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農民合作新路:構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作者名: 仝志輝本章字數: 732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2:27:24
◇◇ 第五節 結論性評述
本章運用間接定價理論模型,首先對中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進行了統一的理論解釋,其次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外部環境并應用多個具體的案例對以農業經營主體為內核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發展邏輯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論如下:農業經營主體多樣化是各個市場主體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生產中間產品的勞動及生產最終產品的勞動的交易效率進行綜合比較后,選擇不同的剩余權利賴以實現的最優組織結構的結果;作為農業經營主體載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農業分工后的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兩類農業經營形態在寬松的法律條件、友好的政策環境,以及大農、小農分化和資本、部門下鄉的大背景中發展出來的,而兼業小農在農業經營主體向農民專業合作社轉變的過程中注定是被盤剝的對象。
在一定意義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并沒有給兼業小農帶來好處,反而破壞了市場主體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對各類交易效率進行綜合比較后所選擇的最優組織結構,幾種農業經營形態向農民專業合作社轉變均以小農利益被盤剝而得以運作。這類專業合作社并不能解決小農在市場上的弱勢地位,也不能幫助小農加入生產環節之外的加工和經營環節,獲取更多利潤。目前,財政支持成為政府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主要手段,但是財政投入總量不可能滿足所有合作社的發展需要,也不可能普惠所有農戶。通過本章案例分析可知,合作社財政支持和相關優惠大多都隨著小農對剩余控制權和剩余收益權的喪失而喪失,涉農部門的營利性部門性質和資本下鄉的實際格局使得當前財政投入并不足以引導出一個健康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格局。我們一定要警惕示范合作社建設過程中的“扶大扶強”和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大農吃小農”邏輯的延續而帶來的合作社分化和農民分化進一步加大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