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滿洲部族認(rèn)同的基本“法典”

中華民族纂修族譜、家譜的傳統(tǒng)源遠(yuǎn)流長,而官修皇室牒譜、世家大族姓氏錄對王朝發(fā)展影響尤大。先秦時期的《世本》,記錄了黃帝以降歷代帝王、諸侯、卿大夫的世系,反映了古代社會的宗法制度。秦漢之際,大家族制逐步解體,涌現(xiàn)出大量的五口小農(nóng)之家,并沿襲了一個頗長的歷史時期。此時選官實行察舉制,不按門第,強(qiáng)調(diào)德才。東漢后期,士族門閥制度開始萌芽,曾一度衰落的家譜、世系編纂重新復(fù)活。尤其是魏晉南北朝階段,士族門閥制度確立,按照門望高低,選拔任用官吏;戶籍按官位高下排列,士庶等級森嚴(yán)。隨之而來的是譜書編修的繁榮,《百家譜》、《冀州姓族譜》、《益州譜》、《十八州士族譜》、《謝氏譜》、《楊氏譜》等幾十種大型的譜書問世,由此“尊世胄,卑寒士”,“以定門胄,品藻人物”,于是“譜有世官,賈氏、王氏譜學(xué)出焉”《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九《柳沖傳》,該傳中柳芳論述了魏晉時期譜學(xué)的源流,反映了門閥制度的膨脹,目的是維護(hù)士族門閥地主的特殊地位與權(quán)益。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5677頁。

唐初政權(quán)仍然依靠關(guān)隴地區(qū)等世家豪強(qiáng)地主的支撐。太宗李世民熟諳門閥制度,延續(xù)魏晉修譜之風(fēng),編纂《氏族志》,重訂世族譜,規(guī)定“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將皇族列一等,外戚列二等,山東世族崔氏列三等,而列入譜系的計293姓,1651家。武則天當(dāng)政,又重修《氏族志》,更名《姓氏錄》,其“以后族列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為準(zhǔn),凡九等”,“士卒以軍功致位五品,豫士流”(宋)司馬光等編纂:《資治通鑒》卷二百,高宗顯慶四年六月丁卯,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6315頁。。這說明唐前期士族與庶族地主之間爭奪權(quán)力斗爭的依舊激烈。中原王朝為世家大族纂修譜書,也影響著北方民族的政權(quán)建設(shè)。金朝的金源郡王完顏勖編纂《女真郡望姓氏譜》(今佚),記載女真世家望族譜系,以突出他們在朝廷的特殊政治地位。歷代王朝編纂皇室玉牒和士族譜系,以維系社會的等級名分。應(yīng)當(dāng)說官修譜系的編纂正是古代官僚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滿洲貴族入主中原,比較全面地繼承了中原傳統(tǒng)文化。康乾時期,清朝步入繁榮的“盛世”階段,經(jīng)過百余年的發(fā)展,經(jīng)濟(jì)迅速增長,社會秩序穩(wěn)定,各項制度日臻完善。此時清朝文化發(fā)展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以政治文化建設(shè)為主導(dǎo),開始了鞏固王朝統(tǒng)治的文化大總結(jié)。“欽定”官修的政治、軍事、法律、民族、文史等典籍大量的涌現(xiàn),文化事業(yè)一派興盛。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些圖書編纂是對清初以來滿洲民族文化成就的集中展示,同時也是對來自坊間“不經(jīng)之語”的回?fù)簟8咦诤霘v登基伊始,為了加強(qiáng)滿洲自身建設(shè),增強(qiáng)民族凝聚力,強(qiáng)化滿洲民族認(rèn)同意識,以阻止?jié)u習(xí)漢俗的滋生蔓延,下令編纂滿洲譜系——《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乾隆九年(1744年)修竣其書,整理劃一了滿洲氏族姓氏,成為確認(rèn)滿洲部族成員的第一部欽定“法典”。

高宗對僅僅梳理本部氏族的歷史與現(xiàn)狀尚感不夠,還需探究滿洲族源的來龍去脈,考鏡源流,厘清社會流傳的“不實之語”,顯示本民族的輝煌歷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八月十九日,大學(xué)士阿桂等“欽奉上諭”,“命輯《滿洲源流考》”。該書二十卷,以“上諭”為指南,博采諸書,以廣參稽,內(nèi)容分成四大門類,即部族、疆域、山川、國俗。其體例,每門以國朝為綱,詳述列代,以溯始末,正本清源,“勒為一書,垂示天下萬世”。以此證明滿洲貴族入關(guān),定鼎燕京,統(tǒng)一寰宇,“得天下之堂堂正正”,“孰有如我本朝者乎?”該書首列“部族”,“俾源流分合,指掌瞭然”,并將滿洲風(fēng)俗視為“國俗”。《滿洲源流考》的編纂,一方面,高宗以族群、地理、文化加以界定,突出滿洲悠久歷史、民族尊崇地位,以達(dá)到自我夸耀之目的參閱《清高宗實錄》卷一〇三九,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壬子,第21冊,第918頁下—920頁下。。另一方面,該書標(biāo)榜“我朝發(fā)祥基業(yè),媲美豳岐(西周)”(清)阿桂等:《滿洲源流考》卷十四《山川一·長白山》,孫文良等點校本,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頁。。其“凡例”指出:“史稱東方仁謹(jǐn),道義所存,樸厚之源,上追隆古。我朝肇基東土,舊德敦龐,超軼前代,即如祀神之禮,無異于豳人之執(zhí)豕酌匏,三代遺風(fēng),由茲可睹,而參稽史乘,其儀文習(xí)尚,亦往往同符。”《滿洲源流考·凡例》,第32頁。以此表示清朝已接續(xù)中原王朝統(tǒng)緒。圣祖、高宗祖孫各六次巡幸江南,多次封禪泰山,祭拜歷代帝王廟,以及明太祖朱元璋孝陵、曲阜孔廟等,皆是認(rèn)同與承襲中原王朝法統(tǒng)的實踐。這一點也是清朝統(tǒng)治者尤為看重的。

《通譜》刊布40年后,清朝又多次開館,依次修竣《皇朝通志·氏族略》、《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欽定八旗通志·氏族志》三部典籍,再敘滿洲氏族史事。而后兩部書則彰顯國姓,“弁冕此門,不敢與庶姓并列”,“蓋禮貴尊貴,《春秋》之大例,古今之通義矣”(清)紀(jì)昀等編纂:《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四《氏族志》,李洵等校點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7頁。以下版本同。。三部文獻(xiàn)均以《通譜》為藍(lán)本,分述滿洲本部氏族世系,因為譜牒與史志編修體例不一,各書側(cè)重點不同,內(nèi)容有所損益。三部典籍與《通譜》一樣,皆為“奉敕纂修”,并經(jīng)高宗、仁宗“欽定”,在滿洲氏族認(rèn)同上無疑均具有“法典”性質(zhì)。多次編纂本部族的譜系,足見清朝統(tǒng)治者對滿洲本部族的高度重視。

一《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一日,高宗登基之初,即令滿洲大學(xué)士會同福敏、徐元夢等,特開姓氏館,編纂《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他指示:“八旗滿洲,姓氏眾多。向無匯載之書,難于稽考,著將八旗姓氏,詳細(xì)查明,并從前何時歸順情由,詳記備載,纂成卷帙。候朕覽定刊刻,以垂永久。”《清高宗實錄》卷八,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丙寅,第9冊,第298頁上。和碩親王弘晝?yōu)楸O(jiān)理,大學(xué)士鄂爾泰、查郎阿、邁柱、福敏、徐元夢等任總裁,經(jīng)過總裁、副總裁、提調(diào)、纂修、翻譯、滿漢謄錄等120人的通力合作,歷時9年,乾隆九年(1744年)十二月,《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八十卷修竣。高宗為之御制序,反映了清廷對此書編纂的重視。該譜收錄滿洲645姓,而目錄所載641姓,其中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四姓,附載于卷十八《雅爾湖地方通顏覺羅氏》之后。《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將此四姓列入目次,即滿洲645姓;蒙古235姓,高麗43姓,尼堪246姓(含90個重復(fù)姓),計1169姓。高宗在《御制序》中高度頌揚(yáng)了列祖列宗的功德,充分肯定了滿洲氏族的業(yè)績。

《通譜·凡例》計二十四款,詳載了編纂準(zhǔn)則,大體可分成四類:1. 書寫格式。每卷之首,以書名卷次,頂格寫;姓氏為綱,標(biāo)出地名、人名為目,并低二格寫;綱目下加注語,俱另起雙行細(xì)書,各低二格,以便抬寫;姓氏下總書地名,地名下各敘得姓緣由,及支分派別,人名下撮其人官階事跡為傳。2. 滿洲納入譜系規(guī)定。《凡例》有十三款,占一半以上,事關(guān)滿洲氏族,包括大臣官員勛績最著者,無事跡可考者的立傳原則;開載始立姓、始?xì)w順之人,立傳者的卒年下限;纂輯姓名,以原籍地名分類,各為一帙;人名之下,開列所隸旗分,賜姓者書賜姓緣由,無名位的希姓亦可載入;將滿洲世職之名,改為今制漢稱,蒙古、漢軍旗分內(nèi),實系滿洲者可納入。3.蒙古、高麗、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編入條例。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奏定,這三個民族人員,從前入滿洲旗分內(nèi),歷年久遠(yuǎn)者,注明情由,附滿洲姓氏之后。4. 內(nèi)外官員品秩表述。京堂以上大員,品秩不一,注明所隸衙門,以便敘次;郎中以下俱屬附載,部屬衙署;外省督撫以下,司道以上,俱系大員注明省份,知府以下不寫;在京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不寫旗分,外省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及將軍、提鎮(zhèn)俱注明駐扎地方《通譜·凡例》,第3—5頁。

《通譜》編輯滿洲氏族各姓,“記載姓氏,不使湮沒”,“以昭族望”。高宗深知該譜并非是滿洲世家大族專譜,也不能與魏晉、隋唐以來官修的士族門閥家譜等書可比。但是,該譜在編纂方式上,卻獨(dú)具匠心,按照門第高低,凸顯滿洲閥閱之家。開卷即為滿洲“著姓”,排列祖孫數(shù)代,概述家族事跡。諸大姓鱗次櫛比,依序排開。卷一至卷四,首列八個“著姓”之一的瓜爾佳氏,氏族甚繁,散處于蘇完、葉赫、訥殷、哈達(dá)、烏喇、安褚拉庫、蜚悠城、瓦爾喀、長白山等地。卷一又首排開國元勛、五大臣之一的蘇完瓜爾佳氏費(fèi)英東家族,列傳者有其子孫、兄弟、同族子弟等,納海、索海、圖賴、巴本、朗格、雅爾巴、衛(wèi)齊、卓普特、鰲拜、巴哈、穆理瑪、楊善、宜蓀、吉蓀、吉賽、吳賴、希福、三譚、扎鼐、克爾素、車克、達(dá)古善、尼堪、吳巴海等84人,他們軍功卓著,位居要職參閱《通譜》卷一《蘇完地方瓜爾佳氏》。

各大家族依次為鈕祜祿氏、舒穆祿氏、馬佳氏、董鄂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伊爾根覺羅氏、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佟佳氏、那木都魯氏、納喇氏等,皆在前30卷內(nèi)。五大臣、八大臣、十六大臣、議政大臣、四輔政大臣等股肱之臣,均出自滿洲世家大族值得注意的是,《通譜》中竟未錄覺爾察氏,即開國元勛的五大臣之一、鑲藍(lán)旗人安費(fèi)揚(yáng)古,正藍(lán)旗人巴克什達(dá)海、正黃旗人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希爾根等所在氏族。《皇朝通志·氏族略》增補(bǔ)了覺爾察氏,標(biāo)注簡略。造成這種“特殊現(xiàn)象”之因是什么?清人吳振棫《養(yǎng)吉齋叢錄》卷一記載:“(覺爾察氏)達(dá)海,世稱滿洲圣人,其支下子孫皆用紫帶,其女不挑秀女。”這表明愛新覺羅氏與覺爾察氏原本為同一氏族。[日]敦冰河《清太祖努爾哈赤族屬考——兼論覺爾察氏與愛新覺羅氏的歷史淵源》一文指出:滿洲愛新覺羅氏原“出自于覺爾察氏,即清太祖族屬為覺爾察氏族”。太宗修纂《太祖實錄》時,將此隱諱起來,突出“愛新覺羅血緣高貴之由和強(qiáng)調(diào)其政權(quán)的正統(tǒng)性、權(quán)威性,掩蓋了自己 ‘建州枝部’的出身”。皇太極將“自福滿從覺爾察世系移出,掛靠建州左衛(wèi)都督世系”,又眷顧自己真正先祖的后裔,“對覺爾察與己同宗是認(rèn)同的”,將覺爾察氏視同國姓,這是《通譜》未錄的緣由。《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氏族略》把覺爾察氏作為普通滿洲姓氏補(bǔ)錄,說明當(dāng)時清朝已經(jīng)歷了150余年“被視為國姓與準(zhǔn)皇族地位”的覺爾察氏已無足輕重。,在朝廷政治生活中發(fā)揮著骨干作用。而附在滿洲姓氏之后的蒙古、高麗、尼堪姓氏,也照此法排序。比如,蒙古博爾濟(jì)吉特氏開辟專卷,高麗家族前列金、韓、李、樸四大姓,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則以軍功突出者,以及三品以上大員的張、李、高、沈、趙等姓,排于卷首,顯示其家族地位。其余多數(shù)姓氏史事從略。縱觀《通譜》一書,似有一種通覽滿洲望族大戶譜系之感,足知這樣修譜的獨(dú)特設(shè)計之所在。

二《皇朝通志·氏族略》十卷

《皇朝通志》,又稱《清朝通志》。為乾隆時期仿照宋人鄭樵《通志》體例,編纂的一部清前期制度史。該書修竣于乾隆五十一、二年間(1786—1787年)王鍾翰:《清三通纂修考》,《王鍾翰清史論集》第三冊,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615—1667頁。,凡一百二十六卷。首列《氏族略》十卷,“自應(yīng)仿《八旗氏族通譜》之例,每姓俱系以人”,“姓氏前后次序,悉照《八旗氏族通譜》恭載”。該志輯錄滿洲645姓,增補(bǔ)《通譜》遺落的滿洲33姓,計678姓;蒙古218姓(比《通譜》少17姓),補(bǔ)充蒙古125姓,計343姓;高麗43姓,漏掉朱氏,乃42姓《通譜》卷七十二至七十三,編錄高麗43個姓氏,把朱氏排在第21位,宋氏排在第33位。《清朝通志》卷八《滿洲旗分內(nèi)高麗姓》將高麗43姓漏掉朱氏,宋氏排在第21位,朱、宋混淆,校勘不精所致。;尼堪135姓,臺尼堪38姓,撫順尼堪48姓,計221姓(比《通譜》少25姓),合計1285姓(含重復(fù)漢姓)。其內(nèi)容為:卷一首列“國姓愛新覺羅”,“以昭億萬年之鴻基”,敘述先世發(fā)祥,列祖相承,創(chuàng)建帝業(yè);卷二至卷五,記載滿洲八旗姓;卷六記錄蒙古八旗姓;卷七附載補(bǔ)充滿洲八旗姓、蒙古八旗姓;卷八記述滿洲旗分內(nèi)高麗姓、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姓;卷九附錄漢稀姓;卷十為滿洲氏族總論,包括賜姓、改姓、以部為姓、以地為姓、以姓為姓、以名為姓、同族異姓。《皇朝通志》將八十卷《通譜》濃縮為十卷《氏族略》,增補(bǔ)了遺落的滿洲、蒙古姓氏,使?jié)M洲姓氏記載愈加完整。除了漢族僅有“漢希姓”一卷,而不載清朝其他民族姓氏。《皇朝通志·氏族略》對鄭樵《通志·氏族略》體例多有改變,突出了滿洲部族的核心地位。

《氏族略》專載滿洲氏族,“以彰我朝之族望,以備一代之典章”《清朝通志》卷一《氏族略一·臣等謹(jǐn)按》,第6759頁中。。例如,卷二、卷三《滿洲八旗姓》所列大姓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馬佳氏、董鄂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伊爾根覺羅氏、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佟佳氏、那木都魯氏、納喇氏等,將異地同姓的氏族集中一起,分述事跡,并加案語說明姓氏由來。而卷四、卷五的滿洲氏族,所列簡要,多數(shù)姓氏下,僅標(biāo)世居地。再如,卷六《蒙古八旗姓》,也照滿洲之例,只記戚畹之家博爾濟(jì)吉特氏業(yè)績,其余諸姓十之九少列事跡,姓氏下只注世居地。

《皇朝通志》編纂凡例是:“國姓而下,凡后族尚主、開國戰(zhàn)功,及位躋一品、爵列五等者,咸為登載。此外不及格者,不能編錄。其以勛績賢能,特予謚法名入祀典者,雖平等官職,自應(yīng)采入。若襲世職,膺高位而無事功;或罹罪譴,雖洊歷貴顯,亦從刪節(jié)。此又微寓變通之義,而非盡以名位據(jù)也。”《清朝通志》卷二《氏族略二》,第6761頁上。《皇朝通志·氏族略》是遵照高宗弘歷旨意,精心編排的。這表明《氏族略》的編修是以滿洲氏族之等級與門望為標(biāo)準(zhǔn)的。

三《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二卷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大學(xué)士阿桂、和珅等“奉旨”撰成的二卷《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以下簡稱《輯要》)。又有清抄本《欽定八旗滿蒙氏族通譜》,其編纂者、內(nèi)容與《輯要》無別,而書名異。《欽定八旗通志》編修者認(rèn)為,《八旗氏族通譜》已“條分縷析,敘述詳備”。因卷帙稍繁,檢尋未易,又恐無識之徒,拾元末明初人陶宗儀之瞽說,特敕廷臣編為《輯要》一書,“原原本本,既簡且賅,為古今姓氏書之最”。“今序述八旗族系,一以是編為宗。”《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四《氏族志》,第1026頁。《輯要》照錄滿洲645姓,蒙古235姓,高麗43姓,尼堪246姓(含重復(fù)漢姓),計1169姓。未載《氏族略》所增補(bǔ)的滿洲、蒙古諸姓氏。

《輯要》是八十卷《通譜》的簡編本,刪減之處就在于每個姓氏下,省略人物事跡,簡述該姓氏名稱由來、世居地,考《金史國語解》,指出該姓的原姓,揭示陶宗儀《輟耕錄》將女真姓對譯漢姓“實屬非是”等。例如,瓜爾佳氏,之下注:“瓜爾佳,為滿洲著姓,原系地名,因以為姓。其氏族甚繁,散處于蘇完、葉赫、訥因、哈達(dá)、烏拉、安褚拉庫、斐優(yōu)城、瓦爾喀、嘉穆湖、尼瑪察、輝發(fā)、長白山,及各地方。今考《金史國語解》,谷里甲,即顧斡勒基雅;《輟耕錄》載金姓氏條內(nèi),谷里甲,漢姓曰汪,而俗稱瓜爾佳曰姓關(guān),均屬非是。又查其氏族,有隸正白旗漢軍旗分,改姓石者,實亦瓜爾佳氏也。”再如,穆和林氏之下注:“穆和林,原系地名,因以為氏,世居穆和林地方。”(清)阿桂等編纂《欽定八旗氏族通譜輯要》(以下簡稱《輯要》)卷一《瓜爾佳》、《穆和林》,清乾隆間武英殿刻本,《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2003年版。而絕大多數(shù)姓氏之下,只是抄錄《通譜》原注某為滿洲一姓,世居某地。例如,圖薩喇氏,之下注:“圖薩喇為滿洲一姓,世居葉赫地方。”《輯要》卷一《圖薩喇》,第149頁。所錄姓氏內(nèi)容簡略,便于翻檢,這是《輯要》的明顯特征。

《輯要》對《通譜》的氏族姓氏排序與內(nèi)容作了調(diào)整和訂補(bǔ)。在姓氏編排上,首列完顏氏,其因是完顏部為大金之后,其氏族散處于完顏等地。《金史國語解》云,完顏,即斡英基雅。《輟耕錄》金姓氏條內(nèi)則載:“完顏,漢姓曰王,實屬非是。”編纂者案:“完顏為大金國姓。我朝誕膺天命,與金源別派完顏之后,久隸八旗。今奉旨仿《通鑒輯覽》,明祚既移,猶存‘弘光’年號之例,仍列其姓于篇首。”《輯要》卷一《完顏》,第8頁。次列愛新覺羅,簡陳先世由來,列祖奇功,以為國姓,“萬年卜世之長”。再列“著姓”瓜爾佳、鈕祜祿、舒穆祿、他塔喇、佟佳、納喇。其他姓氏排列也有變化,比如,《通譜》中馬佳氏排在第四位,他塔喇氏排在第七位,佟佳氏排在第十二位,納喇氏排在第十四位;《輯要》則馬佳氏排在第九位,他塔喇氏排在第六位,佟佳氏排在第七位,納喇氏排在第八位等。《輯要》排序先后的調(diào)整,說明當(dāng)時滿洲家族地位已有變動。其內(nèi)容的增補(bǔ)主要在一些姓氏名下,溯源金時原姓,指出《輟耕錄》把女真姓氏對照漢姓之非。譬如,富察氏,“考《金史國語解》,蒲察,即富察。《輟耕錄》載金姓氏條內(nèi),蒲察,漢姓曰李。實屬非是”。再如,烏雅氏,“考《金史國語解》,兀顏,即武雅。《輟耕錄》載金姓氏條內(nèi),兀顏,漢姓曰朱。實屬非是”《輯要》卷一《富察》,第16頁;《烏雅》,第17頁。。該書編纂之法顯然體現(xiàn)了高宗的民族史觀。

四《欽定八旗通志·氏族志》八卷

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敕纂修的《八旗通志》(初集),乾隆四年(1739年)修竣,該書未修《氏族志》。五十一年(1786年),紀(jì)昀等“奉敕”再編纂《欽定八旗通志》,嘉慶年間成書三百五十六卷,補(bǔ)修《氏族志》七卷。《氏族志》再一次抨擊陶宗儀《輟耕錄》,妄以金源氏族,分配漢姓,并強(qiáng)調(diào)國家“龍興”之初,東北諸部率先歸附,遼、金、元之舊姓往往而存。其他因地為氏,因事為氏,子孫世守,遷徙不改。朝鮮密邇邊陲,歸為臣仆者,世系一一能稽。漢軍之隸八旗者,閥閱巨族,世承爵秩,大抵皆譜牒分明。指出《輯要》之不足,“惟是編所列氏族凡散居各地者,皆標(biāo)一最著之地,而以等處括其余”。該書《氏族志》,“凡一姓系出數(shù)處者,皆一一臚列。蓋是編為總括便覽,故僅舉大綱,今則從志乘之體,分詳支派”《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四《氏族志》,第1026頁。。該書收錄滿洲616姓,蒙古235姓,高麗43姓,尼堪原為246姓(含重復(fù)漢姓),刊刻時漏掉曹氏,成為246姓,合計1140姓。而《氏族略》補(bǔ)充的滿洲、蒙古諸姓氏亦未輯錄。

《氏族志》前五卷為八旗滿洲譜系,將“國姓原始”,依照《滿洲開國方略》體例,愛新覺羅列為卷首,弁冕此門,不與庶姓并列,體現(xiàn)“禮貴尊貴,《春秋》之大例”同上。。依次開列滿洲諸姓,再仿照《輯要》編纂體例,先列完顏氏,各姓氏下列各支派所出。例如,馬佳氏,凡29支派,分別出自綏分、馬佳、穆丹、羅山、嘉木湖、寧古塔、嘉理庫城、沈陽、葉赫、和羅、沙濟(jì)、蘑菇溝、虎爾哈、阿拉、長白山、輝發(fā)、沾河、殷、尼瑪察、蘇完、福爾江阿河、開原、哈達(dá)、黑龍江、扎林、杭佳、佛阿拉、吉林烏拉、黃古屯。再如,棟鄂氏,凡13支派,俱系董鄂地方,因以為姓;支派繁衍,亦間有入漢軍及內(nèi)務(wù)府包衣者,同系一族《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五《馬佳氏》、《棟鄂氏》,第1031頁。。多數(shù)氏族注釋簡單,諸如,郭渾氏,系出黑龍江;伏爾哈氏,系出佛阿拉《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七《郭渾氏》、《伏爾哈氏》,第1061頁。。蒙古、漢軍姓氏下注更簡,只列族屬,比如,蒙古布魯特氏,系出喀爾喀;威古特氏,系出察哈爾《欽定八旗通志》卷五十九《布魯特氏》、《威古特氏》,第1081頁。。漢軍姓氏亦如此,譬如,周氏,系出沈陽;董氏,系出撫順《欽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一《周氏》、《董氏》,第1095頁。。而《氏族志》在姓氏排序上也有變化,比如,他塔喇氏,《輯要》排在第六位,《氏族志》則排在第八。滿洲姓氏后附八旗蒙古姓氏、八旗高麗姓氏、八旗漢軍(此提法不確,實即八旗尼堪,非漢軍姓氏)姓氏,各一卷,排列不變。《氏族志》的編修對《通譜》《氏族略》《輯要》等內(nèi)容均有修訂之處。《氏族志》收錄滿洲姓氏的數(shù)量比《輯要》減少了29個。這表明《通譜》刊印后五十余年,滿洲氏族發(fā)生了變化,或死亡無嗣,姓已無存;或因罪革職,被逐出族;或入贅為婿,改以他姓等因,《氏族志》的記載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滿洲社會的變化。

總之,《通譜》《氏族略》《輯要》《氏族志》,這四部“欽定”典籍,在滿洲民族認(rèn)同上,無疑都具有同樣的效應(yīng)。高宗弘歷尤為注重首部《通譜》,卷帙繁多,內(nèi)容宏富,這是滿洲氏族根源的“祖本”。《氏族略》、《輯要》、《氏族志》皆由《通譜》衍生而出,它們因編纂體例不同,編排有所變化,內(nèi)容偏簡,以便檢閱。《氏族略》在《通譜》基礎(chǔ)上,增補(bǔ)了滿洲33姓,因事績平淡,未為《輯要》《氏族志》所采納。這就是四部記錄滿洲氏族典籍之間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夏| 清新县| 板桥市| 巨鹿县| 绩溪县| 西林县| 延庆县| 白山市| 偏关县| 太白县| 阳城县| 汕头市| 淳化县| 腾冲县| 上栗县| 萨迦县| 万宁市| 井研县| 辉南县| 锡林郭勒盟| 界首市| 缙云县| 翼城县| 聂荣县| 梅河口市| 台中市| 珲春市| 和硕县| 亳州市| 施甸县| 麦盖提县| 澄迈县| 绥德县| 塔河县| 昌吉市| 内丘县| 高碑店市| 元谋县| 定边县| 诸暨市|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