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與管制政策研究
- 楊振
- 3664字
- 2019-01-04 12:37:23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分。外資進入初期,我國生產力水平低下、資金匱乏,在當時的背景下,外資的進入促進了相關領域技術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和資本的運作。與此同時,一片片未開發的市場逐漸被外資占據或控制,“以市場換技術”的爭論也因此火熱,有研究認為外資進入控制了中國市場,但并沒有留下關鍵核心技術;也有研究認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帶動了中國內地企業的技術模仿和技術創新,本土企業在“干中學”(Learn By Doing)過程中受益頗豐。直到現在,該爭論還在業界和學術界持續。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外資進入的速度越來越快、業務范圍越來越廣、參與市場程度越來越深,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各個行業逐步對外資開放,大量的外資角逐中國市場。疑問隨之而來:外資進入中國,對中國的市場到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外資進入的影響存在哪些差異?什么因素導致行業容易受外資控制?要考察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回顧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其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外資企業已經觸及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外資的進入似乎理所當然,沒有人會覺得外資企業有什么異樣。
但從中國近代史來看,毫不夸張地說,外資的進入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始于1978年的新中國改革開放,加速了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的活動軌跡大致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如表1-1所示):
表1-1 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軌跡及其對國內市場的影響

注:a.如磚茶制造業、機器繅絲業、制糖業、制革業、扎花業等行業中的外商企業對原材料的掠奪。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第一,早期的外資活動(1949年之前)。外資活動并不是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獨有的產物,在閉關鎖國的封建社會舊中國,外資活動就已經非常頻繁。早在19世紀中葉,西方海上運輸業列強憑借其先進的船舶修造工業,大規模進入中國,19世紀70年代就已經壟斷了中國華南地區的船舶制造業(汪敬虞、聶寶璋,1962)。這個時期的外資活動,多為惡意的“工業入侵”,外資進入中國的目的就是要掠取原材料,支援母國的發展,中國早期工業體系幾乎全為西方列強壟斷。從這個角度來看,早期外資只是將我國作為原料“殖民地”,外資企業和民族工業之間缺乏合作和競爭,外資活動更沒有技術水平的溢出。
第二,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外資活動(1949—1978)。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經濟基礎薄弱,生產力水平較低,計劃經濟體制落后。尤其是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信條的指引下,產業政策聚焦于重化工業,為完成資本積累,經濟上的“類閉關鎖國”狀態重新出現。外資活動幾乎陷入停滯狀態,隨之而來的一個好處是:外資也無法對我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基礎形成沖擊,在漫長的重化工業優先發展過程中,我國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主、大而全的產業結構,構筑了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為后期依靠完善工業體系和配套設施吸引外資進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改革開放前,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對外開放尤其是外資大規模進入仍未開始。
第三,改革開放后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1979—1994)。改革開放后,以廣東沿海地區為突破口,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國內廣大的市場規模吸引了眾多外資企業,它們紛紛搶占市場,主動與國內的企業合作,許多重要的合資品牌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外資進入彌補了我國落后工業基礎的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的技術水平。這一階段的外資進入,被認為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武超,1991)。
第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的外資活動(1994—2002)。十四屆三中全會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分別提出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后,為彌補我國在要素供給尤其是資金方面的不足,我們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開始尋找國際資本。與此同時,中國的分稅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之間的稅收競爭日趨激烈,在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導向下,地方政府的最優策略就是大量吸引外資,創造GDP、創造稅收、帶動就業。此時的外資政策以大量吸引外資為主要方向,我國于1995年首次頒布《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開始系統地分類指導外資的利用。
第五,市場開放和深化背景下的外資涌入(2003年至今)。這一時期,中國已經加入了WTO,各經濟領域逐步對外資開放,經濟增長速度連續30年穩定在10%左右。偌大經濟體連續多年的超高速增長,外資是一支重要的推動力量。這一時期,外資對中國產業和企業的影響更為復雜,外資帶來利潤、稅收和就業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污染等環境問題,學界也開始逐步反思我們以“量”為主的外資吸引政策,合理甄別和篩選外資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與此同時,我國制定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開始有的放矢地吸引外資。外資對中國市場的影響也表現出多樣性,陳甬軍、楊振(2012)的研究證實:在這一時期,外資同時表現出競爭性和壟斷性特征。部分行業的外資控制比例在50%以上,外資企業借此實施市場勢力,給消費者造成了較大的福利損失。
如圖1-1所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開始加快。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統計數據顯示:1979年,外資流入中國的數量只有8萬美元,而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世界投資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12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2014年我國吸收外資規模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再次證明了中國仍是全球范圍內對外國直接投資最具吸引力的經濟體。但同美國的外資流入相比,我國的外資流入呈現出一些獨有的特征。

圖1-1 改革開放以來各年度進入中國市場的FDI流入量
資料來源:http://unctadstat.unctad.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統計數據庫。
圖1-2提供了中國和美國1982—2013年外商直接投資流入量的同比增長數據,從圖中可以直觀地觀測到:作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前兩位國家,外資流入的速度和節奏還存在較大差異。中國外資流入的波動性要顯著小于美國外資流入的波動性,
在外資流入同比正增長的年份,美國外資流入增速快于中國;在外資流入同比負增長的年份,美國外資流入下降的幅度也大于中國。對造成這種差異成因的考察,也是本研究的動機之一。一個直觀、待驗證的感覺是:與美國相比,我們的外資利用限制更為嚴格,同時資本流動性相對較弱,在宏觀經濟形勢的上升期,外資流入的增長速度小于外資利用限制較少、資本流動較強的美國;在宏觀經濟形勢的下行區間,外資流出在美國受到的限制更少,因而流出的速度也非???。

圖1-2 中美FDI流入量同比增速的比較(1982—2013年)
資料來源:http://unctadstat.unctad.org/wds/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統計數據庫,并經計算整理所得。
隨著外資流量增加和存量的積累,外資對中國相關市場的影響在逐步發生變化,針對外資的政策也逐步從全面大量吸引外資轉向合理、高質量地利用外資。這一系列行為與政策的轉變,源于外資進入對中國市場影響機制和程度的歷史變化,正是這一點,激發了本研究的構思和創作,以求全面評估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
綜觀外商直接投資相關研究的文獻發展趨勢,不難發現文獻的發展與理論界和職能部門對外商直接投資的認識相關。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討論是否利用外資以及如何利用外資等問題上。這一時期的擔憂在于:一旦允許外資放開,市場可能馬上被外資控制,中國企業就難以在競爭中勝出。后期隨著改革開放,理論界和職能部門認識到了外資的外部正效應,研究領域也逐步轉變到考察外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上來,相關話題集中在外資如何促進結構優化、如何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隨著微觀企業數據可獲性提高和微觀計量方法的不斷發展,研究不斷深入到企業層面,逐步考察外資的進入如何促進生產率提高、如何影響企業的出口決策、如何影響企業的治理體系等;已有研究汗牛充棟,成果相當豐碩,但一致性的結論卻少之又少。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對外資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分析外資的宏觀影響和微觀影響,前者如外資如何影響經濟增長,后者如外資是否有技術溢出,而外資進入的中觀(產業層面)影響一直被忽略?,F有關于外資對產業層面影響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外資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和外資對產業集聚的影響兩個方面,而全面考察外資進入對產業組織以及企業競合關系的文獻則非常稀缺。外資對我國產業組織層面影響文獻的稀缺,一方面在于數據不足,我國統計體系中關于外資的統計指標設計相對宏觀,企業層面的外資活動記錄數據研究者難以獲得,因而考察外資進入對中國產業的競爭和合作關系異常困難;另一方面在于研究方法改進的困難,產業組織的研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以博弈論的標準范式進行的,所得的結論是約束條件下的均衡結果,屬于定性判斷,以數據為基礎、兼容企業決策過程和消費者選擇偏好的研究方法也是近些年來才有所發展。本研究嘗試兩個方面的突破:第一,從產業組織角度觀測外資進入對中國產業的影響,窺視外資進入如何改變產業內部及企業之間的競爭和合作關系,彌補相關文獻研究的不足;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引入前沿實證研究方法,嘗試在新實證產業組織(New Empiric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NEIO)的框架下系統地研究外資進入的市場效應,這也將是國內首次運用新實證產業組織方法全面考察外資進入市場效應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