、懷仁縣、臨江縣、輯安縣;牛莊領事館管轄的區域為屬盛京省的營口廳、復州、蓋平縣、海城縣、錦州府等;吉林領事館管轄區域為吉林省內屬奉天和哈爾濱總領事館管轄的部分地方;長春領事館所管區域為長春府和農安縣;齊齊哈爾領事館管轄區域為從黑龍江省嫩江和陶爾河匯合處起,經拜泉縣至黑龍江和布列亞河會合的以東地區;鐵嶺領事館管轄區域為奉天省內的營口廳、錦州府、蓋平縣、海城縣及復州等。當然,后來隨著總領事館和領事館的不斷增設,這種管轄區域有所變化,但基本上大同小異。

在延邊設立日本間島總領事館,主要依據是1909年簽訂的《間島協約》。該協約第二條規定:“中國政府俟本協約簽訂后,從速開放左開各處,準各國人居住貿易,日本國政府可于各該埠設立領事館或領事分館。其開埠日期應行另定:龍井村、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從此,日本取得了在龍井、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琿春開設領事館總館和分館的權利。

然而,日本在延邊設立領事館附屬警察署,遠遠超出協約規定的范圍,其管控權擴展到整個延邊地區。“間島協約”后,日本在延邊各地設領事館和所屬警察署狀況是,1909年11月,在延吉縣勇智鄉龍井村設間島總領事館的同時,附設警察部,并在其下設四個分署,即在和龍縣智新鄉設大拉子分署、和龍縣德新鄉設南陽坪分署、延吉縣尚義鄉設銅佛寺分署和天寶山分署。在延吉縣志仁鄉設局子街分館和警察署的同時,下設五個分署,即在和龍縣月新社設傑滿洞分署、延吉縣志仁鄉設八道溝分署、延吉縣志仁鄉設依蘭溝分署、汪清縣春化鄉設嘎呀河分署、汪清縣春芳鄉設涼水泉子分署。在延吉縣守信鄉設頭道溝分館和警察署的同時,下設兩個分署,即在和龍縣德化社設釜洞分署、延吉縣守信鄉設兩道溝分署。1910年11月在琿春縣首善鄉設琿春分館和警察署的同時,下設兩個分署,即在琿春縣敬信鄉設黑頂子分署和琿春縣勇智鄉設頭道溝分署。1910年3月設百草溝分館和警察署等。《外務省警察史》第27卷,不二出版1990年版,第269—272頁。

尤其,1921年“庚申年大討伐”之后,日本領事館在“間島”各地設親日團體朝鮮人民會的同時,在朝鮮人民會所在地配置日本警察署,共計18處。具體為,延吉境內有8處,即龍井村民會警察署、局子街民會警察署、頭道溝民會警察署、銅佛寺民會警察分署、二道溝民會警察派出所、八道溝民會警察派出所、依蘭溝民會警察派出所、天寶山民會警察署;和龍縣境內共4處,即大砬民會警察分署、八道河子民會警察分署、傑滿洞民會警察派出所、金洞民會警察分署;汪清縣境內共3處,即百草溝民會警察署、涼水泉子民會警察派出所、嘎呀河民會警察分署;琿春境內共3處,即琿春民會警察署、琿春頭道溝民會警察派出所、黑頂子民會警察分署。

在延邊之外其他朝鮮族聚居區,日帝也開設了許多領事館、警察署或派出所。1915年8月20日,安東日本領事向日本外相打報告,說“在鮮人移住中心的通化,設置分館或出張所,以保護和取締鮮人很有必要”。關東都督府對在管區設置警察署理由說,由于“匪賊橫行,另外,不能信任中國官憲保護和取締在留邦人及鮮人之微力”《在支帝國警察機關關系雜件》4—2—1—20。韓國中央圖書館(外交史料館)藏。。1916年11月設置的柳河鎮警察署,在該管區有中國人600戶7000人和日本人7戶12人,朝鮮人120戶700名。日帝認為這一地區存在日本人和朝鮮人增加的趨勢,所以,為“保護”他們而設警察署。1928年8月,屬新民府分館管區的公太堡有朝鮮人1500人,長武縣下有200多人,新民、黑山、阜新三個縣內也有若干朝鮮人。該館又是以所謂“保護”名義而設。《外務省警察史》第七卷,不二出版1990年版,第265頁。

在這些地方,朝鮮總督府和關東都督府為了避免管區的重復,明確規定了自己的管轄范圍,即大體上寬甸、桓仁、輯安、通化、臨江、長白,包括延邊屬朝鮮總督府管轄,其余地區由關東都督府管轄,并配置相應的領事館和警察署。

在東北各地設置的日本警察署及警察總數,隨局勢的變化時多時少,但是有一個特點是,駐延邊的日警人數與比例一直遠遠超過其他地區。表1—1為1928年4月在東北各地設有日本警察總數:

表1—1 1928年在中國東北日本外務省警察統計大阪經濟法科大學間島史料研究會編:《在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文書》(上),大阪經濟法科大學亞細亞研究所,1999年10月,第221頁。單位:人

由上表可知,1928年日本警察在東北分布,間島地區為最多,其警察數量比起東北地區日本領事館所屬警察總數超過一半以上,這主要與延邊地區朝鮮族人民開展得不屈不撓的反日斗爭有關。

總之,日本在朝鮮族居住區廣設領事館和警察署,在表面上冠冕堂皇地打著“保護”之名,但其實質是對朝鮮族人民的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視,要從根本上撲滅在朝鮮族居住區如火如荼展開的反日運動。

二 日本領事會議確定“統制與利用”方針

九一八事變前,日帝對東北朝鮮族人民的統治,主要是通過日本領事館和附屬警察署進行。他們經常打著“保護”或“取締”東北朝鮮人的幌子,把東北朝鮮人作為犧牲品來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日本也毫無掩飾地承認:“因為1910年日本合并朝鮮,在滿朝鮮人也成為日本國民,從而日本官憲對那些朝鮮人移民可以行使法權,間接地增大了日本在滿洲的權利。”大藏省管理局:《關于日本人海外活動的歷史調查》(8),滿洲篇(上),高麗書林1985年版,第19頁。

1917—1928年日本領事館利用兩年時間在奉天先后5次召開東北日本領事會議,專門討論如何“統制”和“利用”東北朝鮮人問題。第一次領事會議1917年10月10日召開21日結束,主要議題是“關于保護和取締在滿朝鮮人之件”、“土地商租規則”等問題;第二次領事會議是1922年2月4日召開12日結束,主要議題是“關于保護和取締在滿朝鮮人之件”、“關于撤回在滿朝鮮總督府派遣員之件”、“關于解決商租問題之件”等問題;第三次領事會議是1924年4月1日至7日召開6天,這次龍井日本總領事未參加;第四次領事會議是1926年5月3—5日召開,主要議題是“關于統一在滿朝鮮人設施機關之件”、“關于鮮人事業進步方法之件”、“關于保護和取締鮮人之根本方針之件”、“總督府對在滿鮮人的金融方針之件”等問題;第五次會議是1928年8月20—22日召開,議題中有“關于防止赤化之件”、“關于朝鮮人問題的決議”、“關于設置臨時朝鮮人調查機關之件”等問題。

盡管日本領事會議商討了東北朝鮮人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是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除了日本領事館、關東廳外,駐東北的各日本機關一起管理或過問東北朝鮮人問題。例如,“間島”地區朝鮮人,由外務省派來的領事館和朝鮮總督府的派遣員管理;關東州的朝鮮人由關東廳來過問或管理;南滿附屬地的朝鮮人由滿鐵來管理或過問等。當然,這種分散管理的方式會出現一些弊端,甚至出現管理重復現象。[日]大阪經濟法科大學間島史料研究會編:《在間島日本總領事館文書》(上),大阪經濟法科大學亞細亞研究所,1999年10月,第332頁。但是,領事會議認為,這種管理方式給各地朝鮮人帶來一種“關心”的感覺。

第二,投資設立各種有關東北朝鮮人的“保護”設施。從1921年開始,朝鮮總督府每年投資80萬元以上,補助“在滿朝鮮人”的教育、醫療、金融等各機關和朝鮮人民會等。此外,在中心地區派朝鮮總督府官員,為了宣揚朝鮮統治狀況,進行巡回演講,發布照片或報紙、雜志等。其實,按當時朝鮮總督府的財政收入,每年拿出80萬元資金并非易事,但是為了達到誘惑和籠絡東北朝鮮人的目的,只好咬緊牙關,揮霍這一項資金。

第三,在東北各地設立“救濟”、“保護”設施。在東北各地作為社會福利設施,設立朝鮮館,如職業勞動耕地介紹所、免費住宿處、簡易食堂、典鋪、人事相談所、勞動者培訓所、副業工作品販賣所、療養所、講演照相館、圖書報紙雜紙閱覽室、共同販賣共同購入所等。

第四,金融機關促進所謂“新農村”建設。當時在海林縣兩處作為示范農村,目的是讓朝鮮移民為將來保持“信心”。

日本對東北朝鮮人的所謂“保護”方針,實質上是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加強對東北朝鮮人的統治,并借此擴大對東北侵略這在“田中奏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所謂“田中奏折”,是日本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日本天皇呈上的“日本滿蒙權益擁護秘密會議記錄摘要”。1927年6月27日在東京外務省官邸召開了日本首相、陸海軍首腦、駐華使節等軍政要員參加的所謂“東方會議”。這次會議,日本政府決定了對外擴張的總體戰略計劃。其中,有關東北朝鮮人的“朝鮮移民獎勵及保護政策”中,指出了利用東北朝鮮人侵略“滿蒙”的計劃。計劃中指出:

 

至今日在東三省之朝鮮民,幾至百萬有奇。如此之現象,為帝國對滿蒙之利權,不求而可自得,真可為國家造成莫大幸福。而帝國對滿蒙之國防上經濟上,添加無數勢力。為鮮民統治上,顯出莫大曙光。然朝鮮民移住東三省之眾,可為母國民而開拓滿蒙處女地,以便母國民進取,且亦可藉朝鮮民為階段,而可與中國民聯絡一切。一面利用已歸化中國籍之鮮民,盛為收買滿蒙水田地,而另由各地之信用合作或銀行或東拓會社,或滿鐵公司通融彼等有中國籍之朝鮮民以資金,而作我經濟侵入之司令塔。亦可作我食料之增產,以救國危。是亦新殖民地開拓之一機會。彼歸化之朝鮮人民,雖為中國之歸化民,不久仍然歸復為我國民,與南美加州之歸化日本人,悉異其旨也。彼等不過因一時之便宜而歸化中國民耳,按在滿蒙之朝鮮人,如擴張至二百五十萬人以上者,待有事之秋,則以朝鮮民為原子,而作軍事活動。更藉取締為名,而援助其行動,加之鮮民中之在滿蒙者已有歸化者亦有未歸化者。斯時事到之日,是中國籍之朝鮮民作亂,抑或日本籍之朝鮮民作亂,無論誰可,亦難詳辨。然我國雖可利用朝鮮人如此之行動,亦不可不備中國政府之利用朝鮮人制我也。如論滿蒙系中國之政治區域,是亦我國之政治區域,彼東省政府如敢以利用朝鮮人而制我,則我用兵之機會可以急速矣。最可恐懼者唯赤俄耳。惟恐中國方面利用赤俄魔手煽動朝鮮民之時,則我國之思想一變,國難立至。現內閣對此尚無充分之警戒以防其未然。加之民國如欲開拓新大陸,對朝鮮民之保護及取締更須嚴重一層,故依三矢之條約,許我遍設警察署于北滿各地者,以為擴充警察力,便于懷柔朝鮮人民及援助朝鮮之急進。另以東拓及滿鐵附隨其后,助鮮之經濟及金融。他如進入內外蒙之鮮民,其金融可由東拓特別通融,以便藉朝鮮民之力,而開拓內外蒙古,及把握其商權也。按朝鮮民之侵入滿蒙,為帝國之國防上經濟上最有密切之關系明矣。此后必須由政府極力助其完成,以期為帝國造成新機會。有如我石井之協定,我帝國在滿蒙之特殊地位,既于華盛頓會議時放棄,幸得朝鮮民移住日多,現幾及百萬余人,且放資日大,因此我雖放棄石井協定之特權,亦可藉朝鮮民移住之新問題,而恢復其特權于滿蒙。如有如此之實情,我再恢復其特權,依法理上,在國際間必無人敢反對我國之行動也。《日本侵略滿蒙之秘密計劃》, “日本滿蒙權益擁護秘密會議記錄摘要”,年度不詳。另外,《田中奏折》全文載于《中國近代對外關系史資料選輯》下卷,第一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有關《田中奏折》的論文還有:蔡知堪《我怎樣取得田中奏章》,香港《自由人》1953年8月29日;王家楨《日本兩機密文件中譯本的來歷》,中國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11輯;沈予《關于〈田中奏折〉抄取人察智堪及其自述的評價問題》, 《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沈予《日本東方會議和田中義一內閣對華政策》,《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

 

如上所述,日本讓東北朝鮮人“為帝國對滿蒙之利權”,在“國防上經濟上添加無數勢力”, “可為母國民而開拓滿蒙處女地”。尤其,“待有事之秋,則以朝鮮民為原子,而作軍事行動”,日本政府“此后必須由政府極力助其完成”朝鮮民之侵入“滿蒙”, “以期為帝國造成新機會”。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陰謀和目的,因而大大挫傷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三 親日團體“朝鮮人民會”的出臺

朝鮮人民會是由日本領事館組織的親日團體,在東北各地稱呼相異,在延邊稱“朝鮮民公會”、“朝鮮人居留民會”等;在南滿地區稱“朝鮮人組合”、“朝鮮人會”等;在北滿地區稱“朝鮮人會”等等,偽滿洲國成立后,統一稱呼“朝鮮人民會”。

“朝鮮人民會”首先在南滿成立。1912年3月29日,時住奉天省長白府的前朝鮮親日團體一進會會員金鐘洛(別名金浩,26歲,是日本的高級偵探)向奉天日本領事館提出申請要組織朝鮮移民居留民會。起初,日本領事館擔憂引起中國政府不滿和抗議,舉棋不定,但是,又感到這是“統制”東北朝鮮人的好辦法,便答應下來。

日本允諾成立朝鮮居留民會后,用經營日本居留民會的經驗和方法來控制東北朝鮮人社會。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后,依據《樸茨茅斯條約》和《中日秘密條約》,南滿一帶變成日本的勢力范圍,日本人就此大量移居南滿地區。鑒于這種狀況,日本外務省1905年3月頒布《居留團法》, 1907年4月,制定《居留民團法施行規則》,規定居住中國東北地區的所有日本人均成為該團團員,受日本領事館的監督。呈世昌:《東北朝鮮人民會研究》, 《白山學報》25,白山文化,1979年。

根據這一經驗,1913年11月日本外務省首先允準成立安東“朝鮮人組合”,令安東日本領事掌管和操作“朝鮮人組合”會員的選定、規約的制定等全過程。1916年,日本領事館為了擴大其影響力,又指令在朝鮮民族主義反日團體活動較為活躍的集安、鳳城、寬甸、臨江、長白等地建立分會。

南滿地區成立“朝鮮人組合”后,延邊地區也繼之成立“朝鮮人居留民會”。1917年間島總領事館為了在間島地區成立“朝鮮人居留民會”,主張“中日圍繞間島協約紛爭之機,中國地方當局強化對朝鮮移民的控制,因而有必要由領事館出面組織有代表性的朝鮮移民公共團體,使他們不能擺脫日本的支配。何況,在間島朝鮮移民懷有強烈的反日情緒,用公共團體來統制他們,何而不為之。最近因為土地所有權等問題,很多朝鮮移民為經濟利益越來越傾向于中國政府,這時成立朝鮮人居留民會,從法規上由日本領事館首先掌握對朝鮮移民的管轄權,只能有利而無弊”, “間島地區還與其它地方不同,朝鮮移民比較集中,有反日基礎,反日活動非常頻繁,用居留民會來統制他們,是最有效的辦法”大正6年5月14日,機密,第35號,《關于設立朝鮮人居留民會之件》, 《在外各地朝鮮人會設立關系雜件》1, MT3—8—2(膠卷),國會圖書館所藏(韓),第25—30頁。。可見,日本領事館在延邊地區組織“朝鮮人組合”的目的就是為了杜絕朝鮮族社會反日運動的發展。

這樣,原龍井朝鮮人會、百草溝朝鮮人會、局子街鄉徒會等朝鮮人民間團體先后改為日本領事館所屬居留民會,名副其實地成為間島日本領事館“統制”下的親日組織。龍井朝鮮人會是1910年由親日派組織的民間團體(參見孫春日《解放前東北朝鮮族土地關系史研究》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頁):百草溝朝鮮人會是1915年日本領事館百草溝分所把原朝鮮人親睦會改組而成,至1917年8月會員達191名(參見東洋拓殖株式會社《間島事情》,日韓印刷所,第953—954頁);局子街鄉徒會是1916年日本領事館組織的親日團體(參見東洋拓殖株式會社《間島事情》,日韓印刷所,第953頁)。至1919年在延邊成立“朝鮮人居留民會”的狀況如下表所示:

表1—2 1916—1919年朝鮮人居留民會設立狀況日本大正9年3月,機密,第11號,《關于滿洲各地朝鮮人會之調查》, 《在外各地朝鮮人會設立関係雑件》2, MT3—8—2(膠卷),國會圖書館所藏(韓),第249—255頁。單位:元

由上表可知,在延邊成立的朝鮮人居留民會,基本上是在日本領事館或分館所在地建立,是得到朝鮮總督府和日本外務省資助的親日團體。

1920年“庚申年大討伐”后,延邊朝鮮人居留民會有了進一步擴大。通過“庚申年大討伐”,日軍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朝鮮反日獨立運動活動的基地,但是,反日力量未得到消滅,這自然引起間島領事館的不安。為此,間島總領事館致函日本外務大臣,要求日本討伐軍在“間島”駐扎下來,同時在“間島”各地擴大設立日本警察署、派出所及居留民會,以加強對朝鮮移民的“統制”。這樣,至1920年12月,日本領事館先后在大拉子、銅佛寺、傑滿洞、二道溝、釜洞、依蘭溝、嘎呀河、涼水泉子、琿春、頭道溝、黑頂子等十多處設立日本領事館警察署或分署(在龍井、局子街、頭道溝、琿春設有警察署,其余為分署);在延吉縣銅佛寺、天寶山、二道溝、依蘭溝等4處,汪清縣嘎呀河、涼水泉子等2處,琿春縣頭道溝、黑頂子等2處,和龍縣大拉子、釜洞、傑滿洞等3處新設“朝鮮人居留民會”。

在延邊各地建立朝鮮人民會后,日本領事館通過這一團體加強對東北朝鮮人的統治權,調查東北朝鮮人戶籍、農產品的耕作、耕牛和中國地方當局征稅等情況,還組織朝鮮人開展“自治運動”、奴化教育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桂县| 独山县| 盐津县| 陕西省| 弥渡县| 娄底市| 个旧市| 榆中县| 德惠市| 黎平县| 辉县市| 安溪县| 房山区| 榆中县| 扎赉特旗| 松原市| 甘洛县| 池州市| 九江县| 江孜县| 邢台市| 于都县| 齐河县| 十堰市| 龙陵县| 靖安县| 金溪县| 股票| 鹤庆县| 桃源县| 得荣县| 沙河市| 莱州市| 秦安县| 鄢陵县| 会东县| 浑源县| 大新县| 九龙城区| 浠水县| 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