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環境分析

21世紀,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眾多機遇和挑戰,全面、科學、準確地分析民族地區存在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對于正確把握機遇,迎接挑戰,進一步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 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良好外部環境

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不例外。正確認識西北民族地區所面臨的大環境,對于發揮民族地區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制定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方面將起重要作用。

(一)國際環境

從國際政治環境來看,加快發展是世界各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少數民族和主體民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差距很大,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發育程度低,生活比較貧困。哪個國家把這個問題解決得好,這個國家的社會就相對穩定,綜合國力就增強。如新加坡是多元種族和宗教的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命運”是人民行政黨政府在國家一體化過程中提出的目標。為此,在政治上,政府要求人人都認識到自己是新加坡人,加強各民族人民對祖國的感情,號召“不分種族,都要在國旗下效忠”。在經濟上,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各民族人民提供均等的參與經濟建設和共享經濟政策的機會。從而使新加坡政府把新加坡推向了繁榮富強的國家。相反,哪個國家把這一問題解決得不好,社會就不穩定,甚至走向崩潰的邊緣。蘇聯的解體,東歐的裂變,都說明這個問題。因此,不少國家從實踐中認識到,各民族的真正和平是通過發展來實現的,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正因為如此,江澤民指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沒有民族地區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民族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民族地區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1999年9月29日。

從國際經濟環境來看,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經濟往來日趨緊密。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它對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將產生重大的影響,世界各國的各民族人民都在注視著這一不可逆轉的發展態勢。因此,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使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西北民族地區大部分地處邊疆,經濟全球化使西北民族地區與邊境國家的經濟往來關系變得更加容易。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為西北民族地區利用外國資本和市場,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學習借鑒成功的管理經驗,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大市場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所有這些,都給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新的希望,是西北民族地區經濟加快發展難得的有利環境。

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下,在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大潮中,與國外競爭者的比較優勢微乎其微,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仍是西北民族地區面臨的嚴峻形勢。

(二)國內環境

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社會政治長期穩定,經濟快速穩步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已趨建成,競爭、統一、有序的市場秩序逐步形成,對外開放不斷深入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日益寬松。但其間也總是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首先,東西部差距不斷拉大,解決東西部差距已提到議事日程。如上所述,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使民族地區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由于西北民族地區家底薄,基礎差,起步晚,總量少。與全國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200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302853.4億元,西北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和為9439.56億元,只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12%。而西北民族地區的面積則占全國的28.92%,人口占全國的18.94%;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2698元,而西北民族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則為16821元,與全國相比絕對數額還差5877元。此外,西北民族地區人均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由于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區,而東部主要為漢族,因此東西差距既是地區發展的差距,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差距。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加快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是社會主義本質和優越性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體現。因此,正確處理、解決好民族地區與東部發達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僅已影響到中國未來發展的全局,而且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保持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確保國家統一的一個重大問題。只有民族地區發展了,才能促進國家這個大局的全面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西北民族地區的發展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全局。正因為這樣,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都非常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毛澤東指出:“我們要誠心誠意地積極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毛澤東:《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毛澤東文集》第七卷,第1版,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江澤民也指出:“在國家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這是逐步縮小全國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要求,也是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要求。”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1999年9月29日。200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確立了發展少數民族事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提出了11項主要任務和11項重點工程,突出強調加強民族自治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對帶動當地發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優先安排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田水利、草場圍欄、人畜飲水、電力、通信、鄉村道路、廣播電視、貿易集市、清潔能源、民房改造等中小型公益型項目;重點扶持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實施特困少數民族群眾解困工程,加大安居溫飽、易地搬遷和勞務輸出力度,推動各項扶貧開發措施進鄉、入村、到戶。國務院辦公廳:《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國辦發,2007年第14號。諸多的指示與政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關注,為促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同時,也為進一步加快西北民族地區開發和發展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其次,西北民族地區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西北民族地區大部分地處邊疆,幅員遼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維護民族地區穩定,是鞏固國防,國家穩定的保證。然而,目前西北民族地區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資源掠奪論”、“民族同化論”、“文化消滅論”、“地域蠶食論”的主張時有發生,西方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滲透”,破壞國家統一的現象客觀存在。可見,現在西北民族地區的許多問題都和經濟問題相聯系。經濟搞不上去,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質量不能改善,社會不穩定因素就會存在。相反,經濟發展得快,各民族人民得到實惠,就會倍加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才能構筑起保障國家統一和安全的鋼鐵長城。因此,加快發展不只是西北民族地區局部的問題,也是事關國家全局的戰略問題。對此黨和政府已引起高度重視,所制定的民族經濟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改善民族地區的經濟狀況,這對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 國家有關民族地區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

近年來,為了繼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如財政貨幣政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等。這些政策的實施對拉動經濟持續增長,促進經濟效益回升,緩解地區間差距拉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目前來看,黨中央將在繼續實施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同時,加快民族地區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除關系國家安全和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外的)其他領域,同時將改革消費體制,著力啟動住、行和教育消費。國家實施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對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一)西部大開發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20世紀起,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西部地區的開發問題,把扶持中西部地區的發展作為區域布局的一條重要戰略方針,實施有利于緩解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擴大趨勢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各項工作力度,從“十二五”開始,黨中央扶持中西部發展的政策措施將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支持的力度會不斷加大,民族地區開發和發展的政策環境將日益寬松,這必將推動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進入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

(二)大規模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九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對民族地區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投資力度,并將繼續對中西部實施傾斜政策。從發展趨勢分析,基礎設施、農牧業、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仍然是21世紀國家優先發展的重點。而西北民族地區恰巧具有豐富的礦產資源、能源資源、牧業資源等影響國計民生重大的自然資源,這不僅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大框架相一致,而且為西北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建設、自然資源的開發、促進西北民族地區農牧業的產業化等方面帶來了歷史性機遇。

(三)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產業升級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20世紀末,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將進一步刺激東部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向高科技產業發展,資源加工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步伐加快,這對西北民族地區爭取國內外投資,加快產業結構和技術改造步伐,促進產業升級提供了更多的機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加大中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支持力度,對西北民族地區更多地爭取國家和東部發達地區的支持產生積極的影響。

(四)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創造了機遇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關注我國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問題,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從我國跨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的重大決策,把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作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并加大了投資力度,安排了一大批水土保持和水利建設項目,標志著一個全國性的大規模生態環境建設序幕已正式拉開,生態環境治理進入了新的階段。

三 西北民族地區自身的發展條件與環境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在國家的大力幫助和扶持下,各級黨委和政府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指導思想,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民族政策,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奮建設,為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長期的大力建設,為農牧業走向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長期以來,農牧業作為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主體,在搞經濟建設時,始終作為經濟主旋律來進行建設的。西北民族地區有充分的物質基礎和許多有利條件,這里有幾十億畝草原、草山、草坡,占全國草場的大部分,而且牧草品種繁多,牲畜品種資源豐富,其中有蒙古牛、西藏牦牛、寧夏灘羊、新疆細毛羊、甘肅河曲馬、三北羊和奶山羊等許多優良畜種。這里的牧民和農民,都有從事畜牧生產的傳統習慣與豐富經驗。各地已初步建立了為牧業生產服務的基礎設施,擁有富有經驗的技術隊伍。只要指導思想明確了,從現有的基礎出發,扎扎實實地解決各種具體問題,同時依靠政策把千家萬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加快牧業的發展是能夠做到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對外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制革、羽毛、食品、毛絨紡織、制藥等輕工業和外貿事業的日益發展,迫切需要西北民族地區提供更多的畜產品。發展畜牧業對于繁榮西北民族地區經濟,加強民族團結,建設強固的邊疆,更有重要作用。

(二)豐富的資源是發展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的物質條件

西北民族地區是我國的資源富聚區,農牧、水能、礦產、旅游等自然資源豐富。能源、礦藏資源一直是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優勢。據資料顯示,西北民族地區土地資源豐富,特別是天然草場資源具有較大優勢。全國六大草原牧區中的甘、新、青三大牧區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區,天然草場面積達20億畝,占六大牧區草原面積的50%,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1/3,擁有1億畝耕地和可耕荒地。西北民族地區能源資源占全國的18.45%,四大盆地石油和天然氣蘊藏量巨大,煤炭的儲量近2萬億噸。西北民族地區還有豐富的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泥炭等能源資源。西北民族地區礦產資源占全國的56.7%,已發現礦產資源130多種,其中鉑、鉀鹽、石棉、硅石、黏土等20多種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而鋁、銅、鐵、黃金等礦產資源居全國前列。西北民族地區是我國幾大河流的發源地,水資源占全國8.2%,各地區有豐富的冰川、河流、湖泊、雪水、地下水張永麗:《西北民族地區資源開發戰略選擇》,《柴達木開發研究》2000年第1期。。此外,西北民族地區具有復雜的地貌特征,多樣化的氣候類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俗,濃郁的民族風情,使得西北民族地區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其旅游資源都獨具特色。隨著國際國內大環境的改善,對外改革開放的擴大,對西北民族地區投資力度的加大,西北民族地區的物質資源和條件必將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

(三)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加快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西北民族地區大多分布在邊疆地區和偏遠地區,西北民族地區與其他各國接壤的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1/4,其中與中亞三國就有3700公里,是中國陸地邊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地區。無論從軍事戰略還是從對外經濟交往的角度而言,都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邊境貿易日益活躍。西北民族地區與8個陸地鄰國接壤,現擁有國家批準的一類開放口岸17個,其中陸路口岸15個,航空口岸2個;二類開放口岸11個。隨著我國對外經貿事業的快速發展,對外開放的硬、軟環境日益改善,西北民族地區已成為我國西進中亞、俄羅斯的主要橋頭堡和加強對中亞、俄羅斯經貿合作的前沿。這對推動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生產力,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帶動邊境地區旅游和服務業,為國家和地方創造外匯收入等方面將發揮重大作用。

其次,跨國交往日趨頻繁。西北邊境地區居住著回、藏、蒙、維、哈薩克、俄羅斯、塔吉克、錫伯等各民族同胞。西北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和宗教情感等方面的聯系越來越廣泛,與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日益頻繁,民族地區與邊境國家之間在產業、產品、資源等方面的互補性越來越強。伴隨國際交往的頻繁,沿邊少數民族地帶必將出現一批新的城市,形成若干個區域中心,給西北民族地區和周邊環境乃至中原大地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戰略地位相當重要。西北邊疆民族地區保衛著中國大地,強大的經濟基礎是實現國防現代化,鞏固國防,人民安居樂業的物質保障。要鞏固國防更離不開民族經濟的發展。因而,西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也將受到國家的高度關注。

(四)相對落后的經濟社會是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

實踐證明,經濟落后地區往往具有向先進地區引進最新的技術知識和技術設備,進行“跳躍式”發展的“經濟后發優勢”。就國內而言,通過改革開放,率先在東部沿海地區實施了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開發模式。開發區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如深圳模式等),無一不是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的經濟體制、管理方式、技術設備等而取得的。這為西北民族地區實施“跳躍式”開發做出了樣板。就國外而言,為經濟的平衡發展,許多國家都曾有過對不發達地區開發的經歷,如美國對西部的開發,蘇聯對西伯利亞的開發,日本對北海道的開發,印度、巴西、土耳其對不發達地區的開發等。其中較為成功的開發區也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行“跳躍式”開發而取得的。例如,美國西部的猶他州,曾經是一個閉塞落后的地區,然而,這里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礦產資源。20世紀80年代,該州選擇了世界上較為熱門的投入少、效益高、運輸量小的新興產業——旅游業、生物工程、醫療器械產業,結果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猶他州由美國最落后的州之一發展成為美國國家公園數量最多,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目前與夏威夷一起被評為全美最健康的州。再如,80年代末,土耳其政府確定的加速對外開放,引進先進技術的“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承建—經營—移交)戰略,也對其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外,印度政府為了迎合新經濟的發展趨勢,在班加羅爾、海得拉巴等地建立的軟件技術園區,也使該地區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此,西北民族地區的發展也沒有必要等到條件成熟后再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完全可以借鑒國內外“跳躍式”開發的成功經驗,依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大踏步地去探索民族地區自己的“跳躍式”開發模式。才讓加:《經濟全球化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要求及對策研究》,《西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五)自身的覺醒是民族經濟賴以發展的保證

西北民族地區區域差異很大,資源稟賦不一,條件各具特色。但是經過新中國成立后60多年的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體現地域特點,發展特色經濟等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寶貴經驗,在實施經濟發展戰略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使各民族群眾獲得切身利益,嘗到了甜頭。因此,西北民族地區各族干部群眾開發建設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愿望更加強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已成為各族干部群眾的共識,對今后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群眾思想基礎。而且,經過60多年的開發建設,使民族地區形成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技術基礎,并在實踐中培養鍛煉了隊伍,為今后的加快發展,從物質、技術和人才隊伍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东台市| 莫力| 阿合奇县| 庆安县| 汾西县| 分宜县| 婺源县| 大洼县| 富蕴县| 黄平县| 宝应县| 读书| 周至县| 巴彦淖尔市| 东台市| 东港市| 祁连县| 原阳县| 曲阳县| 定日县| 瑞金市| 临泽县| 修武县| 武宣县| 循化| 九龙城区| 辰溪县| 长白| 博白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乐业县| 密山市| 马公市| 确山县| 隆林| 福建省| 芦山县| 昌都县| 翁牛特旗|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