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產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關系史
- 羅重一主編
- 17字
- 2019-01-04 12:54:24
第一章 共產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第一節 共產國際與緊急階段的中國革命
一 共產國際與武漢國民政府的正式成立
(一)武漢臨時政府的成立
1.廣州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武漢
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指導下,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為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推動了中國革命的迅速發展。其不僅為工農運動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而且還極大地有利于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1926年5月,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出師不到10個月,就消滅了數倍于己的軍閥部隊,把國民革命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流域,革命勢力席卷了半個中國。
北伐軍的總司令是蔣介石。因為國民政府所屬的海陸空軍隊都受總司令的統轄,所以北伐戰爭的勝利就為蔣介石贏得了很高的個人聲譽。盡管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在北伐戰斗中屢次受挫,但他通過收編軍閥部隊、金錢收買、升官許愿等方法,使自己的實力在北伐戰爭中得以迅速膨脹。由于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在北伐戰爭中,“對蔣介石的方針是不明確的,結果就是客觀上幫助了蔣介石,而助成了蔣介石地位的提高”。
北伐軍占領湘鄂贛以后,武漢已經成為革命的中心。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1926年11月2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原名中央執行委員會,由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產生,1926年7月15日改為此名)決定將廣州國民政府遷往武漢,其議決五款如下:(1)12月5日以前重要人員及重要文件,第一批出發。(2)第二批出發候第一批人員到達后,來電決定行期。(3)各機關普通文件,交總司令部兵站輸送。關于廣東省之文件移交省政府。(4)前方各機關地址及布置,委鄧擇生同志發電辦理。(5)遷移費用由黨部及政府分別造成預算,由主席決定。
與此同時,廣州國民政府發表北遷之通電云:政府遷移在即,現已停止辦公,所有各機關以后致國民政府文電,均請交廣州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轉寄,或徑寄武昌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存轉亦可。至于重要文電應即沿途探投。隨后,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遷武漢,其人員分四批出發。第一批:鮑羅廷、宋慶齡、司法部長徐謙、交通部長孫科、財政部長宋子文、外交部長陳友仁等60余人組成;第二批:譚延闿、顧孟余、何香凝及隨員數百人組成;第三批: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代主席張靜江等;第四批:吳玉章等人。
2.武漢臨時聯席會議提高黨權的活動
武漢臨時聯席會議成立之初,主要任務是籌備在武漢建都事宜。委員們整天進行緊張的開會和發表演說,主要是說明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的意義,要求人們擁護國民黨中央的領導。聯席會議的組成人員有孫科、徐謙、蔣作賓、柏文蔚、吳玉章、宋慶齡、陳友仁、王法勤、唐生智、鄧演達、詹大悲、宋子文、董必武、于樹德等。徐謙任主席,葉楚傖任秘書長,鮑羅廷仍為總顧問。辦公地點分別為:中央黨部暫設在武昌閱馬場湖北省黨部內;國民政府先設于武昌總司令部行營,后即遷往漢口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大樓;外交部設漢口法租界前交涉署內;交通部設京漢鐵路南局;財政部設漢口軍警督查處;司法部設武昌三道街原江漢道尹公署內。經過緊張的籌備,武漢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從1927年1月1日起,正式在武漢辦公,并發布命令:“確定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又組織委員會(指管理京兆區委員會——筆者注),以財政、外交、交通諸部長,漢口、武昌市長及防軍司令等9人為委員,統治京兆區?!?img alt="半栗:《中山去世后中國60年大事記》,太平洋書店1928年版,第50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EB50C/107972069048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47174-zADX3EuYUPJPQSWBuFyjKEJTQGavP74G-0-1d7bbdbdf2a111f5e9c99449bce723d4">并于1927年元旦舉行了慶祝典禮。武漢臨時聯席會議的成立,標志著廣州國民政府已順利地由廣州遷到武漢,歷史進入了第一個武漢時期。
武漢臨時聯席會議成立之后,逐步加強了提高黨權反對獨裁的斗爭。1927年2月16日,漢口《民國日報》發布了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通過之黨務宣傳要點》?!缎麄饕c》明確指出:“須使個人的意志與活動,完全屈服于黨的意志與活動之下?!睘榇?,必須鞏固黨的權威,統一黨的指揮機關,實現民主政治?!皩τ邳h內一切昏庸老朽的反動分子,以及相與勾結的官僚市儈,徹底肅清。”《宣傳要點》雖然沒有公開點蔣介石、張靜江的名,但其鋒芒所指盡人皆知。
1927年3月7日,在南昌的國民黨中央委員除蔣介石、張靜江等人外,其余的如譚延闿等人都到了武漢,這無形中增強了武漢臨時聯席會議的聲勢。8日,漢口《民國日報》發表社論,揭露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曾經“無端”免職中央部長,“無故拿武力解散廣州特別市黨部”。9日,徐謙發表演說,斥責蔣介石“將革命行動當作反革命,反過來說恐怕他要將革命當作反革命了”。武漢市反英會議揭露蔣介石是“助長帝國主義及反革命派之威風”。吳玉章在湖北省黨部總理紀念周演說時指出:“分散黨權、剝削黨權的,就是現在的總司令同志。”所有這些為維護黨權反對獨裁所作的揭露和批判,盡管是初步的,但也表明武漢方面同蔣介石的矛盾開始白熱化,斗爭開始公開化。武漢方面對提高黨權反對獨裁的宣傳和對蔣介石的批判,為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武漢國民政府的正式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武漢國民政府的正式成立
1.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預備會議的召開
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發展,工農群眾運動的深入以及國民黨內蔣介石獨裁分裂行為的加劇,有必要召開一次國民黨中央全會,來解決國民黨黨內和革命發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按照國民黨章程,中央執行委員會全體會議至少每半年召開一次,后又決定每三個月召開一次。但自1926年5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以來,二屆三中全會一直未能召開。其原因雖有戰爭正在進行的緣故,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蔣介石的破壞和阻撓。蔣介石先是在南昌另立中央,大搞分裂活動,無理阻撓在南昌的中央委員赴漢開會。后來又擅自將會議的日期以各種借口無限推遲。
1927年2月21日,國民黨中央召開會議,否決了蔣介石推遲開會的主張,一致通過了“為統一黨的領導,鞏固黨的權威及進行國民革命北伐工作,中央執行委員會于3月1日以前在武漢自行開全體會議”的決議。2月23日下午,國民黨中央再次開會,增選唐生智、宋慶齡、蔣作賓、彭澤民、吳玉章為中央政治委員,以便被蔣介石扣留在南昌的政治委員到漢前,中央政治會議能夠正常召開。
為了催請少數留贛的中央委員來武漢,武漢國民黨中央特派陳銘樞、謝晉于1927年2月24日攜《全體會議提案大綱》赴南昌。26日,謝晉等從南昌來電,告之南昌方面對于提案完全贊成,但希望能將會期延展數日,以便他們出席。武漢方面接此電后,決定將會議延期到3月7日開全體會議;如南昌委員6日赴漢,則7日為預備會議,至多不得展至10日開全體會議。南昌方面的蔣介石無奈之下,不得不于3月3日以所謂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決定:中央委員于3月6日起程赴漢,參加二屆三中全會,但又要求二屆三中全會改在3月12日召開。
3月7日下午6時,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南洋大樓舉行預備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25人,推選孫科為臨時主席。會議一開始,陳果夫便將蔣介石不能如期來漢參加會議的意見轉告大會,并力主大會延期,等蔣介石到武漢后再開會。他的觀點是,如果蔣介石不參加二屆三中全會的話,那么會議的重要性就會大打折扣。譚延闿也帶來了如果“把會期移在3月12日他才能來開會”的蔣介石口信。
針對譚延闿、陳果夫等人的觀點,彭澤民、吳玉章、徐謙等人堅決反對。“當會議主席將會議是否再延期的提付表決時,李烈鈞、譚延闿認為到會委員不足半數,不能表決?!钡熘t認為“‘不能以慣例拘束黨章’,并且‘自革命上立論,固不必斤斤于人數問題’”。譚延闿則狡辯稱:“西山會議,不足法定人數,吾人即以此駁斥之?!眳怯裾路瘩g道:“西山會議,是根本的不對,還是人數的不對!(譚謂,人數亦不對。)今日會議絕不能與西山會議相提并論。此種說話,甚為妨害彼此感情。今日大眾到會,多數主張要開會的,我們革命黨人,一面顧事實,一面顧革命,假如有變故,同志多被殺逐,只剩數人,則又如何?試問此時尚開會否?譚同志以為我們不顧事實,本席以為我們真是顧事實。7日開會公開宣布多時,是很光明正大的,不是突然中變。大家應通盤看,不應誤會?!?img alt="劉繼增等:《武漢國民政府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85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EB50C/107972069048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47174-zADX3EuYUPJPQSWBuFyjKEJTQGavP74G-0-1d7bbdbdf2a111f5e9c99449bce723d4">彭澤民發言說:“展至3月7日開會,曾報告各黨部并在報紙上發表,人人皆知今日開會,如俟南昌同志全來,則遷延又不開會,實屬錯誤?,F在口號打倒獨裁,打倒個人專政,因蔣介石之不能來,而再展期開會,豈不犯了個人獨裁之嫌嗎?”
吳玉章又發言說:“現在法定人數已足,為什么要讓大家等他一個人?”
惲代英接著發言說,會議已宣布延展過兩次,今日開會,亦眾見眾聞。因有同志未來而展期,已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如果再延遲,則在報上發表似不好說。又說,大家都感覺黨權有提高的必要,不能因蔣介石個人未來便改會期。
經過了一番激烈的爭論后,當會議主席孫科將10日召開正式會議的問題提付表決時,立即得到通過。大會最后確定“7日會議作為預備會,8日開提案委員會,9日開全體審查委員會,10日正式開會”。并希望蔣介石能按時到漢參加會議。會議最后選舉譚延闿、徐謙、孫科、宋慶齡、顧孟余5人組成大會主席團。
2.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的正式舉行
1927年3月10日,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在漢口南洋大樓正式召開。徐謙首先報告了中央黨部、國民政府聯席會議成立的原因及其經過情況。接著陳友仁報告了聯席會議期間辦理外交的情況。會議決定:“對于去年12月中在武漢成立之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認為系適合革命利益,應付革命時機,代表中央權力之必要組織。該臨時聯席會議現雖結束,但所有議決案,在全體會議認為繼續有效?!?img alt="鄭自來、徐莉君主編:《武漢臨時聯席會議資料選編》,武漢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EB50C/107972069048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47174-zADX3EuYUPJPQSWBuFyjKEJTQGavP74G-0-1d7bbdbdf2a111f5e9c99449bce723d4">會議還議決了《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和《中央執行委員會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
3月11日,大會繼續進行。會議根據10日通過的《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案》和《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進行了選舉:中央常務委員9人;中央政治委員15人;中央黨部各部長8人;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16人;國民政府委員28人。3月12日,因是孫中山逝世兩周年紀念日,大會休會一天。
3月13日至17日,會議陸續通過了《統一革命勢力決議案》《國民政府增設農政、勞工、實業、教育、衛生等部案》《修正中央政治委員會及分會組織條例》《內蒙古國民黨問題案》《對于外蒙古國民黨關系案》《議決召開中央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案》《黨員服兵役法征集委員會案》《對全國人民宣言》《對全體黨員訓令》《對農民宣言》《農民問題決議案》《湖南省民會議大綱及其組織法》《統一財政案》《統一外交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條例》《關于軍事政治學校案》。并批準湖北省黨部提出的《湖北省懲治土豪劣紳暫行條例》《湖北省審判土豪劣紳委員會暫行條例》。
3月17日,歷時一周的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
3.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的功績
在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的共同努力之下,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開得是成功的。從其通過的文件看,特別是從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人員的組成來看,這次會議取得了很大成就。
(1)提高了黨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蔣介石的獨裁。大會指出:
本黨自去年以來,黨內即多糾紛。自北伐軍興,軍事、政治、黨務之集中個人,愈使政治之設施不能受黨的指導,而只受軍事機關之支配。因此縱成個人獨裁、軍事專政之謬誤,妨害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政治上之權威。故詳慎考慮,決定將一切政治、軍事、外交、財政等大權均集中于黨。此等議案,乃為適合中國革命之需要,將借此以防止黨內投機腐化與個人獨裁軍事專政之傾向。
根據這個精神,會議決議規定:在黨務方面,決定“全國代表大會為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代表大會[開]閉會后,黨的權力機關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對于黨務、政治、軍事行使最終議決權”。這種規定,主要是針對蔣介石以軍馭黨、以軍干政的獨裁行為。會議決定取消主席制,設立常務委員會。這就無形中免去了蔣介石的中央常委會主席、張靜江的中央常委會代主席職務,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蔣介石的權力。
在政治方面,決定“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政治委員會”,作為全國最高政治指導機關。“政治委員會對于政治問題議決后,交由中央執行委員會指導國民政府執行之?!?img alt="同上書,第317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EB50C/107972069048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47174-zADX3EuYUPJPQSWBuFyjKEJTQGavP74G-0-1d7bbdbdf2a111f5e9c99449bce723d4">政治委員會和國民政府均不設主席,而實行主席團和常委的集體領導體制。這主要是為了防止蔣介石之流的篡權和獨裁行為。
在軍事方面,決定“在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不設主席,而由主席團執行中央委員會關于軍事之決議及軍委會全體會議之決議,并處理軍事日常事務。軍官任免和出征動員令,必須由軍事委員會議決,經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交總司令執行。這實際上剝奪了蔣介石的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央軍人部部長等職務。蔣介石的總司令職務雖被保留,但其權力范圍受到了嚴格的限制。
關于武漢臨時聯席會議方面,決定承認臨時聯席會議成立的合法性;承認其以前通過的所有議決案的有效性。這實際上間接地批評了蔣介石挑起的遷都之爭。
(2)主張統一革命勢力,堅持聯俄聯共政策。全會在通過的《統一革命勢力決議案》中要求: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黨聯席會議,須立時開會,討論一般的合作辦法,特別是以下各問題:一、統一民眾運動,特別是農民與工人運動,共同指導。二、國內少數民族問題。三、共同擔負政治責任問題——應由第三國際派負責同志加入國民政府及省政府。四、設法使第三國際及中國共產黨與本黨機關報關于兩黨互相之批評與記載,不違背合作之精神。
這就徹底否定了蔣介石于1926年5月15日炮制的“整理黨務案”,使國共兩黨在國民黨內的合作進一步上升為黨與黨之間的合作,從而加強和提高了中共在國民革命中的地位。
全會在《對全國人民宣言》中明確指出:“要繼續并且鞏固我們對于蘇聯的關系,蘇聯是誠意援助我們國民革命、民主革命的國家。”所以“本黨應第三國際之邀請,應即派代表三人出席第三國際會議,接洽中國革命根本問題,特別是中國革命的與世界革命的關系的問題”。
(3)支持工農運動,主張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全會在《對全國人民宣言》和《對全體黨員訓令》中,都強調了工農群眾的歷史作用,提出了支持和援助工農運動的政策。全會指出:工人農民及城市廣大民眾的斗爭,是戰勝帝國主義與國內反革命的穩固基礎,“國民黨要用種種方法繼續援助工人、農民和城市中一般民眾的革命運動及改良他們本身生活的爭斗”。正是為了做到這一點,全會才決定在武漢國民政府內增設勞工、農政兩部,并委任共產黨人蘇兆征、譚平山分任部長。
全會通過的《對農民宣言》認為:“國民革命最大部分的目標在于使農民得到解放,農民如不得到解放,國民革命斷不能底于完成。”而“不使農民得到土地,農民將不能擁護革命,至于最后之成功。因此本黨決計擁護農民獲得土地之爭斗,至于使土地問題完全解決而后止”。全會通過的《農民問題決議案》中,決定了建立區鄉自治機關,設立土地委員會,改組鄉村舊有武裝團體,減租25%,沒收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及一切反革命的土地財產等10項近期解決農民問題的具體措施。
全會批準了《湖北省懲治土豪劣紳暫行條例》和《湖北省審判土豪劣紳委員會暫行條例》。這兩個條例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制定的刑事法規之一,對于打擊土豪劣紳、保護農民、支持農民運動發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4.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的不足
(1)在蔣介石的反動面目已經有了公開暴露的跡象之后,全會對蔣介石的斗爭進行得很不徹底,只是企圖限制他的獨裁專制,而沒有撤銷他的北伐軍總司令之職,仍選他為國民黨中央常委、國民政府委員和軍委主席團成員,這就使他得以繼續利用其職權加緊反革命政變。對隨后國民革命的失敗來說,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2)全會選舉產生了均由汪精衛領銜、15人組成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7人組成的政治委員會主席團,并由汪兼任中央組織部長,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從而使得汪精衛回國后輕易地竊取了北伐戰爭的勝利成果,為他以后發動反革命政變增加了資本。這充分說明了全會對汪精衛的本質認識是極其模糊不清的。對隨后國民革命的失敗來說,這是一個災難性的錯誤。
(3)會議雖然開得轟轟烈烈,通過的宣言、訓令和決議也不少,但多是紙上談兵:沒有放手發動工農、進行土地革命的切實措施;沒有防范蔣介石的具體方法;實際上變成了雷聲大,雨點小,到頭來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對隨后國民革命的失敗來說,這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
1927年3月20日,武漢國民政府宣告成立。武漢國民政府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嶄新的革命政權,它既不同于太平天國農民政權,也不同于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所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它是中國共產黨在一定程度上領導的,無產階級在不同程度上參加的,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以及一部分地主階級聯合的,帶有不同程度的新的民主色彩的政權。這個政權的主要武裝支柱是唐生智的部隊。
武漢國民政府的正式成立,標志著廣州國民政府的終結。中國革命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二 國民革命緊急階段的到來
(一)武漢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革命
1926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開始進行了北伐。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出發,浩浩蕩蕩地奔赴北伐前線。至此,中國20世紀20年代最為偉大的一場國民革命正式拉開序幕。在國共合作的有利形勢和共產國際、蘇聯政府的支持下,北伐軍一路節節勝利,于1926年10月占領武漢三鎮。短短的三個月之間,軍閥割據互相傾軋的中國南方大部分已經被北伐軍所掌控。
由于此時遠在廣州的國民政府已經明顯地不能很好地指揮革命,所以在11月8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在原則上同意將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廣州國民政府遷往武漢。12月13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以及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在武漢成立。歷史進入到武漢國民政府時期。
武漢國民政府是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勝利發展的進程中,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其成立之后,成功地收回了漢口和九江英租界,妥當地處理了“四三”慘案,其轄區內的工人運動也開始蓬勃發展,以湖南、湖北為中心,廣大農村則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農民革命風暴。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前的武漢國民政府,在共產國際和中共的支持下,順應歷史潮流,通過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人運動開展和農民土地斗爭進行的決議,進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因而得到了各革命階層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二)國民革命進入緊急階段
國民革命在如火如荼不斷發展的同時,反革命勢力也在不斷地增長。而此時的中共尚處于年幼階段,對中國革命的規律認識不深,無論是政治上的控制力、還是軍事上的戰斗力,都遠遠低于同一時期的國民黨。尤其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前,由于陳獨秀右傾錯誤的影響,導致中共在統一戰線中領導權的問題上作出了幾次較大的讓步:國民黨二大使得政治上領導權喪失;戴季陶主義的泛濫使得思想上領導權喪失;中山艦事件后使得軍事上領導權喪失;整理黨務案使得組織上領導權喪失。再加上共產國際自國民革命以來一直重視國民黨而輕視共產黨,這些都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動用軍隊和武裝流氓屠殺中共黨員和解散共產黨領導的工會等組織,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破裂,國民革命由此進入緊急時期。4月15日,在廣州的國民黨右派亦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解除了黃埔軍校和省港罷工委員會的武裝,封閉和查禁了一大批革命組織,廣州由此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與此同時,北方奉系軍閥張作霖也于4月6日指使軍警采取突然行動,包圍蘇聯駐華大使館,逮捕了李大釗等中共北方區委領導人以及國民黨左派、蘇聯使館人員及居民等80余人。4月18日,蔣介石在帝國主義和江浙財閥的支持下,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分庭抗禮,并開始了奪取全國最高權力的進程。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中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黨政權、由張作霖控制的北京軍閥政權和仍然保持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時局的變化迫切要求共產國際拿出一個解救中國革命的方案。
三 緊急階段時期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
(一)緊急階段時期斯大林對中國革命的認識
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后,共產國際很快就對中國革命的方針作出了改變。1927年4月21日,斯大林在《中國革命問題》的提綱中,論述了兩個有關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
1.關于中國革命的前途
斯大林認為,“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后,中國有兩條不同道路的可能性:“或者是民族資產階級擊敗無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共同進攻革命,以便建立資本主義的統治而結束革命;或者是無產階級把民族資產階級擠到一邊,鞏固自己的領導權,率領城鄉千百萬勞動群眾克服民族資產階級的反抗,取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完全勝利,然后把它逐漸轉移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軌道上?!?img alt="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全書簡稱為《資料叢書》)第6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EB50C/107972069048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47174-zADX3EuYUPJPQSWBuFyjKEJTQGavP74G-0-1d7bbdbdf2a111f5e9c99449bce723d4">在斯大林看來,帝國主義采取了糾合各方面勢力,建立了一條統一的反革命戰線來絞殺中國的革命,因此中國的革命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而相比較于俄國革命來說,中國隱藏在革命陣線中的反革命勢力比革命勢力要大出很多。中共的任務就應該是鞏固自己的領導權,為后一條道路的勝利而奮斗。
2.必須與國民黨右派作堅決的斗爭
《提綱》中明確指出,由于“蔣介石的政變表示民族資產階級退出革命,國內反革命中心已經產生”。所以過去那種“保持國民黨的統一的政策,在國民黨內孤立右派并為了革命目的而利用右派的政策,已不能適應革命的新任務了”。而“應當代之以堅決把右派逐出國民黨的政策,和右派作堅決斗爭乃至在政治上把他們消滅干凈的政策,把國家全部政權集中于革命的國民黨”。
斯大林在國民革命進入緊急階段的情況下,提出中共黨人要鞏固自身的領導權,爭取一條由無產階級領導革命的指導思想是正確的,及時把原來共產國際孤立、揭露和利用蔣介石的政策改變為驅逐、斗爭和從政治上消滅蔣介石的政策也是正確的。但把蔣介石的叛變視為“整個民族資產階級的叛變”就是完全錯誤的了。因為他沒有認識到中國的資產階級與俄國的資產階級不同,中國的資產階級分為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部分,忽視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還有參加革命的可能性。這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犯“左”傾關門主義(即把民族資產階級趕出統一戰線)錯誤的重要思想根源。
(二)共產國際八次執委會對中國革命的指導
1.托洛茨基與斯大林在中國革命方針上的爭論
在國民革命形勢陷入極度不利的時候,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于1927年5月18日至30日召開。會上,圍繞中國革命問題,以斯大林、布哈林等人為一方,同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反對派,在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性質、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在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相互關系、共產黨是否要退出國民黨,這三個關于挽救中國革命的重大方針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論戰。
托洛茨基反對派認為,在革命陷入緊急的形勢下,共產國際和斯大林竟然還“不去警告中國工人和中國黨,不去動員工人、農民和士兵群眾去采取真正的革命措施反對軍閥”,還在醉心于和國民黨軍閥合作。為了挽救中國革命,目前必須立即著手準備、加強和擴大蘇維埃運動,采取士兵加入蘇維埃的方式來武裝工人自己。通過立即成立蘇維埃的辦法,以形成蘇維埃政權與武漢國民政府共存的局面。因為武漢國民政府“在垮臺之前很可能與蔣介石合流,反對工農”。
由于當時中國革命遠未達到建立蘇維埃的成熟條件,所以他們“立即建立蘇維?!钡闹鲝垖嶋H上是一種極左思潮。但他們要求必須“對國民黨保持警惕”“立即武裝工農”的主張卻是正確的。
斯大林等認為,在武漢國民政府管轄的范圍內立即成立蘇維埃是不適合的,因為這就意味著要推翻左派國民黨和武漢國民政府,而由于現在“武漢是中國革命運動的中心”,所以“必須支持武漢國民黨”。托洛茨基的觀點完全“是張作霖和蔣介石的辦事員的觀點”。斯大林這種“不能立即成立蘇維?!钡挠^點是正確的,但在國民革命的緊急關頭,仍然要“全力支持武漢國民黨”的觀點卻是錯誤的。
2.《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對中國革命的指導
會議最后通過了《關于中國問題的決議》。在同國民黨的關系問題上,《決議》堅決反對共產黨人退出國民黨的主張,強調“目前形勢恰恰是要求無產階級政黨維護無產階級在國民黨內的領導作用,(中共)如果不在國民黨內部爭取這種領導作用,無產階級就不能取得在全國的領導作用”。在組織工農群眾和開展土地革命的問題上,《決議》認為大力發展工人加入國民黨、大力吸收勞動群眾加入國民黨是“當前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同時“必須迅速、大膽而堅決地貫徹執行武裝工農群眾的政策,首先是武裝有組織的和最有覺悟的那部分工農的政策”。在對待武漢國民政府、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和軍隊的問題上,共產國際認為武漢國民政府是國民黨左派的政府,中共應該積極參加武漢國民政府的工作;目前不能建立蘇維埃;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改編軍隊、建立絕對忠誠的革命部隊,等等。
總體而言,共產國際第八次執委會從很多方面確實提出了很多正確的指導思想,也從某種程度上正確分析了中國革命的現狀和前途。但是,共產國際和斯大林要求中共在此時“必須參加武漢國民黨及其革命政府”,則犯了夸大資產階級和國民黨革命性的錯誤,這就是共產國際挽救國民革命方針中的“硬傷”。
(三)共產國際“改造國民黨中央”的方針
1.共產國際“改造國民黨中央”方針的提出
共產國際第八次執委會期間,傳來了湖南夏斗寅、許克祥相繼叛變革命(即“馬日事變”)的消息。共產國際此時才開始覺察到汪精衛集團的日益反動,于是開始著手實行對中國革命方針的轉變。
關于按照斯大林中國革命應該分為“全民族的聯合戰線的革命”“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和“蘇維埃革命”三個階段的“三階段論”公式,此時的中國革命還處于第二階段,但即將進入蘇維埃革命的第三階段。1927年8月1日,斯大林在聯(共)中央委員會上作報告時,仍然認為“現在中國革命正處在自己發展的第二階段”。至于第三階段的蘇維埃革命“現在還沒有到來”。他明確表示,如果現在立即成立蘇維埃,“就是跳過中國發展的左派國民黨階段”。
所以共產國際開始采取“改造國民黨中央”的方針而并非是實現蘇維埃革命的方針。這一方針的主要內容有:
(1)不能否認武漢國民黨和武漢政府的革命性,認為武漢國民黨是“革命運動的中心”,“只有瞎子才會否認左派國民黨有革命斗爭機關的作用,有反對中國封建殘余和帝國主義的起義機關的作用”。
(2)中共必須全力鞏固和擴大一切群眾組織,“在所有這些組織中,都必須宣傳加入國民黨,以便把這個黨變成小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和工人階級的強大的群眾性組織”。
(3)盡管武漢國民政府“還不是無產階級和農民的專政”,但由于它“已走上這種專政的道路”,所以中共應該積極參與并支持武漢國民政府的工作。
2.共產國際“改造國民黨中央”方針與中國國情的不符
斯大林與共產國際在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已經瀕臨破裂的時候,依然堅持采取“改造國民黨中央”的方針,其根本原因在于高估了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武漢國民黨和武漢國民政府的革命性。
縱觀整個國民革命時期,斯大林一直堅持并且不斷強調國民黨在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地位和作用?!榜R日事變”之后,斯大林仍然強調國共合作的政策在整個民主革命階段都不能改變,只有轉入到了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才能將“國民黨黨內的聯盟代之以在國民黨黨外的聯盟”。換句話說,斯大林認為,即使在汪精衛集團已經叛變革命,也絕不能跳過所謂的“中國發展的左派國民黨階段”。共產國際在1927年7月14日通過的《關于中國革命當前形勢的決議》中指出:“盡管國民黨領導大肆排除共產黨人,仍要留在國民黨內,更密切地聯系國民黨基層,由基層作出堅決抗議國民黨中央倒行逆施的決議,要求撤換國民黨現領導,以及在此基礎上準備召開國民黨代表大會?!?img alt="《文獻資料》第1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3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EB50C/107972069048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47174-zADX3EuYUPJPQSWBuFyjKEJTQGavP74G-0-1d7bbdbdf2a111f5e9c99449bce723d4">這種觀點是就共產國際“改造國民黨中央”方針的深刻體現。
實際上,共產國際“改造國民黨中央”的方針無論從策略方針、指導思想還是形勢判斷上都存在著嚴重的錯誤。在汪精衛集團即將叛變以及叛變之后,一直都是利用國民黨的旗幟,作為他們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一種掩人耳目的工具。在武漢國民政府已經實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時候,共產國際要求中共黨人不能退出國民黨,并且還要打著國民黨這面旗幟,則更易使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對武漢國民黨和武漢國民政府產生模糊的認識,渙散他們的革命斗志。至于所謂的團結下層左派分子來改造國民黨中央更是脫離實際的。汪精衛集團不僅掌握著軍政大權,而且控制著黨權,并且已經開始進行“分共”的工作。在此時的武漢國民政府中,共產黨人和堅定的左派分子連立足之地都沒有,如何能實現改造國民黨中央的任務呢?因此,共產國際“改造國民黨中央”方針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四)共產國際五月緊急指示
1.《五月指示》的主要內容
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八次全會在召開的過程中,給中共中央發來了緊急指示,即《五月指示》。其主要內容為:
①國民黨的現存機構必須予以改變,國民黨的上層必須加以革新。②從下面吸收更多的新的工農領袖到國民黨中央委員會。③動員兩萬左右的共產黨員,加上湖南、湖北約5萬的革命工農,編成幾個新軍。④組織以有聲望的,不是共產黨員的國民黨人為首的革命軍事法庭,懲辦和蔣介石保持聯系或殘害工農的軍官。⑤開展土地革命,從下面實際奪取土地。
2.對《五月指示》的簡短評價
共產國際的這些指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因為這些指示強調了中共開展土地革命和發展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也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共產國際對武漢國民政府的防范措施。但這些指示也存在著一些原則性的錯誤:
(1)這些指示雖然再次強調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但在土地革命的開展上卻依舊指望由武漢國民政府來領導,強調“共產黨還應當在政府內部實行一種能由政府本身發動土地革命的政策”。而武漢國民政府的上層人物大多數本身就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希望由這個政府自身來推動土地革命的進程,顯然是天方夜譚。
(2)關于革命武裝問題,要求中共組建一支由共產黨員和工農為主要成分的新軍,暫且不論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僅僅在革命武裝的歸屬上,共產國際就一再強調這支部隊是“武漢用來在前方或后方解除不可靠部隊的武裝禁衛軍”,是“成為武漢國民政府柱石”
的武裝。換句話來說,這支革命武裝的領導權,還是歸屬于武漢國民政府。此外,在汪精衛集團把持政局的條件下,組建如此龐大的一支屬于中共的武裝力量,不能說是完全不可能,但絕對是十分艱難的。
(3)在改造國民黨領導機關和懲處反革命軍官問題上,共產國際原本的意圖是想用中共的積極分子和工農積極分子的參與,來逐步對武漢國民政府進行滲透和“換血”。但在汪精衛集團逐漸右轉的局面下,在武漢國民黨機關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在地主資產階級和反動軍官手中的情況下,這個領導機關是絕不可能接受中共的積極分子和工農積極分子加入的。
總體來說,《五月指示》在國民革命已經瀕臨全面失敗境地的時候,體現了共產國際對一些原來錯誤政策的反思和重視。盡管當時這些指示幾乎無法施行,但它畢竟表現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指導思想上一些有益的轉變。
3.《五月指示》并未執行
當《五月指示》傳達到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和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手中時,兩人并未作出仔細地分析和辨別,而一致認為這個指示荒謬且完全不可能實行。鮑羅廷在隨后發往莫斯科回電中只是敷衍一句“命令收到,一旦可行,立即照辦”。陳獨秀也并未向黨內通報這一指示,并在其后給共產國際的回電中說:“貴方的意見是正確的,重要的,我們表示完全同意。但是,它在短期內是不能實現的?!?img alt="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室編:《黨史研究資料》第2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EB50C/10797206904888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547174-zADX3EuYUPJPQSWBuFyjKEJTQGavP74G-0-1d7bbdbdf2a111f5e9c99449bce723d4">就這樣,在指導思想上對中國革命有著一定有益轉變、但缺乏實際操作可能性的《五月指示》就被完全束之高閣了。
與此同時,共產國際駐中國的首席代表羅易又犯了一個極其嚴重的政治錯誤:他盲目地相信汪精衛,在未經組織批準的情況下,竟自作主張私自將這一重要秘密指示送予汪精衛看,以表示“國共兩黨親密無間的合作”,并且給汪精衛留下了副本。這給本來就蓄謀反共的汪精衛找到了一個反共的充分借口,并加快了其“分共”行動。中共和汪精衛集團之間脆弱的同盟關系由此變得更加搖搖欲墜。
四 共產國際與國民革命的最終失敗
(一)國民革命的最終失敗
1.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的發生
面對汪精衛集團日益明顯的反共傾向和即將發生的反革命政變,中共中央和鮑羅廷完全缺乏應對的措施,只是一味地退讓,依舊幻想只要繼續妥協就可以使汪精衛集團無法找到制造事端的借口。自1927年6月以來,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等人的指導下,作出的一系列決定都是企圖以妥協讓步來拉住汪精衛、唐生智等“國民黨左派”。事實證明,這樣做不僅無濟于事,反而助長了反革命的氣焰。
直到1927年7月上旬,共產國際終于意識到已經無法迫使武漢國民政府的上層人物改弦易轍的事實,只能公開承認“武漢政府的立場是徹底投降的立場。它同南京合流已成為事實”,“武漢的革命作用也就此告終”。7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對政局的宣言》,闡明了對目前時局的看法,揭露了以汪精衛為代表的武漢國民政府的真面目。隨后,布哈林代表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出指令,要求中共黨員立即退出武漢國民政府。7月15日,武漢國民黨中央召開“分共”會議,汪精衛在會議上作了以“分共”為主題的報告,即《容共政策最近之經過》。汪精衛以共產國際的《五月指示》為借口,鼓吹“分共”的必要性,其后顧孟余、陳公博等也隨之進行了激烈地反蘇反共的發言。整個會議在一種濃烈的反蘇反共氣氛中,通過了與“分共”有關的決議和命令。在8月8日的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上,汪精衛繼續提出關于“清黨”的具體決議,并再次得到一致通過。這些決議致使一批又一批的共產黨員和革命者被捕被殺。至此,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宣告全面失敗。
2.國民黨左派對汪精衛反革命政變的反對
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這種倒行逆施的背叛行為,必然會遭到國民黨左派進步分子的強烈抵制。國民黨左派鄧演達、宋慶齡等相繼發表宣言,強烈譴責汪精衛集團這種“向蔣圖謀妥協,并與共產黨相分離,而殘殺工農”的行為。鄧演達表示決心“遵奉先總理的遺囑,根據三民主義努力做真正之革命”。宋慶齡宣布:“對于本黨新政策的執行,我將不再參加”,“我認為這種政策是注定要失敗的”。并重申“三大政策是實行三民主義的唯一方法”,“如果黨內領袖不能貫徹他的政策,他們便不再是孫中山的真實信徒;黨也就不再是革命的黨,而不過是這個或那個軍閥的工具而已”。
(二)共產國際對國民革命失敗應負的責任
導致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主要分為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個方面。外部原因就是指共產國際在諸多政策和指導上的失誤。具體有以下幾點:
1.將中國革命等同或類比于俄國革命,堅持教條式的指導
國民革命時期,共產國際采取的是聯合資產階級的政策,并在此基礎上指導中共和國民黨實現了國共合作。事實證明,國共合作確實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但是,當資產階級陣營中產生分化和背叛的時候,共產國際明顯缺乏相應的正確應對措施,其根源在于共產國際實際上是將中國革命類比于和定性于俄國式革命,所以將俄國革命的成功經驗生搬硬套到中國革命頭上。
2.高估和盲目信任國民黨的革命性
國民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是以國共合作的方式實現的。那么怎樣正確認識和對待國民黨的問題,就成為了共產國際指導中國革命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廣州國民政府時期,共產國際是采取大力支持的政策,認定國民黨“是中國唯一重大的民族革命集團”。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一認識基本上是正確的。但是,自孫中山逝世之后,國民黨黨內的復雜變化卻沒有被共產國際所重視。戴季陶主義的出現、國民黨二大上的妥協、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的連續出現,都是國民黨新右派有計劃有預謀地削弱中共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面影響力的顯著事件。共產國際對這些事件卻視而不見,一味遷就和妥協。其最終結果是蔣介石的徹底背叛革命?!八囊欢狈锤锩兒?,共產國際的指導方針雖然也有所改變,但依舊認為汪精衛領導下的“左派”國民黨是取得革命勝利的關鍵力量。這種高估國民黨、資產階級的革命性,輕視共產黨、無產階級力量的指導方針最終導致了國民革命的失敗。
3.公式化將中國革命分為三階段,從而嚴重脫離中國革命的國情
斯大林以俄國革命的國情和革命經驗為參照,將中國革命機械地分成“全民族的聯合戰線的革命”“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和“蘇維埃革命”三個階段。但在這三個階段中,在各個階級之間的關系變化、態度轉變和整個革命形勢發展等問題上,共產國際的認識是完全脫離中國具體實際的,由于沒有注意到各階段中各階級的變化,更沒有根據革命的進展來迅速地調整指導方針。這就使得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國革命的許多方針政策上,都存在著在時效上的滯后性和脫離革命斗爭實際的缺點。
國民革命失敗的內部原因則在于中共自身也存在著許多導致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年幼的中共不善于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在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三個基本問題上都沒有經驗的黨,是對于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的特點、中國革命的規律都懂得不多的黨,是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還沒有完整的、統一的了解的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