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清民國時期杭州對外貿易研究:1895~1937
- 馬丁
- 2745字
- 2019-01-04 12:47:34
五 國際國內局勢的變化和上海的輻射作用及社會環境影響
世界經濟局勢的變化是影響杭州對外貿易的重要外因之一。工業革命后,西方世界對中國商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原隸屬小農經濟的中國逐漸卷入世界經濟的潮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尋求更廣闊的商品傾銷市場,積極發展與中國的貿易,同時在亞洲經濟圈內部,近代中國也在與日本、印度、錫蘭等國之間的競爭中重新定位自身的地位。在此大背景下,杭州對外貿易蓬勃發展起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卷入這場世界范圍的戰爭,不得不暫時放松對中國的殖民侵略和經濟掠奪。一方面西方列強無法向中國提供足夠的大宗產品,如棉布、化學品、燃料和大量的其他消費品,洋貨輸入逐年減少;另一方面,世界市場上對中國出口的絲、絲綢、羊毛、蛋制品、籽仁以及錫、銻、鎢等戰略物資的需求急劇增加。同時缺乏商船,遠洋運輸費用飛漲,戰爭后期的運費較1913年或1914年高出10倍到20倍。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的商業和工業,為杭州的對外貿易發展提供了寬敞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不斷高漲的反帝愛國運動和實業救國浪潮,刺激了貿易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出口貿易發展的內因。1915年,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要將中國的政治、軍事、財政及領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把整個中國變為日本的殖民地,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和提倡國貨運動,杭州地區紛紛響應;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抵制洋貨斗爭達到高潮,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等地相繼成立了抵制日貨和其他洋貨的組織,倡導社會各界民眾“勿用日貨,勿用日鈔,勿坐日船,勿雇傭日人,推廣國貨”。
1925年,抗議上海的五卅事件,掀起抵制英貨運動;1931年,抗議長春的萬寶山事件,抗議日本政府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排華運動,掀起抵制日貨運動。這些事情使得土產出口頓時興盛,出口貿易迅速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經濟危機,為了尋求危機的轉嫁,杭州的對外貿易在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經歷了又一場狂風暴雨式的“洗禮”。
從區位優勢來說,民國時期杭州對外貿易的興起,不僅具有前文已提及的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且還在于上海的發展對浙江的影響。隨著上海取代廣州成為全國中心商業都市,并成為全國最大的內外貿中心,形成了一個以上海等通商都市為中心,從通商都市到內地和農村的商業網絡。此外上海因為緊鄰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加之為對外貿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機構包括四大銀行均將總部設立于上海,其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杭嘉湖地區毗鄰上海,上海與杭州,以及它們與嘉興、紹興、湖州等城鎮間的關系通過對外貿易的發展得到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和發展,形成相互輻射和吸納經濟要素的網絡,使之最先成為上海對外貿易的原料產地和國外輸入品的銷售場所之一。與此同時,杭州的自然經濟自從清末以來加速解體,商品經濟也日益發展起來,杭州逐漸融入了以上海為中心的對外貿易圈,杭州的許多產品通過上海對外出口。在商貿往來頻繁的同時,上海的近代產業和經營方式也加快傳播到了浙江,江浙地區受到上海的強大經濟輻射作用,逐漸改變了經濟地區格局,商品經濟逐漸趨于繁盛。商業經營擁有了充分的自由,市場組織的擴大、金融組織的健全,以及西方經營及技術制度的輸入,均使商業化進一步發展。
同時,江浙地區內部的經濟網絡愈趨強化。滬杭、滬寧等鐵路線的開通,成為江浙地區內部的兩大動脈,也溝通了杭州與外界的商貿往來。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對外貿易的發展,一方面增強了其對長江沿岸的貨物集聚效應,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杭州對外貿易的物質力量。這樣客觀上擴大了浙江商品經濟的內部市場,刺激了杭州對外貿易的發展。
晚清民國時期杭州對外貿易的發展除了受上海的輻射作用外,也與近代社會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這主要體現在政府的經濟政策、人們的觀念變化等方面。
從19世紀晚期開始,清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的政策,并且開始重視官商關系,下令官府保護工商業者利益。在清政府頒布的發展工商業政策的帶動下,浙江當局也采取了許多有利于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民國時期,政府陸續制定頒布了一系列與對外貿易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措施。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初期,相繼提出了相關的發展農工商業的政策措施,提倡與扶持工商發展,添設實業機構,經濟政策開始有了新的變化。其發展經濟的總政策和總目標,歸結為一句話,就是要大力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變中國“堂堂華夏,不齒于鄰邦,文物冠裳,被輕于異族”孱弱無能的落后狀態。同時,設立各種部門,如商務局、商會、農工商部等,工商業的地位開始提高,突然轉升顯赫。北洋政府時期,進行商業立法,整頓商業。于1914年宣布廢止《商人通例》和《公司律》,重新制定《商人通例》,對商人的含義、商業能力、商號、商業賬簿等作了規定,并且頒發《商人通例施行細則》《商業注冊規則》等法令。然而,對杭州發展對外貿易最有利的一次政策變革,應該是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為爭取關稅自主而實行的國定關稅政策。以下僅列部分商品的進口稅則以說明當時稅制改革的概況,如表1-15所示。
表1-15 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的部分商品進口稅則

資料來源:孫玉琴:《中國對外貿易史》第二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頁。
此后,南京國民政府又于1931年、1933年和1934年連續三次實施了新的稅則,新稅則比“值百抽五”的固定關稅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增強了關稅對民族工商業的保護力度,強化了民族工商業的國際競爭水平。新稅則的實施更有力地推動了民國時期杭州對外貿易的開拓和發展。
晚清民國年間,人們社會意識的變化也影響著杭州對外貿易的發展,從最根本的角度上講,即是商人地位的嬗變。明清時期,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達是非常明顯的,國內商業繁榮已有許多學者從各方面得到證實,這種發展態勢一直延續到清末。而杭州作為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最早地區之一,其商品經濟發展程度也較高。民國時期,杭州地區的商品經濟日趨活躍,為對外貿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同時,商品經濟的日趨繁榮,使得工商業日益發展,各個階層的人投身于工商業領域。“士、農、工、商”的傳統觀念開始逐漸被顛覆,商人地位提高。1905年科舉廢除,大量的“紳”進入實業界,改變了原有的商界結構。清末民初,自然經濟受到沖擊,商品經濟逐漸盛行,市場網絡亦隨著交通網絡及信息流通的改良而又拓展;工業革命成果通過社會有識之士的廣泛傳播等使得人們的認識提高,再加上政府“重商政策”的出臺,促使商人地位提高,社會上掀起了“實業救國”的熱潮,社會各界積極投身于實業。1912年民國政府成立后,陸續公布了《公司條例》《公司保息條例》《商人通則》等改善和發展工商業的法令,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較為有利的法律和政治環境,也為工商業發展鋪平了道路。這些都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