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北黃土高原的村莊與社會變遷:1368-1949
- 秦燕
- 2272字
- 2019-01-04 12:18:39
三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及資料
本書以村莊為聚焦點,綜合歷史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主要研究內容有如下幾點。
第一,黃土高原區域的自然環境及其特征,秦漢至明清時期陜北黃土高原開發的歷史。
第二,明清至民國陜北黃土高原村莊的形態、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變遷的關系;村莊形成發展的要素和機制;村莊的聚合與裂變、村莊規模與分布;村莊發展類型的劃分;村莊地位的歷史變遷等。
第三,陜北黃土高原村莊內部與外部的關系。包括村莊宗族組織、宗教組織、經濟組織、自衛性組織、跨村莊的組織;村莊之間的人口流動;有關村莊內聚性的討論等。
第四,村莊的日常生活及其變遷。明清時期黃土高原村莊的土地關系、耕作制度、消費結構、集市圈等;20世紀初村莊的階層分化、40年代土地改革引起的村莊經濟關系的變動;村莊的文化生活及村莊習俗的變遷等。
第五,國家權力與村莊的關系。村莊內部權力結構與基層行政制度變遷;村莊宗族、民間宗教與國家的關系;國家權力的深入與村莊領袖的變化;陜甘寧邊區時期的鄉村政權建設等。
本書的重點主要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闡釋明清至民國時期陜北黃土高原村莊發展的基本脈絡,村莊的數量、規模及空間分布狀況,村莊形態發展演變的規律;二是研究村莊自身成長發展的機制及其區域特征,包括自然環境、耕作制度、移民、人口增殖與流動等要素對村莊發展的影響;三是村莊的日常生活及其變遷。明清時期村莊內部的居住形態、家庭、通婚圈、神靈信仰及儀式、民俗村規等;民國初年國家權力對鄉村風俗的引導和改造;四是清代、民國時期村莊宗族、廟會等村莊組織的活動、功能及其變遷;五是晚清以降國家政權建設背景下村莊政治與鄉村權力結構的變遷。明清至民國里甲、保甲等村莊行政機構的演變。村莊領袖、鄉紳與國家政權的互動關系。邊區時期鄉村新政權的建立及其特征。特別是邊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鄉村革命性改造所引起的村莊經濟、政治結構的變遷。
在研究的過程中,本書深入挖掘有關村莊的“地方性知識”,注意揭示黃土高原這一特定區域內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如分析村莊形成、規模、數量及發展狀況以及村莊宗教信仰時,充分考慮了當地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在討論村莊形成機制時,充分注意這一區域的開發歷史,研究移民、軍屯等活動與村莊形成的關系。同時,本書采取了“回到村莊本身”的研究視角,注重底層歷史和日常生活,充分利用族譜、村史、碑刻、口述史等地方資料,使微觀的村莊史研究更加生動、具體地展現出黃土高原區域及中國西北鄉村社會變遷的實際過程。
本書所用資料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有關的文獻記載。地方志是對一個地區政治、經濟各方面狀況的總的描述,明清、民國、新中國成立后三個時期所修陜北各縣縣志可以提供清代以后各時期地方社會狀況的背景資料,但缺點是缺少細部的描述。陜北歷史上屢經戰亂,文獻損壞嚴重,不同時期留下的關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文獻資料就顯得尤為珍貴。這里特別要提到民國時期的四種資料:國民黨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在1928年、1933年兩次對綏德四村的調查;1940年張聞天率延安工作團對米脂縣楊家溝馬氏地主集團的調查寫成的《米脂縣楊家溝調查》;1942年張聞天所做的《神府縣興縣農村調查——陜甘寧邊區神府縣直屬八個自然村的調查、晉西北興縣二區十四個村的土地問題研究》;1942年柴樹藩、于光遠寫的《綏德米脂土地問題的初步調查》。這四次調查的著眼點均在當時陜北農村的土地占有制度和階級關系,是了解當時村莊經濟活動的很好的資料,諸如租佃關系、地租、稅收、農業耕作方式、農戶經營狀況等都有詳細記載。陜甘寧邊區時期陜北鄉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的經濟生活、社會結構以及政治權力都不同程度地發生了改變,邊區時期產生的大量文獻反映了這一時期村莊的情況,也對了解當地風俗、交往習慣、婚姻、家庭、社會觀念的變遷有參考價值。
本書另一部分資料主要來自田野調查,其中包括族譜、個案調查、口述記錄等。1995年本書作者第一次赴陜北做口述史訪談,就深切體會到了田野調查對歷史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以后數次實地考察,每一次都有很多收獲。從歷史學的角度看,口述方法、田野調查,對了解不被正史記載的“地方性知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補充和訂正現有文獻記載的不足,特別對深入了解過去被正史所忽略的有關鄉村生活的細節以及普通人的思想情感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社會人類學主張研究者應參與到被研究者的社會和文化世界中去,從被研究文化的內在邏輯看待文化與制度,反對從文化之外強加給文化以任何外來的解釋。筆者贊同這一方法所具有的人文色彩和合理性,并在研究的過程中努力實踐,力求深入當地社會文化的內部,盡可能給予接近真實的理解和解釋。
不同時代所修族譜是反映村莊狀況的第一手資料。作者近年來所看到的陜北地區新、舊家譜、村志近百種,有的較簡單,只記載宗族世系,有的則洋洋數百萬言,內容包括舊譜譜序、祖先源流、宗族世系、人物事跡、家法族規、家族墓地、家族公產等,這些無疑都是研究村莊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近年來還有一些地方有識之士修撰的村史、鎮志,其中也有許多關于村莊起源、興衰的記載,這些自然都是十分珍貴的地方資料。關于口述資料的收集、運用及其價值,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有一些討論。筆者以為,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們在運用它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的缺陷,并盡可能地將其誤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運用田野調查和口述方法,對了解如陜北這樣經濟和文化欠發達、沒有豐富文獻記錄的地區的歷史,其價值和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將這些口述史資料與歷史記載相互印證,可以極大地豐富村莊研究的方法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