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產國際與南京國民政府關系史
- 羅重一主編
- 1004字
- 2019-01-04 12:54:24
前言
南京國民政府是在國民革命失敗后,國內各派軍閥林立,彼此爭權奪利,致使國家陷入四分五裂,國家亟待統一的形勢下,各派政治勢力妥協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它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從1927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開始,到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其間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這期間,由于共產國際和蘇聯與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上的一致性,又由于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大國與蘇聯當時這個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敵對性,再由于受到英、美支持的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階級對抗性,使得中國國內的政治矛盾和形勢顯得異常尖銳和復雜——南京國民政府既要消滅“內患”(尤其是中共)以完成建國大業,又要解除外憂(日本侵略中國而導致的民族生存危機);既要進行與共產國際和蘇聯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斗爭,又要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斗爭中與共產國際和蘇聯進行合作;既要保持對英、美等西方大國的追隨以維持和鞏固自己的政權,又要在對英、美等西方大國的外交中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利益的最大化(特別是牽涉一系列歷史上簽訂的涉華不平等條約);既要學會與中共的“和平”相處(抗戰時期),又要學會怎樣在蘇聯和英、美等西方大國的夾縫中生存,等等。特別是怎樣處理好與自己的意識形態有著嚴重分歧,但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力的蘇聯(與共產國際)的關系,就成為擺在南京國民政府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這18年中,中國革命形勢發生著急劇而又復雜的變化:新舊軍閥之間的斗爭;革命勢力與反革命勢力之間的斗爭;國民黨內部的派別斗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西安事變后蘇聯、中共與南京國民政府之間縱橫捭闔;共產國際解散后,蘇聯與英、美等大國對勢力范圍重新劃分(以犧牲南京國民政府為代價)的斗爭,以及南京國民政府對這種勢力范圍劃分的抵制,等等。這一切都以各自特有的色彩,躍然于畫卷之上,為歷史涂抹下濃厚的一筆。
本書擬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和鞏固為基礎,以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活動為主軸,通過對“三國四方”(美國、蘇聯、南京國民政府及中國共產黨)活動的歷史還原,旨在論證“獨立自主,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立足點”這一命題的正確性。與此同時,希望從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經驗中,總結出對解決海峽兩岸統一問題的若干啟示。
本書中所寫的南京國民政府的范圍為1927年4月在南京成立的國民政府、1937年12月從南京撤退到重慶的國民政府,以及1946年還都南京的國民政府,不包括汪精衛的南京汪偽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