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毛澤東文章中的修辭研究

修辭是講話、寫文章時在語言這個層面的技巧(不是立意、結構等宏觀層面上),主要是為了更準確、形象、生動地表達思想,同時產生美感。它屬于語言的形式藝術的范疇,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已有不少專著。影響最大的是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而在生活中人們也總在不自覺地運用修辭手段,愈是民間的、基層的語言,修辭愈豐富。毛澤東是既多讀書又長期生活在群眾中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中修辭手法運用極多且很自然。常能出神入化,收意想不到之效。當文章內容本已經表達清楚,可以收筆之時,突然又躍上一個臺階而開出藝術之花,有驚艷、奇絕之美。可知修辭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專門錦上添花的。按說這不是對政治家、領袖的要求,我們也本不必以此來苛求于他們。但毛卻能通此道,這得力于他年輕時的苦讀多背,和后來留意向群眾學習語言。于是這又為他的文章多增加了一份魅力。

我們這里并不作專門的修辭學研究,只是借門入徑,來欣賞毛文。所以不必分得很細,也論不到所有的修辭。為了好記,大致可分為三個類型,一是句面形式上的,即還是那些字、詞、句,但在形式上一經重新排列組合,即能產生新的美感,如排比、遞進、對仗、倒裝、頂真、疊字、回文等;二是材料上的,即在原句的基礎上借來新的材料,加強作者的表述,從而產生新的美感,如比喻、雙關、借代、仿擬、拈連等;三是意境上的,即主要目的是追求氣氛、趣味、效果的美感,類似戲劇里的音響和繪畫里的寫意效果,比如夸張、示現、呼告、擬人、比興等。這三個類型常常穿插互用,并不能截然分開。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語言、修辭也在發展,比如現在已經出現了專門的網絡語言和適應網絡、手機的修辭。

下面我們分別舉例。

一、形式上的

這類修辭的效果主要是作用于讀者的視覺、聽覺,初一接觸,且不說內容,從形式上便產生一種美的享受。重在調動形式美的要素。

1.對仗

對仗又叫對偶,是指兩個句式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能產生整齊、平穩、飽滿的美感。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詞》

將“核心力量”與“理論基礎”這樣宏大的內容用一組對仗句表達。簡明、扼要、易記。這成了一句著名的口號。

鐘不敲是不響的。桌子不搬是不走的。蘇聯紅軍不進入東北,日本就不投降。我們的軍隊不去打,敵偽就不繳槍。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這四句一、二與三、四各自組成對仗,但全部四句又組成排比。

二月一日來電讀悉,極感盛意。中華民族與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百余年來,前仆后繼。無數先烈的鮮血,灑遍了錦繡山河;億兆后起的人民,表現了英雄氣概。此次人民解放戰爭之所以勝利,是由于全國人民不畏強御,團結奮斗,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一致奮起,相與協力,從而使人民解放軍獲得各方面的援助,使人民的敵人完全陷于孤立,勝負之數,因以判明。現在殘敵尚存,詭謀時作。求喘息謂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欲求人民解放斗爭獲得最后勝利,必須全國一切民主力量同德同心,再接再厲,為真正民主的和平而奮斗。諸先生長期為民主事業而努力,現在到達解放區,必能使建設新中國的共同事業獲得迅速的成功。特電布復,敬表歡迎。

《復李濟深等五十六人電》

“殘敵尚存,詭謀時作。求喘息謂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很漂亮的對仗,可以看出作者的古文底子。

2.排比

排比是連續用相似的句式和口氣表述同一問題,形式整齊有一種步步緊追,排山倒海之勢。如:

這個所謂“政府”究竟還存在不存在呢?它是存在于南京嗎?南京沒有行政機關。它是存在于廣州嗎?廣州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于上海嗎?上海既沒有行政機關,又沒有行政首腦。它是存在于奉化嗎?奉化只有一個宣布“退休”了的偽總統,別的什么都沒有。因此鄭重地說起來,已經不應當把它看成一個政府,它至多只是一個假定的或象征的政府了。

《中共發言人關于和平條件必須包括懲辦日本戰犯和國民黨戰犯的聲明》

為了進攻而防御,為了前進而后退,為了向正面而向側面,為了走直路而走彎路,是許多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現象,何況軍事運動。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請問有什么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歷史上曾經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嗎?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以上三例是分別對不同的對象,論述不同的問題,都熟練地用了排比。第一例連問三個“存在”(同時也是“設問格”)斥敵;第二例連用四個“為了”說理;第三例連用三個“是”肯定和歌頌。

3.反復

在陳望道先生的書中稱之為“復疊”,我們不如就通俗地稱為“反復”。是指將一句話(短語)或一個詞反復說兩遍或更多。反復與下面談到的疊字雖然都是偏重形式上的美感,但又有不同,前者是意思上的重復,借形式來強調內容;后者是字詞(更多是字)上的重復,借形式來營造形、聲上的美感。

有些同志卻在那里“無的放矢”,亂放一通,這樣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壞。有些同志則僅僅把箭拿在手里搓來搓去,連聲贊曰:“好箭!好箭!”卻老是不愿意放出去。這樣的人就是古董鑒賞家,幾乎和革命不發生關系。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箭,必須用了去射中國革命之的。

《整頓黨的作風》

這段話中作者重復“好箭!好箭!”以強調那些嘴上只說空話,不聯系實際的態度不可取。

4.疊字

疊字就是將一個相同的字連著重復使用,在句中造成一種鏗鏘、回環的效果,主要是收獲音韻上的美感,所以在詩詞中常見,文章中不多。如杜甫的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毛澤東詞中的“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

《祭黃帝陵》

資產階級它不狂熱?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的泄氣性、悲觀性了。

《在廬山會議上的講話》

“赫赫”“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都是疊字。讀者可以體味文字被強化后的音韻效果,進而由此形式的效果帶來的內容的效果。

5.設問

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將敘說的句子變成問答形式。設問有兩種,一種只問不答,不言自明;一種是作者設計一個問題,接著作答。

第一種:

請大家想一想,從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變以來,從一九四五年十月重慶談判和一九四六年一月政治協商會議以來,中國人民對于這伙盜匪曾經做得何等仁至義盡,希望同他們建立國內的和平。但是一切善良的愿望改變了他們的階級本性的一分一厘一毫一絲沒有呢?這些盜匪的歷史,沒有哪一個是可以和美國帝國主義分得開的。他們依靠美國帝國主義把四億七千五百萬同胞投入了空前殘酷的大內戰,他們用美國帝國主義所供給的轟炸機、戰斗機、大炮、坦克、火箭筒、自動步槍、汽油彈、毒氣彈等等殺人武器屠殺了成百萬的男女老少,而美國帝國主義則依靠他們掠奪中國的領土權、領海權、領空權、內河航行權、商業特權、內政外交特權,直至打死人、壓死人、強奸婦女而不受任何處罰的特權。難道被迫進行了如此長期血戰的中國人民,還應該對于這些窮兇極惡的敵人表示親愛溫柔,而不加以徹底的消滅和驅逐嗎?只有徹底地消滅了中國反動派,驅逐了美國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出中國,中國才能有獨立,才能有民主,才能有和平,這個真理難道還不明白嗎?

《將革命進行到底》

作者提出的這三個問題其實已經很明白,是為了強調而“明知故問”。

第二種:

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革命的文藝,則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文學藝術相形見絀,它們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源泉”從何而來呢?作者自己一板一眼地剖析作答。

第一種與第二種的結合:

現在要問:效果問題是不是立場問題?一個人做事只憑動機,不問效果,等于一個醫生只顧開藥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又如一個黨,只顧發宣言,實行不實行是不管的。試問這種立場也是正確的嗎?這樣的心,也是好的嗎?事前顧及事后的效果,當然可能發生錯誤,但是已經有了事實證明效果壞,還是照老樣子做,這樣的心也是好的嗎?我們判斷一個黨、一個醫生,要看實踐,要看效果;判斷一個作家,也是這樣。真正的好心,必須顧及效果,總結經驗,研究方法,在創作上就叫作表現的手法。真正的好心,必須對于自己工作的缺點錯誤有完全誠意的自我批評,決心改正這些缺點錯誤。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6.頂真

過去做針線活時手上帶著一個工具叫“頂針”。頂著針往前推進。修辭的頂真就是下一句的開頭重復上一句的結尾,句子頭尾相連相頂,有上遞下接的趣味效果。如:

工農分子,可以自己的光榮出身傲視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又可以自己有某些知識傲視工農分子。……青年人可以因為自己聰明能干而看不起老年人,老年人又可以因為自己富有經驗而看不起青年人。

《學習和時局》

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處?可以殺人。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這兩例中的“知識分子”“老年人”“刀”都是“頂真”之處。

二、材料上的

是指在行文時為說明問題,常要借來新的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或將原有字詞材料重新分析、組裝,產生一種材質的美和組合的美。這時讀者的美感首先來自材料。就如我們看到一件衣服,它向你展示的、引起你注意的主要不是設計樣式,也不是這衣服與人結合的氣質(意境),而是材料的質地,是布、綢、麻還是化纖或者是它們的混紡。

1.比喻

比喻是用甲來比乙,通過甲乙之間的相似點,轉換思維,讓讀者更生動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圖。甲乙中有一項是主要的,而另一項是借來的材料。甲乙之間相距越遠越好,在不可能相似的事物間找到了相似點,別有味道,出奇制勝。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間必須有一點相似,但不能相同。比喻又分三種。一是明喻。甲像乙,甲乙之間有“好像”“如同”“一樣”“若”“似”等詞語相綰連。

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就像飛機上天,總得回來要落在一個地方,不能到處飛不落地。教條主義是不落地的,它是掛在空中的。

《在延安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這兩例用“一樣”“像”將相距甚遠的甲乙相連,是用具體的物來比抽象的理。

二是隱喻,又叫暗喻,甲就是乙。甲乙之間常用“是”連接,或只說甲乙,省掉“是”字。

但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絕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重性,它們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歷史上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在它們取得統治權力以前和取得統治權力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它們是生氣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進者,是真老虎。在隨后的一段時間,由于它們的對立面,奴隸階級、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逐步壯大,并同它們進行斗爭,越來越厲害,它們就逐步向反面轉化,化為反動派,化為落后的人們,化為紙老虎,終究被或者將被人民所推翻。反動的、落后的、腐朽的階級,在面臨人民的決死斗爭的時候,也還有這樣的兩重性。一面,真老虎,吃人,成百萬人成千萬人地吃。人民斗爭事業處在艱難困苦的時代,出現許多彎彎曲曲的道路。中國人民為了消滅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花了一百多年時間,死了大概幾千萬人之多,才取得一九四九年的勝利。你看,這不是活老虎、鐵老虎、真老虎嗎?但是,它們終究轉化成了紙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這是歷史的事實。人們難道沒有看見聽見過這些嗎?真是成千成萬!成千成萬!所以,從本質上看,從長期上看,從戰略上看,必須如實地把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看成紙老虎。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戰略思想。另一方面,它們又是活的鐵的真的老虎,它們會吃人的。從這點上,建立我們的策略思想和戰術思想。

1958年12月1日在中共八屆六中全會期間寫的《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

隱語常用在肯定、強調的語境中。革命高潮的到來“是”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不用懷疑。

三是借喻。干脆連甲也省掉,直接說乙。更含蓄、幽默。

國民黨現在實行他們的堡壘政策,大筑其烏龜殼,以為這是他們的銅墻鐵壁。

《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現在有些地方的仗打得相當大,例如在山西的上黨區。太行山、太岳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里,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十三個師去搶。

《關于重慶談判》

前例直接說烏龜殼,借指碉堡;后例直接說有個腳盆,借指盆地;有魚有肉,借指我繁榮的解放區。可以看出借喻比隱喻更幽默、含蓄一點,常用于輕松或諷刺的語境。

2.引用

在文章中直接引用別人的話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權威性。

中國有句古話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黎明者,天剛亮也。古人告訴我們,在天剛亮的時候,就要起來打掃。這是告訴了我們一項任務。只有這樣想,這樣做,才有益處,也才有工作做。中國的地面很大,要靠我們一寸一寸地去掃。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這就是說,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里的“諸葛亮”。我們應該走到群眾中間去,向群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后再告訴群眾(宣傳),并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的問題,使群眾得到解放和幸福。

《組織起來》

春秋時候,魯與齊戰,魯莊公起初不待齊軍疲憊就要出戰,后來被曹劌阻止了,采取了“敵疲我打”的方針,打勝了齊軍,造成了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請看歷史家左丘明的敘述:

“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說的是戰略防御的原則。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一例引了一句古語,二例引了一句民間諺語,三例較完整地引了一段《左傳》里的原文來說明戰略戰術的原則。是借古喻今。

蔣總統說:“現在所遺憾的,是我們政府里面一部分人員受了共黨惡意宣傳,因之心理動搖,幾乎失了自信。因為他們在精神上受了共黨的威脅,所以只看見敵人的力量,而就看不見自己還有比敵人超過幾十倍的大力量存在。”新聞年年皆有,今年特別不同。擁有六千多萬名軍官和兵士的國民黨人看不見自己的六千多萬,倒看見了人民解放軍的三百多萬,這難道還不是一條特別新聞嗎?

《評戰犯求和》

上例是引用對方的原話來成心駁斥對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毛澤東善辯,一生不知寫了多少批駁敵人的文章,多及這種引敵批敵的方法。

3.借代

當說甲時不直說,而是用乙來代替。以收婉轉含蓄之效。

搞社會主義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鴨、云南火腿不好吃,不能使物質的花樣少了,布匹少了,羊肉不一定照馬克思主義做,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羊肉、鴨子應該更好吃,更進步,這才體現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進步,否則我們在羊肉面前就沒有威信了。社會主義一定要比資本主義還要好,還要進步。

《1956年在知識分子會議上的講話》

文章太長了,有誰來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歡寫長報告。他們辛辛苦苦地寫了,送來了,其目的是要我們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長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嗎?也不好。我們應當禁絕一切空話。但是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務,是把那些又長又臭的懶婆娘裹腳,趕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反對黨八股》

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懷有對于毒蛇的好心腸。但是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卻聽見了并且記住了這個勞動者的遺囑。況且盤踞在大部分中國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雖然它們已經感覺到冬天的威脅,但是還沒有凍僵呢!

《將革命進行到底》

一例借“羊肉、鴨子”來代替“物質生產”;二例借“懶婆娘的裹腳”來代替長而空的文章。三例從頭到尾都是講“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但讀者一看就知是在說反動派。

4.映襯

這兩種人都憑主觀,忽視客觀實際事物的存在。或作講演,則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則夸夸其談的一大篇。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

《改造我們的學習》

這樣看來,“五四”時期的生動活潑的、前進的、革命的、反對封建主義的老八股、老教條的運動,后來被一些人發展到了它的反對方面,產生了新八股、新教條。它們不是生動活潑的東西,而是死硬的東西了;不是前進的東西,而是后退的東西了;不是革命的東西,而是阻礙革命的東西了。

《反對黨八股》

你們吃飽了面包,睡足了覺,要罵人,要撐蔣介石的腰,這是你們美國人的事,我不干涉。現在我們有的是小米加步槍,你們有的是面包加大炮。你們愛撐蔣介石的腰就撐,愿撐多久就撐多久。不過要記住一條,中國是什么人的中國?中國絕不是蔣介石的,中國是中國人民的。總有一天你們會撐不下去!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一例“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二例“不是生動活潑的東西,而是死硬的東西了;不是前進的東西,而是后退的東西了;不是革命的東西,而是阻礙革命”;三例“我們有的是小米加步槍,你們有的是面包加大炮”都是兩相映襯。映襯在形式上又同時常表現為對仗格。

5.析字

通過對單字或詞的形、音、義三個方面的拆解、解析而變化出新的意趣,從而引申文章的效果,這是析字。漢字有形、音、義三個方面的內容。這就給我們留下了開發的空間。在文章最小的單元內都可以挖掘騰挪,這是漢字的獨特魅力,任何外語都沒有這個功能。

同志們!你們都知道,二十二年前我們什么也沒有,二十八年前甚至連共產黨也沒有。為什么過去沒有的東西今天會有呢?就是因為人民需要。從前我當小學教員時,只是靠教書吃飯,沒有想到要搞共產黨,共產黨是后來因為人民需要才成立的。二十二年以前蔣介石壓迫我們,我們就到井岡山上,成立自己的軍隊——紅軍。那時人很少,槍也很少。開始時,大家都說不行,國內外敵人反對我們,說我們是“匪”。匪者非也,就是說是“不應當有的”。但是我們現在有四百萬人民解放軍,我們行不行呢?行得很。拿鐵路來說,我們也要和國民黨比一比,看誰把鐵路辦得好,是國民黨辦得好呢,還是我們辦得好?這在目前,還不能完全得到證明。但我相信,大概一年左右,特別是在東北,鐵路事業就可以走上軌道了。將來我們再逐漸改進和發展,一定能在全國把鐵路辦得比國民黨好。

《依靠群眾辦好鐵路建設事業》

這里把“匪”借諧音析到“非”上,然后借“非”之義展開論說。

國民黨是不承認我們的。我們參加國民參政會,按照參政會條例的規定,是以“文化團體”的資格。我們說,我們不是“文化團體”,我們有軍隊,是“武化團體”。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先析出“文”的反義詞“武”,再從“武”字上解析,然后引申,展開論說。

6.摹狀

摹狀就是摹寫事物的狀態,以造成一種如見其物、如臨其境的效果。有摹寫聲音和摹寫形狀兩類,來調動讀者的聽覺、視覺審美。一般摹寫聲音的較多。

反對農會的土豪劣紳的家里,一群人涌進去,殺豬出谷。土豪劣紳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滾一滾。動不動捉人戴高帽子游鄉,“劣紳!今天認得我們!”為所欲為,一切反常,竟在鄉村造成一種恐怖現象。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何況這是黨八股,簡直是老鴉聲調,卻偏要向人民群眾哇哇地叫。……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實際生活的。我們很多人沒有學好語言,所以我們在寫文章做演說時沒有幾句生動活潑切實有力的話,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

《反對黨八股》

一例的“劣紳!今天認得我們!”是摹聲;二例的“哇哇地叫”是摹聲;“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是摹形。

7.擬人

搞社會主義不能使羊肉不好吃,也不能使南京板鴨、云南火腿不好吃,不能使物質的花樣少了,布匹少了,羊肉不一定照馬克思主義做,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羊肉、鴨子應該更好吃,更進步,這才體現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進步,否則我們在羊肉面前就沒有威信了。社會主義一定要比資本主義還要好,還要進步。

《1956年在知識分子會議上的講話》

這里“在羊肉面前沒有威信”是把羊肉比擬為會說話、有思想的人。我們在和羊肉對話。

黨八股的第四條罪狀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上海人叫小癟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們的黨八股,干癟得很,樣子十分難看。如果一篇文章,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嗎?

《反對黨八股》

這里是把黨八股比擬為一個人,一個瘦癟三。

三、意境上的

這一類修辭雖然也會用到形式、材料等法,但這時要達到的重點效果不是形式感觀的美,而是直取內容,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意境的、趣味的美。類似國畫的寫意。這時作者主要不是調動讀者的視覺、聽覺的直覺美感,而是調動他的思維聯想,制造一個供讀者思考享受的空間。

1.諷喻

諷喻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臨時造出一個故事,用故事來打比方,取諷刺、勸諫、闡發之效。與比喻不同處是,不只用一件事物比,而是用一個故事來比,但又不是寓言,這故事極簡單,重點不在情節,而只在說出一個理。它有點接近寓言,但寓言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完整故事,而且是只寓意其中,并不挑明其意。諷喻是必須挑明其意,毫不避諱。如:

馬克思主義者看問題,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體。一個蝦蟆坐在井里說:“天有一個井大。”這是不對的,因為天不止一個井大。如果它說:“天的某一部分有一個井大。”這是對的,因為合乎事實。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這是以坐井觀天來喻主觀片面。但作者不直接用成語“坐井觀天”,也不慢悠悠去講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把這個成語故事飛快地、粗略地說了一遍,重在講后面的理。

抗戰勝利的果實應該屬誰?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于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準你們摘。我們在報上駁了他。我們說,你沒有挑過水,所以沒有摘桃子的權利。我們解放區的人民天天澆水,最有權利摘的應該是我們。同志們,抗戰勝利是人民流血犧牲得來的,抗戰的勝利應當是人民的勝利,抗戰的果實應當歸給人民。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作者臨時設計了一個“摘桃子”的故事,很生動。以后“摘桃子”倒成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2.遞進

遞進是用連續的口氣步步深入,層層揭示以收刨根見底之效。如:

革命的同志、抗日的戰士卻被殺死了。什么人殺死的?軍隊殺死的。軍隊為什么殺死了抗日戰士?軍隊是執行命令,有人指使軍隊去殺的。什么人指使軍隊去殺?反動派在那里指使。

《必須制裁反動派》

這是論證中的遞進,層層推出是反動派在指使。

土豪劣紳,不法地主,則完全被剝奪了發言權,沒有人敢說半個不字。在農會威力之下,土豪劣紳們頭等的跑到上海,二等的跑到漢口,三等的跑到長沙,四等的跑到縣城,五等以下土豪劣紳崽子則在鄉里向農會投降。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頭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這是敘述中的遞進。

3.呼告

作者寫文章是給讀者聽或看的,但是行文中作者突然撇開讀者,直呼文章中人或物,這叫呼告。有一種活潑跳躍、戲劇演出的效果,說評書時常用到。如:

蔣介石說:“要知道政府今天在軍事、政治、經濟無論哪一方面的力量,都要超過共黨幾倍乃至幾十倍。”哎呀呀,這么大的力量怎樣會不叫人們嚇得要死呢?

《評戰犯求和》

作者引過蔣介石的話后突然“哎呀呀”,以第三者的身份旁白一句。

4.示現

示現是作者用超時空的手法,把并沒有看見、實際不存在的場景說得如在眼前,化抽象為形象,更生動活潑。有一種特寫鏡頭的效果。如: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人,他叛變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一九二七年的大革命。他將中國人民推入了十年內戰的血海,因而引來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然后,他失魂落魄地拔步便跑,率領一群人,從黑龍江一直退到貴州省。他袖手旁觀,坐待勝利。果然,勝利到來了,他叫人民軍隊“駐防待命”,他叫敵人漢奸“維持治安”,以便他搖搖擺擺地回南京。只要提到這些,中國人民就知道是蔣介石。

《評蔣介石發言人談話》

從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十一天內,蔣介石三至沈陽,救錦州,救長春,救廖兵團,并且決定了所謂“總退卻”,自己住在北平,每天睜起眼睛向東北看著。他看著失錦州,他看著失長春,現在他又看著廖兵團覆滅。總之一條規則,蔣介石到什么地方,就是他的可恥事業的滅亡。

《東北解放軍正舉行全線進攻,遼西蔣軍一個軍被我包圍擊潰》

上兩例中,蔣介石率領一群人跑、袖手旁觀、住在北平看東北等,實際沒有這個景,這是作者用示現手法推出的一個高度概括的典型化鏡頭。

例如那些口講大眾化而實是小眾化的人,就很要當心,如果有一天大眾中間有一個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對他說:“先生,請你化一下給我看。”就會將起軍的。如果是不但口頭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實行大眾化的人,那就要實地跟老百姓去學,否則仍然“化”不了的。

《反對黨八股》

“先生,請你化一下給我看。”這個鏡頭也是作者隨手設計的,以示讀者。

5.夸張

前兩個時期我們做了正確的事,也做了不正確的事,叫作跌跤子。我們把內戰時期的歷史檢討了一下,有些同志還檢討了大革命時期和抗戰時期,這是很好的事情。檢討的目的在于得出經驗教訓,不在于把責任加在個別同志身上,因為加在那些同志身上沒有好結果,把同志放在磨子里頭磨成粉,有什么好處呢?能不能解決問題呢?不能解決問題。

《時局問題及其他》

“把同志放在磨子里頭磨成粉”,比喻殘酷斗爭。人當然不可能磨成粉,這是夸張。

6.拈連

在講甲時順手過渡到乙,巧妙地利用甲乙之間的某種聯系。產生“一橋飛架南北”的效果。這又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字面的拈連,如:

我們參加國民參政會,按照參政會條例的規定,是以“文化團體”的資格。我們說,我們不是“文化團體”,我們有軍隊,是“武化團體”。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如果我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脫離了群眾,不了解群眾的情緒,不能夠幫助群眾組織生產,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們要救國公糧,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幫助群眾解決他們“救民私糧”的問題,然后僅僅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決救國公糧的問題,那么,這就是沾染了國民黨的作風,沾染了官僚主義的灰塵。

《組織起來》

這兩個例句中就是從“文化團體”拈連到“武化團體”;從“救國公糧”拈連到“救民私糧”。這是從詞面上的拈連。

還有詞義上的拈連,如:

在野獸面前,不可以表示絲毫的怯懦。我們要學景陽岡上的武松。在武松看來,景陽岡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樣,不刺激它也是那樣,總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論人民民主專政》

“刺激”這本來是說對反動派的,這里拈連到“老虎”身上。

這里叫洋八股廢止,有些同志卻實際上還在提倡。這里叫空洞抽象的調頭少唱,有些同志卻硬要多唱。這里叫教條主義休息,有些同志卻叫它起床。

《反對黨八股》

“起床”本是專指人的動作,作者順便把它拈連到“教條主義”上。同時也是一個擬人格。

現在還保存下來的黨員有兩萬左右。第二個時期包括第一個時期有兩萬人或者兩萬人多一點,這一批人是很可寶貴的。現在我們有一百多萬黨員,是哪里來的?是土里長出來的,種子就是那兩萬多人。

《時局問題及其他》

說一百多萬老黨員是土里生長出來的,這是把人在斗爭中的生長與種子在土壤中生長相拈連。

拿洗臉作比方,我們每天都要洗臉,許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還要拿鏡子照一照,要調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你們看,這是何等的有責任心呀!我們寫文章,做演說,只要像洗臉這樣負責,就差不多了。

《反對黨八股》

“調查研究”本是說工作,卻拈用到洗臉。

現在戲劇、小品特別是喜劇中常用一種手法叫“穿越”,在毛澤東的文章、講話中早就用“拈連”格來實現“穿越”,在政治宣傳中別有味道。薄一波在《回憶片斷》(見1981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一文中提到毛的一次講話:“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云、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組織班子南下、地方干部、建立根據地等,這都是共產黨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專用詞匯,把它拈接到四世紀的三國時代。這就是辭格造成的幽默效果。

7.警言

又名警句,就是用極精練的語言,抽象出極深刻、準確的哲理。

沒有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

《論聯合政府》

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也有兩重性,它們是真老虎又是紙老虎。

《關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

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1957年在蘇聯對中國留學生的講話)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反對本本主義》

同志們,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

《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以上這些句子已經成了后人常引用的名言。

8.起興

起興是借上面的一件事引出下面的一件事,兩者之間沒有有機的聯系,只是借某一點的相似,來作引子巧妙地過渡。以收奇、趣、巧及輕松、活潑的效果。好像長江上建一座大橋,在離河岸的遠處就開始起建引橋。這在詩歌,特別是民歌中常常用到。

如1939年7月7日,毛澤東對即將上前線的陜北公學(即后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師生講話,以《封神演義》故事作比:

姜子牙下昆侖山,元始天尊贈了他杏黃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樣法寶。現在你們出發上前線,我也贈給你們三樣法寶,這就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這里只是借“法寶”的字面引出下文。

他在《別了,司徒雷登》中說:

唐朝的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了。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這里也是只借“頌”字引出下文。

9.倒反

倒反就是說反話,字面的意思和心中的意思正相反。這分兩類,一類是只語意相反并無諷刺之意(有時正是情深、愛惜);第二類是諷刺。

黨八股也就是一種洋八股。這洋八股,魯迅早就反對過的。我們為什么又叫它作黨八股呢?這是因為它除了洋氣之外,還有一點土氣。也算一個創作吧!誰說我們的人一點創作也沒有呢?這就是一個!

《反對黨八股》

我們的親愛的國民黨先生們,你們在第三國際解散之后所忙得不可開交的,單單就在于圖謀“解散”共產黨,但是偏偏不肯多少用些力量去解散若干漢奸黨和日本黨,這是什么緣故呢?

《質問國民黨》

那么,請問國民黨的英雄好漢們,你們為什么要反對懲辦戰犯呢?你們不是愿意“縮短戰爭時間”“減輕人民痛苦”的嗎?假如因為你們這一反對,使得戰爭還要打下去,豈非拖延時間,延長戰禍?“拖延時間,延長戰禍”這八個字的罪名是你們在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六日以南京政府發言人的名義發出聲明,加在共產黨身上的,現在難道你們想收回去,寫上招貼,掛在你們自己身上,以為榮耀嗎?

《國民黨反動派由“呼吁和平”變為呼吁戰爭》

以上三例都屬第二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德县| 城口县| 霸州市| 固原市| 周至县| 合川市| 宝应县| 舞钢市| 鹰潭市| 台安县| 曲松县| 桐庐县| 萝北县| 基隆市| 循化| 兴和县| 桃园县| 北京市| 昭平县| 阜康市| 启东市| 乐至县| 铜陵市| 通江县| 乌鲁木齐县| 来凤县| 化隆| 县级市| 罗田县| 前郭尔| 犍为县| 游戏| 大同市| 鄂州市| 安多县| 新疆| 扎赉特旗| 十堰市| 郸城县| 曲麻莱县|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