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日本(第3版)
  • 韓鐵英
  • 5字
  • 2019-01-04 14:08:40

第一章 概覽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

一 國土

日本位于亞洲東北部,是太平洋中的一個島國。它的北面是鄂霍茨克海,東面和南面是浩瀚的太平洋,西面是黃海、東海和日本海,與中國和朝鮮、韓國及俄羅斯隔海相望。其領土同中國大陸最近處僅相隔400余海里,同臺灣島更僅相隔100海里左右,因而被稱作中國的“一衣帶水”的鄰國。

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統計資料,日本國的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6800余個小島(其中面積在55平方千米以上的島嶼48個)組成。這些島嶼從東北向西南略呈弧形排列,其中軸線綿延長達3000余千米。國土總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千米。如果僅就西方國家來看,其面積僅小于加拿大(約998萬平方千米)、美國(約937萬平方千米)和法國(約55萬平方千米),比英國、德國、意大利等國都大。

二 地形與氣候

(一)地形特點

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看,日本的地形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的特點。

1.萬島之國

印度尼西亞因其擁有3000余個島嶼而被稱作“千島之國”。其實,日本的島嶼要比印度尼西亞多得多。根據日本海上保安廳2013年10月公布的調查結果,日本共有海岸線在100米以上的島嶼6852個,如果加上海岸線在100米以下的島礁,日本大概真可以號稱“萬島之國”了。

在這些島嶼當中,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島嶼共有341個,其中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島嶼有29個。日本最大的島嶼是本州島(面積約為23.1萬平方千米),約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60%,主要的大城市和工業區大多集中在這個島上;然后依次是北海道島(約8.3萬平方千米)、九州島(約4.2萬平方千米)、四國島(約1.8萬平方千米),這四個島一般被稱作“日本四島”。

2.山多坡陡

也許是島國的緣故,日本列島上可謂群山連綿、層巒疊嶂,國土當中約有61%是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地,18%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二者相加約占國土的80%。在日本,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脈有21座(參見表1-1)。其中,最高的是位于山梨、靜岡縣境內的富士山,它海拔3776米,山勢巍峨挺拔,是日本人引為自豪的國家象征。

表1-1 日本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

從表1-1可以看出,海拔3000米以上的21座山峰中有14座整體或部分位于長野縣,該縣因此被稱作“日本的屋脊”。日本的山脈大多很陡峭,位于長野縣境內的飛山脈、木曾山脈、赤石岳尤其以山勢險峻巍峨著稱,因而這3座山脈1896年被英國人惠斯登統稱為“日本阿爾卑斯”,這一稱呼已經為日本人所接受。與山勢陡峭相對應,高原在日本則比較少見,偶有一塊“高原”,便會被作為游覽勝地而備受青睞。

3.平原狹小

山地丘陵多意味著平原少。在日本1982年的國土統計中,“低地”約占11.0%,“臺地”約占13.8%,以這兩個名義統計的平原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4.8%。所謂“臺地”,是指高于低地而低于高原的平地。日本的臺地多是因地表隆起或海面下降而形成的洪積臺地,多形成于第四紀。關東平原的主要部分就屬于這種洪積臺地。還有一些臺地是由于火山作用形成的,如熔巖臺地、火山灰質巖臺地、石灰巖臺地等。所謂“低地”,主要是在沖積世形成的扇狀地(也叫沖積扇)和三角洲。沖積扇多位于河流的上游,有些還是幾條河流共同造成的復合沖積扇,如富士平原。三角洲則多位于河流的下游,如新潟平原、濃尾平原等。

日本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面積約為10000平方千米,然后依次是石狩平原(4000平方千米)、新潟平原(2070平方千米)、濃尾平原(1800平方千米)、大阪平原(1600平方千米)。關東平原是日本社會、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首都東京、全國第二大城市橫濱和川崎等大城市都位于這個平原。全國第三大城市大阪和著名的阪神工業區位于大阪平原上,從而使這個平原成為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全國第四大城市名古屋和四大工業區之一——中京工業區則位于濃尾平原。此外,本州的新潟平原、富士平原,北海道的石狩平原、十勝平原,北九州的筑紫平原也因其經濟發達而比較著名。

4.“地災”頻生

日本是個自然災害較多的國家。不僅臺風等“天災”頻發,“地災”即地震、火山噴發、山體滑坡、海嘯等地質災害也比較頻繁。日本共有火山270余座,其中有80座左右是活火山。著名的富士山就是一座標準的圓錐形活火山,雖然已有近300年沒有噴發,但山上仍每天冒著白色蒸汽。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長崎附近的云仙、普賢岳和伊豆大島曾出現大規模噴發,給當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利影響。

與頻繁的火山活動相關聯,日本也是一個以地震頻發著稱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全國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6級以上的地震每年會有1次。東京地區每年僅有感地震就有40~50次。發生于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曾造成了99331人死亡、103773人傷、43476人失蹤的慘劇。2011年3月11日發生于日本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的“東日本大地震”,地震烈度高達9級,截至2015年7月10日,已判明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和失蹤者共18466人,毀壞建筑物399301棟。這次地震及其伴生的大海嘯導致的福島核電站事故更是造成了曠古未有的核災難。

當然,日本的這種火山地震頻發的地質特征也并非一無是處。比如,隨之產生的大量溫泉就給日本人民帶來了很大便利。

(二)河流與湖泊

日本是個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亞熱帶溫帶的氣候,使它的降水量很大,因而河流和湖泊的數量眾多。多山而且山勢陡峭的地勢使其河流湖泊具有了獨具特色的景觀。日本主要河流與湖泊的統計數據如表1-2、表1-3所示。

表1-2 日本的主要河流(2013年官方公布統計)

續表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15年版、3頁。

表1-3 日本的主要湖泊(2013年官方公布統計)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15年版、2頁。

1.河流的特點及其人文價值

(1)流程短

日本最長的河流是信濃川,全長約367千米。其次是利根川,全長為322千米(參見表1-2)。全國共有干流流程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0余條,其中干流流程200千米以上的河流僅有10條。

(2)流域面積小

據官方統計,日本共有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64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5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級河流有44條。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是利根川(16842平方千米),然后依次是石狩川(14330平方千米)、信濃川(11900平方千米)、北上川(10150平方千米),余者皆不足10000平方千米(參見表1-2)。

(3)落差大

如前所述,日本地勢多山且山勢陡峭,山地與海岸之間的距離很短,河流從山地流出后很快流入海洋,加上日本雨量充沛,因而河流的落差很大,水流湍急,激流和瀑布眾多。

(4)水流量因季節不同而有很大差別

日本各地四季分明,都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季節之間降水量變化顯著,因而河流的水流量的季節性變化很大,有些河流夏秋汛期常常泛濫成災,而到冬季則往往干涸斷流。

(5)河流的人文價值

在古代,許多較大的河流都曾被作為諸侯國之間的邊界。汲取河水灌溉更是日本進入農耕時代以來各地通用的習俗。水流量充沛和落差大的河流便于用來發電,日本人民充分利用了這一特點:截至1993年,日本的水力開發率已達76%,即5156萬千瓦水力蘊藏量中已有3911萬千瓦用來發電(裝機容量)。1960年,水力發電量曾占日本總發電量的50%以上。然而,日本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不利于船舶航行,因此日本幾乎沒有內河航運。

實踐證明,是人文價值的大小而不是流程長短決定了河流在日本國民心目中的地位。日本素來就有“三大河流”之說,它們分別是:利根川(俗稱“坂東太郎”,干流流程322千米)、筑后川(俗稱“筑紫次郎”,干流流程143千米)、吉野川(俗稱“四國三郎”,干流流程194千米)。干流流程最長的信濃川由于幾乎全程都在山間盆地流過,反而未被列入其中。干流流程僅有75千米的淀川,卻因其流域面積較大,以及它在關西地區的重要經濟作用而被列為“第七大河”。

2.湖泊

日本全國共有大小湖泊600余個,大部分分布在日本列島的關東、東北和北海道地區。其中,水面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四個,即琵琶湖(約670平方千米)、霞浦(約168平方千米)、猿澗湖(約152平方千米)、豬苗代湖(約103平方千米)(參見表1-3)。

日本的湖泊多是火山湖,有的就是在火山的噴火口積水而成,因而具有小而深的特點。最深的田澤湖水深達423米。北海道的支笏湖和位于青森、秋田兩縣之間的十和田湖的深度也都超過了300米。

日本也有一些面積較大、經濟價值頗高的湖泊,如琵琶湖的面積就與中國山東省的微山湖(約660平方千米)差不多。它不僅是滋賀縣和大阪、京都兩府的主要水源地,而且是全國最大的水產基地,其淡水魚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淡水珍珠也在全國久負盛名。

(三)氣候

氣候與國土的地理位置密切相關。日本的國土中大部分屬于溫帶,加之四面環海,因而基本上可以說日本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本州、四國、九州等地區可以說是終年氣候宜人、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本部分氣象觀測點測量的平均氣溫、降水量如表1-4所示。

表1-4 日本部分氣象觀測點的平均氣溫、降水量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15年版、6~7頁。

與中國等歐亞大陸國家相比,日本的氣候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區間差異明顯

由于日本的國土所跨緯度較長,從南到北狹長排列,地跨亞寒帶、溫帶和亞熱帶,而且各個大島上山脈眾多、地形復雜,加之經常受到季風和海流的影響,因而地區之間的氣候差異十分明顯。同一時間里,在日本既可以看到冰封雪飄的北國風光,又可以領略椰林婆娑婀娜的南洋景致。日本的氣象學家一般把日本國土分為以下三大氣候區:西部和西南部的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區、北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季風型溫帶針葉林氣候區、中部的季風型溫帶闊葉林氣候區。即使在同一個本州島上,面向太平洋的“表日本”和面向日本海的“里日本”之間在氣候上也有較大差別:里日本冬天降水量大,多陰雪天氣;表日本則往往冬日晴朗,但夏天降水量大。

2.季節特征分明

同中國一樣,日本至今仍使用二十四節氣,并在歷法上分別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日本則將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別作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只是大體上把二月、三月、四月稱作春季,把五月、六月、七月稱作夏季,把八月、九月、十月稱作秋季,把十一月、十二月、一月稱作冬季。“季風”在日本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這既從一個角度說明了日本季節變化的明顯,也說明了日本人對季節變化的敏感。每到春天,被從西伯利亞大陸刮來的季風吹了一個冬天的人們總是滿懷喜悅地歡迎南風(春風)的到來,并且還會記住這個日子,親昵地稱它為“春一番”(即“第一次春風”),有的人甚至還把第二次南風稱作“春二番”。日本春天的特點是陰晴變化頻繁,夏季的特點則是高溫多雨。來自太平洋亞熱帶地區的小笠原氣團形成了東南季風,往往給日本列島特別是“表日本”帶來悶熱多雨的天氣。由鄂霍茨克海氣團帶來的梅雨不僅普降于整個日本列島,而且持續時間長。因此,人們一提到夏季就會想到“梅雨”,“入梅”也幾乎成了“入夏”的代名詞。當人們提到秋季的時候則往往會想到“臺風”和“晚霜”。頻繁發生的臺風會給人們的財產甚至生命造成損害。大雪是日本特別是北半部日本冬季的獨特景觀。一般來說,日本并不比位于同一緯度的大陸地區寒冷,氣溫甚至還要略高些,但由于日本四面環海,由西伯利亞氣團造成的西北季風與日本海沿岸的對馬暖流相遇,常常會使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特別是“里日本”地區連降大雪,有時積雪竟達一米乃至幾米之深。

3.降水量大

如果把日本作為一個整體來與大陸國家相比,其平均氣溫顯然較高,降水量也較大。日本的年平均降水量約在1800毫米,九州東南部、四國南部以及石川、福井等縣的年降水量竟在3000毫米以上,而歐洲的年均降水量僅有560毫米左右,北美也僅有640毫米左右。秋田縣與北京的緯度相同,但其降水量是北京的3倍。

三 行政區劃

日本是實行地方自治制度的單一制國家。按照日本的《地方自治法》,地方自治制度的直接實施者為“地方公共團體”。其中,人們將一般所說的地方政府稱作“普通地方公共團體”,而將那些不設民選的議會和行政首長、職能比較簡單、單一的地方團體稱作“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在“普通地方公共團體”中,又分為“廣域地方公共團體”(即都道府縣)和“基礎地方公共團體”(即市町村)兩類。這些普通地方公共團體實際上構成了日本的行政區劃,即日本的行政區劃是由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兩個層次組成的。此外,日本還有一些政府色彩較為淡薄的地方組織。

(一)都道府縣

所謂都道府縣,實際是日本47個廣域地方公共團體(相當于我國的省級單位)的統稱,其中“都”指東京都,“道”指北海道,“府”指京都府、大阪府,“縣”指余下的43個縣。它們之間在法律地位、政治體制、行政權限上都沒有多大區別,其名稱上的差別基本是由于歷史上的原因形成的。

東京都是日本第一大政區,是日本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它的名字后面之所以綴上“都”字,顯然是因為它是日本的首都。作為首都,它的行政體制比較特殊,即除了像道府縣一樣下設許多市町村以外,還在城市中心地帶設立了23個“特別區”,并且在戰前乃至戰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都”政府對特別區的控制程度要比對市町村高得多。

大阪府是日本的第二大政區,經濟十分發達。京都府是日本的古都。這兩個政區之所以在1871年日本“廢藩置縣”以后被稱作“府”,主要是它們的大部分轄區曾是德川幕府的直轄領地,而不像許多“縣”那樣只是各個分封諸侯(日本叫“大名”)領有的“藩”。東京在1943年改為“都”之前也曾以同樣原因被稱作“東京府”。

北海道是日本成立最晚的省級政區,于1886年正式設立。歷史上日本曾有東海道、西海道、南海道等七個“道”,作為政區,其他六個“道”都已分化為幾個縣,只有北海道還原封不動地維持著原來的疆界,其名稱便也被保留下來。北海道的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地廣人稀,由此便產生了它的特殊之處:道政府在道內各地設立了13個分支機構——“支廳”。

日本各都道府縣的人口、面積和政府駐地見表1-5。

表1-5 日本各都道府縣的人口、面積和政府駐地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15年版、10頁。

近年來,日本政府一直在準備推行“道州制”改革,即把現有的47個都道府縣合并為八至十個“道”或“州”,何時成功,尚難預料。

(二)市町村和特別區

在日本,“市”與中國同樣是“城市”這一類地方政府的簡稱,而且在“市”這一類中也分成幾個小類。“町”則相當于中國的“鎮”?!按濉钡淖至x雖與中國差不多,但從體制、法律地位上看則與中國的“村”不同。日本的村與市、町和特別區一樣同屬“基礎地方公共團體”,即每個村都是一個地方政府,其負責人和工作人員也都是地方公務員。而且,市、町、村和特別區四者之間地位相互平等,沒有隸屬和領導或“指導”關系。但如就規模來看則相差很大,如有的市人口達幾百萬(如大阪市、橫濱市),有的村則只有幾百人。

截至2015年4月5日,日本共有市790個,町745個,村183個,特別區23個,其中,“市”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普通市、政令指定市和核心市三種。下面逐類加以介紹。

1.普通市

市的規模大小不一。按照《地方自治法》的規定,人口在5萬以上并且市區戶數和工商業人口均占60%以上的地區可以設“市”。實際上,戰后日本政府為了推動市町村合并,曾兩次制定了人口在3萬人以上的地區也可設市的“特例”,因而現有的790個市中有不少是5萬人以下的,而有些市的人口則多達幾百萬。后來,日本政府逐漸在“市”中劃分出下述兩類“不普通”的市,余者就是這里所說的“普通市”。

2.政令指定市

政令指定市的性質類似于中國的“計劃單列市”,即其雖然隸屬于道府縣,但在城市規劃、居民福利、傳染病預防等17項行政業務方面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指導而不受道府縣節制。在行政機構方面,政令指定市的特殊之處是可以下設“區”,區下設事務所或派出所。這里所說的區與東京的特別區不同,它不是一級政府,而是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不設議會,區長由市長任命。

政令指定市是1956年根據修改后的《地方自治法》設立的。該法規定政令指定市的設立標準為人口50萬以上,但日本政府實際上執掌的標準是100萬人左右。日本現有的20個政令指定市的人口多已超過或接近100萬人,它們是:大阪、名古屋、京都、橫濱、神戶、北九州、札幌、川崎、福岡、廣島、仙臺、千葉、埼玉、靜岡、新潟、相模原、浜松、岡山、堺、熊本。

3.核心市

核心市在日語里寫作“中核市”。1994年,日本修改了《地方自治法》,決定設立核心市。該法規定設立核心市的條件是:人口30萬以上,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核心市的職能權限小于政令指定市,即可行使原由道府縣執掌的60項權限,如設立保健所、審批居民建房、城市規劃、限制屋外廣告等。根據該項法律,日本已分批設立了48個核心市,其中有些后來升格為政令指定市。至2015年初,日本共有45個核心市,其中有許多是縣的首府,它們是:函館、旭川、盤城、郡山、青森、盛岡、秋田、宇都宮、前橋、川越、越谷、船橋、八王子、柏、高崎、橫須賀、富山、金澤、長野、岐阜、豐橋、豐田、岡崎、大津、高槻、枚方、東大阪、姬路、尼崎、西宮、奈良、豐中、和歌山、倉敷、福山、下關、高松、久留米、鹿兒島、長崎、大分、高知、宮崎、松山、那霸。

4.町與村

町相當于中國的鎮。町的設置標準由各都道府縣自行規定。一般以人口5000以上、工商業人口占60%以上為標準。町的數量原來很多,至20世紀末還有將近2000個。由于日本1999年開始推行大規模的“市町村合并”,町村的數量大幅減少。村的設置不受條件限制,但現有的村多不是原始的自然村落,而是行政村。

5.特別區

特別區只設于東京都的中心區域,共有23個,如千代田區、中央區、文京區、新宿區、臺東區、港區、澀谷區、世田谷區、品川區、杉并區等。特別區從1947年開始設立,是“特別地方公共團體”,不享有完全的自治權。盡管它們的人口多超過核心市,甚至已經接近政令指定市,但它們的行政首長即區長曾經長期(1952~1975年)由東京都知事任命,1975年后改為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近年來,要求進一步擴大特別區的自治權,甚至要求將其改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的呼聲日益增高,但至今仍未實現。

四 人口

日本是個人口大國。按照日本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2013年,日本共有人口約1.27298億人,居世界第8位,僅少于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俄羅斯、巴基斯坦,是世界上10個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之一。由于日本的國土面積相對較小,因而其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343.4人(2010年),如按照聯合國1990年的統計(1987年數字)則為327人,亦居世界上180余個國家和地區中的第60位(從密度大的數起),在前述十大人口國和發達國家中則占第一位??梢哉f,日本是個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

(一)人口數量的變化軌跡

古代特別是17世紀以前日本人口的準確數字無從查找。關于繩紋時代(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3世紀)、彌生時代(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的人口數量,日本本國沒有發現任何文字記載,人口的準確情況自然更無從談起。有的日本學者基于考古資料推測,認為繩紋時代的人口不會超過150萬人,彌生時代不會超過400萬人。公元7世紀中葉大化改新時,當時的天皇曾于646年發布詔書,下令“按檢戶口,課殖農桑”。701年制定的《大寶律令》使日本的戶籍走向制度化。遺憾的是,在此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日本的人口統計資料仍沒有完整地留存下來。好在這一時期的歷史已有文字可考,一些日本學者據此推算,認為公元8世紀有人口450萬~800萬人,16世紀末期發展到1800萬人。

直至1721年,日本始有正式的人口調查統計記錄。那時,德川幕府的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銳意推行“享保改革”,其措施之一就是下令在全國進行戶口調查,從而得知當時日本的人口為2606萬人??v觀此后的人口統計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個人口數量波動比較大的高峰或低谷(參見表1-6)。

表1-6 人口數量的推移趨勢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15年版、8頁。

一是德川時代的人口增長低谷。德川幕府統治時期,人口增加緩慢,特別是在德川吉宗開始統計人口后的77年(1721~1798)里,人口不但未增加,反而減少了59萬人,即從2606萬人降至2547萬人;107年(1721~1828年)中只增加了114萬人,平均每年約增加0.04%。這一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經濟不景氣,人們養不起孩子,城鎮里墮胎、農村里溺嬰現象(當時日本人將此稱作“間苗”)驟增,從而使人口增長率下降。

二是二戰后初期的生育高峰。如表1-6所示,1945~1950年,日本的人口從7214.7萬劇增至8320萬,出現了一個人口高峰。這個高峰主要是新生兒的增加所致。因為戰爭結束后,人們的生活在歷經戰亂之后終于得到了安寧,開始大量生兒育女,于是便出現了所謂的戰后第一次生育高峰。對此,日本政府采取了鼓勵優生優育來誘導性地控制人口增長的對策,即于1948年制定《優生保護法》,使人工流產和絕育合法化,又與政府外圍團體合作大力推廣普及避孕節育知識,指導民眾制訂生育計劃,從而在此后抑制了人口的過快增長。

三是第二次生育高峰。如表1-6所示,在第一次生育高峰過后,人口在15~20年里連續上升,20世紀70年代初期又出現了一個小高峰,人口從1970年的1.03億增加到1975年的1.12億,5年增長率從前幾個5年的4% ~5%增加到7.9%。不過,這次生育高峰只是第一次生育高峰之后的自然反應,即在第一次生育高峰中出生者這時開始生兒育女,而不是因為人們的生活意識或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

四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人口增長的新低谷。進入90年代,日本的人口增長率逐漸下降。1995年,人口的年增加率已低于0.3%,僅為0.24%,5年增加率也從1990年的2.1%降到了1.6%。據日本政府部門預測,從2009年開始,日本人口的絕對數轉為下降,此后仍將呈直線下降趨勢,至2100年,將降至6736.6萬人。在此期間,日本人的平均壽命仍將不斷延長。這說明,這次人口低潮主要是新生兒減少造成的,即育齡人口不愿意生孩子造成的。不過,這次生育低谷的根源與德川時代不同,主要是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變化,即育齡人口重視追求個人的生活質量。

(二)人口地區分布上的特點

如前所述,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大的國家,但如就各個地區來看,則不盡如此,各都道府縣之間的差別很大。據日本政府1995年舉行的國情調查,北海道的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千米73人,而東京都的人口密度則高達每平方千米5384人,可見日本的人口分布是很不均衡的。這種人口分布的不均衡現象雖然早就存在,但其作為一個突出的社會現象引人注目則主要是二戰后特別是日本取得高速經濟增長以后的事情。

在戰后日本人口分布變化的各個時期,分別表現出了各不相同的幾個特點。

1.20世紀50~70年代:城市化

人口的城市化是戰后日本人口發展的基本特點之一,這一特點在20世紀50~70年代表現得十分明顯。如表1-7所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城市人口幾乎一直呈增加趨勢(只有1945年前后因戰時疏散人口有所下降),特別是在日本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的1950~1960年,其城市人口(各市和東京都特別區所屬人口總和)在總人口中所占比率從37.5%增至63.5%,至1970年更增加到72.3%,即20年里增加了將近一倍。到高速經濟增長期結束的1975年,日本的城市人口已達8496.7萬,在總人口中占75.9%;農村人口(町村所屬人口)為2697.2萬人,約占24.1%。至1995年,城市人口更達9800.7萬人,在總人口中占78.05%;而農村人口只占21.95%。考慮到日本與中國在城市概念上的差別(日本的町已經很有城市色彩,務農的人很少),這里所說的農村人口還要打個折扣,由此可見日本人口的城市化程度要比上述數字表示的還要大。

表1-7 20世紀20~90年代日本城市、農村人口所占比率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1983年版、20頁、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05年版、18頁。

同時,應該看到,正因為日本區分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標準是人口所在地方政府的性質和規格,所以,城市人口的增加一方面與各個城市人口的增加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實行“市制”的城市數量的增加直接影響了城市人口的變化。在明治時代末期的1908年,日本只有61個“市”;到大正時代也僅有94個市,不過這時的市人口基本上在10萬以上。日本到了昭和時代才出現10萬人以下的市,特別是二戰結束后的1946年至1955年的10年里,日本的市增加了273個,其中10萬人以下的市233個。據2015年4月統計,日本的市達790個。由于在日本新設“市”必須滿足人口總數和工商業人口所占比率等條件,戰后日本政府推行的“町村合并”政策無疑對城市的增加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工業化、服務化的發展也使這些新設城市更加容易達到工商業人口所占比率標準。眾所周知,戰后日本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從工業化開始的,其結果是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急劇減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迅速增加。如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1950年為48.3%,1960年、1970年、1980年分別為32.6%、19.4%、10.9%,到1994年則降至5.8%。與此相應的是城市人口開始增加,農村人口逐漸減少,從而推動了日本人口的城市化。

2.20世紀70~80年代前期:人口向三大城市圈聚集

二戰結束以前,日本已經形成了工業比較集中的四大工業地帶,即京濱(東京和橫濱)工業地帶、阪神(大阪和神戶)工業地帶、中京(名古屋)工業地帶、北九州工業地帶。5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人口亦明顯地開始向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集中。對此,日本政府先后制訂了《首都圈整備法》《近畿圈整備法》《中部圈整備法》及其配套法律和計劃,期望以此減輕這些大城市的壓力并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因而把“圈”畫得比較大,如首都圈就包括了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山梨縣;近畿圈包括了大阪府、京都府、兵庫縣、奈良縣、和歌山縣、福井縣(部分)、三重縣(部分)、滋賀縣(部分);中部圈以名古屋為中心,包括了愛知縣、富山縣、石川縣、福井縣(部分)、長野縣、岐阜縣、靜岡縣、三重縣(部分)、滋賀縣(部分)。

但實際上,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是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仍局限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附近的少部分縣市,并且這一趨勢一直延續下來(見表1-8)。于是,自70年代開始又產生了新的提法,即所謂“三大城市圈”——東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一般把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和埼玉縣等一都三縣稱作“東京圈”,把近畿圈里大阪府、京都府和神戶市所在的兵庫縣等二府一縣稱作“大阪圈”,把愛知、靜岡、岐阜、三重等四縣稱作“名古屋圈”。根據日本政府1985年進行的國情調查,在全國1.21億人口當中,東京圈的人口為3027萬,占總人口的25%;大阪圈為1653萬,占全國的13.7%;名古屋圈為1381萬,占11.4%,三者相加,已經超過了總人口的半數。

表1-8 日本各都道府縣的人口密度(2010年10月1日國情調查)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15年版、10頁。

進入90年代以后,日本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提法是“50千米圈”。至1995年3月末,東京50千米圈的人口為2957萬人,大阪50千米圈達1604.7萬人,名古屋50千米圈達852.7萬人,三者相加達5414.4萬人,約占總人口的43.4%。

3.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東京圈一極集中化

8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化、信息化、貿易和金融自由化成為日本的重要課題,把東京建成“國際化大都市”和“世界金融中心”成為人們的共識,于是,各種信息、人力、機構都向東京及其周邊地區集中。資本金在10億日元以上的上市企業和法人有60%以上把總部設在了東京。1975年,面積僅占全國3.6%的東京圈(一都三縣)里已經集中了24.1%的人口,而1995年這一比率達到25.9%。對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1987年制訂的“全國綜合開發計劃”,針對“東京圈一極集中”提出了“多極分散型”國土建設方針,以減輕東京的人口壓力。1992年,日本國會通過了關于轉移國會等首都機能的法律,“遷都”也成了媒體熱烈議論的話題。此外,由于東京的物價高、就業也比較困難,近年來東京都的人口已經停止增長甚至在減少,但其周邊地區,特別是埼玉、千葉兩縣的人口增加率仍在全國高居榜首,因而可以說東京圈的一極集中問題仍未完全解決。

(三)年齡結構——老齡化、少子化

近年來,日本人口的年齡結構主要有兩個特點,即老齡化和少子化。

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已經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1985年,日本女性的人均壽命為80.48歲,開始在世界上獨占鰲頭。這一年,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4.78歲,但也從翌年即1986年開始占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到1998年,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77.18歲,女性更達到了84.18歲,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戰后以來日本國民經濟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有直接聯系,與日本人的喜食清淡的飲食習慣和優越的氣候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平均壽命的延長意味著死亡率的降低。1947年,日本的年死亡率曾達1.46%,到1951年就開始在1.0%以下,1966年以后長期穩定在0.7%以下,1993年以后因總人口數下降而逐漸有所上升,2013年達1.01%。人口死亡率降低必然會進一步加劇人口老齡化。

日本與世界上多數國家一樣,將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率即老齡人口系數超過7%作為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日本是從197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1970年,日本65歲以上人口達到了739萬人,老齡人口系數為7.1%。從表1-9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來,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一直呈增加趨勢。1980年,老齡人口系數達9.1%,2013年更達到25.1%。日本的人口老齡化速度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出生率的下降是加劇人口老齡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日本戰后第一次生育高峰的1947年,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曾達3.43%,但幾年后迅速下降,1955年開始降至2.0%以下,1990年開始降至1.0%以下。從表1-9也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0~4歲、5~9歲的人口呈直線減少趨勢,10~14歲人口除了1985年(當時正值第二次生育高峰)略有增加外,亦呈直線下降。這種出生率的下降不僅加劇了老齡化,還催生了另一個人口現象——“少子化”。

表1-9 1980~2013 年日本各年齡層的人口變動 單位:1000人

資料來源:総務省統計局“日本の統計”2015年版、16頁。

所謂“少子化”,指的是出生率下降造成的兒童數量減少的現象。日本政府1992年發表的《國民生活白皮書》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當年日本的出生率為0.98%。用來表示“少子化”的另一個常用指標是“總合出生率”,它指的是一個婦女一生所生育的孩子數量。日本的這一指標也出現了明顯下降,1996年為1.43, 1998年下降到1.38, 2005年更下降到1.26。這說明日本的年輕夫婦已經不愿意多要孩子,有的甚至根本不要孩子。對此,日本朝野上下頗感憂慮,采取了許多對策,已產生了一些效果。到2012年,日本的總合出生率恢復到1.41。

五 民族與語言

(一)民族

日本的民族構成比較單一,但不能簡單地將其稱作“單一民族國家”。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日本列島上除了人們熟知的“大和人”以外,還生存和繁衍著別具民族特征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1.民族的起源

近幾十年來,日本國內外學術界都十分重視對日本民族起源問題的研究。學者們從形質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人口學、遺傳學、宗教學等多種角度對此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發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由于這一課題難度較大,在許多問題上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意見。

日本的考古發掘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日本列島上就已經有人類生存。一般認為,在冰河時代,地球北半部的海水水面曾大幅度下降,日本列島遂與亞洲大陸相連接。當時,生活在大陸的人類為追尋獵物來到日本列島,并在那里滯留下來。到了新石器時代(約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300年,即所謂“繩紋時代”),生活在日本列島上的人們已經會制作帶有草繩樣條紋的陶器,因而被稱為“繩紋人”。有的日本學者將這些“繩紋人”和比其更早的原始日本人統稱為“石器時代人”。在這些“石器時代人”來自大陸這一點上,日本學術界似無很大爭議,但對于來自大陸哪一地區,則存在著兩種互相對立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來自中國長江以南的亞洲地區,主要根據是“石器時代人”的身材和臉型等與該地區同一時代的人骨化石相似;另一種意見則以日語屬于烏拉爾·阿爾泰語系等為根據,認為繩紋人來自歐亞大陸北部。有的日本學者還從檢測丙種球蛋白遺傳因子入手,明確指出日本人的祖先來自貝加爾湖畔。這兩種意見分別被稱作“南方說”和“北方說”。

關于日本民族起源的更大爭論集中在繩紋人與“彌生人”的關系這一問題上?!皬浬恕笔菑浬鷷r代(約在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生存于日本列島的人類,他們的身材比繩紋人高大,頭型也與之有較大不同,而且同一時期在日本列島上還出現了水稻種植業和鐵制農具。許多日本學者據此認為:在彌生時代,有大批“渡來人”從亞洲大陸經朝鮮半島來到日本西部,后來分散到其他地區,并與原住民混血融合,從而使日本人的形體發生了很大變化。有的學者還進一步明確地指出這些“渡來人”來自中國東北部和西伯利亞地區,平均每年來1000人左右。這一勢頭一直持續到古墳時代乃至奈良時代,遂使日本民族得以形成,這些學者認為日本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彌生人是當代日本民族的祖先。與此相對應,另一部分學者雖然也承認彌生時代有“渡來人”來到日本,但認為其數量沒有那么多,也不會因混血而使繩紋人的形體發生那么大的變化。彌生人與繩紋人在形體上的差別,是繩紋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不斷進化的結果。換言之,這些學者認為日本民族的起源是一元的,日本民族在繩紋時代已經形成,繩紋人就是當代日本民族的祖先。

2.民族現狀

(1)大和人

大和人亦稱“和人”,是日本民族的主體,約占總人口的98%以上。大和人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其體形特征是頭較短,黃皮膚,黑頭發,體毛和胡須較少,耳垢為干性,眼瞼中有被稱作“蒙古襞”的皺襞,血型以A型居多,其他依次為O型、B型、AB型。大和人原來身材較矮,我國歷史書上將其稱作“倭人”,據說就與此有關。近年來,大和人的平均身高已有明顯增加。據統計其男人的平均身高已達170厘米左右,在世界上屬于中上水平。

(2)阿依努人

阿依努人舊稱“蝦夷人”,屬于千島人種類型。在體形上,阿依努人具有蒙古人種的基本特征,略微兼有赤道人種的某些特征:膚色黑黃,體毛濃密,腿長腰闊,頭大顴高。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的語言——阿依努語,而且還依其使用范圍區分為北海道方言、樺太方言和千島方言三種方言。用于文學創作的“雅語”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語在詞匯和語法上有較大不同。他們還具有獨特的文學——韻文“物語”(如“詞曲”)和散文“物語”(如“酋長談”),也有獨特的音樂和舞蹈(如“踏舞”和“輪舞”等)。阿依努人信奉一種帶有濃厚的薩滿教色彩的宗教,經常舉行“熊祭”“鯨祭”等宗教儀式——這與他們自古以來一直過著以漁獵、采集為主要生存手段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有密切聯系。到了現代,阿依努人的上述民族特征已經所剩無幾,處于被和人逐漸同化的過程之中。

但是,同化現象的出現并不等于阿依努民族的消失。據北海道政府2006年調查統計,有23782名阿依努人集中地生活在北海道的膽振、日高等地。如加上散居于全國各地者,實際上具有阿依努血統者要大大超過這一數字,有的調查報告認為居住在日本全國的阿依努人多達20萬人。他們仍然主張維護自己的民族權利,要求廢止《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消除實際上存在的民族歧視現象。對此,北海道地方政府及其外圍團體已經做出積極反應,提出了廢止《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制定《關于阿依努民族的法律》的建議,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反響,并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但自民黨所屬的札幌市議員金子快之2014年對阿依努民族的真實存在及其所享受的優待政策提出異議。

(3)琉球人

琉球人約有120萬人,絕大部分生活在日本沖繩縣所在地——琉球群島。琉球人雖然與大和人同屬蒙古人種,但與大和人相比,他們的身材略矮,眉毛較濃,顴骨稍高。古代琉球人以部落為單位群居,14世紀時建立了三個小國,1429年由尚巴志統一為琉球王國,與中國結成朝貢冊封關系。琉球王國17世紀初遭日本薩摩藩侵略并開始受其控制,但仍保持同中國的朝貢冊封關系,奉中國正朔。1879年,琉球被正式并入日本版圖。

琉球人有自己的語言——琉球語。琉球語雖然與日語屬于同一語系,但語音、語法、語匯都與日語有很大不同。琉球人原本沒有自己的文字。16世紀以后,一些上層人士開始用漢字和日語假名記事。下層民眾中流行一種叫作“斯丘碼”的象形文字,也有人靠結繩記事。琉球被并入日本以后,明治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強令琉球群島上通用日語?,F在,年輕的琉球人多已不會講琉球語。

琉球人的文化受中國和日本本土的影響較大。從宗教上看,琉球人中既有信奉佛教和神道教的,也有不少道教的信徒。他們同中國漢民族一樣有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他們還喜歡在屋頂放置石獅像,在交通要道的路口放置一種叫作“石敢當”的石獸,這些也與中國南方某些地區的習俗相似。在飲食方面,琉球人喜歡喝一種名叫“泡盛”的白酒,吃油多的菜肴,還喜歡吃豬蹄、排骨等食物。這些有別于大和人的習俗至今仍然保留著。

(二)語言

在日本通用的語言是日本語,簡稱日語。雖然日本還有阿依努人、琉球人等少數民族存在,這些少數民族分別擁有自己的語言——阿依努語和琉球語,但現在使用的人很少,年輕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基本上都使用日本語,因而可以說日語是日本的國語。生活在日本的朝鮮人等外國人,移民到巴西、美國等國的日本人也使用日語。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上在學校里開設日語課程的國家越來越多。

1.日語的形成與發展

日語是大和人的固有語言,與朝鮮語、蒙古語等同屬于阿爾泰語系。日語在生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了漢語和其他語言的較大影響。一些日本的語言學家認為,日語中一些固有常用詞匯如“馬”“梅”“米”等的發音與漢語非常相似,很可能是因為當時受到了中國人的影響,在文字的形成方面更是受到了中國漢語的巨大影響。

日本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比較短?,F存最早的文字資料產生于公元5世紀,而且是用漢語記載的。這說明此前日本很可能沒有文字。日本最早的史書之一《日本書紀》是用漢語寫成的。公元3世紀到7世紀,由于當時的日本統治者熱心于引進吸收中國文化,來自中國的佛學、儒學著作大量傳入日本,許多日本人學會了漢文。公元478年,當時日本的統治者之一倭王武致中國南朝皇帝的國書也是用漢文寫成的。公元8世紀以后,日本人創造了專門用來表音的漢字——“萬葉假名”(因在古典文學名著《萬葉集》中被大量使用而得此稱)。后來(約在公元10世紀),日本人又利用漢字的草書創造了日本式字母——平假名(如:安——あ;以——い;宇——う;衣——え;於——お),利用漢字的偏旁創造了片假名(如:阿——ア;伊——イ;宇——ウ;江——エ;於——オ),從而逐漸形成了漢字與假名相結合的日語文字書寫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2.日語的構成

在日語當中,除了漢字以外,還使用日語“字母”——“假名”和羅馬字。漢字是日語的表意文字,假名是日語的表音文字。羅馬字也叫拉丁字,主要用來表示歐美國家的地名、人名、商品名等固有名詞和為假名注音。如前所述,歷史上日本曾經有使用漢文的時期,現在有些日本人仍能寫出很好的漢詩。因此,中國使用的繁體漢字在日本幾乎都可以找到。諸橋轍次編撰的《大漢和辭典》中收入漢字5萬余個,小林信明編撰的《漢和辭典》收入漢字11350個。二戰結束以后,日本政府開始限制使用漢字。1946年,日本政府公布的《當用漢字表》只收入漢字1850個。1981年,日本政府根據使用情況略微擴大了使用數量,在新公布的《常用漢字表》中收入漢字1945個。如果加上法務省公布的166個“人名用漢字”,一共才有2111個。在這些漢字當中,絕大部分是從中國漢字中吸收的,僅有極少數是日本自己創造的“和字”。日語中實際上共有48個假名,但因為每個假名都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寫法,所以也可以說有96個假名。

表1-10 五十音圖(平假名)

表1-11 五十音圖(片假名)

從語法的角度來看,日語屬于黏著語,即主要依靠助詞、助動詞的黏著來表示單詞在句子中的地位和時態、否定、推量、被動、可能等語法機能。它不像俄語等屈折語那樣有性、數、格、時的變化。日語的語序是謂語在句子的最后,即在賓語和補語的后面而不是像漢語、英語那樣在前面。

3.日語的特色

第一,語音簡單。其簡單程度僅次于波利尼西亞語。元音的數量少。日語的音素中只有a、i、u、e、o五個元音(它們分別成為五十音圖中第一行即あ行五個假名的讀音),比英語少得多,也比漢語少。輔音的數量也不多,如沒有l、v等輔音。日語語音的這一特點使日本人學習外語十分吃力,因為他們很難適應英語、漢語等語言的多元音發音方法。

第二,敬語復雜。日本人重視禮儀的特點在日語中表現得尤為充分,主要是體現在敬語的使用上。廣義的敬語中又包括尊敬語、自謙語和敬體三類,三者各有其特有的機能。尊敬語專門用來表述以第二、第三人稱為主體的行為;自謙語則專門用來表述以第一人稱為主體的行為。換句話說,即使所要表達的語義完全相同(如同是表述“吃”“說”等行為),尊敬語與自謙語所使用的詞也是完全不同的。“敬體”是與“簡體”相對應的。敬體與簡體二者的語義和詞干都相同,只是詞尾及其變化不同,使用敬體詞尾“です”“ます”可以表示對受眾的尊重。

第三,受外來語言影響較大。從日語與漢語的關系來看,日語在形成過程中所受到的漢語的影響已如前述。也許是由于日語與漢語的淵源太深,盡管日本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只用“假名”不用漢字的“日語假名化”(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曾出版過只用假名寫成的小說)和只用羅馬字寫作的“拉丁化”的動向,但都未能形成氣候。實際上,漢字早已被日本人看作“國字”,漢語字詞也不被看作“外來語”。目前,在所謂“漢字文化圈”中,一些原來使用漢字的國家如越南、朝鮮等已經正式宣布不用漢字了,而日本卻沒有這種跡象。再從日語與其他語言的關系來看,從16世紀開始,葡萄牙語、荷蘭語、德語、俄語、英語等歐洲語言相繼傳入日本,對日本文化產生了較大影響,也給日語帶來了大量的外來語,豐富了日語的詞匯和表現力。日本自20世紀初期就開始并相繼有多家出版社編撰出版《外來語辭典》(三省堂1915年出版),到70年代中期均已經改版多次,所收詞語也從當初的幾千個增加到2.5萬個左右,到80~90年代還出版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許多學科專用的《外來語辭典》,可見日語吸收外來語的速度是何等之快。這一現象的出現,固然與日本二戰后曾被美國長期占領密切相關,與日本民族對于外來文化采取積極攝取的態度也不無關系。

第四,男女“有別”,即存在著專門供女性使用的“女性語”。如果說敬語產生于日本封建社會時代的天皇崇拜、等級意識的話,女性語也可以說是產生于封建社會的男女差別意識乃至“男尊女卑”意識。早在平安時代,日本就出現了由女作家創作的所謂“女流文學”(女性文學),其遣詞造句乃至整個表述方式都更加含蓄、委婉、優雅,與一般通用語言有明顯區別。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二戰以后,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提高(近年還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法》),“女性語”則隨之走向衰落,但還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女性在生活中使用的語言還是與男性有許多差別。

第五,方言較多。與世界上其他人口或面積與之近似的國家相比,日本無疑是方言較多的國家。日本全國共有16種方言,分別屬于四大方言區,即:東部方言區、西部方言區、九州方言區、琉球方言區。

日本有這么多的方言,主要是多山、多島嶼、多河流等地理條件造成了古代乃至近代日本各個地區的封閉性,建立于這種地理條件之上的諸侯藩國實行封建割據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封閉性,因而地區之間人際交流甚少。明治維新以后,廢藩置縣等政治改革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已使地區之間的交流往來日益密切,二戰以后日本政府又大力推廣以東京話(關東方言)為主體的“標準語”,大大降低了各方言區之間的語言交流困難程度。但是,消除千百年來逐漸形成的方言絕非易事,很多日本人至今仍在根據場合和談話對象使用著各自的方言。

六 國旗、國歌、國徽、國鳥和國花

(一)國旗

日本國旗的正式名稱為日章旗(日語:日章旗,Nisshōki),在日本國內的常用名稱為“日之丸”(日語:日の丸,Hinomaru)。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周圍是白色的旗面。1854年7月,德川幕府發布通告,在民用船只上使用日之丸旗,從19世紀中葉開始,日本船只都懸掛日之丸旗,日之丸旗逐漸成為代表日本的旗幟。1870年,日本政府正式將日之丸旗定為日本海軍旗幟。1945年,日之丸旗成為日本代國旗。

1999年8月,日本國會通過《國旗國歌法》,將“日之丸”和“君之代”分別定為日本的國旗和國歌。

(二)國歌

《君之代》是日本法律規定的國歌,原曲由宮內省式部察樂師奧好義譜寫,后又經雅樂師林廣守編曲。

歌詞的大意為: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八千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現在,在日本國家舉行慶祝儀式和歡迎外國國賓的儀式上以及學校的開學、畢業典禮上都要求掛國旗和演奏國歌。此外,在相撲聯賽的頒獎儀式等場合,通常也演奏國歌。

由于日本的國歌和國旗沿用了軍國主義統治時期的歌曲和旗幟,很容易讓人回想起戰爭時期日本犯下的罪行和帶來的苦難,因此,日本教職員工會等進步組織對政府強制要求學校升國旗、唱國歌表示反對,各學校發生了多次拒唱國歌事件。

(三)國徽

日本沒有法律規定的國徽,習慣上把日本皇室(天皇家)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紋”即菊花紋章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國家徽章使用。不過,日本護照的封面上使用的是“十六瓣一重表菊紋”,花瓣數雖一樣,但花的層數卻少了一層,與皇室的菊花紋章并不完全相同。

(四)國鳥

日本的國鳥是雉,俗稱野雞。1947年由日本鳥學會選定。

(五)國花

日本尚無成文規定的國花。櫻花一般被看作象征國家的花,如被用在硬幣和郵票的圖案上。菊花則更多地具有象征皇室的含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永嘉县| 礼泉县| 靖宇县| 丹巴县| 安仁县| 云阳县| 小金县| 湟源县| 永福县| 贵州省| 夏河县| 南川市| 金溪县| 天水市| 巫山县| 锦州市| 普兰县| 安徽省| 日喀则市| 连江县| 德化县| 澄城县| 蛟河市| 拉萨市| 永安市| 梁河县| 万山特区| 汽车| 永康市| 常宁市| 遵义市| 清涧县| 油尖旺区| 河北省| 津南区| 道孚县| 陇川县| 揭阳市| 册亨县|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