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塑造世界經濟的50項偉大發明作者名: (英)蒂姆·哈福德本章字數: 2507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02:16:20
7
機器人
它的大小和形狀就像一臺辦公室復印機,在倉庫地板來回穿梭,發出柔和的嗡嗡聲響,兩只胳膊在剪刀式升降機前或抬高或降低,隨時準備下一個任務。每個手臂的關節上有個相機。左手臂松開紙箱放在架子上,右手臂伸進去拿出一個瓶子。
像許多新的機器人一樣,這個機器人來自日本。日立公司在2015年展出,希望到2020年銷售。它不是唯一可以從架子上拿瓶子的機器人,但是它已經可以像一個熟練工人一樣快速、敏捷地完成這個看似簡單的任務。
有一天,這樣的機器人可能完全取代倉庫工人。目前,人類和機器一起管理倉庫:在亞馬遜的倉庫,公司的基瓦(Kiva)機器人忙忙碌碌——不是將貨物從貨架上取走,而是將貨架運送給工人,以便他們選擇取貨。通過節省工作人員在通道上來回行走的時間,基瓦機器人可將效率提高4倍。
機器人和人類也在工廠里并肩工作。機器人進工廠已經有幾十年了。1961年以來,通用汽車公司安裝了第一臺Unimate,這是單臂機器人,類似于小坦克,用于從事像焊接這樣的任務。但是,直到最近,它們才被嚴格地與工人隔離開來,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工人受到任何傷害,另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工人對機器人造成干擾,機器人的工作環境必須嚴格控制。
一些新的機器人,就不再需要這樣了。名為Baxter的機器人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通常它可以避免與工人相撞或跌倒。Baxter有卡通眼睛,有助于向人類同事指明它將要移動的位置。如果有人撞落它手中的工具,它不會傻乎乎地繼續工作。從歷史上看,工業機器人需要專門的編程;Baxter可以從同事那里學習他們教的新任務。
世界機器人人口正在迅速膨脹——工業機器人的銷量每年增長約13%,這意味著機器人的“出生率”幾乎每5年翻一番。將制造業轉移到新興市場,這是多年的一個趨勢,因為那里的工人更便宜;現在的趨勢是“回歸”,機器人的制造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機器人正在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它們充當生菜采摘工、調酒師和醫院的搬運工等。不過,我們要面對現實:他們還沒有像我們預期的那樣做得那么多。1962年,在Unimate誕生后的一年,美國的動畫片《杰森一家》(The Jetsons)虛構出一個機器人女仆羅茜(Rosie),做所有的家務。半個世紀以后,羅茜在哪里?盡管最近取得進展,但在短期內還不會出現。
取得進展的部分原因是機器人硬件——特別是傳感器更好和更便宜了。從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就像是改善了機器人的眼睛、指尖的觸感,或它的內耳——它的平衡感。但這也要歸功于軟件——從人的角度來說,機器人的大腦越來越好用了。
還有就是時間:機器思維是讓我們早期期待落空的一個領域。發明人工智能的嘗試通??梢宰匪莸?956年。科學家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夏季研討會上,對于會使用語言、能形成抽象概念、解決本應由人解決的問題,并能自我改進的機器開始表現出興趣。
未來主義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Nick Bostrom)對此表示憤慨:20年是“激進變革預測者的最佳選擇”,他寫道:“時間近一點,你就會期望看到現在它的原型;遠一點,又不是那么引人注目?!贝送?,博斯特羅姆寫道:“二十年也可能是接近預測員職業生涯的典型持續時間,限制了大膽預測可能會導致的聲譽風險?!?/p>
也只是在過去幾年里,人工智能的進步真的開始加速。特別是在狹義的人工智能算法中,可以將一件事情做得很好,像玩圍棋、過濾垃圾郵件或識別臉譜網照片中的人臉。處理器的速度更快、數據集更大,程序員更好地編寫可以學會提高自身功能的算法,有些方式對其人類創造者來說也不清楚。
這種自我完善的能力讓博斯特羅姆這樣一些思想家擔心:我們創造人工智能這樣一個就像人類一樣可以適用于任何問題的系統后,會發生什么?它會迅速變成超級智能嗎?我們如何控制它呢?至少,這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據估計,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的出現仍然要等到20年后。
但是狹義的人工智能在改變經濟。多年來,計算程序一直在預訂和客戶服務等領域取代白領從事單調乏味的工作。一些更體面的工作也絕非安全。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智能機器人沃森,曾因在游戲競技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中擊敗人類冠軍而登上了新聞頭條;在肺癌診斷方面機器人已經比醫生做得更好。軟件正如同經驗豐富的律師一樣擅長預測哪種論點最有可能贏得一個案例。機器人顧問能給出投資建議,有些軟件程序也經常在金融市場和體育等領域發表新聞報道。然而,幸運的是,它們似乎還不能撰寫經濟學方面的書。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解釋了一種令人好奇的經濟趨勢。埃里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認為,就業與生產力之間存在著“巨大的脫鉤”——生產力衡量經濟如何有效地投入人力和資本,并將其轉化為有用的東西的標準。從歷史上看,正如你所料,更高效的生產力意味著更多的工作和更高的工資,但是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認為美國不再是這樣了。自從世紀之交以來,美國的生產力一直在改善,但就業和工資卻沒有跟上。一些經濟學家擔心我們正在經歷“長期停滯”——沒有足夠的需求刺激經濟增長,甚至利率低于零。
認為技術會破壞或降低某些工作并不是什么新聞。這也是勒德分子在200年前搗碎機器的原因。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勒德分子”已經成為一個嘲弄的術語,因為技術總是最終創造出新的工作來替代它破壞的工作。
這些新工作往往更好——至少平均下來看。但對于工人或整個社會而言,它們并非總是更好。比如取款機帶來的一個好處就值得懷疑,銀行柜員被解放出來后,卻去銷售一些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當然這種事情仍有爭議,但至少可以想象,留給人類去做的一些工作實際上會更糟糕。
這是因為科技在思維上比行動上有了更大的進步:機器人的大腦比身體的進步更快?!稒C器人時代》的作者馬丁·福特(MartinFord)指出機器人能讓飛機著陸,能在華爾街交易股票,但它們仍然不能清理廁所。
所以,也許為了瞥見未來,我們不應該看機器人羅茜,而應該看看現正在倉庫中使用的另一種設備:Jennifer Unit。它是一個耳機,能告訴人類工作人員要做的事情,最為詳細地告訴他們:因此,如果你必須從一個架子上挑選19個相同物品。它會告訴你先選5個,再選5個,然后先5個,最后選4個。這樣會比說“選擇19個”出錯率更低。如果機器人在思維方面擊敗人類,而人們在將物品從貨架上取走方面擊敗機器人,為什么不用機器人大腦來控制人體呢?這可能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職業選擇,不過,你不能否認這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