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第一節 家庭承包制下農戶經濟發展邏輯:分工和專業化視角

一 家庭承包制使農戶兼業化和農戶內部勞動力專業化

1978—1982年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確立了集體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農戶家庭承包經濟,農戶擁有了對家庭內勞動力的完全支配權、對土地的完整經營權和對大部分生產成果的完全支配權。這一改革使得農村經濟的主體變為小農戶,農村經濟的主要形態變為小農戶經濟,即以一定的農業活動為基礎,擁有小規模的土地和(或)資本,且以家庭經營為基本組織形式的經濟形態。

這一產權改革產生的邏輯結果:相比在人民公社的集體生產制度下的大田勞動低效率和將大量勞動投入社會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因管理粗放和技術缺乏而致的生產過程中的無效勞動,農民對農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投入質量大大提高;相比集體生產制度下的對監管者(干部)激勵不足,農民在家庭范圍內對生產過程的監管成本也大大降低,不再有監管難題;相比集體生產制度下對土地的粗放經營,農民對土地精耕細作,勞動密集型技術和機械的采用更加普遍。在這一階段,國家主動改善與農民的經濟和政治關系,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加強農資生產和優惠供應,大規模推廣良種。國家政策和農戶經濟良性互動,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在城鄉經濟關系明顯寬松的政策環境下,在家庭范圍內,人民公社時期就露出苗頭的農戶兼業化和農村勞動力專業化過程進一步發展。這時,兼業表現為家庭勞動在大田糧食作物和自留地糧食、蔬菜等經濟作物之間,農業和社隊企業之上的兼業,家庭承包制后,家庭勞動進一步發展起在更多種類農副產品生產上的兼業,同時也出現了在農業和非農業(包括鄉鎮企業和城市企業)之間更大規模的兼業。不僅在農村地域內實現,而且跨越城鄉,通過遠距離流動實現。從歷時性上來看,兼業農戶(除去純農戶)的非農產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加,以非農產業收入為主的兼業戶在全部農戶中的比重上升,以農業收入為主的兼業戶在全部農戶中的比重下降。

農戶兼業化從戶內勞動力就業的角度看,戶內勞動力就業門路有了農業和非農業之分,戶內勞動力的專業化程度提高了。農戶兼業化實際上是戶內勞動力的專業化。兼業化是在中國人地矛盾尖銳、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農業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情況下農戶經濟的一種主動適應。兼業化意味著家庭內部分化出農業從業者和非農業從業者,擴大了家庭內部農業從業者的土地利用規模和專業化水平。因此,兼業化并不是不利于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家庭內部農業從業者的專門化為在合作制下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奠定了基礎。

實際上,農戶兼業化是農民以個體(家庭成員外出打工)而不是以家庭(家庭放棄土地使用權)為單位進行非農就業,同時擴大了務農勞動者的農業經營規模。假設一個村里有100個農戶,每個農戶有3個勞動力,農戶兼業化的含義是說全村300個勞動力中有200個轉移到非農就業,每個農戶只有1個人在從事農業生產。就每個農戶來講,它是兼業的,但就300個勞動力來講,每一個勞動力都提高了專業化水平。正是由于產權改革導致家庭內部對勞動力和土地的集約使用,提高了勞動力就業和土地就業的專業化水平,引發了對適用性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推動了部分成員的非農化,進而擴大了農業生產規模,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可以說,產權改革引發的農業勞動力專業化和農戶兼業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側面。從分工意義上說,農戶兼業化是家庭成員個體的專業化與家庭整體的兼業化(即“專業多樣化”)的統一。向國成、韓紹鳳:《小農經濟效率分工改進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頁。

二 農戶兼業化和農業勞動力專業化推動農業商業化

農戶兼業化使得農產品種類增加,產量提高,發展農產品交易市場有了基本動力;農戶兼業化內含的農業勞動力專業化使得農業對相關農業技術、生產技術的需求增加,推動了對農業機械銷售、技術交易的市場需求;農戶兼業化進一步凸顯農戶之間農業勞動者在勞動存量和勞動能力上的差別,這些差別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差別推動了農戶之間生產要素市場的形成(從換工到雇工的勞動力市場,以土地流轉為形式的農用地市場,以收割機跨區作業、農機具租賃為形式的農機作業市場等)。而國家因勢利導,很快開放或開辦了與農業有關的生產資料、農產品、資金、土地等各種市場,也開放了城市勞動力市場,農業由此迅速商業化。市場的發展轉而進一步促進農戶兼業化中的分工和專業化過程。

也就是說,農戶兼業化中的分工和專業化與市場發展相互促進。農業商業化本身意味著農戶與中間產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分工深化。同時,農業商業化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農戶兼業化中的分工水平,即專業化程度,醞釀著突破家庭界限的農業產業化和農戶組織化的發展。

三 農業商業化引發農業產業化

農業商業化和農戶兼業化互相促進,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農業商業化使得農用生產資料購買和農產品銷售的市場交易效率提高,從而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專業化。兼業農戶在農業商業化推動下,進一步發生演變,從農戶內部農、副、工分業發展到在農業生產戶和農業經營戶之間開始分工,一部分農戶成為生產戶,一部分農戶成為經營戶,即所謂“科技示范戶”“經紀人”等的出現。

同時兼業農戶也需要更多更加專業的中間產品和加工、經營服務,而專業化了的經營者也需要更多的初級農產品和加工農產品。對加工農產品的需求推動了龍頭企業的出現,也推動了龍頭企業和農戶間發展更緊密的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和其上的組織形式醞釀著農業產業化。其中的動力是分工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之間分工的發展。

農業生產和農業經營之間分工導致的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景是:第一,農業的種植業結構發生變化,糧食、棉花、麻類的種植面積下降,油料、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第二,農林牧漁結構發生變化,從以種植業為主發展到農林牧漁全面發展;第三,是初級產品、加工產品和市場服務間的結構變化,加工產品和市場服務業比重迅速增加。

以上農戶的生產和經營職能的分工,初級產品、加工產品和服務業的互動發展,最終導致產生了減少外生交易費用的需要,促使農業生產、加工和服務的一體化,也就是所謂農業產業化。

如果細究所謂農業產業化,可以發現其包含以下幾個層面:農業產業鏈(生產、加工、服務)的延伸,龍頭企業的出現,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經濟關系的協調。龍頭企業的出現成為農業產業鏈更緊密聯結在一起的重要因素。

農戶經濟內部雖然出現了農業和非農業的專業化,但是,農業的生產勞動和經營活動沒有分離,生產勞動中的生產和對生產的監管沒有分離。而在農業生產過程的組織上,農業產業化進一步推動生產性勞動和管理性勞動分離,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業經營過程分離。農業產業化意味著分工和專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四 農業商業化和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戶經濟組織化

農業商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加起來,可以稱為農業的市場化。或者說農業市場化的完整含義是農業商業化加農業產業化,其基礎仍是兼業農戶內部的農業專業化。農戶兼業化、農業商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業市場化的發展序列的實質是圍繞農業生產和價值實現過程的分工和專業化的深化。這種分工和專業化進一步要求一個能夠容納這種分工和專業化的組織形式。

農業市場化存在兩種發展趨向:一種是將兼業農戶邊緣化的市場化,另一種是將兼業農戶作為主體力量的市場化。在前一種市場化的組織結構下,兼業農戶可能越來越受限于農業生產者的分工角色,而無法進入農業經營環節獲得市場利潤;而且由于其分散,在與經營者的談判中越來越沒有談判地位,使得生產環節利潤越來越少。前一種市場化組織結構犧牲了兼業農戶長遠和根本的利益,雖然在其中農民也被組織化了,但農民不是其中的主體,農民在其中的利益實現是有限的、短期的。農業商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就只是表現為農產品交易市場的擴大、龍頭企業的出現,這樣的農業市場化的組織形式就是不完整的,或者說是將農戶邊緣化的。這是一種由農戶以外的資本力量主導的農業市場化。

分散的農戶經濟面對農業商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在實現自己的利益時存在巨大的困難:一是由外界資本主導的商業化,使農戶與市場對接時必然面對巨大的外生交易費用;二是分散的農戶在面對龍頭企業時,處在談判的弱勢地位,無力通過爭取合理價格贏得自身合理利潤。這就提出了農戶經濟組織化的任務,也就是說,后一種農業市場化的組織結構是一種兼業農戶作為主體的市場化,其中的組織化必然要求不同于前一種形式。

由于農業生產的自然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不一致,勞動監管困難,農業發展會內生出家庭經營方式,但農業天生是弱質產業,承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初級農產品的利潤附加值低,這使得農戶所獲收入有限,農戶更容易成為一個農業勞動力擁有者。而農業商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需要更多資本要素和技術要素的加入,因此,從事農產品經營的很可能不是農戶,農業龍頭企業很容易不為農戶所有,而擁有資本的人卻容易占據農產品加工、經營領域,擁有農業龍頭企業。國內外的大量經驗表明,農業商業化和農業產業化中的最大獲利者更可能是資本擁有者。因此,兼業農戶在農業市場化中日益處于劣勢:談判地位低,獲取利潤份額低。這一劣勢存在的實質原因是小農的資源稟賦(擁有土地和資本少,只有被動專業化了的勞動)和由此決定的“小”的生產規模,而且由于小農相互之間分散經營,從而使得其產品進入市場的外生交易費用高昂。

兼業農戶面對這一處境并非完全被動,他們主動地發展出了節約外生交易費用的方式,即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并通過優化這一組織形式減少內部交易成本。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質是:通過加大生產者數量,增大生產資料購進和農產品出售的市場需求數量,提高同加工、服務環節的農業經營者進行市場交易時的談判地位,通過降低購買價格和提高銷售價格增加交易收益;通過在組織內部分工,設置專門的經營、服務崗位,減少農戶和市場的市場交易次數,節約外生交易成本;同時提高內部各個崗位的專業化水平和合作社內的管理水平,節約內生交易成本。從根本上提高農戶經濟的分工和專業化水平,使農戶經濟所獲利潤份額提高。

從農戶經濟的發展和分工演進的角度看,以農戶為主體的農戶經濟組織化意味著在一個農戶聯合組織內,進一步將原來在家庭范圍內無法有效分工的生產性勞動和管理性勞動,在一個超出農戶經濟范圍的更大規模里實現分工,同時減少組織內部各種勞動之間的內生交易成本。

也就是說,農業商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必然促使農戶經濟尋求組織化。這種組織化可以使兼業農戶成為農業市場化組織結構的主體力量,使兼業農戶成為農業市場化的最大獲益者。但這種農戶經濟組織化并不會自然出現,因為雖然成立合作經濟組織有節約外生交易費用的好處,但是,成立合作經濟組織之后各種專業化勞動之間的內部交易成本也會隨之增加。合作經濟組織需要在節約外生交易費用與盡量減少內生交易費用之間求得平衡。而小農戶經營的規模較小,使得各種達成效率的均衡點并不能靠經濟主體間演化和博弈自動生成。此時,就需要國家農村政策的強力干預。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農戶經濟在家庭承包制下的發展邏輯。家庭承包制首先會使小規模農戶的兼業化趨勢獲得發展,取得農業勞動專業化和家庭層面專業多樣化的均衡;農戶兼業化內含的農業勞動的專業化會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推動農業商業化,農戶的生產職能和經營職能之間的分工進而得到發展;生產職能和經營職能分工促進了農產品加工品種和規模的增加,農業龍頭企業出現,農業產業化得到發展;在日益壯大的農業經營資本面前,分散的小規模農戶無法承擔市場交易成本,開始主動尋求聯合,農戶組織化在農業商業化和產業化發展中被提出。小農戶經濟在產權日益明晰的家庭承包制下的前途是組織化,以突破家庭組織方式對分工的限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椒县| 凭祥市| 德清县| 桃江县| 南丰县| 天镇县| 牟定县| 无为县| SHOW| 鱼台县| 时尚| 金乡县| 莆田市| 华池县| 临泉县| 新野县| 南川市| 曲水县| 启东市| 宝坻区| 靖安县| 沙洋县| 阳江市| 凤庆县| 沐川县| 揭西县| 桂阳县| 平和县| 吉安县| 南通市| 宿迁市| 迭部县| 安国市| 云南省| 富顺县| 扎鲁特旗| 叶城县| 潢川县| 神木县| 芜湖县| 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