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當代性與中國化
- 賈后明
- 5979字
- 2019-01-04 12:27:58
導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若干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必然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出現中國化問題。不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有不同之處。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可以結合中國傳統哲學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而形成新的思想和理論,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著自身內在邏輯與結構,還面臨著西方經濟學的挑戰,其所面臨的理論困境遠遠大于哲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需要解決其與一般經濟理論、西方經濟學及中國實踐等關系問題。只有構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體系,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理論價值。
一 一般經濟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中國的經濟建設需要經濟理論的指導,那么有沒有一般性的指導具體經濟活動的經濟理論呢?如果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一般經濟理論是什么關系?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可以成為一般經濟理論或經濟學基礎理論嗎?從應用經濟學角度看,存在一般性的企業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等理論,因為應用經濟學不存在階級性的問題。當然,研究者對應用經濟學涉及的一些基本經濟概念可能還存在爭議,但應用經濟學的理論內容已經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否則應用經濟學就無法得以教學和研究。這說明,存在不同層次的經濟學理論,具體應用領域的經濟理論存在普遍性,不區分為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的理論,這些理論同樣適用于中國的經濟活動。但在經濟學的基礎理論領域,對于是否存在普遍性理論的問題,各界對此爭議很大。不僅馬克思主義者對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看法不同于西方經濟學,就是西方經濟學內部也有不同看法。這種情況并不限于經濟學領域,其他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也都面臨著同樣問題,越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越是有爭議。但不管如何爭議,人們在一定時期和階段還是大致接受了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論,并用這些概念、理論和方法觀察和指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范式不是永恒的,范式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體系會隨著社會實踐的變化和研究的深入而出現突破,最終被新的范式所取代。但在舊范式還沒有被取代之前,雖然存在各種爭議,人們還是基本遵循了舊范式的基本規定。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經濟學在一定時期也會有一定范式,這些范式不是人為規定的,而是取決于社會對某種理論的接受程度,范式形成后就會成為各種活動的研究基礎。
從經濟學研究和指導社會實踐的角度看,現代經濟學存在一定的范式。雖然這一范式的表述并不完全明確,許多基本問題還有爭議,但是經濟研究和經濟決策依據的基本概念、原則和方法是存在的。這是經濟決策的需要,也是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需要。存在一定范式,也就等同于存在著被廣泛接受的具有一般性的基本理論。在現代經濟學范式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是什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目的是不是要增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這一現代經濟學范式中的地位,或是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主導創立一個新的范式?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
經濟學作為應用性學科的主要任務是解釋經濟現象而不是批判經濟現象,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主要是在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眾多的資料和條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應該堅守一些領域吸納各種經濟思想和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可能擺脫現有的經濟學概念體系,在現有概念體系下獨創一套思想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應該得到重視,但這不等于說要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取代一般性的經濟學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經濟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其理論貢獻和社會影響決定的。只有科學認識和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才能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經濟學研究中的作用,最終形成真正在理論上有說服力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思想。
二 西方經濟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創新過程中,如何對待和處理其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是一個核心問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許多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上都存在明顯分歧,但不能因存在這些分歧而否定對方。從理論層面上看,不管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當前還沒有哪一種經濟學理論已經窮盡了經濟問題而成為真正完整的理論體系,各種經濟學說和流派存在觀點不一致是正常的科學研究現象。即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方法上有科學性,在經濟問題的本質分析上更深刻,也不等于說西方經濟學側重經濟現象的研究就沒有價值。從實踐中看,經濟活動十分豐富,不同研究角度不同,運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得出相悖的結論也是正常的,科學的研究正是需要從不同角度去探尋真理。此外,不能把西方經濟學中從現實經濟運行合理性的角度形成的經濟學理論,都一味地稱為庸俗經濟學理論并加以批判。由于發達國家經歷了長時期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所以應用層面的經濟理論來自發達國家并不奇怪,而且很多應用性理論并沒有涉及意識形態領域。對于一些與資本主義制度直接關聯、有意識形態內容、來自發達國家的經濟學理論,也不能單純地將其與政治立場掛鉤。西方經濟學中許多內容只是對西方社會的現象描述,可能不深刻,但在現象層面上又是西方社會實際存在的。西方經濟學沒有對西方經濟社會作過多的分析和批判,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任務。
西方經濟學不是單純為了對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產生的一種學說,而是為了其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西方經濟學在發展中確實有為其社會制度辯護的一面,包括為其自身思想的價值進行辯護,但不等于說西方經濟學就可以漠視經濟實踐的需要而成為純粹的制度辯護理論。市場經濟的形成、發展和存在的問題正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主題,也是西方經濟學發展的動力。中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如果沒有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和借鑒,就無法較快地掌握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學習和借鑒人類優秀成果,包括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依舊是中國加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國市場經濟實踐中,雖然也可以逐步總結和歸納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而且可能存在許多曲折的過程。因此,在對待西方經濟學上也應該堅持科學的態度,不能否定在前,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學習和借鑒在前。當然,在所有理論面前都不能盲從,而是要根據實踐情況和需要加以分析和判斷,這才是對待理論的科學態度。這種態度對所有的理論都適用。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發展和創新,其動力既來自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也來自各種思想和理論的交鋒與碰撞。堅持馬克思主義,不能故步自封,而是要定位好自己的理論,在學習和借鑒其他理論中發展自身。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在根本問題看法上是對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正是要在批判西方經濟學的基礎上闡發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這更需要對西方經濟學采取科學的態度。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批判西方經濟學,不等于徹底否定和取代西方經濟學。在具體的微觀領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創造出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經濟學的概念和理論的新體系。西方經濟學在微觀領域所做的研究早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結的內容要比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更全面,不能因為這些結論是西方經濟學做出的就要另外創立一套不同的理論。
三 中國實踐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之所以要中國化,是因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提出了許多新課題,而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能解決這些新課題,這就要求創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而必然會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實現中國化。但是,中國的實踐有沒有提出一些帶有根本性的理論問題,而這些問題是否用傳統經濟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都無法解決,必須要在理論上進行變革和創新呢?
應該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確實給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提出了許多根本性的課題,如社會主義制度下能不能實行市場經濟、公有制與其他所有制的關系、資本在社會主義制度里的性質和作用、股份制的公有性、按勞分配如何實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融入全球市場帶來的剩余價值剝削等問題。這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傳統體系中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進行創新和發展,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才能很好地解釋并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
但是,從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上看,實行市場經濟的中國能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經濟理論和創新呢?學界對沒有形成共識。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到底是一種理論創新還是一種體制轉型的模式,在經濟理論上有沒有獨特意義,或者獨特性能否促使一種新的理論誕生?當前理論界也沒有充分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在經濟學理論上沒有重大意義,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踐在傳統經濟理論內還可以解釋,那么這種實踐的創新意義可能更多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而言的。依據西方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來看,中國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是一種后發優勢的表現,并沒有突破前人對市場經濟規律的總結,只不過中國在經濟手段和資源使用上更加充分和靈活而已。在轉型過程中,中國確實具有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發展中所沒有的政府對社會資源的控制能力,這在起飛階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很難說這是一個可以持久運用的超階段性的手段。中國在轉型中有許多特殊性和復雜性的一面,但這些特殊的一面并不必然指向一種新理論的誕生。創新理論必須要有實踐驗證,還要有邏輯證明。
中國實踐加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導影響下,中國經濟理論確實會有不同于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思想內容和研究方法,也可能會形成經濟學中的中國流派或學派,但是中國流派或學派的經濟學即便存在,也不能說就可以取代西方經濟學而成為中國經濟學的唯一指導思想。一種思想唯一化也就走向了絕對化,失去了創新和發展動力。中國的實踐再特殊,也依舊要遵循經濟規律;西方主流經濟學再有問題,也是人類長期社會實踐和理論研究的成果。中國的經濟學可以吸收三者的營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和中國實踐,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理論或流派,但不等于說可以拋棄西方經濟學而成為完全創新的理論體系。正如楊瑞龍所言,“經濟學的現代化既不是純粹的國際化,也不是純粹的本土化,而是兩者的有機結合”。
四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體系與價值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承擔的任務有兩項:一是指導中國的經濟建設;二是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這二者應該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理論體系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統一性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中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部分應該有一個統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如果在對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二者觀點不同,可能導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兩難境地。
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任務是批判資本主義制度,而資本主義實行的是市場經濟。要用批判市場經濟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傳統理論來指導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是難以承擔這一任務的,而要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首先是要學習和借鑒西方相對成熟的經濟理論。有些內容并不是西方經濟學講過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不能講,因為市場經濟在具體操作層面是相似的,理論不過是經濟實踐的總結。西方經濟學可以研究,而且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加以深入挖掘,不能有非此即彼的線性思維。當前國內編寫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教材試圖把市場經濟的一般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實踐經驗結合市場經濟理論加以闡釋,較好地發揮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中國現實經濟的理論指導作用。當前許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教材也是從微觀個體和企業講起,分析市場交換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社會主義生產、交換、消費和分配在市場體制下的運行機制,并且對宏觀調控和國際經濟關系作了較全面的分析。這樣的教材雖然有模仿西方經濟學教材形式和內容之嫌,但是結合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實踐,從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角度對現實經濟問題作了理論分析,提高了理論解釋現實的能力,對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深入宣傳與研究是有價值的。
當然,許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教材還沒有很好對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批判思想加以轉換,這些教材往往直接借用了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分析中國的經濟問題,而對《資本論》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經典著作中對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分析沒有提煉和概括,沒有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吸收營養,這樣就很難保證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下對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理解和闡發,也就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把握和運用馬克思的經濟思想來指導中國的經濟建設。因此,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否定性論述中提煉、轉換適用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重要任務。
我們不僅要挖掘馬克思的市場經濟思想,還要科學地對待馬克思經濟思想中與現代經濟發展存在矛盾的內容,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科學地理解和運用這些思想。對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要從對資本主義批判和對社會主義建設兩個方面的統一需要角度加以轉換,克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中的矛盾,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體系的新框架,體現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國化的理論價值。如對于我國政治經濟學界長期爭論的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創造與價格形成的矛盾問題,應該承認傳統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解釋現實商品交換中的價格形成存在著與經驗矛盾的地方,過于教條地堅持傳統的勞動價值論,就很難使學生理解現實市場中價格形成中的供求關系,會使勞動價值論思想的傳播范圍越來越小。只有把勞動價值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結合起來,才能深入認識勞動價值論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其科學性。勞動價值論在具體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正是反映了社會變化的復雜性,而不能說明勞動價值論失敗了。勞動價值論作為一種理論抽象,是舍棄現象的波動,發現事物變化的規律。
而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部分,即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不應該只是轉述馬克思《資本論》里的思想,而是應該成為對馬克思之后西方經濟學發展中庸俗部分的分析和批判。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西方經濟學和西方資本主義制度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理論也有了很大發展。如果僅僅停留在馬克思的時代,用馬克思當時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作為對今天資本主義制度和西方經濟學的批判,就很難達到批判的效果。馬克思并不是批判一般性的市場經濟,而是批判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把市場經濟永久化和神圣化,批判把市場經濟自然化的做法。應該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作為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把具體結論作為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教材的永恒內容。當前國內一些西方經濟學教材在每一章最后一節中都對這一章中西方經濟理論所述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批判,這種從馬克思主義角度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分析和批判不應該放在經濟學基礎性課程中去進行,而應該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來進行,這才能體現不同課程所要實現的不同任務,有利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從而促進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