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老子道之精義

楊汝舟
(臺灣中華老莊學會)

老子之學,全在于《道德經》。《道德經》全文不過五千余字,但在古今中外之無數研究者中尚無一能出其右者,誠可謂絕世之一奇書也。筆者茲以“天人合一”為立場,以實際運用為著眼點,采取低姿態以探其精義所在,特撰此文,以求教于老學之先進,亦期有獻于老學之研究及人類之事務于萬一也。

一 “道”之定義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道”的地方有七十六處之多,當然“道”是第一重要了。那么“道”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說“道”的定義為何?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25)

由此可知老子所說的“道”是宇宙的根源、宇宙的本體和宇宙的總原理;天地因“道”而形成,萬物因“道”而自來,人類因“道”而誕生;“道”是無始無終、無所不有、無時不在的默默地工作著。“道”雖然是“惚兮恍兮”(21), “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14),但并非真空或虛無。而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

二 “道”之特性

“道”既是宇宙的根源和總原理,那么宇宙的本身以及宇內的萬物都是由它所生,而它即成為宇宙萬物之母和種子了,而且永不終止。但它卻是看不見、聞不到、摸不著的。所以老子說:“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矣)。”(14)

因此,“道”究竟是什么樣子,就成為一個很玄妙的問題了;不能言傳,更不能給它取一個什么名字。故老子又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1)“大象無形,道隱無名。”(41)

同時,“道”又是無始無終和無在無所不在的。故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又)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4)“谷(古)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6)

再則,“道”雖然是無影無形,無所作為,但它卻什么事情都做了。故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7)它不但做了,而且做得很公平。所以老子又說:“天之道,其猶張弓與(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77)

“道”不但做了一切,而一切也都因“道”得到公平與均衡,同時“道”對一切更做得非常之勤奮與極端細密,尤其為全人與物而默默地工作著。故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73)

“道”雖然有如此的偉大和如此眾多的貢獻,但“道”并不引以為恃,引以為傲;永遠謙虛,永遠自小,而且從不偷懶或稍作片刻的休息。故老子說:“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得)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34)“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32)

三 “道”之作用

“道”既然是宇宙的根源、宇宙的本體和宇宙的總原理,那么它又是怎樣形成宇宙與天地以及創造萬物與人類呢?老子是用“有生論”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42)這里的“一”就是一個宇宙整體。“二”就是天地或乾坤。“三”就是天地或乾坤所生之物;物又繁殖而分種、別類,以至萬數之多,統稱之為“萬物”。但“人”是萬物之靈,故“道”的重要目的與結果,還是在于生人。

然則“道”為什么能發揮“生”之作用呢?老子以為那是由于“道”的本身含有陰陽二素并不斷地從右至左巡回運行而達到了和合的境界所使然。所以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40)“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42)

“道”既有陰陽、天地、萬物,人類又為“道”之所生,則天地、萬物、人類亦必含有“道”與陰陽矣,這就是莊子答應東郭子“道……無所不在”《知北游》的理由。“道”與陰陽是“周行而不殆”(25),故天地萬物與人類亦是“周行而不殆”;循環不已,永無止境。縱然在運行之中有一天發生意外,甚至連宇宙都殘滅了,但它還是會依“道”與陰陽之理而重生的。故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16)

如此,則“道”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了。然而我們卻絕對看不出來“道”是有意去作什么,或在作什么,或說什么是它做的而居功。所以老子說:“道常無為而不為”(37), “萬物作為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永生)。”(2)

四 “道”與“有”“無”“變”之關系

在我們中國的古代哲學中,對“有” “無” “變”問題講得最徹底的,除了《易經》之外,就是老子。他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40)由此可知“無”是“有”之母。故老子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1)這不是說明了“無”是宇宙的本體,“有”是宇宙的生成發展嗎?

然則這個“無”在老子《道德經》的哲學里究竟是什么呢?老子已經指明是“道”;他說“……道……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14)故“道”即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之“無”了。

但“道”之“無”如何成為萬物之“有”呢?那是“道”的“生”之作用所使然。這也就是說從“無”到“有”必須經過“道”之“變”的歷程。但是這種“變”的歷程是“道”的自然生長,決無勉強。所以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

同時,這種求生求和,從“無”到“有”的“變”化程序,是循環不已,永無止境地從“無”到“有”的方向推進;而且更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也就是萬物的迭生迭死,使整個宇宙得以繼續存在。故老子說:“有無相生”,(2)又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16)這也就是“道”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經常的“變”化。我們人類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白這個常理,而不氣餒,而有所遵循。故老子又說:“知常曰明”。(16)同時“常”就是“道”,也就是“自然”,也就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也就是永遠自然而生長,自然而進化,自然而轉變;自然而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交替循環;一切都是“道”的自然推演,故說:“道法自然”(25)。換句話說,“道”是自然地“無為而無不為”。(48)我們人類是宇宙之一環,是“道”的生物之一,而應守此真理方可。故老子又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人類的代表)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天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37)

總之,老子所說的“無名”、“自然”、“一”,即是“道”,即是“有生于無”的“無”;等于《易經·系辭上傳》第十一章所說的“太極”;都是天地萬物之所以“生”“變”的總原理。老子所說的“有”,即“天地萬物生于有”的“萬物”,即《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所說的“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所說的“萬物生于有”的“萬物”,即《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所說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之“成”與“變化”的結果。

基于以上所說的“道”與“有、無、變”之關系的闡明,而老子的宇宙哲學體系即告完整而無缺失了。更重要的是,“道”與天地萬物,尤其是與人類合而為一、密不可分了。

五 “道”與人之關系

人是萬物之靈,是萬物的代表。人為“道”所生,也是“道”的代表;故須依“道”而行。故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城(宇)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25)但只有行“道”之人,方能長久。故老子又說:“人(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6)但壞人若因一時糊涂而及早悔悟,以返于“道”則仍可獲得“道”的保護,而不至于毀滅。故老子又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如此,則“道”即成為人類的修養目標和精神境界,也就是探本、溯源的工作了。這也就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第一步的完成。

六 “道”之比較研究

1.老子之道與《易經》之道

老子之道,已如前述。《易經》言“道”之處亦甚多,茲舉出數則,以與老子之“道”,作一比較研究。

《易經》言“道”之處多在《系辭傳》,他代表了孔子的“道”論;試述其與老子之“道”的共同之點如下:

(1)《易經·系辭上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第五章); “形而上者謂之道”(第十二章); “彌論天地之道……道濟天下……通乎晝夜之道”(第四章);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第七章)。這些都是側重在本體論和宇宙論方面之“道”,與老子以“道”為宇宙的根源和總原理的意思是一樣的。

(2)《易經·系辭上傳》第十一章說:“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與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生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3)《易經·系辭上傳》第二章說:“……剛柔相推而成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同上第九章又說:“……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下傳十章)“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下傳二章); “易”者變也。故這些都與老子“道”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變化之理是完全相同的。

(4)老子之“道”特重宇宙原理之探索,而人類則之依“道”而行即可;似乎是把人放在被動地位。但《易經》則兼顧全程;對天地人三者同樣重視與一體貫通,甚至以人為目的,而把人放在主動地位。其例如下:

①“……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上傳十二章)

②“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通其變,遂成天地之交。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上傳一章)

③“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下傳一章)

④“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下傳十章)

⑤“易之興也……周之盛德邪……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下傳十一章)

⑥“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生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傳》第一章)

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與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說卦傳》第二章)

2.老子之“道”與中國其他各家之“道”

我們中國的哲學思想發展到春秋戰國時代已臻完備,諸子百家中,對于“道”均有提及。特別重視者,除老子外,尚有儒、墨、法、兵、農與陰陽等;各家重點不一,但可歸納成為形而上的本體觀念,有規律而不可變易的法則、社會的倫理規范、神圣而不可思議之事與交通方面所使用的道路等數類。但均不如老子言“道”之專詳,故老子成為中國論“道”的專家,其書名之為《道德經》。

3.老子之“道”與西洋各家哲學思想之比較

西洋哲學很重視形而上學,所以自古至今都對宇宙的根源或本體及宇宙生成、發展方面都特別注意研究,而且成就亦大且多。但西洋哲學家們多將宇宙的本原及宇宙的現象分為兩截或加以間隔,而不如老子之“道”雖為宇宙之本原,但亦存于萬物,尤其是人類,而成為天性、物性、人性之綜合,所謂“天人合一”, “物我一體”之思想是也。故西洋哲學中能勉強與老子之“道”相比者,則限于形上之概念耳;如柏拉圖(Plato, 418—348 B. C.)之觀念(Idea)、斯多葛學派的邏各斯(Logos)、斯賓諾莎(Baruch or Benedict, Spinoza, 1632—1677)的自然(Nature)、黑格爾(Hegel, 1770—1831)的“絕對”(Absolute)、基督教的“上帝”(God)、回教的“真主”(Allah),以及若干家所主張的“實體”(Reality)、“存在”(Existence)、“靈魂”(Soul)、“原質”(Substance)、“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至善”(Supreme Good)、“元素”(Elenment)與“質能”(Matter and Energy)、無(Nothingness)和有(Being)等等,不勝枚舉,但均無一能與老子之“道”的性質完全相同。至于對老子之“道”翻譯的名詞也很多,諸如Principle, Creative Principle, Truth, Nature, Way and as Divine Intelligence of the Universe(Ling Yutang, the Oriental Culture of India and China p.14)等均是,但其中僅“真理”一詞勉可與老子之“道”相稱。但真理亦有分為絕對與相對真理,以及不變與可變真理者,而老子之“道”則無法作如是區別。其次是“無”(Nothingness),但西洋哲學中之“無”,多謂一無所有或真空之意。而老子則明言其“道”是“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而且是無所不在的;當然無法與之倫比了。

七 對老子之“道”的正確注釋

1.《莊子》的注釋

如眾所知,莊子是道家中的第二位宗師,僅次于老子。同時他與老子最近,對老學領悟最深;所以他對“道”的注釋亦最正確。莊子在內篇《大宗師》第六中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日月得之,終古不息……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莊子這種注釋,真可以說深得老子“道”之精髓矣。

2.《淮南子》的注釋

《淮南子》是道家思想盛行之時的西漢初年的作品,也是公認為重要的道家著作之一,茲舉其在“原道訓”中對道的注釋如下:

“夫道者,覆天載地。廓四方,柝八極,高不可際,深不可測。包裹天地,稟授無形。原流泉浡,沖而徐盈。混混滑滑,濁而徐清。故植(直)之而塞于天地,橫之而彌于四海。施之無窮,而無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約而能張,幽而能明。弱而能強,柔而能剛。橫四維而含陰陽,纮宇宙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淵以之深,獸以之走,鳥以之飛,日月以之明,星歷以之行,麟以之游,鳳以之翔……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總……節四時而調五行……夫太上之道,生萬物而不有,有化象而弗宰……忽兮怳兮,不可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應無形兮。遂兮洞兮不虛動兮。與剛柔卷舒兮,與陰陽倪仰兮……”

由此看來,《淮南子》亦不愧得老子之“道”的真傳矣。

由于《莊子》與《淮南子》對“道”的注釋,已經淋漓盡致,其他僅次于他們對老子之“道”的注釋,如列子、文子、韓非子、王弼與魏源等,則就不必贅述了。

八 對老子之“道”的誤解

在我們中國學術思想中,專門以“道”字為題論文者以文子、劉安與韓愈為最著;前二者以“道原”“原道訓”闡釋老子之“道”已如上述。后者以“原道”闡釋儒家之“道”。但韓文公是站在儒家衛道的立場,除了盡力宣揚儒家尤其是孔孟之“道”外,亦大為貶抑老、佛之“道”,難免對老子之“道”有所誤解;他說:“道有君子小人……老子……其見小者也,坐井而觀天……老子……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非吾所謂德也。吾之所謂道德之者,合仁與義言之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也……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析衡,而民不爭,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是以傳之舜,舜是以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由此可知韓愈是站在孔孟“仁義”的立場去看老子貫通宇宙之“道”,當然會產生誤解。但對老子之“道”毫無發生影響作用。因為老子之道實際上與儒家之道是完全并行不悖的,如前述《易經》所稱之“道”然;后人不會產生與韓愈同樣的誤解。


注釋:

[1] 文中數字均為《道德經》章目序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左贡县| 略阳县| 石楼县| 呼图壁县| 英超| 东光县| 高碑店市| 平谷区| 江华| 旺苍县| 巴南区| 齐齐哈尔市| 余干县| 林甸县| 昭苏县| 天峻县| 太康县| 佳木斯市| 新昌县| 本溪市| 策勒县| 高唐县| 伊金霍洛旗| 大埔区| 桑植县| 齐齐哈尔市| 石柱| 德安县| 龙里县| 枞阳县| 方正县| 庐江县| 紫金县| 土默特右旗| 甘德县| 白山市| 舟山市| 招远市| 渝中区|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