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早期鐵路的那些人和事
- 賈本義
- 142字
- 2019-01-04 16:03:13
第三章 《中俄密約》與中東鐵路
1858年5月,沙俄乘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機,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瑗琿條約》,把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給它。1860年11月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割讓給它,這樣,沙俄就獲得太平洋上的海港——海參崴了。
第一節 俄英日列強爭奪東北地區
1890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發布命令:“必須從速著手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沙俄東進引起英國的極大妒忌。于是英國暗中支持清政府正在籌建的天津至山海關鐵路向關外延展,蓄謀對抗。1891年李鴻章上奏清廷,以“速征調,利邊防,實關國家根本大計”為理由,呈請清廷興建關東鐵路。在山海關設立北洋官鐵路局,以英人金達為總工程師,勘測、興建關外鐵路。(金士宣,徐文述《中國鐵路發展史》,第28~29頁)
沙俄看到中國修建關東鐵路有英國在背后支持,便向中國嚴重交涉,力行阻礙,圖緩時期。1891年3月,沙俄正式頒令興建直達海參崴的西伯利亞鐵路,以期先聲奪人。同年5月,俄皇太子沙維奇夸耀地向世界宣布俄國將興建這舉世矚目的艱巨工程,并親自到海參崴主持西伯利亞鐵路東端的開工典禮。7月,西端工程也從車里雅賓斯克動工。
西伯利亞鐵路的興建,預示著沙俄將在中國有大動作。這對于早就想壟斷在華權利的英國來說,當然不是好消息。但是英國也沒有辦法,只有承認這一事實。正如英國學者所說因為沙俄的侵略矛頭移向遠東,“避免了英俄兩國在印度的沖突”,“俄國烏云從喜馬拉雅山北移并開始密布在滿州上空的1892年,是俄英兩國關系上十分重要的一年”。同時,“也是俄國從德國脫離轉向法國靠攏的頭等重要的一年”。(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第198頁)
1891年,為了對抗德、奧、意三國聯盟,俄法兩國訂立協約,法國給俄國大量貸款。1893年,俄法又進一步締結軍事同盟。于是沙俄就利用法國資金來修筑西伯利亞鐵路。
正當沙俄在遠東積極爭奪霸權,西伯利亞鐵路向東已修至伊爾庫茨克,自海參崴向西修至伊曼的時候,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奪占了沙俄垂涎已久的遼東半島,使沙俄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獨占利益受到直接的危害。于是它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大施陰謀,于1895年4月聯合法德兩國,共同出面干涉,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而以中國增加賠款3000萬兩白銀和割讓臺灣省為條件。接著,俄、德、法三國以借口干涉“還遼”有功,除要求占領中國沿海港口外,還強索直接建筑鐵路的特權,俄國是其中先鋒。
中國中東路干線(又稱東省鐵路),西起滿州里以西的國界,與沙俄西伯利亞鐵路奧特甫爾車站聯軌,中經哈爾濱,東迄綏芬河,然后出國境而達海參崴。自哈爾濱向南分出一線,經長春、沈陽而至大連、旅順,為其支線,稱南滿支線。干支線相聯,恰如一個“T”字形,分布在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廣大地區。
1895年5、6月間,即在日本還遼后不久,沙俄財政大臣維特就多次和中國駐俄公使許景澄進行接觸,聲稱俄國為了防止日本侵略,正在趕修西伯利亞鐵路,希望中國修筑一條鐵路與之相銜接,以便“兩收通商、調兵之利”。(《清季外交史料》第118卷,第1頁)

日軍侵占旅順屠殺中國人
8月,沙俄迫不及待地派遣近百人的勘測隊,分四批從赤塔和海參崴兩個方向進入中國東北境內,為修筑西伯利亞鐵路勘測線路。他們謊稱赴長白山、奉天(沈陽)“游歷”,遭到清政府地方官員的拒絕。但他們“竟不允行,業已徑行矣!”清政府向沙俄提出抗議,沙俄駐華公使喀西尼卻說:“俄國在中國東三省毗連地方興建西伯利亞鐵路,將來還可以與中國在滿州地方日后興造各鐵路相連接,自應將滿州鐵路所經過各地方情況數端,預先查看”。他要求清政府對這些“游歷人”“放行無阻,隨時量力照料”。(《清季外交史料》第118卷,第3~4頁)
同年10月,維特會見許景澄時,竟蠻橫無理地提出指責說:“中國現擬自造鐵路與俄路相接,但中國目前未必有款,又無熟悉工程之人辦理,恐難迅速。若華路稽延不成,俄路仍不能通連海參崴,與俄國頗為不便。”接著他拋出一計說:“莫如準俄人集資設一公司,承造此路”。許景澄以“公司辦法與前奉本國訓條自造之說不同”為詞,拒絕商議。數日后,維特再次會唔許景澄,說“公司之議已經由外交部電飭喀使在北京商辦。”(金士宣,徐文述《中國鐵路發展史》,第30~31頁)
1896年4月,喀西尼兩次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公然要求,除俄國外,不得讓其他國家分享中國東北地區鐵路的修筑權。他竟傲慢無理地說:“只有如此,俄國才能保護中國,以免再與日本及其他國家沖突。”(許景澄《許竹筼先生出使函稿》第12卷,第9頁)清政府恐答應了俄國要求,必致他國效仿,留下無窮后患,遂仍以“自辦”為理由,加以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