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
- 孫冬虎 許輝
- 1377字
- 2019-01-04 12:42:19
三 本書的著述宗旨和基本結構
北京歷史地理研究首先得益于以侯仁之先生為代表的一代學者的開創之功。他們適應所處時代的需求,在北京歷史地理的主要方向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構建了這門學科的基本框架。后來者繼續加以拓展、細化和深化,共同推進了學科的進展。譚其驤先生曾經預言:“歷史人文地理將是歷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為繁榮的分支之一,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進程中,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將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中國歷史人文地理在最近幾十年來獲得了長足進步,已經形成了眾多生機勃勃的分支,如歷史政治、經濟、軍事、人口、文化、城市、聚落、語言、社會、民族地理等,研究范圍在不斷擴大,研究方法也有所創新。
審視以北京地區為研究范圍的歷史人文地理學進展,來自各方的研究者取得的成績與迄今在許多領域存在的缺陷同樣明顯,學科的逐步健全依然任重道遠。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有必要以一部通論性的著作增進人們對學科結構體系與已有成就的認識,《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就是為此所做的初步嘗試。北京歷史人文地理是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的區域化體現和有機組成部分,但它已經涉及的內容受到研究者具體需要的制約,在某些領域成就斐然,在另一些方面卻相當薄弱甚至大體處于空白狀態。與歷史自然地理相比,歷史人文地理更容易與相應的專門史內容密切關聯,比如民族地理與民族史、軍事地理與軍事史、文化地理和文化史、經濟地理和經濟史等等。雖然歷史地理與專門史、區域史的學科要求與側重點迥然有別,但對于目前空缺較多的分支只能退而求其次,主要敘述可供借鑒的相關史實以俟來者;對于比較成熟的分支,則重在提煉已有的學術精華以增進對學科發展的了解。構成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的要素非常復雜,所謂“綱要”云者,顯然只是擇其大略的宏觀敘述,其目的不在于獲得新的學術突破而在于為學科的結構體系描繪出一個基本的輪廓,找到未來需要強化和拓展的學術領域之所在。
根據上述宗旨與現有條件的限制,《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綱要》的基本結構如下:
(1)敘述人文、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的概念,歸納總結北京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當代進展,為隨后各章的專題討論奠定學術基礎。
(2)闡述北京地區歷史上各個民族的活動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顯示人類活動在人地關系中的主導地位。
(3)清理作為國家管理手段和途徑的行政區劃在歷史上的變遷過程,這也是歷史地理學最為傳統的內容。
(4)概括北京城市起源與變遷的基本過程以及其間體現的人地關系,歸納北京地區鄉村聚落的來龍去脈,揭示影響城鄉發展的人文地理特征。
(5)梳理北京城鄉人口的變遷過程,重點在于人口數量增減、地域分布、人口遷移及其與歷史人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聯。
(6)說明北京地區水陸交通的開辟與交通體系的地理特征,闡釋交通因素對北京城市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7)說明古代農業開發的過程與作物分布、手工業、采礦業、冶煉、電力、商業的變遷過程與地理分布,透視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文地理環境。認識北京城市史上的能源供應途徑、類型及其變遷,指出能源采集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巨大影響。
(8)分析北京周邊環境的軍事地理價值,考訂歷代重大戰事的進兵路線與相關地點,闡述長城等防御設施的修筑過程與軍事價值。
(9)研究文化、教育、宗教、地名等問題在內的北京歷史文化地理現象的分布及其形成發展過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說明北京文化的地域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