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隨和的人擁有虛懷若谷 海納百川的傳統美德(3)
- 隨和是一種能力,淡泊而明志
- 王漫兮
- 4942字
- 2018-05-29 09:47:15
假如悲觀的人能夠知道,他們的惡習對于他們一生的幸福有著不良的影響,即使惡習已經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還是可以矯正的。希望這一點忠告,可以對悲觀的人有所幫助,促使他們去除掉惡習。這種惡習實際上雖然只是一種態度,一種心理行為,但是它能造成終生的嚴重后果,帶來真正的悲哀與不幸。他們得罪了大家,就不會再有人喜歡他們,至多以極平常的禮貌和敬意跟他們敷衍,有時甚至連極平常的禮貌和敬意都談不到。
他們常會因此而氣憤,引起種種爭執。他們如果想將地位改變或將財富增加,別人誰也不會希望他們成功,沒有人肯為成全他們的抱負而出力或出言。如果他們遭受到公眾的責難或羞辱,也沒有人肯為他們的過失辯護給予原諒;許多人還要夸大其詞地同聲攻擊,把他們罵得體無完膚。如果這些人不愿矯正惡習,不肯遷就,不喜歡一切別人認為可愛的東西,而總是怨天尤人,自尋煩惱,那么大家就會避免與其交往。因為這種人總是難以和人相處,一旦你發覺自己被牽扯在他們的爭吵中時,你將會感到極大的煩惱與痛苦。
有一位研究哲學的老人,由于飽經世故,時時謹慎、留神。他的一條腿長得非常好看,而另一條腿卻因意外事故而呈畸形。陌生人初次和他見面,如果對他的丑腿比對他的好腿更為注意,他就有所猜忌。如果此人只談起那條丑腿,不注意那條好腿,這就足以使老人決定不再和他做進一步的交往。這樣的“大腿儀器”并非人人都有,但是只要稍微留心,那些有吹毛求疵惡習行跡的人,大家都能看出來,從而可以決定避免和他們交往。因此,我們勸告那些性情苛酷、怨憤不平和抑郁寡歡的人,如果希望受人尊敬而自得其樂,那就不能只是去注意人家的丑腿了。
下面的這個故事或許會對我們有所啟示:
在一條比較繁華的街道上,一位僧人看到有個畫家的生意出奇地好。畫攤周圍聚集了很多人,而其他畫攤邊的人卻寥寥無幾。
一天,僧人也擠進了人群想探個究竟。
“給我也畫一幅!”一個小伙子搶先坐到小木椅上。他衣著邋遢,尖嘴猴腮,看起來很討厭。作家暗忖:這模樣還當眾畫像,簡直就是出丑!
畫家上上下下打量著小伙子,旁若無人異常專注,然后又示意小伙子調整身體眼神的位置和方向,認真揣摩。準備就緒后,畫家便揮筆作畫,幾分鐘后,一幅畫交到小伙子的手上。
大家紛紛湊過來一睹為快。哇!像極了!這也的確是人們的第一印象:小伙子有幾分像日本影星高倉健,而畫中人面容棱角分明,雙目炯炯,更把小伙子的特點突出出來。小伙子拿著畫端詳了老半天,眉開眼笑,十分滿意。他絕對沒想到,形象丑陋的自己,在畫家筆下竟會有如此神韻。
接下來,一個模樣圓滑勢利,大腹便便的商人,在畫家筆下,變得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一個兇神惡煞的彪形大漢則變得豪放耿直,像梁山好漢一般令人敬畏……
這時,僧人恍然大悟。這位瘦小畫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總能用心捕捉到所畫對象最美好的氣質,然后稍加放大,所以,他的畫受到大家的歡迎。
——摘自查字典網《街頭畫像》2015.9.20
生活中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如果我們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身邊每個人,我們一定能尋覓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感到世界的美好。在生活中我們要多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多寬容別人的短處和不足,少注意別人不好的地方,只有這樣你才能贏得更多的朋友,獲得真正的友誼。
【摒棄狹窄心胸,放大寬廣胸懷】
青蛙坐井觀天,結果封閉了自己的視線,如果我們也像它一樣,必然會故步自封,沒有任何發展。一旦我們擁有并且放大了承受的胸懷,就一定會發現眼前是一個全新而又閃亮的世界。能夠勇敢地去寬容、去承受的人,其人生路上的步伐往往會顯得非常沉穩,他們的世界也往往是寬廣、闊大、迷人的。
面對這千姿百態的生活,我們需要有一種承受的氣度和寬容的境界。承受是一種始終清醒的看待生命的理念,是一種對生活的坦然接納;寬容則是一種關乎前途發展的自我蓄積,是一種為實現自我而收斂的一種藏拙。
印度有一個師傅收了個徒弟,然而由于那個徒弟慧根尚淺,總是抱怨這、抱怨那,師傅感到很厭煩。于是一天早上他就派徒弟去食品店里取一些食鹽回來。徒弟很不情愿,雖然納悶,但他還是去了。當這位徒弟把鹽取回來之后,師傅就讓他把鹽倒進水杯里喝下去,并問他喝了之后感覺如何。
徒弟喝下去不到一秒鐘,就全吐了出來,嚷道:“咸死了,咸死了。”
師傅笑了,讓徒弟帶著一些鹽去湖邊,徒弟很迷惑地跟著去了。
他們一路上什么也沒有說,默默地走到了湖邊。
到湖邊之后,師傅讓徒弟把鹽撒進湖水里,然后讓他喝點湖水,徒弟照著師傅說的做了,師傅問道:“現在你喝到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徒弟很高興地說:“很清涼、甘甜,很好喝呢。”
師傅又問道:“那你嘗到咸味了么?”
徒弟搖搖頭:“沒有呀。”
師傅笑笑,拍拍身邊的草地讓這個總是怨天尤人的徒弟坐下來,然后握著他的手,語重心長的對他說道:“我們的心里能承受痛苦的大小決定了你痛苦的程度,佛告訴我們要六根清凈,就是不想我們被太多的俗事羈絆。如果你還是感到痛苦的話,就把你的內心放大一些,讓它變成一個湖。”
——摘自單眼老表博客的博客《寬容是一種“不說破”的境界》2015.2.23
就像這位師傅說的,只有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寬容那些人生中的各種變故和打擊,我們的人生才有幸福可言。對于人生中的那些幸福與苦難而言,假如沒有能夠超越自我的氣概和善于內省的精神品質,就不可能在苦難來臨的時候依舊保持一個淡然沉穩的自我;假如沒有對世事人情的徹悟、了然,沒有一個灑脫自守的生命情懷,就不會在幸福的包圍之中仍然保持一個恬然自如的心境。
只有放開心胸,勇敢地去寬容、去承受,人生的境遇才能美麗與苦澀并存,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才能一個都不會少。放大自己的胸懷,去寬容生活中各種不平和的是是非非,才會顯得我們擁有良好的修養和博大的人格魅力。
大凡歷史上有所功名成就的英雄豪杰,沒有一個不是氣度恢宏、心胸開闊的人中之龍,也沒有一個不會善用“寬容”這一處世的法寶。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帝王,他“一鳴驚人”的事跡,直到今天還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下面這一則膾炙人口的故事則顯示了他作為帝王,所擁有的寬厚待人的氣魄和胸懷。
春秋時期,一次,楚莊王在平息斗氏之亂時,六年沒有喝酒,沒有聽過絲竹管弦之聲,在叛亂平息之后,楚莊王非常高興,便在宮中設宴招待有功的將士們,宮殿里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喝了不一會兒,莊王來了興致,于是便召喚出最寵愛的妃子許姬,輪流替大臣們斟酒,并跳舞助興。
大家正在鬧騰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把所有的蠟燭都吹滅了,宮中立刻一片漆黑。在黑暗中有人趁機扯住許姬的衣袖,想要親近,許姬便順手拔掉那人的帽纓掙脫離開,然后跑到楚莊王身邊告訴他說:“大王,有人想趁黑暗調戲于我,我已拔下他的帽纓,還請大王快快吩咐點燈,看誰沒有帽纓,就把他抓起來處置了。”
誰知道,楚莊王聽說之后,對許姬說道:“且慢!今天我請大家前來喝酒,他們都是一群粗豪的漢子,酒后失禮也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說,下面的眾位將士為國效力,我怎么能為了顯示你的貞潔而辱沒我的將士呢?”說完,楚莊王就不動聲色地對下面的將士們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請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盡興,現在我命令你們在亮燈之前把帽纓都拔掉,不拔掉帽纓不足以盡歡!”于是所有人都拔掉了自己的帽纓,楚莊王這才命宮人重新點亮蠟燭,宮中又陷入了一片歡笑之中,到了深夜,所有人都盡興而回。
三年后,晉國侵犯楚國,楚莊王親自帶兵迎戰。在雙方的交戰中,楚莊王發現自己軍中有一員名叫唐狡的將官,總是奮不顧身地沖殺在前,楚國的眾位將士也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斗志高昂,奮勇殺敵。后來兩軍交戰,晉軍大敗而回,楚軍得勝轉回。回宮后,楚莊王就把那位叫做唐狡的將官找來,問道:“你在此次戰爭中奮勇異常,可是寡人平日里好像并沒有給過你什么特別的恩惠,你為何還要冒死奮戰呢,這樣不是很傻?”
那將官跪在宮階前,低著頭回答說:“大王還記得三年前大宴群臣的時候,有人失禮冒犯了妃子,臣就是那個被王妃拔掉帽纓的罪人啊!臣酒后失禮,本該處死,而大王不僅沒有追究、問罪,反而還設法保全我的面子,這令我深深地感動,對大王的恩德銘記在心。從那時起,我就時刻準備用自己的生命來報答大王的恩德。這次上戰場,不正是我報恩的絕好機會么?所以我才決定不惜生命,奮勇殺敵,就算是戰死疆場也不足以報答大王的恩情。”唐狡說完之后,早已泣不成聲。
他的一番話,使楚莊王和在場的所有將士深受感動,楚莊王于是走下臺階將他扶起,并隨后把許姬賜給了他。
楚莊王不計小節,終得良將,這就是極度寬容帶來的意外收獲。俗話說得好:“處世讓人一步為高,待人寬厚一分是福。”寬容是一種境界,一種風格。它像春風,撫慰人心;它像陽光,溫暖人心。
——摘自單眼老表博客的博客《寬容是一種“不說破”的境界》2015.2.23
如果不能具備寬容大度的胸襟,就難免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傷害。這種傷害并不是別人強加到我們身上的,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心胸太過狹窄,從而給自己設置了障礙。
懂得尊重、理解、善待別人的人,就擁有寬容的美德;從善良的愿望出發,常常為他人著想,為大局著想的人,就擁有寬容的心;懂得求同存異,團結不同意見的人一起工作,哪怕是對曾經的敵人,也毫不鄙棄、不猜疑的人,一定是走到了寬容的最高境界。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社會生活復雜紛紜,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有時會與別人發生不愉快的事情,這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是針鋒相對,以怨報怨,還是寬容為懷,不念舊惡?這涉及為人處世的一個基本準則。要想讓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輕松一些,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其實,人際間的矛盾往往因時因事而轉移,總把思路放到過去的恩怨上,總是懷著苛求于人、不講寬容,乃至睚眥必報的心態,就會降低人格和品位,也很難與人相處得好。須知,寬容是一種博大而深邃的胸懷,是人類崇高的美德之一,而在很多情況下,它正體現于“不責小人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的寬廣氣度中,也是為人處世的良好法則。
阿拉伯傳說中有兩個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行途中他們吵架了,一個還給了另一個一記耳光。被打的覺得受辱,一言不語,在沙子上寫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們繼續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們決定停下來休息。被打巴掌的那位因為站錯位置差點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來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劍在石頭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問道:“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寫在沙子上,而現在要刻在石頭上呢?”
他笑笑,回答說:“當被一個朋友傷害時,要寫在易忘的地方,風會負責抹去它;相反地如果得到幫助,我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處,那里任何東西都不能抹滅它。”
朋友的相處傷害往往是無心的,幫助卻是真心的,忘記那些無心的傷害,銘記那些對你真心的幫助,你會發現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要贊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談論他人的是非,只會蒙蔽自己的心性,妨礙解脫之道。在談論是非之時,內心呈現的是紛擾的情況、不安的狀態,而且,“說人者,人恒說之”。若是不知道謹言慎行,可以預見,這個人將會很難掙脫是非的困擾。
原諒像透視鏡。人際關系很少由一方毀約而破裂,通常是一連串不能原諒、和解的沖突爆發出來的積怨所造成的。在婚姻生活中,沒有從不抱怨的夫婦,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享受愛與和諧的夫妻,他們的秘訣就是原諒。
或許“不責小人過”容易做到,“不發人隱私”也并不太難,而要對待曾經坑害甚至威脅過自己生命的人“不念舊惡”,卻絕非是常人所能做到的,的確需要有天空般的寬厚胸懷,大海般的包容雅量。慈航法師曾經講過他親身經歷的一些事情,我們應該可以從中明白這個道理。
慈航法師當年在鼓山當沙尼的時候,有一次上廁所忘記帶衛生紙了。于是,他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廁所的寺中一位茶房頭索取,不過茶房頭是個壞心人,他把用過的衛生紙扔給了慈航法師,弄得慈航法師一手的大便。茶房頭如此地捉弄人,要是別人一定會很生氣的,可是慈航法師并沒有生氣。
一天,慈航法師搬房間,那位茶房頭來了,慈航法師對他說道:“你來得正好,請你幫我看守一下東西,我先把棉被搬去,馬上就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