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當代進展

北京歷史地理是遵循歷史地理學的通用方法和基本理論,以歷史文獻為主并輔以必要的實地調查,研究北京及其周邊地區歷史時期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一般狀況、主要特征、發展過程、變遷規律等問題的一門學科。在促進學科進步的同時,還可以為區域發展與現實生活的某些方面提供歷史借鑒或決策依據。北京歷史人文地理以研究北京地區歷史時期人類活動所形成的人文現象的分布、變遷及其地域差異為主要內容,是北京歷史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六十多年來,在具有悠久傳統的沿革地理之外,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逐步發展。侯仁之先生為歷史地理研究培養了眾多專業人才,關于北京城市規劃、水源開辟、歷史地圖集編纂等方面的研究,解決了大量的歷史人文地理問題,成為開拓學科領域、引領學科發展的一代宗師。考古發掘的收獲為研究古代北京的城市形態及其變遷過程、歷史地名的定位等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與旨在揭示區域環境變遷的歷史自然地理相比,北京歷史人文地理是參與者最多的領域。除了高校與科研單位的專業工作者之外,許多北京歷史地理愛好者所涉足的大多屬于這個范疇。其間既有以提高學術水準為宗旨、比較嚴謹精到的學術論著,也有以普及知識為目的、相對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或介紹常識的文字,它們分別適應了提高與普及兩個層次的社會需求。

(一)歷史地圖編纂與古地圖研究

(1)《北京地理地圖集》的編纂出版

侯仁之先生主編《北京歷史地圖集》(一、二、三集)的陸續編纂出版,是北京歷史地理研究與地圖編纂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北京政區沿革、地名變遷與歷史地名定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一部優秀的歷史地圖集,除了符合制圖學的規范之外,還需要以大量的專門研究為基礎,對圖上所要表現的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現象做出高質量的研究。《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一集出版于1988年,以歷代行政區劃、建置沿革為對象,在有關考古、制圖、高校、科研單位的協作下,集中了以北京大學地理系為主的一批歷史地理學者,歷時數年編纂而成。圖集在4幅表示當代北京政區、地勢的序圖之后,安排了70幅大小不等的地圖,從原始社會的人類文化遺址開始到民國時期為止,準確表現了北京城及其周圍的政區設置、城市面貌、園林景觀,對各類地物的位置、名稱及其變遷過程做出了精審的考訂,卷末附有48頁地名索引。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稱贊這部圖集“誠足為歷史地圖之表率”, “不僅對研究北京之歷史地理有重大價值,還可為全國編制省級歷史地圖之模楷也”譚其驤:《關于〈北京歷史地圖集〉的一封信》, 《中國文化》1990年第2期。。陳橋驛先生評價說:這部“大比例尺的小區域歷史地圖集”, “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陳橋驛:《評〈北京歷史地圖集〉》, 《歷史研究》1989年第5期。

豐富的歷史文獻與必要的野外考察相結合,是圖上歷史地理現象準確定位的重要保障。編輯組在用兩年編成圖集初稿之后,又進行了歷時四年半的修訂增補工作。侯仁之先生指出:“在此期間,最重要的一項任務是進行必要的野外考察。野外考察是解決文獻或傳說中關于歷史地理疑難問題的重要手段,在歷史地圖的編制中,有一些重要地方的名稱雖然見于記載,但其位置難以確定;也有一些明顯遺址,又難以確定其歷史上的名稱。此外還有已經消失了的湖泊沼澤以及遷移了的河流水道,單憑文獻資料,更難進行復原,都有賴于實地勘查提供必要的佐證。隨著編輯工作的深入,遇到的上述問題也就越來越多,只要有可能,編輯工作組的同志們總是要爭取從野外考察中求得解決問題的線索。每次出野外,都是根據一定要求,事先盡可能掌握有關線索,明確考察目的,并力求和考察地點的有關方面取得聯系,以利工作的進行。數年之間進行野外考察五十余次,行程共計約五千余公里。考察地點涉及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三十五區縣。通過實地考察,解決了大小疑難問題多處。”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前言”,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1頁。文獻分析與野外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是歷史地理學的通用方法,但集中解決如此之多的北京歷史地理問題卻是前所未有的學術實踐。

1997年出版的《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二集,以從距今一萬年到大約四千年前的環境考古為主要內容。侯仁之先生在圖集前言中說:“現在這部續集的編繪,立意有所不同。目的在于上溯到有文字直接記載以前、北京地區原始農業的萌芽和最初居民點在平原上出現的時期。從整個人類生活發展史上來看,農業的萌芽乃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是人類文明史上從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的轉折點。這一客觀事實,就為人地關系的研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課題,實際上也就是現代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新起點。”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二集“前言”,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頁。這部圖集表現了北京地區原始農業的萌芽以及早期居民點在平原地區出現的情形,探討和展示了這一時段的人文現象與自然環境的變化,被學界譽為“北京地區歷史早期人地關系研究的重大成果”陳橋驛、王守春:《北京地區歷史早期人地關系研究的重大成果—— 〈北京歷史地圖集二集〉評介》, 《地理研究》1998年第1期。

此后繼續編纂的《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三集,表現了北京地區歷史時期的城市建設、人口、經濟、文化、社會管理與社會生活、村落、交通、軍事以及1949年以后城市建設的發展等,基本上涵蓋了政區沿革之外的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的主要內容。

更為重要的是,在編纂第三集的同時,陸續進行了第一集與第二集的修訂增補工作。第二集增加了關于區域水利開發、自然災害、河流改道、水土流失、湖泊消亡、森林砍伐等歷史自然地理變遷的圖幅,大大拓展了第一版的內容。《北京歷史地圖集》一、二、三集重新定名為“政區城市卷”、“自然環境卷”、“人文社會卷”,在2013年試印本基礎上繼續完善后,2015年將作為一套完整的區域歷史地圖集問世。“《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三集的出版,標志著侯仁之先生所設計的《北京歷史地圖集》整體研究計劃的完成”唐曉峰:《北京歷史地圖集·人文社會卷》“前言”,北京出版集團公司、文津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也展示了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起點。

(2)《明清北京城圖》與《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

早在1962年至1964年5月,作為《中國歷史地圖集》城市圖組的一部分,在侯仁之先生指導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蘋芳先生主持完成了《明北京城復原圖》與《清乾隆北京城圖》的初稿,1966年春定稿,但未能實現先出單行本的計劃。1969年《中國歷史地圖集》恢復編印工作后,刪去了城市圖。直到1978年,在考古學家夏鼐先生與國家測繪總局王大鈞局長支持下,重新整理兩圖并改題為《明清北京城圖》,1986年由地圖出版社出版。

《明北京城復原圖》以1937年版萬分之一《實測北平市內外城地形圖》為底本,并根據清乾隆年間繪制的《京城全圖》中的街巷按比例改縮為一萬二千分之一。為了反映從明末到清乾隆年間北京的變化,該圖以劉若愚《酌中志》為主,參考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復原了明代北京宮城和皇城內的建置;關于內外城的坊界、胡同的復原,完全以明朝張爵《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和沈榜《宛署雜記》卷五“鋪舍、街道”中的資料為依據。此外還參考了明代的《寰宇通志》、萬歷《順天府志》、《帝京景物略》、《燕都游覽志》及碑刻資料,清乾隆以前的《春明夢余錄》、《天府廣記》、《日下舊聞考》、《宸垣識略》,清末的《光緒順天府志》、《京師坊巷志稿》,民國陳宗蕃《燕都叢考》、朱偰《明清兩代宮苑建置沿革圖考》等文獻。兩幅地圖后附的表格,實際上是對城市古今變遷的簡要總結。其中,《明北京城復原圖坊巷胡同地名表》,將明代各坊街巷胡同名稱與清乾隆《京城全圖》以及1937年版實測圖相對照,注出其今地;《明北京城復原圖建置資料表》列出宮殿、壇廟、內官署、中央官署、地方官署、倉庫、廠場、宅第、園林、寺觀、其他11類地物的名稱、改名情況、明代地點、清代名稱、今地、興廢年代以及做出上述結論的參考文獻,還有清末以來北京風貌圖片以及地名索引徐蘋芳:《明清北京城圖》(考古學專刊乙種第二十三號),地圖出版社1985年版。。兩幅地圖與文字說明相互配合,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明清北京的歷史地理面貌尤其是城市的人文地理狀況。

在《北京歷史地圖集》一、二集出版之后,侯仁之、岳升陽主編《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于2008年問世侯仁之、岳升陽主編:《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學苑出版社2008年版。。“宣南”是清代北京宣武門外一帶街區的泛稱,由于士大夫階層的認同而成為具有特定含義的歷史地域概念,這部圖集用以指代宣武區所轄區域。“城市的形成與沿革”圖組以《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一集為依據略作調整,展現從薊城到遼南京、金中都再到元大都南城、明清北京南城以及民國外城西部的城市選址、政區設置及其變遷過程;“城市文化”圖組反映先農壇、會館、寺廟、戲曲曲藝史跡、名人故居、休閑游樂場所、廟會、香會、近代學校教育機構、近代新聞出版業、戊戌維新史跡的分布狀況;“城市經濟”圖組展現明清與民國時期的商業、金融業、手工業以及近代工業的分布,以經濟繁榮的大柵欄、觀音寺、琉璃廠、施家胡同、天橋以及具有民族特點的牛街為重點區域;“官署、建筑、市政及其他”圖組,介紹明清至民國時期官署及官辦機構,醫療、慈善、消防機構,近代建筑,歷代墓葬,河道坑塘,明清至民國人口,香廠新市區,清代民國下水道,民國公共交通等歷史人文要素的分布。附有《乾隆京城全圖》、《1937年實測北平內外城地形圖》、《1946年北平市內外城地圖》的宣南部分,還有占全書一半篇幅的附表對城市文化、經濟、官署、建筑、市政等圖幅反映的內容予以進一步說明。《北京宣南歷史地圖集》是以北京市現有區縣為地理單元、在相對微觀的尺度上反映區域歷史發展與人文地理變遷的首創,對同類圖集的編纂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3)古舊地圖的選輯與研究

古舊地圖既是歷史地圖編繪的基礎,更是地理學史尤其是地圖測繪史的研究內容,同樣也是展現地理要素定位及其空間關系的最直接、最準確的依據。在關于地圖的流傳收藏、繪制技術、版本考訂的研究之外,對歷史地理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就是把地圖視為一種文獻資料,用以探究它們所顯示的歷史地理要素的特征、變遷及其與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的關聯,而古代城市地圖在歷史人文地理研究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舉凡道路、水系、建筑物的分布格局,無不在相應比例尺的地圖上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它們在空間定位與形態描摹等方面的優勢遠非單純的文字敘述可比。

今人研究證實,保存至今的古代北京城市地圖約有一百余種,明代及其以前的作品已屬鳳毛麟角。數量最多的清代北京城市圖,以內外城墻之內的城區為主,反映城墻、城門、皇城、紫禁城、宮殿、衙署、壇廟、苑囿、寺觀、王府、倉場、街道胡同、河湖水系等內容。它們或者是制作粗略的示意性的地方志附圖,或者是單幅、大幅面的形象與寫實并重的地圖,以“城內折地、城外取容”為原則,即城內地物按一定縮尺反映其位置和體量、城外部分僅勾勒出山水等地物的大致輪廓朱競梅:《北京城圖史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頁。。地圖目錄學著作指示了尋找古舊地圖的線索,古舊地圖的選輯重刊則在規定嚴苛、手續繁瑣的藏圖機構之外,為歷史地理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初步了解和有限利用古舊地圖的途徑。曹婉如等編三卷本《中國古代地圖集》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元,明代,清代),文物出版社1990、1995、1997年版。,喻滄主編《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喻滄主編:《中華古地圖珍品選集》,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8年版。,鄭錫煌主編《中國古代地圖集——城市地圖》鄭錫煌主編:《中國古代地圖集——城市地圖》,西安地圖出版社2005年版。,包括了少量與北京相關的地圖。此后,專門選輯北京古舊地圖的圖集相繼問世,李誠等主編四卷本《北京歷史輿圖集》李誠等主編:《北京歷史輿圖集》,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收錄了宋朝至民國時期涉及北京地區的中外文地圖近800幅,包括區域圖、城池圖、建筑平面圖、風景名勝圖及多種專題地圖。國家圖書館、測繪出版社編《北京古地圖集》中國國家圖書館、測繪出版社編:《北京古地圖集》,測繪出版社2010年版。,遴選了113幅有關北京的中外古舊地圖。

以古舊地圖為材料和依據進行的歷史地理研究,很多方面屬于歷史人文地理的范疇。任金城《明刻〈北京城宮殿之圖〉——介紹日本珍藏的一幅北京古地圖》任金城:《明刻〈北京城宮殿之圖〉——介紹日本珍藏的一幅北京古地圖》, 《北京史苑》第3輯(1985年)。,展示了明代北京的城市面貌。侯仁之《記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圖〉——補正〈北京歷史地圖集〉明清北京城圖》侯仁之:《記英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清雍正北京城圖〉——補正〈北京歷史地圖集〉明清北京城圖》, 《歷史地理》第9輯(1990年)。,利用清代手繪的北京城圖改進了《北京歷史地圖集》相關圖幅對地理要素的表示。鄭錫煌《北京城的演進與北京城市地圖》鄭錫煌:《北京城的演進與北京城市地圖》, 《中國古代地圖集——清代》,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170頁。,對《乾隆京城全圖》標注的2900多個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景觀做了統計研究,進一步討論了乾隆年間北京城的道路格局、交通狀況、宗教信仰、文化氛圍、城市性質問題。在這之后,朱競梅《北京城圖史探》一書朱競梅:《北京城圖史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將北京城市地圖成長的歷程與城市本身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聯系起來,以1911年之前繪制的北京城市地圖為研究對象,從時間和類型的角度詮釋帶有濃郁地域文化特征的京師地圖現象,考察了它們與北京城市發展演變的內在聯系。該書從揭示北京城市地圖的早期形態入手,繼而歸納清前期的地圖類型,分析地圖編繪與城市建設管理的關系、清中期地圖系統的變化以及地圖社會文化功能的拓展,闡述北京城市地圖的近代化演進過程和特征,為通過城市地圖這個形象準確的媒介認識北京的歷史地理變遷,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研究范例。

(二)歷代建置沿革的系統梳理

沿革地理是至少自南宋王應麟以來就已經成熟的一門學問,在早期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占有主要地位,清代曾出現了大量研究全國政區沿革的著作。關于北京的歷史沿革以及北京地區的歷代政區設置,是研究北京地方史與歷史地理的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報刊上的相關文章屢有所見。

迄今為止,對歷史時期北京政區沿革做出系統梳理的重要成果,當推尹鈞科先生的兩部著作。他在從事歷史地理研究,尤其是參與編繪《北京歷史地圖集》與北京市地名普查工作的過程中,接觸了大量政區沿革和歷史地名問題。經過條分縷析的仔細考辨之后,梳理了北京地區自先秦至當代的政區設置過程,在歷史地理學這個傳統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1994年《北京歷代建置沿革》出版尹鈞科:《北京歷代建置沿革》,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2008年又有《北京建置沿革史》問世尹鈞科、董焱:《北京建置沿革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北京建置沿革史》并不是《北京歷代建置沿革》的簡單修訂再版,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深化研究和重新撰寫,更加全面地闡述了北京地區歷代政區系統的基本結構、設置背景、變遷過程,詳細考訂了政區治所、轄境以及名稱的變化。北京政區沿革的過程表明,古薊城一帶自先秦至今始終是華北平原北部的主要行政中心所在;大興、宛平二縣及其前身自唐后期即依郭于州治,此后相繼成為陪都與首都的依郭縣,在史上所有京師依郭縣中持續時間最久;以歷代政區建置及治所地點的變化而論,宣武、房山、昌平、密云、通州、延慶、順義等區縣較為復雜,其他區縣則比較簡單;現代城市的行政區劃單元多稱“區”,始自清末的警巡區,到民國年間演變為真正的行政區域單元。

政區沿革的梳理以大量文獻的鋪排比照為基礎,與歷史地理的其他方面相結合,往往能夠補充或修正已有的某些結論。《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一集是北京政區沿革地理和歷史地名定位研究的集大成者,但仍然存在著許多有待探索的疑難。侯仁之先生在圖集“后記”中指出:“還有不少問題一時尚難解決,摘要記錄于下:(1)兩漢昌平縣故城在今北京昌平縣境還是在河北蔚縣境?兩漢至東魏間軍都故城又是怎樣變遷的?(2)北魏良鄉縣治在今房山縣的竇店還是在今大石河西?(3)漢雍奴故城在天津寶坻縣秦城還是在武清縣蘭城、大空城、舊縣村?(4)文獻中有河北涿縣西南松林店為廣陽故城之說,實地考察所見,當地確有漢代古城遺址,究是何城?(5)清河鎮朱房附近古城、石景山古城、涿縣東北古城以及平谷與三河縣交界處的城子,各是何城?(6)《水經注》記載有兩個厗(傂)奚故城,一在古北口內,一在今密云東南,是否如此?(7)密云縣附近有無漢白檀故城?(8)《讀史方輿紀要》謂滑鹽故城在平谷西北,如何理解?”侯仁之:《北京歷史地圖集》第一集“后記”,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頁。北京政區沿革與歷史地名定位方面的疑難顯然不止上述幾個,即使在《北京歷史地圖集》的編纂者之間也仍然有待形成共識。

(三)城市與聚落發展的歷史地理學闡釋

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城市也是聚落的一種形態。這里以“聚落”指稱城市周邊的村落以及城市興起之前的早期居民點。薊城從早期聚落到封國都城的發展過程,北京的城市形態、城市功能的歷史面貌及其時代變遷,是歷史地理、地方史、考古學等領域長期關注的重要問題。地方史學者以說明城市在時間維度上發生變化的事實為主,考古學者重在以實地發掘獲得的器物或遺址證明城市的時代特征,歷史地理環境只是二者敘事的背景或影響因素之一,但對于認識區域歷史人文地理的變遷依然很有裨益。已經發表的相關論著極為豐富也相當龐雜,這里擇要簡述一二。

侯仁之先生的論文集《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侯仁之:《歷史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版、1984年第2版。,匯聚了從事北京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術精華,《關于古代北京的幾個問題》、《元大都與明清北京城》、《北京舊城平面設計的改造》、《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與聚落》、《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等,已成為后來者必讀的基本文獻。科普著作《歷史上的北京城》、《北京城的起源和變遷》等,同樣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城市歷史地理》侯仁之主編:《北京城市歷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表現了他的學生們在這個方向上的繼承和開拓。發表于1955年的論文《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堪稱揭示區域人地關系演變過程的典范。他闡述了水源對于北京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論述了北京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灌溉工程——三國時期劉靖主持修建的戾陵遏和車箱渠——的修建過程與地理環境,繼而研究了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水源問題,總結了歷史上北京城市水源從引用永定河到遠導白浮泉再到修筑昆明湖水庫的過程,提出了從“北京灣”北部引水入首都、在十三陵盆地等處修建水庫的科學設想侯仁之:《北京都市發展過程中的水源問題》, 《北京大學學報》1955年第1期。。在此之后,隨著官廳水庫、十三陵水庫、懷柔水庫、密云水庫的修建以及京密引水工程的開鑿,這篇具有高度預見性的論文提出的設想已全部變為現實,充分體現了歷史地理學的社會實踐價值。此外,侯仁之先生1946—1949年留學英國利物浦大學期間完成的博士論文《北平歷史地理》,在時隔64年之后的2013年12月才有中文版問世侯仁之:《北平歷史地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論文采用橫剖面復原法,將文獻分析與實地考察相結合,通過對地貌特征、交通區位、區域文化差異、河湖水系、城市形態等方面的分析,闡述了北平這座城市從早期聚落到國家首都的成長過程及其歷史地理背景,奠定了侯仁之先生此后半個多世紀研究北京歷史地理的學術基礎。研究者指出:“從學科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北平歷史地理》是中國學者按照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范式,獨立完成的第一部系統的城市歷史地理研究專著。”“是一部經受住了時間檢驗的歷史地理研究著作,至今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堪稱經典之作。作者采用的研究框架,以及強調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分析、重視地圖表現形式、重視文獻與考察結合的思想,不僅貫徹到作者自己以后的學術實踐中,而且這些思想也成為今天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的學術特色。作者關于北平城的具體研究結論,對于今天的城市規劃與保護,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鄧輝:《〈北平歷史地理〉評介》, 《地理研究》2013年第11期。

涉及北京城市起源問題的西周薊國與燕國分封的時間、背景以及燕都房山董家林遺址與薊城的關系,今人往往受《史記》籠統記載的影響,而把武王伐紂之年定為燕國始封之年。唐曉峰《薊、燕分封與北京地區早期城市地理問題》一文,根據文獻分析與考古發現,清理了從薊、燕始封到燕國滅薊并以薊城為都的歷史過程,糾正了關于上述問題的錯誤認識唐曉峰:《薊、燕分封與北京地區早期城市地理問題》,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1期。。圍繞北京水環境與城市規劃等問題進行的歷史地理與城市史研究,在很多方面屬于歷史人文地理的范疇。蔡蕃《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蔡蕃:《北京古運河與城市供水研究》,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簡要回顧了北京的水資源開發和通漕情況,討論了通惠河工程的實施情況與管理制度、歷代供水與排水的建筑及其管理,總結了其間的若干經驗教訓。尹鈞科、吳文濤《歷史上的永定河與北京》尹鈞科、吳文濤:《歷史上的永定河與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是一部歷史自然地理與歷史人文地理并重的綜合性著作。作者研究了永定河的形成與名稱演變,洪積沖積扇平原的發育與北京城原始聚落的形成,北京城的歷史發展對永定河的影響,永定河中上游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壞、下游的河道變遷與地面淤積,歷史上永定河流域的水利與水害,永定河文化的類型與特點等問題,從多方面論證了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這一重大學術命題,系統闡釋了一條河流與一座城市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歷史過程,在區域人地關系的互動過程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并且為解決當代面臨的區域環境問題提供了歷史的借鑒。在這之后,孫冬虎《北京近千年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孫冬虎:《北京近千年生態環境變遷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對若干人文因素進行了城市生態學的分析,討論了歷史上的區域人地關系演變過程。吳文濤《北京水利史》吳文濤:《北京水利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研究了北京地區水利開發的歷史過程和經濟與環境效應,詳細考辨了涉及重要水利設施的歷史地理問題,闡釋了城市發展與水資源開發、水環境改造之間的密切聯系。

關于北京城市起源與發展的研究,在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面的探討逐漸深入和細化。朱祖希《營國匠意——古都北京的規劃建設及其文化淵源》所闡釋的“營國匠意”,是指城市規劃設計者在營建國都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精巧構思、哲學取向和藝術境界。作者在清理了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地理脈絡之后,集中回答了一個重大的學術問題:被梁思成先生稱之為“舉世無雙的杰作”、“有計劃的整體”的北京城,其規劃理念的文化淵源在哪里?能夠反映北京城靈魂的又是什么?他認為:古都北京規劃建設匠意的本源,來自“君權神授、象天設都”的觀念;它的基石,是《周禮·考工記·匠人》記載的營國制度;它的重要依據,是歷史上早已形成并得到長期延續的禮治;它的制約因素,來自《周易》八卦和風水理論。在此基礎上,作者形成了系統的認識:“中國古代哲學是以天、地、人作為一個宇宙大系統的,追求天、地、人三才合一,與宇宙萬物和諧合一,并以此為最高理想,用以指導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的象天法地匠意和陰陽五行學說的運用,使中國古代的都城規劃布局獨具特色、獨樹一幟。北京城完全是在中國人獨有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導下,又按照封建社會的禮治秩序規劃建設而成的,它是東方宇宙觀在都城規劃建設中的具體體現。”朱祖希:《營國匠意——古都北京的規劃建設及其文化淵源》,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34頁。這樣的研究既以歷史地理為基礎,又把視野擴展到歷史地理之外,為認識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人地關系提供了新穎的視角。韓光輝《宋遼金元建制城市研究》韓光輝:《宋遼金元建制城市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揭示了我國古代城市管理制度在相應時期的重大調整,闡述了宋代都廂、遼代警巡院以及金元時代警巡院、錄事司、司候司等專門機構管理下的城市建置、功能、規模、時空結構等問題。關于警巡院城市的分析以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為例,直接推進了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的研究。永樂年間營建北京,是北京城市史上的重大事件。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營建叢考》李燮平:《明代北京都城營建叢考》,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勘比歷史文獻并參照建筑實跡,從相對微觀的角度考訂了明清官修書籍的記載、永樂年間營建始末、明代宮殿規劃建設等方面的若干問題。王毓藺《明北京營建物料采辦研究——以采木和燒造為中心》王毓藺:《明北京營建物料采辦研究——以采木和燒造為中心》,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2008年。,考訂復原了明代營建北京過程中采辦皇木的主要地域、運輸路線并繪制了相關地圖,通過探討官辦采木與商辦采木的過程、機制、規模、經費籌措、財政稅收體制、社會動員能力,闡述磚、瓦、琉璃燒造采辦的持續時間、地域范圍、燒辦方式、工作過程,估算營建北京以來燒造磚料的規模、用磚數量與相關經費,揭示了皇木采辦、磚瓦琉璃燒辦與明代社會經濟發展變遷之間的關系。作者在參考大量文獻的同時,遠赴南方諸省與河北、山東等地進行艱苦細致的實地調查,將獲得的大量珍貴有力的實物證據予以歷史地理學的審視,有效地解決了明代北京城市史與歷史地理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

系統闡述北京郊區聚落發展的歷史地理過程的著作,當推尹鈞科先生《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尹鈞科:《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作者討論了北京郊區村落發展的地理基礎和歷史背景,根據考古資料推測了村落的起源與先秦時期的村落狀況;利用大量文獻資料和考古成果,依次論述了北京郊區在秦漢至隋唐、遼金元、明代、清代、民國、新中國建立以來6個歷史階段村落發展的興衰過程與時代特征,總結了區域村落在名稱、形態、分布方面的特點與成因。這項工作把北京歷史地理的研究范圍從城區推進到郊區,通過在內容、方法等問題上的探索,有效地拓展了北京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趙其昌先生的論文集《京華集》趙其昌:《京華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收錄了發表于不同年代的《薊城的探索》、《薊門辨》、《唐幽州村鄉初探》、《唐幽州村鄉再探》、《唐遼昌平鄉里考》、《遼代玉河縣考》等重要論文,利用考古學資料和歷史文獻進行了北京地區古代鄉村聚落與城邑的鉤稽考訂。黨寶海《魏公村考:元大都一個畏兀兒聚落的歷程》,論證了聚落發展與民族活動、人口遷移等因素的密切關聯黨寶海:《魏公村考:元大都一個畏兀兒聚落的歷程》, 《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刊》1998年第2期。。1980年以后編纂的各區縣的地名志,也為歷史聚落地理研究積累了一批實地調查資料。

(四)民族、人口、經濟、交通、軍事歷史地理研究

關于北京地區歷史上的民族、人口、經濟、交通、軍事問題的已有研究成果,除了屈指可數的幾篇(部)歷史地理論著之外,大部分屬于與歷史地理相關的地方史或專門史的范疇。與上述幾方面相對應的區域歷史人文地理的分支學科,如區域民族地理、經濟地理、軍事地理等,尤其需要繼續充實。關于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我們可以從已有的通論性著作中獲得參考借鑒,進而把研究范圍縮小到北京地區、把只是在全國范圍內才會具有的研究內容予以刪減,為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的上述分支畫出一個輪廓。

作為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學分支的中國歷史民族地理學,“著重研究歷史時期與民族起源、分布及發展有關的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及其演變規律,其中包括民族起源地及其地理環境、民族分布區與分布格局的形成與演變、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及遷徙運動等等問題”安介生:《歷史民族地理》上冊,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這個定義所闡述的研究任務,大致都可以移植到關于北京歷史民族地理的研究中來。北京歷史民族地理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但相關的區域民族史成果要豐富得多。其中,金啟孮《北京郊區的滿族》(《滿族研究》1987,2)、《北京市海淀區火器營滿族社會調查報告》(《滿族研究》1988,1)、《京旗的滿族》(《滿族研究》1988,3;1990,2、4)、《北京的滿族》(《燕都》1991,1)、《北京城區的滿族》(遼寧民族出版社,1998),岑家梧《遼代契丹和漢族及其他民族的經濟文化聯系》(《民族團結》1963,12),崔文印《略論我國古代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各族對北京發展的貢獻》(《北京史論文集》1980),姜緯堂《〈岡志〉所注的清初北京牛街回民區》(《民族研究》1984,4),李淑蘭《北京歷史上的民族雜居與民族融合》(《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5,3),陳緡《西奚與古崖居》(《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8, 3),趙其昌《北京延慶縣古崖居——西奚遺址再探討》(《首都博物館叢刊》2002,16),許輝主編《北京民族史》(人民出版社,2013)等,可給歷史民族地理研究以較多的參考借鑒。當然,民族史與歷史民族地理的區別非常明顯。已有研究指出:“民族史往往以單一民族的發展、演變為線索,側重于深入細致地探討各民族的生產生活狀況,討論民族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包括人物、制度、風俗等等。而歷史民族地理則注重某一時段內在較大的區域范圍內不同民族的分布特征、不同時段各民族在地域分布上的變化及遷移的歷史背景和其影響,充分發掘各民族歷史演變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地理環境所發揮的作用。”同上書,第12頁。在上述許多方面,北京歷史民族地理的研究都需要付出長期的努力。

歷史人口地理旨在研究歷史時期人口的數量、構成、分布、遷移及其與所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的關系,揭示人口發展的時代特征與區域差異。晚近時期研究中國歷代人口數量、遷移、結構的著作,大都包含若干關于北京地區的內容。關于北京人口史問題的多篇論文,盡管與區域歷史人口地理的研究旨趣各不相同,但在清理北京人口發展過程尤其是對人口數量的估算、增減過程的波動等方面可作為歷史人口地理研究的臂助。至于以北京地區為研究對象、從歷史地理角度分析歷史上區域人口問題的重要成果,當推韓光輝先生《北京歷史人口地理》一書韓光輝:《北京歷史人口地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作者依據從文獻中鉤稽的大量人口數據資料,研究了歷史時期北京人口的發展變化及其空間分布,顯示了區域人口變化與社會政治、經濟的依存關系。在分析歷代戶籍制度和人口構成等一般問題的基礎上,闡述遼、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北京城市和北京地區的戶口規模、增長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歷代人口分布、流動狀況以及城市人口的控制措施,從而形成了關于北京歷史人口的基本情況和變化規律的系統認識。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不少創新之處,借助許多間接信息解決了相關的歷史人口地理問題。從歷代行政建置和城市管理制度入手,揭示了北京城市戶口在金代以來的隸屬關系;通過透視戶籍制度和戶口統計系統,弄清了北京城及其附近戶籍構成的歷史狀況,這些都為認識北京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提供了新穎視角與基本文獻。尹鈞科等著《古代北京城市管理》尹鈞科等:《古代北京城市管理》,同心出版社2002年版。,從城市規劃、市政、戶籍、人口、民政、工商稅務、社會治安、教育文化的管理等方面,系統闡述了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的城市管理制度、法規、措施、效果,總結了可資今人參考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其中的人口管理部分亦出自韓光輝之手。此外值得注意的論文是唐亦功《京津唐地區金代人口變遷研究》(《陜西師大學報》1995,1),利用指數曲線回歸方程,對文獻記載的金代區域人口予以研究和估算,劃分了金初低值期、金中后期高值期、金末銳減期三個變化階段。高壽仙《北京人口史》高壽仙:《北京人口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在參考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采用歷史學和人口學相結合的方法,清理北京地區自先秦到民國時期的城鄉人口發展過程,重點考察區域人口的規模、遷移、分布、構成在時間上的變化,并且探討了估算古代人口數量的途徑和方法等問題。作者在資料搜集整理和人口增減分析等方面用力甚勤,相關成果有助于深化北京歷史人口地理的研究。

經濟地理始終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在我國的人文地理學被長期湮滅的時期,地理學基本上被區分為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兩大門類,舉凡工業、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水利、能源、聚落、城市等領域的地理問題,基本上都被納入了經濟地理的范疇,只是后來隨著人文地理學的復興與各分支學科的成長而逐漸區分開來。與此相對應,歷史地理學領域內的歷史經濟地理,應當主要研究歷史時期人類經濟活動的變化過程、地理區位、空間組合等問題,重在解釋人類社會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時代變遷。與歷史經濟地理比較接近的區域經濟史,通常把地理環境視為影響區域經濟在不同時代發展變化的一個背景因素,而不像歷史經濟地理那樣重在闡述人類經濟活動及區域經濟特征與所處地理環境的關聯。二者的研究宗旨不同,但在許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鑒。關于北京區域經濟史研究的著作主要有孫健《北京古代經濟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于德源《北京農業經濟史》(京華出版社,1998)、《北京漕運和倉場》(同心出版社,2004)、齊大芝等《北京商業史》(人民出版社,2011)、章永俊《北京手工業史》(人民出版社,2011)等;論文主要有董愷忱《明清兩代的畿輔水利》(《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0, 3)、雷大受《清初在北京地區的圈地》(《北京師院學報》1981, 4)、周繼中《元代大都地區的屯田》(《史苑》1983,2)、顏亞玉《契丹統治下的燕云農業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3)、鄧亦兵《民國時期北京農業述略》(《北京社會科學》1993,2)、張利民《論近代華北商品市場的演變與市場體系的形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1)、林廷清《論明初京畿地區的農業生產》(《南開學報》1999,4)等。以歷史地理學方法所做的相關研究,包括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高松凡《歷史上北京城市場變遷及其區位研究》(《地理學報》1989,2)與《明代北京城市場演變及其分布》(《環境變遷研究》第5輯)、韓光輝《金元明清北京糧食供需與消費研究》(《中國農史》1994,3)、龔勝生《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燃料供銷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1)、周尚意《元明清時期北京的商業指向與城鄉分界》(《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9,1)等。

交通條件是影響北京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也是討論北京城市發展過程時不可或缺的內容,歷史交通地理的任務就是揭示古今交通在特定地理條件下的開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除了前面列舉的侯仁之先生等人的論著之外,尹鈞科《北京古代交通》尹鈞科:《北京古代交通》,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從歷史地理視角考察北京古代交通的發展過程、水陸交通線的開辟與布局、驛站和其他交通設施的進步,闡釋交通因素對于北京城市發展的關鍵作用。于德源《北京史通論》于德源:《北京史通論》,學苑出版社2008年版。,在“北京古代交通”一章,從歷史地理角度闡述了開辟水陸交通的重要史實。迄今所見的《北京交通史》有三部:北京市公路交通史編委會編輯者北京市公路交通史編委會編:《北京交通史》,北京出版社1989年版。,簡要敘述交通道路的開辟與交通工具的變遷;顏吾佴等編著者顏吾佴等編著:《北京交通史》,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以較多篇幅說明歷代交通工具和管理制度的變化,提供了近現代交通發展的統計數據,但大量抄自正史輿服志或儀衛志的關于帝王輿輅的文字只有禮儀制度上的象征意義,與相應時代國家或區域交通的發展并無多少關聯;孫冬虎、許輝著者孫冬虎、許輝:《北京交通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側重于從歷史地理角度闡述水陸交通線的開辟、交通系統的布局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簡要說明交通工具和管理制度的變化,揭示古今北京交通發展的時代特征及其發展變遷,考訂相關的歷史地理問題。關于北京歷史時期水路交通的研究,通常以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永定河的水利、航運為主,有些內容包含在關于全國水路交通的論著中,如常征、于德源與姚漢源分別撰寫的《中國運河史》常征、于德源:《中國運河史》,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姚漢源:《中國運河史》,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年版。;關于北京與大運河的著作,主要有于德源《北京漕運和倉場》、王培華《元明北京建都與糧食供應》于德源:《北京漕運和倉場》,同心出版社2004年版;王培華:《元明北京建都與糧食供應》,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涉及北京古代陸路交通與城市歷史地理問題的重要論文,有唐曉峰《從考古發現論證北京城起源和成長的交通條件》(《環境變遷研究》1984,1)、王燦熾《北京地區現有最大的古驛站遺址——榆林驛初探》(《北京社會科學》1998,1)以及《北京固節驛考略》(《北京社會科學》1999,1)等。門頭溝政協編輯的《京西古道》政協北京市門頭溝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京西古道》,香港銀河出版社2002年版。,匯集了區內古道的詳細調查成果,是對區域歷史交通變遷的微觀透視。古代道路大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研究者應盡量拉長搜集資料的時間跨度,借助地理考察報告和大比例尺地圖以及實地考察獲得的交通道路現狀,加深對文獻記載的理解,進而勾畫出古代道路的大致脈絡侯甬堅:《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方法與途徑》, 《經濟地理》1987年第4期。

歷史軍事地理旨在研究歷史上的軍事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今人概括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1)歷史上某一國家或地區進行戰爭的地理環境及其對兵力部署、陣地構成、攻防態勢、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2)歷史上的山川險要、關隘城堡、交通要道等分布狀況及其在歷次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3)歷史軍事重鎮的地理環境及其對軍事活動的影響;(4)歷代軍事區劃、疆界沿革、邊防衛戍與古戰場的考察與論證;(5)歷史軍事地圖的考證與歷史軍事地圖集的編纂等。”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版,第686頁。北京地區歷史軍事地理的內容應與上述各點基本相近,但與此相關的現有研究基本屬于軍事史或戰爭史的范疇,以戰爭過程及軍事形勢、兵力部署為主,軍事地理通常只是作為影響戰爭進程的因素之一加以討論。這類論著有宋常廉《高梁河戰役考實》(臺灣《大陸雜志》1969,10),程光裕《宋太宗對遼戰爭考》(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雷大受《庚戌之變與北京外城的修復》(《北京史苑》1982,1),于光度《遼宋高梁河戰役及其戰場》(《北京文物與考古》1983,1),臧嶸《上谷漁陽騎兵在劉秀爭戰中的作用》(《河北學刊》1984,3),孫建民《燕云十六州與宋初宋遼的軍事策略》(《河北學刊》1989,4),漆俠《宋太宗第一次伐遼:高梁河之戰》(《河北大學學報》1991,3)、《宋太宗雍熙北伐》(《河北學刊》1992,2)、《遼國的戰略進攻與澶淵之盟的訂立》(《河北大學學報》1992,3),曾瑞龍《宋遼高梁河戰役考論》(《大陸雜志》1991, 3)、《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劉勇《東漢幽州突騎述略》(《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8,5),吳文濤《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北京出版社,2000)等。北京歷史軍事地理的研究,在許多領域都有待開拓。

(五)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逐步拓展

迄今已有的“文化”定義數以百計,文化地理的研究對象更是千差萬別。關于“歷史文化地理”的學科屬性和研究內容,已有研究者認為:歷史文化地理學是研究不同歷史階段各種文化現象的地域系統及其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文化史的分支學科,同時也是其中二者或三者共同構成的交叉學科。研究內容主要有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與文化發展的相互關系,歷史時期的文化區域、文化傳播、文化景觀以及各文化要素的空間組合及其規律等毛曦:《歷史文化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迄今所見從歷史地理學角度透視北京文化現象的成果,遠遠少于北京文化史性質的論著,盡管后者可以為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提供幫助,但二者的研究內容畢竟不能等量齊觀。

在涉及北京歷史文化地理的論著中,劉鳳云《市廛、寺觀與勾欄在城市空間的交錯定位:兼論明清城市文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5)、李維明《北京地區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淺議》(《首都師范大學報》1999,1)、王日根《地域性會館與會館的地域差異》(《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1)等值得注意。李暢《清代以來北京的劇場》(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趙志忠《北京的王府與文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等,可以為文化地理的研究提供文化現象的分布與發展過程等方面的線索。隨著近年來社會對地域文化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關注,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成為相關著作中的部分內容。羅哲文等著《北京歷史文化》羅哲文等:《北京歷史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關于宮殿、園林、城墻、城門、四合院、胡同、長城、寺廟等方面的論述,有不少屬于歷史文化地理的內容。吳文濤主編《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吳文濤主編:《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匯集了關于永定河流域歷史文化的多篇論文,從區域文化角度討論了山水、地質、古人類、古都、古城、軍事、交通、廟會、宗教、戲曲等文化載體的變遷和價值。吳建雍主編《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研究》吳建雍主編:《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進行了東城區歷史文化地理的分析。王崗等撰《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北京卷》戴逸主編:《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北京卷》,中華書局2013年版。,以及作為《北京專史集成》之一的《北京風俗史》李寶臣主編:《北京風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北京教育史》鄭永華主編:《北京宗教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北京宗教史》劉仲華主編:《北京教育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或者包含著歷史文化地理的內容,或者為此類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

(六)區域地名研究的廣泛展開

我國的地名學是在國際學術界推動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問,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深受語言、歷史、地理、民族等學科的影響。地名研究往往需要追溯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和社會背景,因此,這門學問與歷史地理學的關系尤其密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六十多年,北京地名研究經歷了從零星進行到全面展開再到逐漸衰微的過程,其間的起伏波動與我國同一時期地名工作的發展過程完全合拍。近些年來,北京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逐漸受到社會重視,歷史地名甚至被視為負載地方文化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區域歷史文化保護的對象之一,相關的研究工作又多少顯露了可以在某些部門持續下去的跡象。

地名起源、含義與沿革過程的考釋,是地名研究的傳統內容。侯仁之《北京城的沿革》(《人民中國》1956,12)、金毓黻《北京古名簡釋》(《歷史教學》1956,10)、董作賓《北京城里方言化的地名》(《平廬文存》卷5,臺北藝文印書館,1963)等,大致顯示了20世紀前半葉北京地名研究的幾個方面。1980年以后,地名研究迅速興起。在歷史地名定位與歷史遺跡定名研究方面,王北辰《媯水河名考》(《北京史苑》1983,1)與《水經注所記昌平故城辨——附溫余水正名》(《北京社會科學》1990,1)、趙其昌《遼代燕京之顯忠坊、檀州街與市》(《首都博物館叢刊》1983,1)、尹鈞科《兩漢昌平縣新解》(《北京社會科學》1986,1)、李丙鑫《大興縣與大興胡同考》(《地名知識》1986,4)、陳平《古阪泉、涿鹿地望考》(《北京文博》1996,3)等多有創見。侯仁之先生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從地名學角度來看,是北京地名沿革與歷史地名定位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尹鈞科《北京歷代建置沿革》一書,對北京地區歷史上的政區設置及變遷過程做了綜合性的歸納。

北京街巷胡同名稱的語源、語義問題,一直受到地名學、歷史學和語言學者的關注。張清常《胡同及其他》張清常:《胡同及其他——社會語言學的探索》,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0年版。與《北京街巷名稱史話》張清常:《北京街巷名稱史話——社會語言學的再探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分別以“社會語言學的探索”與“社會語言學的再探索”為副題,為北京地名研究提供了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但是,追尋地名語源及其演變,在語言學之外還需要與歷史、地理等多種途徑相結合。漢字長于表意而拙于表音,同音字或近音字數量眾多。如果不計聲調,現代漢語普通話只有400多個音節,卻可以拼出數萬個讀音相同或相近但語義迥然有別的漢字。在漢字與蒙古語之間,顯然不能像蒙古語與維吾爾語等拼音文字那樣通過“對音”求得地名的語義。因此,上述兩種著作以“對音”為依據的“胡同”源于蒙古語“水井”之說,雖然經過報紙、電視等媒介的宣傳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卻不斷受到學界的質疑。王越《胡同與北京城》王越:《胡同與北京城》,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版。、何巖巍《“胡同”語源小考》等何巖巍:《“胡同”語源小考》, 《京韻西風》,線裝書局2006年版,第88頁。,從語言和歷史地理學角度已證其非。極而言之的“一條胡同一口井”張清常:《北京街巷名稱史話——社會語言學的再探索》,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頁。,更是經不起北京歷史地理研究的檢驗。

地名的歷史地理學研究,大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地名的構成要素或某種特征的研究,找到解決歷史地理問題的線索或證據;二是以歷史地理學方法分析地名淵源、語詞特征及相關史實,為研究地名問題提供可靠的歷史地理背景。羅保平《少數民族對北京街巷名稱的影響》(《地名知識》1987,2),尹鈞科《地名——河道變遷的重要見證》(《地名知識》1981,2)、《北京市為什么出現山西地名》(《地名知識》1982,2)、《要注重地名群的研究》(《地名知識》1989, 2)、《北京的地名與古代遺跡探尋》(《北京文博》1996,2)、《北京的地名群》(《北京史苑》1985,2)、《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岳升陽《六郎莊的景觀變遷與地名》(《中國方域》2000,6)等論著,考證了與地名相關的歷史事實或地理現象,體現了地名研究與其他學科在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方面的彼此借鑒和相互促進。李寶田《地名與北京地區的環境變遷》(《地名知識》1980, 1),將北京地名研究與歷史地理學密切結合,以十萬分之一的北京地形圖為基礎資料,把其中與植物有關的地名填到八十萬分之一的北京地圖上,從而形成了“北京地區反映植被情況的一些地名”這幅專類地名圖。在結合其他材料加以考核修正之后,該圖實際上與區域植被類型圖類似,既反映了北京植被的現實分布狀況,又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對區域植被變遷的影響。這些研究思路與學術工作,對于拓展北京地名研究的領域頗有助益。

在區域地名的綜合研究方面,尹鈞科、孫冬虎《北京地名研究》尹鈞科、孫冬虎:《北京地名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以北京市轄境內的古今地名為研究對象,依據大量歷史文獻和考古成果,考訂今北京市轄區內大量歷史地名的出現年代、文獻記載、歷史變遷、所指地點等疑難問題,闡釋區域地名自先秦以來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運用當代地名學理論,詳細討論了北京地名的命名、功能、語義特點;借鑒語言學、地理學、地圖學的方法,分析北京地名語源的基本特點、北京地名分布的區域差異和基本規律;對北京的典型地名群,即一定地域內地理分布比較集中、所屬語種彼此相同、結構形式大體近似、選詞用字共性明顯、命名背景高度一致、形成年代非常接近的若干個地名的天然組合,進行了地名學與歷史地理學的闡釋;借助于歷史文獻和當代研究成果,梳理了北京的歷史地名自明代以來的變遷軌跡,為保護歷史地名提供理論支持;簡要總結歷史上北京地名研究與地名管理的成果,提出了處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的若干建議。在這之后,孫冬虎完成了《北京地名發展史》孫冬虎:《北京地名發展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年版。。“上篇”以地名的時代變遷為主線,依據正史、方志以及其他各類歷史文獻與考古發現的碑刻、墓志等實物資料,闡述今北京市范圍內不同時期地名形成演變的基本過程、主要特征和一般規律,對重要地名進行追根溯源的探究與正本清源的辨析,糾正以往關于北京地名問題的某些錯誤論斷,展現北京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下篇”以北京地名的區域發展為核心,以當代北京市18個區縣為單位,逐一討論每個區域的地名發展與社會生活、地理環境、地域文化之間的關聯,清理主要地名的語源,梳理它們形成和演變的過程,深入探討地名文化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把歷史地名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的對策,為做好當代地名管理提供學術支持。以此為基礎的《地名與北京城》孫冬虎:《地名與北京城》,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版。,是關于北京地名文化的一本普及讀物。在北京所屬區縣的地名研究方面,《豐臺地名探源》逐一追溯了豐臺區當代地名的來龍去脈,分析了它們的語源、語義和變遷過程,糾正了《北京市豐臺區地名志》等當代著述在相關問題上的多種謬誤孫冬虎:《豐臺地名探源》,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谷县| 墨竹工卡县| 视频| 东明县| 铜川市| 贞丰县| 本溪市| 津市市| 吉首市| 枞阳县| 凤庆县| 贵阳市| 平原县| 如东县| 兴隆县| 赤壁市| 宝鸡市| 沂水县| 安义县| 鲜城| 柏乡县| 永新县| 徐闻县| 乐清市| 盐亭县| 弋阳县| 柘荣县| 邵武市| 桦南县| 肇源县| 滦南县| 灵石县| 平邑县| 九台市| 正镶白旗| 长沙县| 宝丰县| 靖州| 山西省| 武宣县|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