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合作新路:構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
- 仝志輝
- 5014字
- 2019-01-04 12:27:21
引論
一 中心問題是農民合作的目標和道路問題
自從“三農”問題成為學術界和政府共同認可的表述,對其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汗牛充棟,但尚未形成大家公認的解決之道。連續多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仍然在從各個方面對“三農”問題提出方向性的政策和戰略規劃,農村改革也一再被認為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難點。
在有關分析中,有一個共識度較高的觀點,即“三農”問題解決的關鍵是農民組織化。這個觀點認為農戶在經濟上聯合起來是農民自強之路,國家也應該大力推進。實現農民組織化的一種方式是發展農民合作。本書中心問題就是研究要發展什么樣的農民合作,怎樣發展農民合作,才能幫助解決“三農”問題。
二 一些基本概念
1.農業和農業分工
在本書中,農業指從動植物種養到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的完整產業鏈,這符合今天農業發展的實際面貌,也是農民合作化整合農業資源和發展農業所必須涵蓋的農業的范圍。
舒爾茨(1964)指出,將農業生產活動分為以下幾類是恰當的:(1)農民所從事的生產,他們可能主要是為家庭消費生產,或者完全為市場生產;(2)不由農民從事,而由一些供給者從事農業要素的生產,農民從那些供給者那里獲得要素;(3)不由農民完成的農產品銷售、運輸和加工的生產。舒爾茨所講的“農業生產活動”的內容,符合本書對農業的定義,反映了農業的技術分工狀況,但是,是哪些人在從事以上不同環節的活動,中國的情況和舒爾茨講的有很大的不同。在農業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上是哪些人在從事,是農業的社會分工的內容。在中國,農業要素的生產與農產品銷售、運輸和加工,既有不是農民的主體在從事,也有大量農民在從事。同樣都是農民,有的農民主要從事動植物種養環節勞動,有的則主要從事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和服務。在動植物種養環節勞作的農民和在農產品加工、銷售、服務環節工作的農民以及非農民的關系,恰恰是本書所特別關注的。
在本書中,農業分為兩種活動,一是農業生產活動,即動植物種養業;二是農業經營活動,即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和服務?!敖洜I”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種和維持生存相對,指追求利潤。另一種和農業生產活動(直接和農作物、農畜的生產過程相關)相對,生產活動被認為并不直接面對市場,而經營活動則直接面對市場,并和生產活動發生交易關系。
農業的技術分工水平的不斷提高是農業效率提高的源泉之一,但是,如何使農業的社會分工在合理的組織化過程中實現,同樣關乎農業發展和農民福利。
2.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經營模式
中國農業已經市場化,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經營活動全面處于市場關系之中,因此,農業全產業鏈中的主體都被視為農業經營主體。目前的農業經營主體已經多元化,包括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城市務工的兼業小農戶、專業從事農業生產或農業經營的專業農戶(這其中有家庭農場、農機農技供銷服務的專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外來資本參與或主導的農業企業等。
每一種農業經營主體,其實對應著不同的農業經營模式,兼業小農戶和專業農戶被認為是家庭經營,但是專業農戶中的一些是專門提供農技、技術、購銷的農戶,也有很多是土地面積超過1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有些家庭農場已經很大程度上依靠雇工,土地面積大、有雇工的家庭農場已經純粹是為利潤而生產。這些專業農戶、家庭農場主很多并不完全是本地農民,而是有越來越多的外地農民和市民加入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認為是合作經營,合作經營模式包括勞動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資金合作、購銷合作等多種形式。農業企業主要是資本投資形成,但是也和專業合作社、農戶之間發展“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模式。
3.農業經營體系
僅僅靠有效的農業經營模式,并不能保證農戶的利益。在“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模式中,大量存在小農戶利益被忽視乃至被剝奪的情況。而在更為普遍的大農戶和小農戶的關系中,也存在利益不均衡的情況。依靠多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經營模式,并不足以同時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雙重目標。這就提出了要建立農業經營體系的任務,即要通過一定的組織機制,在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各種農業經營模式之間發展聯系,推動農業生產活動和農業經營活動更為有機地銜接,促使農業全產業鏈利潤更多和更公平地分配給農戶,從而使既有的不合理的農業社會分工得以改進,農業的技術分工得以提升,農戶的利益得到保護。也就是說,農業經營體系擔負著使各種農業經營模式各自發揮其應有作用,并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利潤合理分配的使命。今天,非常重要的就是在農業經營農戶和農業生產農戶之間發展起合作互助關系,并使它們在同其他市場主體的市場交易中居于平等地位。同時,構建農業經營體系也是為了使得國家的財政支農和農業扶持政策能夠更加有效率,能夠更直接和有效地達至各類經營主體。
因此,農業經營體系中至少包括三個組成部分:第一是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及其經營模式,第二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第三是以財政為主要方式的國家農業支持體系。
“農業經營體系”的概念表述比“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概念表述要更為集中具體,但兩者內容基本相同。在當下的政策文件中,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主要指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但是,其實農業經營主體就是對應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分”的經營主體,而“統”的層次則對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農業支持體系。為了體現本書的涵蓋性,我們在分析以往歷史演變時,仍使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概念,在討論未來的體制改革時,使用“農業經營體系”概念。
三 本書對“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理解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新形勢,以及同步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要求,是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任務。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三中全會《決定》)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作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改革措施中的第一條提出的,說明這條措施被視為可以促發城鄉聯動、發展一體化。就農村改革來講,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也成為農村改革的關鍵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其他方面的改革,可以理解為是這個改革的組成部分,或者是這個改革的重要配套部分。
農村改革主要還是為了農業現代化、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在“三農”問題的視野中看農村改革,就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來說,黨的認識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在2008年黨的一號文件中,在論述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內涵時,將“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作為這一內涵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里,對于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要解決問題的重點還是放在了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上。
在以后的中央文件中,先后出現兩次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表述。一次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干,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個表述,把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基本上等同于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有一個表述是“積極探索和創新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是從功能上對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做了表述,對其組成部分并沒有做出表述。
三中全會《決定》雖然對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出了具體任務,但是對要構建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也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文件中提出的“主要是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鼓勵農民發展合作經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這里主要還是在強調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要健康發展,對于農業經營體系中要以何種經營模式作為主要方式并沒有明確做出說明。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正在各地實踐展開,但是對于農業經營體系怎樣適應大多數地方情況,農業經營體系為何可以同步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目標,農業經營體系為何最終可以助力新“四化”同步實現,卻仍是一個有待做出深度理論回答的時代命題。本書正是力求對這一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四 本書主題是闡明“三位一體”農民綜合合作的目標與“三位一體”路徑
本書主題是闡明構建“三位一體”農民綜合合作體系的現實和理論根據、戰略目標以及具體路徑。它將在梳理改革開放30多年來以家庭承包制為基礎的農業經營體制演變歷程的基礎上,針對涉農部門營利和資本下鄉之下農民專業合作社異化發展的現實趨勢,根據各地農民合作社發展經驗,提出以建立農民綜合合作體系為目標,走“三位一體”農民合作化道路。這條道路致力于實現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種合作功能的一體化,縣、鄉、村三級合作組織的一體化,以及農民經濟合作、農村社會服務、國家行政扶助的一體化。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在筆者看來,就是要構建“三位一體”農民綜合合作體系。它是以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為基本構成單位,通過橫向聯合、縱向整合,將農業全產業鏈利潤留給農戶,實現農戶家庭經營可持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合作組織體系。構建這一體系,將使中國的農業發展更有效率和競爭力,農民收入提高更有保障和持續性,農村發展更有支撐和內在動力。
本書兼具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的特點,既力求精要地分析中國農業經營體系和“三農”改革的基本問題,也針對實踐中的突出問題提出改革對策。它既是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推進農村改革的理論探索,也將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政策構想,還力求評述各地發展農民合作體系的實踐經驗?;凇叭灰惑w”農民綜合合作的目標,本書會對“三農”工作領導體制、財政支農體系、農民合作社發展和供銷社綜合改革等農村改革關鍵領域提出改革建議。
五 結構安排
本書共十一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析的是農業經營體系現狀和問題。
第一章首先根據農業分工和專業化原理,講述改革以來農業經營體系演化的邏輯,農業經營體系經歷農戶兼業化、農業商業化、農業產業化之后,必然會演進到追求農戶經濟組織化的階段,構建新型經營體系的任務即是在這一演化邏輯中提出的。
第二章分析作為農業經營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業經營主體的現狀,其突出特點是多元化,在多元主體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和其他經營主體產生了多樣化的關系,從而呈現出多元樣態。
第三章分析農業經營體系中另一組成部分或側面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情況,其突出特點是“部門化”,即由各涉農行政部門發展各類服務組織,從而產生部門利益叢生、體系構建遲滯、服務效率低下等弊端。
第四章以某縣農機局為例,具體分析涉農部門為何在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過程中會尋求自身利益,從而成為營利性部門,這一章顯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僅靠現有的政策無法改觀。
第五章揭示在部門營利和資本下鄉的格局下,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本來是農民自己的組織為何無法實現其合作功能,淪為“大農吃小農”、營利性部門和下鄉資本謀取自身利益的工具。
第六章通過四個案例比較,說明在部門營利和資本下鄉格局下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發展存在突出困難,只能低度發展,不足以充分履行服務小農戶的責任。
第二部分包含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主要闡述“三位一體”農民綜合合作體系,緊緊圍繞第一部分揭示出來的問題闡釋這一體系構建的根據和路徑。
第七章闡述推動農民合作化才能真正“去部門”“化資本”,農業經營體系雖然包含多種經營主體和多種經營模式,但唯有加強真正的農民合作,才能去除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部門化,削減部門營利趨勢,化解資本下鄉的不利影響,拓寬農戶獲得服務的空間。
第八章提出要構建“三位一體”農民綜合合作體系,這一體系以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為主體,通過橫向聯合和縱向整合,使得農業全產業鏈利潤留存在農村。這一體系既是農民合作化的目標模式,也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目標模式,同時,它也是實現農民合作化、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可行路徑,突出特征在于“三位一體”,使生產合作、流通合作、信用合作三種功能一體化,使縣級、鄉級、村級三級合作組織一體化,使經濟合作、社會服務和行政扶助一體化。
第九章、第十章分別針對當前比較突出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供銷社綜合改革,闡述了如何根據“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目標和路徑,找準著力點,推進綜合合作體系達成。
第十一章結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進一步闡述圍繞“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目標,所需要明確的改革原則、改革戰略,以及當前亟須推進的改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