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本體學思想訪談錄
- 成中英 漆思 張斯珉
- 14字
- 2019-01-04 12:36:52
導論 中國哲學復興的機遇與方向
一 時代的發展呼喚中國哲學的自覺
漆思(以下簡稱漆):這次來夏威夷大學能與成中英先生進行合作研究,我倍感榮幸。而我這次合作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想以“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為題,就本體學與中國哲學發展道路等問題對成先生做一次專訪。之所以確立這樣一個題目,我想主要是因為當前中國正在迅猛地發展,中國思想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相反,自冷戰結束以后,西方文化在面臨全球化挑戰的過程中暴露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換言之,其在解釋和解決全球治理的諸多問題上越發顯得舉步維艱。可以說,世界的發展呼喚著中國思想的回歸和中國哲學的自覺及出場。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重新思考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澄清中國哲學的特質和未來走向就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成先生作為學貫中西的哲學家,對于中西哲學的發展脈絡均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一方面,成先生受過嚴格的西方現代學術訓練,深入到西方哲學的心臟,可以客觀地分析其優缺點;另一方面,成先生的本體詮釋學,立足于《周易》哲學開端的中國哲學傳統,對西方的詮釋學做了創造性的發展
,從本體論和方法論兩個方面彌合了知識和價值的分裂
,同時也發揚了中國哲學的精華。可以說,成先生的學術背景和學術貢獻能夠超越狹隘的中西二元對立的立場,站在人類文化的高度來思考中國哲學未來的發展命運。因此,有機會聆聽成先生關于中國哲學發展道路的討論,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會。
下面,請成先生先談一下對于“中國哲學發展道路”這樣一個主題有什么總體的觀點。
成中英(以下簡稱成):首先,我感覺到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頭,我們必須對人類的命運和人類存在的意義進行很好的反思。其實這個問題從人成為人那一刻起就已經是人最為根本的問題。人只有對他所面對的天地萬物,對他存在的環境有著深刻的認識,才能夠繼續發展下去,而實現這一切的前提就是人類對于自身存在的認識。這一點對人而言有著至為重要的意義,是人成為人的一個重要階梯。
當今世界可以說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就是所謂“文明的沖突”。我認為,這是我們今天需要反省和挖掘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直接緣由。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有一部著作就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這實際上就是這種沖突哲學的直接反映。亨廷頓只是簡單地認為不同文明之間會爆發沖突,至于沖突爆發的原因卻不愿提及。事實上,我認為,沖突至少包括兩類,即“宰制性沖突”與“抵制性沖突”。如果以此為標準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東西方文明的沖突對東方來講是抵制性的,而對于西方來說是宰制性的。也就是說,沖突不是由東方挑起的,而始于西方人對于東方的敵視,這是其權力意志的表現。
所謂權力意志是指影響、控制、主宰的欲望,也可以說是一種非理性的、非利他的左右他人他物的意愿。這種權力意志在人們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毋庸置疑是有意義的,然而在不同文明中貫徹權力意志時則有可能假借理性之名,以理性為工具以達到行其宰制目的之實。顯然,這是西方人理解文明及文化問題的深層邏輯。而在權力意志的作用下,自我評價往往對內抬高自己,對外則無限地貶低異己,這就是“文化優越論”的產生過程。有了這樣的自我評價,加上文化中的宰制傾向,那么對于西方人而言,文明間的沖突就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這是“文明的沖突”的思想產生的深層根源,即西方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本位主義”和“西方中心論”,由此產生的沖突顯然是“宰制性沖突”。
相反,中國的哲學和文化并沒有這種權力意志,并沒有宰制他人的要求,而是充滿著“德性意志”。所謂“德性意志”是指抑制自我以仁愛嘉惠他人并追求和諧與大同的生活態度,但也有剛健自強、不屈不撓、守持正道、獨立自主的精神。這是中國文化意識中最主流的道德意識,在孔子哲學中已經充分地發揮出來了,而其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更是浩大無邊。這種德性意志并不是單純地反對沖突,排斥戰爭,而是強調“義”即行為的正當性,這使得中國人即便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也沒有侵略他人。反觀西方歷史,特別是16世紀以來的西方歷史,處處都是血跡斑斑的征服戰爭、擴張戰爭、移民戰爭與霸權戰爭,完全是一部赤裸裸的權力意識沖動肆虐的寫照。今天西方提出新的“文明沖突論”,亦是受到這種權力意志支配的結果。我們若要反對這種理念,就必須重視中華民族傳統中的和諧、融合、重視德性的思想,以化解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重新認識并發展中國哲學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具體到我們今天的論題,我們現在要談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這已經肯定了哲學對中國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哲學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基礎和精神力量。有人會認為,相對于宗教和科學,哲學似乎是毫無實用意義的,換言之,僅僅把哲學視為一種玄想。這個看法是錯誤的。哲學是一種不斷認識真實世界的努力,更是人類認識自己的路徑。只有通過哲學,我們才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世界對人的意義。沒有這樣一種努力,人在世界上就沒有意義了,而人的發展也變為不可能。因為人類發展確實需要人對自身及天地萬物均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實現對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立足方式和發展狀態的了解,這是人類能夠存在的前提。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乃是人類生存之道。
西方認為哲學是求智之學,也是基于這樣的反思。蘇格拉底認為人不能反省自己的生活,生活就沒有價值,就不值得生活下去。人為什么要反思自己的生活?就是要找尋一個目標,找尋人在宇宙的定位。這其中更為重要的就是了解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是什么,其基本價值又是什么。這種了解在古希臘哲學中指的就是基本的德性。從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的哲人就開始追問這些問題。他們認為,社會價值在于正義,在于自我調適,在于智慧,以及一種追求生命的勇氣,這些逐漸演化為古希臘的倫理學。古希臘哲學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柏拉圖的理念論為代表的對于超越世界的認識,它把價值亦歸結到超越世界之中。總而言之,從古希臘的傳統來看,哲學是一種追求價值的學問。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實現生命的基本要求。
漆:成先生,您指出哲學對于人類和時代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步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哲學系統,例如有西方的哲學,有中國的哲學,有印度的哲學,還有其他民族的哲學。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為什么您提出要重建中國哲學?換言之,中國哲學在今天的意義何在?
成:要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首先需要從“哲學”的翻譯講起。很多人都認為“哲學”這個詞是從古希臘文翻譯過來的,我現在要說的是我們要掌握這個翻譯背后的意涵。“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因而哲學就是一套“智慧之學”,它是一種對于智慧發自內心的追求和熱愛。而我們要說的是,即使沒有從古希臘文中翻譯“哲學”這個詞,中國的思想本身就有一套智慧之學。這既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也是立人之本。我前面已經說過了,哲學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實踐價值和意義,它可以使我們了解自身和世界。如果我們不知道追求的目標,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那么用蘇格拉底的話講,生活還有什么價值?!所以要讓生活有價值,就必須了解自己,認識這些價值。
只有在認識了價值之后,人才能產生追求的方向。這一點就說明哲學是實踐的學問,也是最實用的學問,而我把它界定為是一個實現自我的學問。我們不一定需要借助古希臘人來了解哲學,但我們要掌握哲學自身的含義,而這恰恰是現在中國哲學研究所欠缺的。當我們審視“哲學”這個字眼時,不能只從字面看,而應該透過翻譯看到實質的內涵。有的翻譯并沒有考慮原詞所具有的實質內涵,這種翻譯就要非常小心。如何詮釋其中的價值體系呢?實際上是在找尋一種對應性,從對應性的了解中也許會產生一種“視界的融合”和“經驗的整合”。很多人的問題在于只看到翻譯的字眼所代表的西方的意義,而忘記這個字眼本身也包含著普遍的內容。首先我們要肯定“哲學”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意義,在不同的民族中可能深度還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在功能上可能是相通的。因此,我們應當聚焦中國哲學的內涵,考察一下這個含義背后的東西,甚至我們從中的新發現還能幫助我們理解哲學的原有含義。我們不要把這一過程只是簡單地看成是翻譯名詞,而要看成是一個對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全面的重新認識,這個認識同時又有著西方相應概念的啟發和支撐。對于哲學的翻譯實際上要揭示哲學本身說的是什么,然后從中文中找一個適當的字來表達它的本質。日本人西周將Philosophy翻譯成“哲學”,這是基于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當然這個認識不一定是最根本的。所以當我們看到“哲學”的字眼時,就要提醒自己去深入地思考這個字眼所代表或引發出來的根本含義。
漆:成先生,您的這個提示非常重要,說哲學是各個民族特別是中華民族本來就有的思想內涵。中國人同樣在思考人的智慧、價值和意義的問題,只不過與西方表現形式有些不同。當下有很多人在討論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討論中國有沒有哲學,而這實際上就是把哲學局限于西方特別是古希臘的文化類型,其實中華民族有著自己博大精深、歷久彌新的哲學體系和哲學智慧。
成:中國有自己的智慧追求,有對智慧的獨特認識和追求智慧的精神。但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么會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這就代表了現代中國人失望和不自信的一面,說這個話的時候可能有一種崇洋的心理,實質是一種自我貶損,即承認西方哲學的崇高和價值,而否認中國有哲學。這實際上也反映出他們對哲學本身的了解以及對西方哲學的了解也不是很充分。因為哲學對西方來說發揮引領的作用,也是帶領西方人往前走的一種力量,是西方文化得以發展的力量。按照我對哲學的了解,哲學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自覺價值,或者是一種文化的自覺的價值追求。這里的文化是哲學追求智慧的成果或過程。
哲學與文化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際上,中國文化缺乏引導和支持的力量,可能是中國文化從五四運動以后到今天越發失落的真正原因。我們現在談如何發展中國哲學,中國哲學怎么發展,我們不能不首先檢討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即我們是不是對中國的思想或文化沒有完全認識,缺乏對其發展軌跡和成果的欣賞,更沒有掌握到其生命力所在,或者認為中國文化已經沒有生命力了。現在有些人就是這樣想,我們要對這個現象提出非常嚴厲的批評,因為這顯然是沒有經過真正的思考,因而根本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也就只能機械地、盲目地跟著別人走。因此,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要發展,首先要打破和消除這種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