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趙玉琳趙玉琳,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經濟縱橫》雜志社編委會副主任,吉林省財政學會、價格協會常務理事,吉林省社會科學研究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學科組評審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學科組評審專家。

傳統或經典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經濟學說,最具代表意義的經濟學理論范本當屬馬克思的《資本論》。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當代性與中國化這個選題不僅意義重大,而且涉及經濟學理論范疇、科學原理、理論體系乃至研究方法等許多理論問題,應該說一個經濟學者哪怕投入畢生精力也未必能夠解決其中涉及的所有問題。賈后明教授的《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這部新作,可以說是他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的階段性成果,著重對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討與思考。據我理解,在這部著作中,作者主要試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研究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的重要意義;(2)實現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基本路徑;(3)如何實現價值、資本、所有制、分配等重大經濟理論的傳承與創新;(4)怎樣看待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5)怎樣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6)實現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基本方法。

一 研究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的意義

賈后明教授這部著作討論的問題,可以說是國內經濟理論界許多學者都十分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那么,為什么要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這個問題呢?作者認為,這是由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歷史時代特征和批判性特征決定的。

眾所周知,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產業革命迅速興起,使一些國家步入了工業化時期,不僅推動了經濟發展,

也促使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工人階級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勞資矛盾逐漸上升為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主要矛盾。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后期,伴隨著西方國家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工人階級受剝削受奴役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在推進工業化加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認識乃至改變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成為當時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十分重大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不但引起了社會有識之士的關注和擔憂,也引起了眾多經濟理論學者的思考和探索,有的學者特別關注經濟增長,有的學者格外關注福利改善,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經濟理論流派和不同的經濟思想,占據主流地位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

馬克思為了揭露勞資之間矛盾的實質,批判資本主義制度,批判自由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耗費了大約40年的時間,完成了飽含他畢生心血的經濟學理論巨著《資本論》。他依據唯物史觀,發現了任何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發展、衰落、消亡都具有歷史必然性的一般規律,因而他證明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產生和發展既有客觀必然性,又有歷史暫時性,不是永恒的。他通過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確立揭示了利潤的本質,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資產階級是怎樣利用資本來剝削工人階級的奧秘。以《資本論》為標志的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是一百多年來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可的,所以,馬克思才成為一位最偉大的千年思想家。

任何人的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終結真理,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最經典的著作,也只是人類在探尋真理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成果。馬克思畢竟是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工人階級的代言人,他的研究目的只是揭示勞資之間尖銳對立的一面,而不是研究如何解決勞資矛盾。他所處的時代市場經濟尚未充分發展,因而他的理論不可能回答當今時代日趨成熟的市場經濟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遇到的許多新問題,也很難在《資本論》中找到現成的答案。正如賈后明教授所說的那樣:“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任務是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而資本主義實行的是市場經濟。要用批判市場經濟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統理論來指導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是難以承擔這一任務的。”

正因為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具有鮮明的歷史時代特征和批判性特征,所以,我們才要研究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和中國化問題,才要繼承和發展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努力構建符合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新體系,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服務,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二 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基本路徑

對于這個問題,作者從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一般經濟理論、西方經濟學、中國實踐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屬于描述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經濟關系的特殊經濟理論,不屬于一般的經濟理論。因而他指出:“從現實和理論上看,馬克思經濟學只能說是現代經濟學理論中的一個流派,難以成為一個基礎性的理論。一方面,社會接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程度有限,只有一部分人接受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去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另一方面,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只是在經濟學理論的部分領域作了分析和探討,沒有形成指導經濟活動的系統理論體系。此外,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主要是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雖然對資本主義的制度分析有意義,但難以實現對經濟決策的具體指導。”“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是現代經濟學的范式,尚未成為主流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歷史定位和自身邏輯也決定了它不可能成為現代經濟學的范式。”

賈后明教授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發展和創新,其動力既來自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也來自各種思想和理論的交鋒與碰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批判西方經濟學,不等于徹底否定和取代西方經濟學。在具體的微觀領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創造出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的新體系。西方經濟學在微觀領域所做的研究要早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結的內容要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更全面,不能因為這些結論是西方經濟學做出的就要另外創立一套不同的理論來代替它們。”

作者強調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之所以要中國化,是因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提出了許多新課題,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能解決這些新課題,這就要求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而必然會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現中國化。”“我們不僅要挖掘馬克思的市場經濟思想,還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經濟思想中與現代經濟發展存在矛盾的內容,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科學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思想。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要從對資本主義批判和對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方面的統一需要角度加以轉換,克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中的矛盾,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的新框架,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理論價值。”

這就不難看出,在作者看來,只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繼承和發展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成果,借鑒和吸收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科學成分,才能構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從而實現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

三 如何實現價值、資本、所有制、分配等重大經濟理論的傳承與創新

關于價值理論。作者對國內外有關價值理論不同觀點的爭論作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和點評,為深化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和研究方向。在作者看來,價值理論的爭論之所以曠日持久,難以達成共識,主要是因為我們賦予了價值理論不該承擔的任務,對價值理論的期望值過高。勞動價值論強調的是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因此,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就是對勞動創造的價值的剝削,就是不合理的。勞動價值論為社會分配關系的合理性提供了客觀標準和根本的價值判斷。

無論是效用價值論還是生產費用價值論,或者是生產要素價值論,強調的是各種生產要素因為共同創造財富,所以才共同創造價值,因此,各種生產要素參與財富分配都是合理的。嚴格說來,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理論所說的價值實際上就是效用,只要是對人有用的物品(財貨),就有價值,就是財富。他們并有嚴格區分使用價值和價值,或者說,他們的價值概念與馬克思所說的使用價值概念更為相似。

勞動創造的價值因為各種勞動質的差別而無法比較,因而體現在商品中的價值量是不可能直接量化的。同樣的道理,各種物品的使用價值質的差別也無法比較,因而效用的價值量也是無法衡量的。如果試圖直接對各種不同使用價值和價值進行量化及比較,都是徒勞的,也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現實的商品交換和收入分配都是通過價格形式實現的,現實的分配是財富的分配,不是價值的分配,而是價格的分配,價值不過是在背后更深層次上起作用的因素,不能把價值理論與分配政策直接掛鉤。我們只要清楚一點就足夠了,那就是:兩種不同的價值理論只不過是為社會財富分配關系提供了兩種根本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而已,不能賦予價值理論更多的使命。

關于資本理論。作者通過對資本理論的全面梳理和分析,在深入挖掘已有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資本在組織生產、優化資源配置、優化勞動組合、節約成本和費用、促進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資本一般性質的分析,論述了資本在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這就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資本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特殊的經濟關系,并非僅僅具有“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頁。的階級屬性,而是市場經濟中一般的經濟關系,探討資本的一般屬性,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為深化資本理論研究拓展了新視野。

關于所有制理論。作者不但理清了相關爭論的來龍去脈,還抓住了爭論的關鍵所在,強調對公有制效率必須歷史、全面、辯證地加以認識,“不能把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混淆”,“不能把制度因素與自身經營相混淆”,“不能把公共領域與競爭領域相混淆”,“不能把理論效率與現實效率相混淆”,從而為深化對公有制的認識進一步理清了思路。

至于民營資本存在和外國資本引入的現實必然性與合理性問題,作者也是從市場經濟一般屬性的視角進行解釋的:“如果不把社會主義定位為一種純粹的計劃經濟,不定位為完全的公有經濟,而是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經濟模式,那么,私有資本與外來資本不僅有存在的空間,還有存在的必要。市場就是要不同的主體進行競爭才能發揮效率,才能發現價值并最終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私有資本的存在不僅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本稀缺問題,而且還提供了競爭主體和競爭模式,促使各種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來進行資源配置,促進整個社會效率提升和資源的合理利用,使整個社會的經濟得到更快發展。”這種超越某些已然固化了的思想意識束縛的研究視角和分析結論,令人覺得更能彰顯學術的味道和學者的風范。

關于分配理論。正如作者分析的那樣,價值理論是分配理論的思想基礎。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既然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那么,社會財富只有實行按勞分配才是合理的。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效用價值論,社會財富既然是土地、資本、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那么,這些要素共同參與分配就是合理的。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如果站在勞動者的角度,就會強調按勞分配的合理性;如果站在投資者或生產要素所有者的角度,就會強調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所以,這兩種分配理論因為包含著根本不同的價值判斷,不可能在學界乃至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思想認識。

現實的財富分配關系是按生產要素自發形成的價格進行的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生產規模取決于貨幣資本的規模,社會生產和再生產規模隨著貨幣資本規模的增減而擴大或縮小,工資水平隨著投資規模的增減而上升或下降,資本決定著生產和分配。市場經濟內在的運行機理決定了資本在生產和分配中居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導致社會財富不斷地向投資者手中積聚,而勞動者擁有的財富逐漸相對減少,最終形成兩極分化的分配格局。

西方許多學者也不認為這種分配結果就是合理的。但是,由于他們在理論上不承認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而是以效用價值論為基礎,強調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實質上也就間接地肯定了資本在市場經濟分配關系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合理性。

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只要是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都面臨著收入分配不公乃至兩極分化問題,都不能不通過各種制度和政策手段對國民收入進行調節。作者依據生產決定分配的經濟學原理,闡明了如果不把蛋糕做大,不通過財富增量的調節,就不可能改善分配結構,所以,要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在把蛋糕不斷做大的前提下,適時調整和改善社會財富的分配格局,逐步縮小收入分配的差距。

作者特別關注社會財富的市場分享機制問題,國內有些學者也在探討利潤分享問題,難點在于發現或找到財富或利潤分享的路徑、手段和方法。在實踐層面上,北歐一些高福利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調整社會財富分配關系的具體制度和政策,或許對我們更有借鑒意義,可能更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

四 怎樣看待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如果教條式地把社會主義理解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全民和集體國有)+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把資本主義理解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市場經濟+按資(要素)分配”,那么,“當我們今天出現私有制時,當實行市場經濟時,當按要素分配時,就會被人們認為不是在搞社會主義,而是在搞資本主義”。

如果擺脫傳統的思維定式,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會發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可以相容的。因而作者從“更加廣泛的社會聯系和豐富的社會消費”、“更加有效的社會協調”、“共同富裕和發展的社會奮斗目標”三個方面重新闡釋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進而論述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內在統一性:“生產發展與效率提升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共同目標”,“分配公平與社會協調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當然,作者這些帶有創新意義的思想觀點未必能為學者們普遍接受,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五 怎樣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而沒有很快走向衰落乃至消亡,這也是眾多學者思考的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作者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是因為“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揚棄”。依作者之見,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資本集中、集聚和壟斷;二是資本集中社會化的方式更加廣泛;三是國家不斷強化對經濟的宏觀調節;四是資本主義國家不斷調整制度形態,推動科技創新和組織創新。

作者指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矛盾,“既不斷帶來各種沖突,也促使社會各個方面尋找解決辦法,社會不斷揚棄一些舊的體制和方法,通過新的手段和方法從某種程度上緩解矛盾。資本主義雖然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這些矛盾,但找到了化解的辦法,化解了一次次的危機,實現了新舊更替,使資本主義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實現了資本主義內部的多次質變”。

作者進一步指出:“隨著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包括資本家和資產階級學者,開始認識到必須自覺主動地對其制度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尤其是不利于社會保持穩定的因素進行調整,因此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出現的問題進行自覺地研究,力求通過體制創新來解決社會矛盾。這種自覺調整使資本主義制度有了彈性,使這種制度有了一定的應變性。”但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揚棄不可能直接導致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

六 實現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基本方法

長期以來,我們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時總是強調,不能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具體結論,而是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立場和方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立場是為了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自由和全面發展,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則并沒有清晰明確的總結。有的學者從社會經濟結構和制度層面總結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特征,有的學者則堅持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歷史演化過程方法的開端。而賈后明教授則充分肯定了馬克思的歷史與邏輯統一研究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精髓,強調在研究經濟問題過程中,要把科學的理論抽象與實踐經驗總結有機結合起來。他認為,現階段堅持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看作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回避前進中的問題和矛盾,堅持“馬克思主義者對待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科學態度,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社會,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批判”,并“把這種分析批判作為推動事物進步的力量,作為建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一個部分”。

同時,作者還指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向應用化方向發展,需要學習借鑒西方經濟學的方法,包括邊際分析方法”;“相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主流經濟學對數學的運用更加顯著和有成效”,這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作者旗幟鮮明地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看待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特別強調要突破那些背離科學精神的意識形態的局限,指出:“從改革開放到今天,我們實踐和創新著屬于中國的馬克思經濟學,這種經濟學的特點就是:超越意識形態對具體經濟的價值評判,根據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實踐經驗,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綜觀全書,賈后明教授這部著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相關理論不同觀點爭論的梳理較為系統,對每個問題的探討都盡可能先弄清楚理論演進的脈絡。這不但為他提出自己的觀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可以為學者們繼續深入探討這些問題提供一些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資料,有利于同類研究節約時間、節省成本。

這部著作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充分體現了作者對這些問題的獨立思考。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的目的是把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化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現這個目標,既要破也要立,既要傳承也要創新,要對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方法、概念、原理、體系進行全方位的解讀、辨識和評價,在此基礎上,繼承和發展經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構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新體系夯實基礎。賈后明教授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本書中提出了許多新見解,這種善于獨立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是值得贊賞和推崇的,相信他會繼續發揚這種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堅持不懈地深入進行研究,把更多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的新成果奉獻給讀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县| 永吉县| 宣恩县| 涞水县| 内江市| 色达县| 犍为县| 宁都县| 江陵县| 桃园县| 招远市| 五河县| 新宁县| 望谟县| 易门县| 天台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乌鲁木齐市| 绵竹市| 历史| 和龙市| 林甸县| 项城市| 扶沟县| 哈巴河县| 龙游县| 霍邱县| 凤山县| 九龙城区| 阳曲县| 东明县| 安康市| 星座| 翁源县| 广河县| 紫云| 晋州市| 五河县| 肇源县| 富宁县|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