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洲認同“法典”與部族雙重構建:十六世紀以來滿洲民族的歷史嬗變
- 徐凱
- 9371字
- 2019-01-04 13:05:24
第一節 氏族姓氏文化內涵與民族心理趨同
經典作家在討論氏族問題時,明確地指出:“氏族有一定的名稱,或一套名稱,在全部落內只有該氏族才能使用這些名稱。因此,氏族個別成員的名字,也就表明了他屬于哪一氏族。氏族的名稱一開始就同氏族的權利密切聯系在一起。”滿洲是華夏民族中歷史悠久的成員之一,也有自己部族的“一套名稱”。歷史典籍清晰地記錄,其先祖可以追溯至先秦的肅慎、兩漢的邑婁、魏晉南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宋明的女真、后金的滿洲。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加深,新的民族共同體逐漸形成并不斷演變。不同歷史階段的各民族經歷組合、裂變、再組合的過程,一些較為強勢民族延續下來,弱勢部族則以不同方式融合到其他民族,或者消亡,這就是民族最終確立所經歷的漫長而復雜過程。基于這樣的認識,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肅慎不單是滿洲先祖之族,也必然包括其他北方民族祖先在內。也就是說,滿洲只是肅慎到女真長期裂變中得以強勢延續下來的一個支脈,該族在各個歷史階段的不同稱謂就是一個有力證據。
滿洲民族共同體以建州女真為中堅,融入其他女真諸部,又吸納部分周邊民族成員。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下令,正式將舊族名“諸申”(女真)改稱滿洲。縱觀該民族共同體的發展史,其族名“滿洲”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狹義上,清中期以前是指滿洲本部族。從撫順東到鴨綠江、長白山的建州女真為主體,其所屬五部,即哲陳部、渾河部、蘇克素河部、董鄂部、完顏部;長白三部,即珠舍里部、納殷部、鴨綠江部;開原、鐵嶺東至吉林地區的扈倫四部,即哈達、葉赫、烏剌、輝發;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直到東海之濱的東海三部,即窩集部(一作渥集)、瓦爾喀部、庫爾喀部等成員在內,也包括一部分與滿洲關系密切的蒙古、高麗、尼堪(即沈陽、遼陽等尼堪、臺尼堪、撫順尼堪)。直至清朝中葉,滿洲自我意識依然較強。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高宗弘歷特別強調:“滿洲人等,凡遇行走齊集處,俱宜清語,行在處清語,尤屬緊要。前經降旨訓諭,近日在南苑,侍衛官員兵丁俱說漢話,殊屬非是。侍衛官員,乃兵丁之標準,而伊等轉說漢話,兵丁等何以效法。嗣后凡遇行走齊集處,大臣侍衛官員,以及兵丁,俱著清語。將此通行曉諭知之。”十一年(1746年)二月,弘歷指出,駐扎西寧辦理青海番子事務之副都統莽古賚、駐藏辦事之副都統傅清,陳奏事件,莽古賚每次俱用漢折,傅清亦間用漢折。各省督撫提鎮內,有滿洲大臣用漢折奏事者。“用漢字奏折,殊屬非是,著飭行。嗣后奏事,俱著繕寫清字奏折。”
要求滿洲人說“清語”,不講漢話;用“清字奏折”,不用“漢字奏折”,這是高宗自我民族意識的體現,也是防止滿洲“漢化”的舉措。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皇后富察氏病逝。錦州府知府金文淳等違犯“國喪”之例,自行剃發,擬議斬決。刑部尚書、滿洲鑲黃旗人盛安,以為判罰過重,遲延不奏。七月二十九日,高宗在滿漢諸臣面前,責問盛安,知道“朕意在從寬而必不肯令改寬之旨”?他“以滿語奏稱,曾有是旨,而不肯用漢語承認”。高宗指責他“沽名”于漢官。這也表明此時的一些滿洲大臣“國語”尚好。但也有滿語表達不清而不愿使用的滿官,因此從滿洲旗被降為漢軍旗。比如,五十一年(1786年),滿洲正黃旗人虔禮寶,由山西按察使入覲,高宗以清語(滿語)發問,他“未能嫻習,命改漢軍,自是始為漢軍正黃旗人”
。虔禮寶因不諳滿語,高宗將他由滿洲“上三旗”的正黃旗降到漢軍旗。可知以皇帝為首滿洲貴族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始終是很強的。
第二,廣義上,系泛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即所謂的“旗人”。從清代中期起,滿洲本部族的意識逐步淡化,成員擴大到蒙古、漢軍,即所謂“旗人”便視同滿洲,包括編入八旗佐領的厄魯特蒙古、回子,以及域外的高麗、俄羅斯、安南等。在“首崇滿洲”的社會里,滿洲、蒙古、漢軍之間仍等級森嚴,即便在滿洲本部各姓氏之間,直到清末,仍有貴賤之別。盡管晚清時姓氏地位的高低已并非那么重要,但是,滿洲人的氏族血統意識依然很強。例如,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滿洲正白旗人、瓜爾佳氏榮祿,由工部右侍郎改任戶部左侍郎,兼總管內務府大臣。一日,他遇到某都統,恭問貴姓,答曰:“瓜爾佳氏。”榮祿說:“然則吾等乃同族也。”該都統反問:“有 ‘蘇完’二字否?”榮祿作答:“無。”都統搖搖頭說:“殆非也!”瓜爾佳氏為滿洲八“著姓”之一,而“居蘇完者尤著”。因榮祿系烏喇地方瓜爾佳氏,而都統為位尊的蘇完瓜爾佳氏,同姓不同宗,故該都統頗有輕蔑榮祿之意。滿洲這種姓氏認可,“一開始就同氏族的權力密切聯系在一起”,在他們心里,姓氏是有尊卑之分,同姓亦有高下之差。此種傳統觀念深深地根植在滿洲人的腦海中。
滿洲氏族社會組織,是以血緣關系組成的集團,即氏族、胞族和部落。漢族的姓氏一詞,滿語稱為“哈拉”(hala),與其相關的另一個詞是家族,滿語叫“穆昆”(mukun),“穆昆達”(mukun i da),即族長。《御制清文鑒》卷五“穆昆”條釋義:一為同哈拉(姓)兄弟,一系一群人。這就說明穆昆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單一家族組織。在氏族社會里,一個哈拉應當是一個穆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繁衍,迅速增加,一個氏族又會分裂為若干個單體氏族,一個哈拉也會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穆昆,“包括一切女兒氏族的最初氏族,則作為胞族繼續存在”。由哈拉、穆昆衍生出新的若干哈拉、穆昆,又形成新的氏族,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滿洲諸大家,多以地為氏,往往氏同而所自出異”
。
《通譜》所載姓氏與部族的差別頗多,分類如次:
1. 同族異姓。諸如,伊爾根覺羅氏,分居東西二寨,西寨改為蒙鄂啰氏,東寨改為巴雅喇氏;烏靈阿氏,其別支為烏爾達氏;瓜爾佳氏,其別支為石氏;佟佳氏,其別支為佟氏;內大臣瓜爾佳氏吳拜、兵部尚書舒穆祿氏納木泰、一等大臣佟佳氏扈爾漢等,太祖努爾哈赤賜姓覺羅氏;秘書院大學士瓜爾佳氏車克、劉氏帶翰,太宗皇太極賜姓覺羅氏;副將世職納喇氏額爾德尼、副都統溫徹亨氏布恕庫,皇太極分別賜姓赫舍哩氏、烏嚕氏。此外,還有的伊爾根覺羅氏改姓巴雅喇氏,烏靈阿氏改姓烏爾達氏等,如此事例,為數不少。其因主要是汗、皇帝賜姓,氏族人口增長,分地而居,及改易姓氏等。
2. 同姓異宗。例如,納喇氏,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于葉赫、烏喇、哈達、輝發等地方,“雖系一姓,各自為族”。即便同地而居,也非同宗。諸如,葉赫地方納喇氏,正黃旗人,原葉赫東城貝勒金臺石家族最盛,子孫軍功卓著,多人為軍政大員。而與同地同姓的,國初、天聰時來歸的鑲黃旗人星格理、正黃旗人博屯、正白旗人古魯格楚瑚爾、正紅旗人安達理、鑲白旗人額塞、鑲紅旗人吳達哈、正藍旗人鄂謨克巴圖魯、鑲藍旗人喀山等,均非同宗
。“著姓”舒穆祿氏,該姓以正黃旗人舒穆祿氏揚古利額駙家族最盛,其兄弟、子侄戰功卓著,身居軍政要職。而世居同地、國初來歸同姓同旗的尼雅寧阿布庫,其子孫中亦有任理藩院尚書、都統等高官者,其家族與揚古利并非同宗。情況相同的倭赫,與他們兩族也不同宗。世居穆溪地方的“著姓”覺羅氏,該姓正藍旗人伊爾根覺羅氏阿爾塔什,國初率七村人口來歸,太祖努爾哈赤妻以宗室之女,編立佐領;其孫夸察娶公主,封為額駙;元孫延布系和碩額駙,家族地位頗高。而與同姓同里同旗的薩穆察、噶哈并不同族
。居住葉赫地方的舒舒覺羅氏,該姓鑲黃旗人圖魯什,英勇殺敵,屢立戰功,太宗皇太極賜號“碩翁科洛巴圖魯”。與該地同姓同旗的新布、舒敏,正黃旗人禪禪、吳努春,正紅旗人岱音布祿,鑲藍旗人安布祿均不同宗
。佟佳地方佟佳氏,正黃旗人哈普塔伊拉親,正白旗人羅金都都,正藍旗人穆隆額,鑲藍旗人都馨,亦非本家同宗。
其因或是祖輩世居之地,或為舉族遷居,致使同里同姓,異宗雜處,而影響較大的姓氏同族者居多。
3. 同姓異地。譬如,瓜爾佳氏,“凡一百二派”:一出蘇完,一出安褚拉庫,一出尼馬察,一出瓦爾喀,一出嘉木湖,一出長白山,一出蜚悠城,一出輝發,一出哈達,一出葉赫,一出訥殷,一出費德里,一出虎爾哈,一出殷,一出烏巴塔城,一出雅爾湖,一出吉陽,一出沙晉穆爾吉,一出沾,一出噶哈里,一出蓋雞,一出松花江,一出黑龍江,一出聶爾巴,一出佛訥赫,一出興堪,一出烏費和羅,一出渾春,一出嘉通阿,一出遼河,一出馬察,一出伊蘭倭赫,一出瓜爾察,一出囊武,一出尚陽堡,一出綏分,一出扎庫塔,一出界凡,一出沈陽,一出白都訥,一出寧古塔,一出佛阿拉,一出鐵嶺,一出扎庫木,一出尼雅滿洲,一出輝哈江,一出伊蘇河,一出費雅郎阿,一出嘉拉庫等。鈕祜祿氏,“凡二十三派”。舒穆祿氏,“凡四十二派”。馬佳氏,“凡二十九派”。赫舍里氏,“凡五十八派”等。而只有少數姓氏僅出二派,如泰楚魯氏、齊佳氏、哲爾濟氏、布爾察氏、溫徹亨氏等。當然,他們多數也不同宗同族。像棟鄂氏“凡十三派”,“俱系出棟鄂地方”
,也是罕見的。
4. 異地同族。比如,鑲黃旗人瓜爾佳氏胡瞻,世居長白山地方,與鑲紅旗人、居住吉陽地方的蘇炳炎,正藍旗人、世居吉顏地方的瑪胡理等同族。鑲黃旗人鈕祜祿氏那爾察,世居安圖瓜爾佳地方,與鑲紅旗人、移居英額地方的賴廬渾都督同族
。正黃旗人馬佳氏瑚石,世居綏分地方,與本旗包衣人、世居虎爾哈地方的席本,鑲白旗包衣人、世居馬佳地方的對齊巴,正藍旗人、世居寧古塔地方的尼喀理等同族
。正白旗人佟佳氏巴篤理扎爾固齊,世居馬察地方,與本旗居住雅爾湖地方達爾漢、侍衛扈爾漢,正藍旗人、世居加哈地方的渾托和,鑲黃旗漢軍旗分人、居住佟佳地方的佟養正,正紅旗人、世居長白山地方的尼堪洪科等同族
。正白旗人他塔喇氏岱圖庫哈理,世居扎庫木地方,與正紅旗人、居住安褚拉庫地方的羅屯,正黃旗人、世居納殷江地方的納林等同旗
。鑲藍旗人赫舍里氏阿顏塔,世居哈達地方,與本旗世居瓦爾喀地方的烏雅那,正藍旗人、居住何殷村地方的得爾瑚理等同族
。
在滿洲社會里,異地同族的現象較為普遍,其因應是部落人口增長較快,以尋求能夠為該部提供所需物資的棲息地,這樣就迫使他們多次遷徙,從而出現了氏族分化。例如,佟養正家族,世居佟佳地方,在明朝時,其祖達爾漢圖墨圖,同東旺、王肇州、索勝格等往來近邊貿易,遂居住于開原,繼遷撫順。天命初年,舉家歸附后金,居住佛阿拉。佟佳氏四祖嘎爾翰圖謀圖在遷徙中,路過多伯庫名旺地方,所用米面完結。又至鄂密渾地方,饑餓難忍,欲殺三歲之子以充饑,伊妻不允。又行至河沿,看見河內魚多跳躍,山中禽獸會合成群,“如此好處拋舍,又往何方去呢?就在此居住罷”
。這一典型的事例反映了氏族遷徙是為謀求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這是他們時常遷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部族之間相互攻殺,掠奪人口、財產,擴充領地,迫使一些氏族四處逃散。這種相互攻掠的方式,即是一些部族改善經濟窘況的一種暴力手段,也是造成同族異地之因。例如,蒙古人星根達爾漢,原姓土默特氏,初期滅掉扈倫國,所居張地納喇部,因姓納喇氏。之后,遷居葉赫河岸,遂號葉赫國。《那拉氏宗譜·序》記載,老祖納齊布,由居地長白山移至混同江西扈爾奇山以東啟爾薩河源處,獨自居住。因受到蒙古威脅,遷居烏喇河上哨,于岸旁構舍二所以居。納齊布五世孫、烏喇貝勒納喇氏布顏,率族眾親疏長幼,收服附近諸路屯寨,俱移居松阿里烏喇河岸洪尼地方,修筑城垣廳室,部號烏喇,眾議推為部主
。《馬佳氏族譜·序》記述,乃知我族之先,源出于費莫,元末明初之際,“緣遭家難,移居嘉理庫城馬佳地方,因以為氏”
。早期氏族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伐,彼此兼并,此類事例,屢見不鮮。
隨著清朝戰略部署的實施,依照政治軍事任務之需,同族異地而居的情況經常出現。后金立國之后,努爾哈赤開始實施一系列開國方略,以“七大恨”為由,對明宣戰,兵進遼沈,攻掠遼西。皇太極紹述父業,打破北部蒙古、西部明廷、東部朝鮮的三面包圍,立足東北,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伴隨著后金的戰略轉移,他們將都城赫圖阿拉(興京)遷至遼陽(東京),又北移沈陽(盛京),大批滿洲氏族均隨之遷移。世祖福臨再遷都北京,定鼎中原,一大批滿洲人“從龍”入關,除了京營八旗勁旅,又有許多八旗官兵駐防全國要塞,比如,杭州、福州、荊州、廣州、西安、綏遠等地,其后裔“而以為家”。例如,福陵覺爾察氏,六世傳至阿金那穆都,生子四人,長子某力甲,次子班布理,三子邦太,四子吉伯理。除班布理葬在興京陵園內之外,其阿祖父子均葬在遼陽上瓦溝子。順治元年(1644年),奉命班布理之長子達喀穆、次子他察,均看守福陵外,其余“從龍”入關,“因差而分駐防焉”。自清代定駐防之制,部分滿洲氏族往京外遷移,而“瓜爾佳氏之族,滿天下矣”,“今則南北各省駐防旗籍,無不有我瓜爾佳之族”
。
有的家族因內部矛盾紛爭而別居異地,例如,《滿洲蘇完瓜爾佳氏全族宗譜》記載,瓜爾佳氏,先父生三子,長子曰佛爾和,次子曰尼亞哈齊,三子曰珠察。后兄弟三人因搗翎爭氣離居,佛爾和仍居蘇完之地,尼亞哈齊遷往西地方,珠察由瓦爾喀再遷西爾希昂阿濟哈渡口。當然,此種情況并不多見。
“生民之本,在于姓氏。”漢族是這樣,其他民族亦是如此。滿洲族內蒙古氏族與其姓氏相似,而高麗、尼堪的單字姓,與之不類。然而,隨著滿洲化的深入,他們子孫的名字多與滿洲人劃一。諸如,朝鮮人、正紅旗韓尼之孫名花色,鑲藍旗包衣人李氏騰那弼,其孫名滿達,曾孫名達崇阿等
;尼堪鑲黃旗包衣人王宏德之子名西特庫,其孫名烏喇;鑲黃旗包衣人王東海其孫名費揚古
;臺尼堪正黃旗人沈氏豐庫之曾孫名僧額勒、七十八
;撫順尼堪的正藍旗包衣旗鼓人李應試之孫名索克濟哈、羅克濟哈,其曾孫名六十五等
,他們的名字與滿洲人名無別,難以區分其族屬。滿洲姓氏吸納了周邊部族習俗,“有直以國語蒙古語為姓者”,體現了北方民族姓氏的多元特色,構成了滿洲部族姓氏內容的多樣性
。
一 以地名為姓氏
明初女真三大部之一的建州女真因地為名,建州原系唐代渤海國之地名,斡朵里故城今在吉林敦化、三姓城(今黑龍江依蘭縣),還是在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市)、琿春河(今吉林琿春市東,為圖們江支流)?部族不斷地遷徙,居址地望大有變化。總之,其故城的今地均在牡丹江流域。遼金以來,一些部族已有以居地名為姓氏的舊俗。滿洲姓氏沿襲了北方民族的習俗,以地名為姓氏者,《通譜》中一一標明。清國史館編纂的滿洲大臣的姓氏也多出于地名。例如,滿洲正白旗人康果禮,“先世居那木都魯,以地為氏”。滿洲家族譜書之中,也多記氏族姓氏與世居地有關。例如,《福陵覺爾察氏譜書》記載:“我始祖姓覺爾察氏,諱索爾火,于明世中葉,遷于長白山覺爾察地方,踐土而居,因以為氏。”《永陵喜他拉氏譜書》記述:“溯自達祖昂武都理巴彥德,于明世中葉,遷于長白山喜他拉地方,踐土而居,因以為氏。”
滿洲氏族“系地名因以為姓”者頗多,比如,馬佳氏、棟鄂氏、郭啰羅氏、兆佳氏、薩克達氏、瓦爾喀氏、寧古塔氏、瑚錫哈哩氏、佟佳氏、性佳氏、齊佳氏、索綽啰氏、裕瑚嚕氏、噶努氏、卦勒察氏、洪鄂氏、烏蘇哩氏、徐吉氏、愷顏氏、愛琿氏、巴爾達氏、喀爾沁氏、賢達禪氏、德都勒氏、綽可秦氏、海拉蘇氏、褚庫爾氏、崇果嚕氏、穆和林氏、蒙古楚氏、扎嚕特氏、巴岳特氏、烏嚕特氏、老溝氏、席魯特氏、阿蘇克氏、克什克騰氏等,均取自該族世居地之名。
二 以山水名為姓氏
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山川之間,對山河的依戀與敬畏之感極為濃厚,以山水之名作為氏族姓氏,也漸成習俗。例如,滿洲洪鄂氏,“本系山名,因以為姓”,其氏族散處于長白山等地方。拜格氏,“世居拜格山地方”,因以山名為姓。蒙古楚氏,“散處于烏拉蒙古楚山等地”,因以為姓。海西女真又稱扈倫四部,因生活在海西江,今松花江上源,因而得名。四部的哈達、葉赫、烏喇(一作烏拉)、輝發之名,源于他們分別居住的四條河,以河名為姓氏。《滿洲實錄》卷一記載,烏拉國,本名呼倫,姓納喇,居烏拉河岸,故名烏拉。哈達國汗,姓納喇,名萬本,呼倫族,住哈達(河)處,故名哈達。葉赫國始祖蒙古人,姓土默特,所居地名璋減,呼倫國內納喇姓部,遂居其地,因姓納喇;后移居葉赫河,故名葉赫。輝發國,本姓益克得哩氏,原系薩哈連烏拉(即黑龍江)尼馬察部人,其始祖星古禮之五世孫旺吉努,征服輝發部于輝發河邊呼爾奇山,筑城居之,故名輝發
。
滿洲部族以水名為姓氏者,還有滿洲“八著姓”之一赫舍里氏,原系河名,以之為姓。精奇理氏,正白旗人巴爾達奇、鄂謨爾托,正黃旗人扎理穆,其氏族散處精奇理烏喇(即精奇理江)
,該姓氏取自江名。“佟佳,本系水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于馬察、雅爾湖、加哈,及長白山附近之地”
。章佳氏,“原以長白山瞻河地名為姓”
,該姓氏取自河名。
三 以部落名為姓氏
《通譜》之中以部族名稱為姓氏的也不少,譬如,瓜爾佳氏、鈕祜祿氏、納喇氏、科爾沁氏、察哈爾氏、輝和氏、土默特氏、巴顏氏、完顏氏、富察氏、烏蘇氏、克哷氏、溫特赫氏、尼瑪察氏、溫都氏、烏梁海氏、哈蘇特氏、阿克占氏、阿爾拉氏、圖克坦氏、珠格氏、圖們氏、拜格氏、珠佳氏、珠嚕氏、卓津氏、伊喇氏、喀喇氏、兆壘氏、尼瑪哈氏、莽果氏、郭爾羅斯氏、翁牛特氏、烏喇特氏、扎拉氏、巴林氏、奈曼氏、蒙古氏等,皆以部落稱謂作為本族姓氏。
四 以姓為姓氏
以姓為姓氏,也是滿洲人姓氏構成的一部分。例如,舒穆祿氏、那木都魯氏、賽密勒氏、尼沙氏、博和哩氏、輝羅氏、烏蘇占氏、薩察氏、珠爾根氏、額蘇哩氏、廣佳喇氏、赫書氏、納塔氏、都克達氏、伊喇氏、舒爾都氏、塔坦氏、沙達喇氏、納哈塔氏、富珠哩氏、錫爾馨氏、布薩氏、烏什拉氏、哈薩拉氏、鄂爾圖特氏、卓特氏、博爾濟克氏、錫璘氏、蘇尼特氏、卓多穆氏、庫布克氏、托羅特氏、徹穆袞氏等,均以姓為姓氏。
五 以名為姓氏
滿洲人亦有以名字為姓氏的,數量相對較少。諸如,漢軍正白旗人石廷柱,官工部尚書,封三等男。先世居住蘇完地方,本姓瓜爾佳氏。其父石翰,始家居遼東,因名石字,遂以“石”為氏。滿洲鑲黃旗人顧八代,官歷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值上書房,內閣學士、禮部尚書,本姓伊爾根覺羅氏,自八代始,子孫以顧為姓。鄂拜,官國子監祭酒,本姓西林覺羅氏,自鄂拜始,子孫以鄂為氏。包衣強效,本姓強恰哩氏,自強效始,其子孫皆以強字為姓氏
。
六 君主賜姓
對有功勛與杰出貢獻者,皇帝賜姓。例如,正黃旗人舒穆祿氏納木泰,位次貝勒八人之下的額駙揚古利第三弟,因功太祖努爾哈赤賜姓覺羅氏,官歷兵部尚書、都統,封三等男。正白旗人瓜爾佳氏吳拜,青年時,太祖召入內庭撫養,賜姓覺羅氏,承襲其父佐領,預“十六大臣”之列,封二等伯
。正白旗人佟佳氏扈爾漢,隨其父扈喇琥來歸,太祖優待其族,以扈爾漢為養子,賜姓覺羅氏,授為一等大臣,居“五大臣”之列,封三等子
。正黃旗包衣人兆佳氏滿平阿,太祖以歸附后,效力多年,征界凡城,身被重傷,特恩賜姓覺羅氏
。鑲白旗人瓜爾佳氏車克,承襲其父席爾那佐領,太宗皇太極賜姓覺羅氏,作戰勇敢,屢立軍功,歷任戶部尚書、議政大臣、內秘書院大學士,加太子太師等銜
。正黃旗人納喇氏額爾德尼巴克什,兼通滿、漢、蒙古文字,太祖時,為文學侍從,創制滿文等,著有勞績,授副將世職,太宗賜姓赫舍哩氏,入碩色巴克什族
。溫徹亨氏布恕庫,官副都統,太宗賜姓烏嚕氏。翁金,翰林院侍讀學士,系員外郎渾金養子,原籍江西,本姓無考,圣祖玄燁命編入滿洲,姓赫舍哩氏。高麗那氏準泰,官廣東巡撫,“奉旨”賜姓滿洲納喇氏。厲氏杜納,官禮部尚書,圣祖玄燁賜姓勵氏
。此類事例不為少數。
七 改易姓氏
滿洲人改變姓氏,或因氏族人口繁盛,分寨別居;或外族人,改滿洲姓氏;或繼嗣,改為外姓;或遷居,而改姓氏等。例如,伊爾根覺羅氏,其族甚繁,西寨改為蒙鄂啰氏,東寨改為巴雅喇氏。瑚什布,本姓無考,為莽愛養子,承襲云騎尉,改姓巴雅喇氏。星根達爾漢,蒙古人,本姓土默特,滅納喇姓部,因據其地,改姓納喇氏。星古里,本姓伊克達哩,后依呼蘭人噶揚噶土默圖,遂改姓納喇氏。富明阿,本姓薩克達氏,任云騎尉,世祖福臨令承襲伊舅烏爾丹世職,因改為赫舍哩氏。烏魯理,本姓烏蘇氏,世宗胤禛命過繼其舅武英殿大學士、一等公富寧安為嗣,改富察氏。敏森,本姓那木都魯氏,受命承襲其妻之外祖糾納世職云騎尉,改姓庫雅拉氏。顏達色,本姓無考,襲輕車都尉,為班濟養子,班濟無嗣,世宗命其承襲,因改博爾濟吉特氏。又如,元末明初之時,馬佳氏先祖源出于費莫氏,“緣遭家難,移居嘉禮庫城馬佳地方,因以為氏”。費莫氏言,“原為馬佳氏,世居瓦爾喀地方。后因擇地立業,遷居烏拉地方”。費莫、馬佳氏,原系一姓。顏體懇,本姓納喇氏,其祖圖魯倫遷居伊罕阿林城,改姓伊拉哩氏。嘉渾,本姓烏靈阿氏,后移居觀音屯,改姓烏爾達氏。額爾登布,本姓無考,為穆成額養子,“奉旨”承襲云騎尉,改為烏蘇氏。伊常阿,本姓實寶禪氏,其舅祖寨楞無嗣,“奉特恩”,承襲云騎尉,改塔塔爾氏。騰起,本姓兆佳氏,改姓伊爾根覺羅氏等
。
八 以動植物名為姓氏
北方少數民族多為漁獵民族,普遍崇敬熊、狼、鹿、鷹、天鵝、喜鵲等動物,乃至一些民族以某種動物為圖騰徽記。在女真氏族社會的初級階段,他們的生產與生活經常同各種動植物打交道,自然對動植物等產生敬重和膜拜之情。以狩獵采集為生的滿洲人長期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對狼、野豬等動物油然而生的依戀與敬畏,以動物名稱為部族姓氏,也成為一種習俗。這從滿洲人的姓氏中可看出一些端倪。例如,散處長白山、英額等地的鈕祜祿氏,滿語為niohe,漢義為“狼”,以為其姓。之后,冠漢字姓取其諧音為郎姓。世居寧古塔、那木都魯、赫圖阿拉、黑龍江等地的薩克達氏,滿語為sakda,漢義是“野豬”,以之為姓。尼瑪哈氏,滿語nimaha,漢義系“魚”;烏雅氏,滿語ulgiyan,漢義為“豬”;世居黑龍江的綽羅氏,滿語toro,漢義為“桃子”等。這也表明滿洲人姓氏形成似帶有原始宗教崇拜的色彩。
九 以顏色、數字等為姓氏
滿洲姓氏中以顏色、數字為姓氏者也不少。以顏色為姓氏者,諸如,哲爾德氏,滿語為jerde hala,jerde漢義為紅色(赤色),hala漢義為姓;吳魯氏,滿語為ulu hala,ulu漢義為喜鵲青;舒舒覺羅氏,滿語為 ?u?u gioro hala,?u?u漢義為紫色;鈕望佳氏,滿語為niowanggiyan hala,niowanggiyan漢義為綠色、青色。以數字為姓氏者,比如,札庫塔氏,滿語為jakuta hala,jakuta漢義為八(姓);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ningguta由ninggun漢義為六演變而來,漢義為各六(姓),此即清先祖世居地寧古塔之名的由來;唐古氏,滿語為tanggū hala,tanggū 漢義為百(姓);圖門氏,滿語為tumen hala,tumen漢義為萬(姓),等等。
滿洲姓氏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一方面,以居地、山水、動植物等名為姓氏,反映他們對自己世代生息繁衍環境的依戀,以及對大自然的尊崇與敬意。另一方面,姓氏延續了遼金以來原始部落名稱,說明他們對先祖的敬仰與懷念,數典而未忘祖。例如,完顏氏,經遼、金、元、明、清等五朝,均沿用此姓;赫舍里氏,曾稱為紇石烈、乞石烈;覺羅氏,曾叫加古、夾古、夾溫;鈕祜祿氏,亦曰敵烈、女溪烈、亦乞烈等。盡管歷代漢字標音的寫法不同,但語音基本相近,此類姓氏的部族仍有幾十種。“今以《通譜》所載,滿洲氏族見于《金史》者什之三。”
這充分地表明北方民族發展的延續性,體現出了民族共同體中各個氏族相似的文化心理。這也是一個民族不斷分化、組合與構建的原動力之一。遼金以來,北方民族受漢族姓氏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然而,從姓氏文化上看,在特殊的歷史環境里,對于新的民族共同體而言,各部族文化認同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民族間文化的彼此交融,也正是一個民族最終形成不可缺少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