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論語講座
  • 夏傳才
  • 4179字
  • 2019-01-04 05:28:40

儀容舉止與衣食起居

《論語》中記述了孔子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起居、儀容舉止、待人接物。我們把記載的這些細節連綴起來,可以勾勒出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形象。

一、儀容舉止

《鄉黨》篇前五章記載孔子在鄉在朝的儀容、言談、舉止: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孔子在家鄉,儀容溫和恭謹,好像不會說話一樣。他在宗廟、朝廷,善于談論,只是出言謹慎罷了。)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孔子在朝廷上,同下大夫說話,侃侃而談;同上大夫說話,和顏悅色;君主來了,恭恭敬敬,步履安詳。)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國君召去接待賓客,神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快起來。向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向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擺動,樣子很整齊。小步快走,像鳥兒展翅的姿態。賓客走后,一定向國君回報說:“賓客已經走遠了。”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yù)。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走進朝廷大門,低頭彎腰,好像不容他直身進去。不在門中間站立,進門不踩門檻。經過國君座位之前,臉色立刻莊重,腳步加快,說話好像氣不足的樣子。提起衣服下擺走上朝堂,低頭彎腰,憋著氣好像停止呼吸。出來時,走下一級臺階,神色放松,顯出輕松的樣子。走完臺階,小步快走,姿態像鳥兒展翅,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謹慎。)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sù)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dí),愉愉如也。(圭:玉器,典禮時不同身份的人舉著不同的圭,大夫出使別的諸侯國,持代表本國君主的圭。此處指出使。)

 

(捧著圭,低頭彎腰,好像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像作揖,放下來好像遞東西給別人。臉色莊重像有畏懼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獻禮時,和顏悅色。私下會見,輕松愉快。)

 

以上五章記錄了孔子在朝廷和公眾場所的儀容舉止。他態度莊重嚴肅,舉止恭謹而自如。他對國君和上級領導,毫無輕慢之心;對工作無玩忽之意;對同事彬彬有禮。他處處注重禮節,表現得一絲不茍。

孔子嚴格地按照周禮的禮制對待君主,表示了對君主的發自內心的忠誠和尊敬,《鄉黨》第十八至二十章也有三章記載: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君主賜予熟食,一定擺正坐席先嘗一嘗。君主賜予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君主賜予活的動物,一定養起來。陪君主一同吃飯,在君主行祭禮的時候,自己先吃飯,不吃菜。)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病了,君主來探視,他在床上頭朝東躺著,把朝服蓋在身上,上面還拖著系在朝服上的腰帶。)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君主召見,等不及套好車,就步行去了。)

 

這三條所記,說明孔子在任何場合都尊敬他的國君,第一章的正席“先嘗之”,是表示歡喜地接受,后面的“先飯”,是先不吃菜,也是出于對君主的尊敬。病了不能起床,頭朝君主來的方向躺著,蓋著朝服,上面還放著腰帶,是表示迎接的意思。“不俟駕行矣”,表示對君命片刻不能耽擱。

二、日常行事

《論語》中也記載了他平時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行事: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三十八章)

 

(孔子溫和而嚴肅,威嚴而不兇暴,恭謹又從容自如。)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第十七章)

(馬廄失火。孔子退朝回來,問:“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

 

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述而》第九、十章)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孔子在這天會哭,就不再唱歌。)

 

子見齊衰(zīcuī)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子罕》第十章。)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戴禮帽穿禮服的以及盲人,看到了,即使年紀輕,也一定肅立行禮;走過他們身旁,一定快步。(注:齊衰:孝服的一種。)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兇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鄉黨》第二十五章)

 

(見到穿孝服的,即使是親密的人,也一定神色變得嚴肅。看見戴禮帽的人和盲人,即使常相見,也一定有禮貌。坐車時遇到送裝殮壽衣的人,身向前傾手扶車軾表示同情。遇到背負國家圖籍的也伏軾示意。有豐盛的菜肴,神色一定變動并站起來。遇到急雷狂風,也一定改變神色,以為發生了什么事情。)

 

朋友死,無所歸,曰:“于我殯。”(《鄉黨》第二十二章)

 

(朋友死亡,無人收殮,孔子說:“由我來料理喪葬。”)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衛靈公》第四十二章)

 

(盲樂師名叫冕的來見,走到臺階前,孔子說:“前面是臺階。”走到席位前,孔子說:“這是坐席。”都落座后,孔子告訴他:“某人在這里,某人在那里。”師冕走后,學生子張問:“這是和盲樂師講話的方法嗎?”孔子說:“是的,這本來就是給盲人作向導的方法。”)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黨》第十三章)

 

(行鄉飲酒禮后,等老年人出去了,自己才出去。)

 

問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鄉黨》第十五章)

 

(托人給在外國的朋友送禮問候,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注:拜,彎腰拱手。古人問好,多致送禮物以示情意。)

 

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述而》第二十七章)

 

(孔子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用帶絲線的箭射鳥,不射回巢的鳥。(注:綱,網上總繩,代指網。宿,指黃昏回巢的鳥,因回巢的鳥要喂食雛鳥。用生絲系在箭上,射出后可以收回。))

 

從以上記錄,可以看到孔子有一顆仁愛的心,他同情人們的不幸和苦難,珍視生命,尊敬老人和為國家服務的人,幫助弱者、無助者和殘疾者,而且經常地保持著平和的心態,以禮貌待人。

三、服飾

君子不以紺(zōu)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君子不用天青色和鐵灰色鑲邊,紅色和紫色不作平時家居的衣服。)

 

當暑,袗(zhěn)(chī)绤(xì),必表而出之。

 

(暑天,穿單葛布、細葛布的單衣,里面一定要有襯衣露在外面。)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

 

(黑衣配紫羔衣襖;白衣配小鹿皮襖;黃衣配狐貍皮襖。)

 

褻裘長,短右袂。

 

(居家穿的皮襖要長,右袖要短一些。)

 

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

 

(睡覺一定要有小被,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

 

狐貉之厚以居。

 

(用狐貉皮毛厚的地方作坐墊。)

去喪,無所不佩。

 

(服喪服滿期以后,什么飾品都可佩戴。)

 

非帷裳,必殺之。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禮服下裳,要從整幅布裁下一部分。)

 

羔裘玄冠不以吊。

 

(不穿戴紫羔皮襖和黑色禮帽去吊祭。)

 

吉月,必朝服而朝。(以上《鄉黨》第六章)

 

(大年初一,一定穿朝服去上朝。)

 

齊(齋),必有明衣,布。(《鄉黨》第七章)

 

(齋戒前沐浴,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

 

鄉人儺(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階。(《鄉黨》第十四章)

 

(鄉人舉行迎神驅疫鬼的賽會儀式上,穿朝服站在堂前臺階上。)

 

對以上數章所記孔子的穿著,可注意以下有三點:(一)服從禮制,顏色、用料都依從禮法規定,在不同場合,參加不同活動,穿什么都遵照制度。如紅是正色,不可用于常服;不同場合有不同的服裝,有朝服、常服、齋戒、浴衣之分,等等。(二)注意美觀和舒適,如色彩的搭配,要求美觀、大方,居家皮襖和被子要長一些,是為舒適和保暖。(三)注意實用和節儉,如居家穿的衣襖把右袖剪短,是為了工作方便;朝服的下裳(裙)用整幅布(打褶),非朝服的下裳就可以不用整幅布打褶,而剪下一塊布可作他用。

四、飲食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糧不嫌加工得精,魚肉不嫌切得細。)

 

(yì)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糧食經久發霉腐爛,魚和肉敗壞,不吃。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是應時的鮮味,不吃。不按規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調味作料不對,不吃。)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雖然席上肉多,吃的肉不超過主食。)

 

唯酒無量,不及亂。

 

(酒不限量,不喝醉。)

 

沽酒市脯不食。

 

(買來的酒和肉干,不吃。)

 

不撤姜食,不多食。(以上《鄉黨》第八章)

(不撤下姜,不多吃。)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鄉黨》第九章)

 

(參加公家祭典,分到的祭肉不過夜。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雖疏食菜羹,瓜(必)祭,必齊(齋)如也。(《鄉黨》第十一章)

 

(即使是糙米飯青菜湯,食用前先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一樣。)

 

孔子的飲食習慣,也有三點可以注意:(一)遵守禮制,如酒不過量、肉的切割方法要服從規定、食前齋祭。(二)講求食物的精美和口味。(三)注重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五、日常行止

食不語,寢不言。(《鄉黨》第十章)

 

(吃飯時不交談,睡覺以后不說話。)

 

席不正,不坐。(《鄉黨》第十二章)

 

(坐席擺的不合禮制,不坐。)

 

寢不尸,居不客。(《鄉黨》第二十四章)

(睡覺不像死尸一樣直躺著,平日家居不像接待客人一樣規矩地坐著而采取隨意的姿態。)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鄉黨》第二十六章)

 

(登車,一定先端正站好,拉著扶手的帶子上車。在車中,不東張西望,不大聲說話,不指指畫畫。)

 

齊(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鄉黨》第七章)

 

(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飲食,即不飲酒,不吃葷,居住一定轉移地方,即不和妻妾同房。)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述而》第十四章)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三個月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古人創作的音樂達到這樣迷人的地步。)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述而》第三十二章)

 

(孔子和別人一同唱歌,聽到好的,一定讓人再唱一遍,而后他跟著和唱。)

 

音樂是孔子一生中最大的文藝愛好,他會吹笙、彈琴、擊磬,能熟練掌握幾種樂器,也喜歡聲樂,在平常的日子,幾乎天天唱歌。在匡地被圍攻,在陳、蔡絕糧,他仍然彈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周县| 翁牛特旗| 昌都县| 民县| 清涧县| 珲春市| 镇赉县| 西华县| 伊吾县| 汤原县| 济南市| 汕尾市| 屯门区| 平阴县| 慈溪市| 鹰潭市| 天镇县| 眉山市| 江川县| 米泉市| 吉木萨尔县| 瑞金市| 太谷县| 昆山市| 五莲县| 武清区| 凉山| 临夏县| 青神县| 平阳县| 吴旗县| 汝南县| 庐江县| 宜川县| 建宁县| 梧州市| 宜州市| 曲松县| 邮箱| 福州市| 玉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