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合作新路:構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
- 仝志輝
- 1919字
- 2019-01-04 12:27:23
◇◇ 第二節 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理論解釋
結構A在當前的農業經營主體中體現為自給自足或自產自銷的農戶,即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均不存在分工,完全由農戶自己完成農產品的生產消費或在市場上銷售從而使農產品的價值得以實現。剩余控制權和剩余收益權均由農戶控制。此經營主體的出現應該符合命題1的闡述:當交易效率足夠低時,無分工結構是一般均衡。現實中,該類經營主體存在于市場經濟不完善的偏遠地區,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均未發育。農戶自己留種子、使用有機肥,農業使用手工作業,農戶自己家庭消費、鄰里交換或者由自己拿到附近的集鎮上交易最后的農產品,從而實現農產品的最終價值。在這一整個過程中,由農戶自己“提供有關農業經營知識(x)從事農產品(y)生產”。
結構B代表存在產品交易市場,而其外在表現便是農村市場交易主體——農民經紀人的出現,即農村中開始有農民經紀人和農民進行與農業經營相關的交易活動。生產農產品(y)的農戶賣農產品,買經營知識(x),要注意的是這里購買的不是經營勞動;農民經紀人賣經營知識(x),買農產品(y)。這其中,農戶與農民經紀人之間的分工是通過農產品市場與中間產品市場來組織的,剩余權利對稱分布。現實當中的表現是許多農戶通過農民經紀人(包括農資店)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同時通過農民經紀人(小商小販)的上門收購來完成農產品生產的最終階段與其價值的實現。另一種表現是勞務外購,農戶通過農民經紀人購買勞務,即一些農戶支付一定貨幣把農業生產的一些環節包給他人完成的現象,如新疆農忙大量的“拾花工”需求和東北地區聯合收割機的大規模跨區耕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勞務外購中,農戶和農民經紀人之間仍然保持著買者與賣者的市場關系,并非企業內雇主與雇員的不對稱的剩余權利關系。此外,訂單農業也應該是屬于結構B的范疇,因為訂單合同需要農戶和龍頭企業協商完成,其剩余權利在理論意義上還是對稱分布的。
結構C指的是剩余控制權和剩余收益權均由農戶控制的農民合作組織,其實合作組織在本質上還是企業,這從杜吟棠的書名《合作社:農業中的現代企業制度》中便可見一斑。從剩余權的角度來理解,合作經濟組織與企業的區別只在于其剩余控制權的實施方式不同:合作經濟組織是人的集合,崇尚一人一票;企業是資本的集合,崇尚一股一票。若我們考察完整的剩余權,可以發現,在合作經濟組織中,剩余控制權和剩余收益權還是歸一類主體,即農戶所有(此處暫不考慮大農與小農的區別)。這種狀態也就是命題3所指的,當企業在一般均衡中出現時,如果用來生產最終產品(y)的勞動(ly)交易效率比用來生產中間產品(x)的勞動(lx)交易效率低,最終產品專家(如農戶)是企業老板,享有剩余權利,如結構C。該邏輯的現實表現即合作組織會聘請職業經理人、銷售團隊和農技專家等農業經營專家,即雇用經營專家從事農業經營活動。讓我們感到困惑的是,生產最終產品(y)的勞動(ly)交易效率比用來生產中間產品(x)的勞動(lx)交易效率低嗎?現實告訴我們,生產中間產品的經營專家的勞動是很難定價的,而且對管理者活動的監督與考核也是存在困難的,所以這并不符合“企業和非對稱剩余控制權、收益權可以將交易效率相對低的活動卷入分工”。
結構D體現的農業經營主體是農業龍頭企業。在這一結構中,生產中間產品的經營專家當老板,雇用其他成員提供生產農產品的直接生產活動(ly),加上自己的經營服務來生產農產品。剩余控制權和剩余收益權均由資本控制,現實中的典型表現是“承租反包”,將交易效率相對較低的生產中間產品(x)的勞動(lx)活動卷入了分工。馬曉河、韓俊等(2000)認為“承租反包”將農業變成了企業的“第一車間”,將農民變成了“工人”,進行企業化管理。這是對結構D的一個形象描述。農戶在這一結構中只管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其他工作均交給了企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勞動力市場的不斷完善,這一組織形式的優越性不斷體現,牛若峰(2002)指出龍頭企業帶動了全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從1996年的11824個激增到2000年的66000個。但是同樣讓我們感到困惑的是,雖然這樣的企業化管理在工業領域的分工中適用,但是面對農業勞動監督難的問題,其對農戶勞動的監督與考核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許多農業龍頭企業都愿意進行訂單農業,即使該方式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
綜上所述,結構C和結構D雖然盡力把“交易效率相對低的活動卷入分工”,但是由于人力資本衡量困難的存在和農業生產的特殊性,應該會使得這兩類農業經營主體很難發展,這與我們最近觀察到的以這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為代表的農業產業化迅猛發展的事實不符。若結合農民合作組織與農業龍頭企業在農業中出現的外部環境,我們則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這也是本章的主要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