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上市公司股權激勵一本通(圖解版)
- 陳楠華
- 996字
- 2019-01-04 15:28:53
前言
1987年,任正非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公司。創立初期,雖然資金困難,人員短缺,但華為沒有依靠銀行借貸,也沒有從資本市場獲得任何投資,憑借在內部實行股權激勵,依靠內部融資渡過了資金難關,也穩住了創業團隊,為華為以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股權激勵是留住人才、凝聚人才、激勵人才、獲得資本的一種有效手段。
2007年6月,富安娜制訂《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以定向增發的方式,向激勵對象發行700萬股限制性股票,用于激勵高管及主要業務骨干。
2008年3月,為了配合IPO進程,富安娜終止上述計劃,并將所有限制性股票轉換為無限制性的普通股。同時,與持有原始股的余松恩、周西川、陳瑾、吳滔、曹琳等人協商簽署了《承諾函》。雙方在《承諾函》中約定:持有原始股的員工“自承諾函簽署日至公司上市之日起三年內,不以書面的形式向公司提出辭職、不連續曠工超過七日、不發生侵占公司資產并導致公司利益受損的行為,若違反上述承諾,自愿承擔對公司的違約責任并向公司支付違約金”。
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間,余松恩、周西川等部分非創業股東在持有富安娜原始股的情況下,先后向富安娜提出辭職申請,并跳槽至富安娜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水星家紡。這為“天價”股權激勵索賠系列案埋下了種子。
2012年12月26日,已在深圳中小板上市近3年的富安娜,對余松恩、周西川、陳瑾、吳滔、曹琳等26名自然人股東就《承諾函》違約金糾紛一事,向南山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判令26名被告分別賠償違約金,累計達8121.67萬元。
最終,法院于2015年1月判定原告富安娜公司在這場持續兩年有余的股權激勵索賠中大獲全勝,《承諾函》不違反公平原則,合法有效,上述自然人股東向富安娜支付違約金及利息。
富安娜一案為業界和雇主敲響了警鐘,股權激勵是有風險的,為了有效保障公司利益,有必要采取措施。
2010年5月,1號店創始人于剛為獲得平安融資8000萬元,讓出了1號店80%股權,控制權就此旁落。平安整合1號店未果后,又將1號店控股權轉讓給沃爾瑪。經過多次傳聞后,1號店在2015年7月14日晚間正式確認創始人于剛離職。由此,于剛和自己一手創辦的1號店分道揚鑣。
以股權出讓方式為主的股權激勵,在實行過程中,也會面臨控制權旁落的風險。
到底如何才能規避這些風險,讓股權激勵真正發揮效應,本書的內容包括公司治理、股權激勵方案設計、股權融資及控制權把握,就是為了解答企業在股權激勵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編者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