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與周朝宋國
中華姓氏之一戴氏源于周朝宋國,是宋戴公的后代。戴氏在宋國勢力顯赫,多次執政擅權,最后取代子姓而掌國。
一 戴氏源于宋戴公
戴氏起源于周朝。
古有戴國。《左傳·隱公十年》: “宋人、蔡人、衛人伐戴。”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說:“戴音再,《公(羊傳)》、《穀(梁傳)》作載,《(經典)釋文》及《(史記)正義》亦作載。”并說:“今河南省民權縣東而稍北四十五里,離宋都六十余里,當即古載國之地。”由此可見,戴為殷商時期的方國,到西周時,封為戴國,周桓王七年(前713)為鄭國所滅。
周滅商后,命微子啟為商朝的后嗣,祭祀祖先,建國于宋,于是微子成為宋國的首任國君。到宋國第12位國君宋武公時,始以戴為姓。宋武公以戴為姓是因為他的父親——宋國第11位國君宋戴公。因此,戴氏為宋戴公之后。
宋戴公(前799—前766),名,為宋哀公子,宋國第11君,在位34年,執政時期處在西周東周之交。周平王元年(前770)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周平王五年(前766),宋戴公卒。其子為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孫為宣公力(前747—前729年在位)。
宋本子姓。《史記·殷本紀》: “契為子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目夷氏。”宋國初封之君為微子啟,啟為宋氏始祖。
戴公即位后,行湯之道、微子之政,以德治國,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擁戴,死后謚為“戴”,支孫以謚為氏。
宋戴公有7個兒子,嫡長子司空,繼任宋國國君,余為文、術、充石、好叔父、祝其、東鄉克。其后裔姓氏有戴、武、宣、穆、樂、蕭、皇(父、甫)、華、老等。
二 宋國公族執政
宋國在周初封國中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國家,與衛、魯、齊、晉、燕等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宋國為商之遺民,周因于商禮。春秋以來,過去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變為“自諸侯出”,列國逐步擺脫了周王室的控制,政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諸侯國紛紛打破以血緣宗法關系為紐帶的貴族世官制度。而宋國基本上是恪守周禮,比較保守,不見大的革新,仍然是利用公族執政,宗法制度穩固,官制因循守舊,由強宗大族擅權。宋國的宗族與政權密切結合,政權始終為華、樂、向、皇、魚等大族所把持。華、樂、皇為宋戴公之后,向、魚為宋桓公(名御說,宋國第18位國君,前681—前651年在位)之后,勢力都很煊赫,合稱“戴桓之族”。“戴四族”為華、樂、皇、老,其中華族代表人物有太宰華(父、甫)督、右師華元,樂族代表人物有樂(父、甫)術、樂呂、樂大心、樂豫、樂喜(司城子罕),皇族代表人物有司城子罕皇喜、皇父充石(司徒皇父)、皇瑗,老族代表人物有老佐;“桓四族”為向、魚、鱗、蕩,其中向族代表人物有向戌、向帶、向寧、向為人,魚族代表人物有公子目夷(司馬子魚)、左師魚石,鱗族代表人物有少司寇鱗朱,蕩族代表人物有司城蕩忌諸、大司馬蕩虺、蕩澤等。宋昭公曾對此不以為然,想采取措施革除強宗的力量,但不僅未能實現,反被祖母襄夫人殺掉。由此可見,宋國的舊勢力、舊觀念是何等強固。
宋國公族執政情況:華元自宋文公十六年(前595)為右師,執政30多年。前579年,華元約合晉、楚兩國在宋國召開春秋史上的第一次“弭兵”會議,成為春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接著是司城子罕(宋戴公六世孫)執政20多年。當宋國發生饑荒時,子罕就請求宋平公拿出公家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們也都出借糧食救濟,樂氏家族出借的糧食不寫契約,還代缺糧的大夫借糧給百姓,以此來籠絡人心,鞏固樂氏的地位。子罕之后向戌(宋桓公之后)執政,前546年向戌在宋國召開第二次“弭兵”會議,除燕、吳、越外,幾乎所有國家參加,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向戌之后華亥執政。宋元公(前531—前517年在位)時,華亥、華定和向寧等卿大夫向公室奪權,結果失敗,當時“諸侯唯宋事其君”(《左傳·昭公二十一年》),說明此時的宋公室未完全被卿大夫所控制。華亥等外逃后,樂大心執政。樂大心被驅逐后,是皇瑗(宋戴公子,司徒皇父之后,戴氏的一支皇氏)執政。皇瑗被殺后,樂茷執政。公元前469年宋景公(前516—前469年在位)時,大尹發動政變,被宋六卿鎮壓下去,從此皇氏、靈氏(宋文公子子靈的后代)、樂氏“三族共政”(《左傳·哀公二十六年》)。皇氏和樂氏均是戴氏的一支,所以這時戴氏實際上已掌管宋國政權。
三 戴氏代宋
戰國時期,宋卿大夫戴氏最后奪權了宋國政權,“子罕(非春秋時的子罕樂喜)殺宋君而奪政”(《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戴為宋太宰,皇喜(即子罕)重于君,二人爭事而相害也,皇喜遂殺宋君而奪其政”(《韓非子·內儲說下》)。另據《史記·宋世家》索引《竹書紀年》: “宋易城肝廢其君辟而自立也。”易城肝即子罕。宋君辟(前362—前356年在位)《竹書紀年》作“桓侯璧兵”,也就是說子罕殺了宋桓侯并奪取了政權,所以最后被齊國滅亡(《史記·宋微子世家》言前286年齊、魏、楚三國滅宋而三分其地——可視為另一說)的宋國已非子氏,而是戴氏,《呂氏春秋·壅塞》提到宋國滅亡時也說:“此戴氏所以絕也。”
《太平御覽》卷四八八引《莊子》說:宋桓侯很奢侈荒唐,曾大興土木,建筑蘇宮。司城子罕所以能奪得政權,據韓非子說,是由于“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韓非子·二柄》), “宋君失其爪牙于子罕”(《韓非子·人主》),情況是和“田成子取齊”差不多的(齊國本呂姓,但政權被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此種情況,史家與“三家分晉”并提,被視為齊、晉兩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由于戴氏奪取了宋國的政權,進行了政治改革,宋國也就逐漸富強起來,到宋君偃時也提出要行“王政”了(《孟子·滕文公下》)。到公元前318年(宋君偃十一年)便和其他各國一樣“自稱為王”,成為“五千乘之勁宋”了。
據《左傳·襄公十五年》載:子罕是個不求利之人。有人得塊美玉獻給他,說這是經玉人鑒定的寶物。子罕卻說:“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獻玉的人叩頭告訴子罕說:“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意思是說必為盜所害),納此以請死(免死)也。”子罕明白原委后,讓玉工雕琢,賣出去后使獻玉者富有,再讓他回歸家鄉。
韓非子曾把“司城子罕取宋”和“田氏代齊”相提并論(《韓非子·說疑》《二柄》《人主》《外儲說右下》),又曾把“戴氏奪子氏于宋”和“田氏奪呂氏于齊”相提并論(《韓非子·忠孝》)。到后來被齊滅亡的宋國的統治者已經不是子氏而為戴氏。
由上可見戴氏與宋國的密切關系,亦可見戴氏在宋國的勢力非同一般。
(原載《商宋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