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歷史

第一節 貴族統治的古代(遠古~公元1192年)

一 原始社會

(一)舊石器時代

從考古學上講,舊石器時代是指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當時人類使用比較粗糙的打制石器,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從社會組織形態上看,這一時期尚處于從原始群向母系氏族公社過渡的階段。自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大批舊石器遺址的發掘和一些古人類化石的發現,改變了日本列島沒有舊石器文化以及原始人類生存的傳統觀點。但由于日本列島火山較多,地震頻繁發生,地表變化較大,且土壤酸性較強,人骨等遺物容易被溶解,所以保存下來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及遺物較少,距今時間亦較近。目前能夠得到學術界公認的舊石器遺址或遺物大體在距今3萬年到距今1萬年期間,日本考古學界稱之為“后期舊石器時代”。

1949年,業余進行考古活動的商人相澤忠洋在群馬縣巖宿的土層中發現打制石器,經專家鑒定為距今24000年前之物。其后考古學家在該遺址又發現了敲打形、刮削形、尖狀形、刀斧形等打制石器,并將其命名為“巖宿文化”。1950年在栃木縣安蘇郡葛生町發現了6件古人類遺骨化石,取名為“葛生猿人”。1957年在愛知縣豐橋市的牛川町發現古人類的上腕骨、左側大腿骨以及動物化石,取名為“牛川人”。1959年在靜岡縣的三日市發現了古人類的頭骨片等7件遺骨化石,取名為“三日人”。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又先后在靜岡縣的濱北市根堅的石灰巖洞、大分縣的圣岳洞穴、大分縣的巖戶遺址等地發現了古人類遺骨。

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表明,該時期的原始日本人居住在天然洞穴里或巖石遮蔭處,也在丘陵的斜坡、高地、湖沼周圍等處建造住穴,過著“冬則宿穴,夏則住巢”的生活,食物主要是狩獵到的動物或采集到的野生植物及其果實。在同大自然的長期斗爭中,原始日本人的智慧日益豐富,尤其是到舊石器時代的中后期,石器制作技術日趨成熟,火也被廣泛使用。在靜岡縣的上野遺址,在距今2萬年到1.5萬年的赤土層中,日本人發現了爐火的痕跡。

(二)繩紋時代

從大約距今1萬年前開始,日本進入新石器時代。這一時代持續到公元前3世紀,其最大的特征是人們已會制造和使用陶器。在這一時代的遺址中,曾發現許多手制的黑色陶器,因這種陶器的外部大多飾以繩紋,故稱為“繩紋陶器”,以這種陶器為代表的文化被稱為“繩紋文化”。正因如此,日本的新石器時代也被稱為“繩紋時代”。

繩紋時代的日本處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即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家庭為社會的基本單位,若干個相同血緣的家庭構成氏族公社。氏族成員共同居住、共同勞動和共同享受勞動成果。居住區大多是弧形或環形構筑的豎穴式建筑群,其中央辟有召開會議、舉行集體活動和從事祭祀的場所。豎穴式房屋要從地面下挖50厘米左右,四周用若干根木柱支撐屋頂。房屋的平面形狀多為圓角方形、方形、梯形、圓形、橢圓形等,房屋中部設有爐灶。

繩紋時代前期,人們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捕魚和采集。生產工具仍然以石器為主,但這時的石器是經過充分加工的磨制石器。除磨制石器外,還有木制的弓箭、骨制的魚鉤及魚叉等。在繩紋時代中后期,人們開始使用漁網并乘獨木舟出海捕魚。近些年來,在一些繩紋時代后期的遺址中,陸續發現碳化米、大麥粒和稻殼的壓痕,并在北九州福岡市的板付遺址中,發現了水田遺址。水田遺址中有調節水量的堰水柵、水溝、田間小道。在陶器殘片上,有稻殼的壓痕和碳化稻米痕跡。

繩紋時代人們穿的衣服是用獸皮和植物纖維的編織物制成的,身上佩帶的裝飾品有手鐲、項鏈、發飾、耳飾、腰飾等。手鐲多用貝殼制成,也有木制品和土制品,項鏈是由貝、石、玉制品串起來的。當時人們有拔齒和研齒的習俗,拔齒即成年人拔掉犬牙或門牙,研齒是將門齒研磨成帶溝的叉子形狀。繩紋時代人們的墓葬大體相同,結構比較簡單,隨葬品不多且為裝飾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過著平等的原始生活。

由于繩紋時代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災害無能為力,對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迷惑不解,于是產生了依賴或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即相信萬物有靈。人們制作人物、動物的土偶和各種精制石棒、石劍作為崇拜的對象或祭具,以求神靈的保佑。

(三)彌生時代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的遺址中,人們發現了大量比繩紋時代的陶器更為進步、精致的陶器,其形制一致,紋樣簡單,外形美觀。因這種陶器最早被發現于東京都彌生町,所以被命名為彌生式陶器,直到公元2世紀的這一時代也被稱為彌生時代。彌生時代的特征主要是農耕技術的進步、金屬工具的應用、父權制社會、階級、早期國家,以及有明顯外來文化的影響等。

在彌生時代,稻作農耕獲得迅速發展。從中國傳入的水稻栽培技術首先扎根于北九州地區,然后逐漸向本州島傳播。水稻的大量種植,使原始日本人從以采集、狩獵、捕撈為主的移居生活急速轉變為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在彌生時代初期,水稻種植較為粗放。中期以后,由于水利灌溉技術的進步,農耕地區不斷擴展,人們不僅在有河流的沖積平原或低濕地帶種植水稻,而且在中部的山岳地帶也開辟了水田。特別是屬于彌生時代后期的登呂遺址,展現了當時高水平的水田耕作技術。

彌生時代農耕技術的提高,與生產工具的進步有關。彌生時代中期以后,鐵制器械從中國傳入,與石器、木器、骨器等混合使用。鐵制器械的出現,推動了冶煉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青銅器和鐵器的制作上。彌生時代最初的青銅器也是從中國傳入的,先是作為各種工具使用,但后來僅作為祭祀用品或人們喜愛的珍品,同時中國的銅鏡也大量傳入日本。鐵器制作主要采用鍛造法,材料是從中國輸入的。

農業的發展,金屬工具的應用,推動了社會的分工。勞動產品剩余促進了社會的分化,不僅當時的原始氏族公社從母權制逐漸向父權制轉化,而且上下貴賤差別日益明顯。從彌生時代的遺址發掘來看,墓地多以男性為中心,而且隨葬品也多少不等。在公元元年前后,北九州和畿內等先進地區開始出現地域小國家群。

日本列島上的地域小國家為增強自己的實力,開始有意識地與中國交往。據中國史書《后漢書》記載,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半個世紀后,“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愿請見”。

二 古墳時代

(一)邪馬臺國

彌生時代后期,在公元1世紀末2世紀初,北九州地區出現了一個較大的國家,被稱為“邪馬臺國”。從當時的中國文獻資料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建立在農耕經濟之上的地域國家。

邪馬臺國的經濟以農業為主,種“禾稻、苧麻、蠶絲”等,農業生產水平日趨提高,釀酒業已相當普遍。“人性嗜酒”,說明當時有足夠的糧食,除供人們吃飯外,還可滿足喝酒的嗜好。手工業已同農業分離,有生產兵器、工具者,還有紡織手工業者,也出現了專門為貴族們制作賞玩、裝飾等工藝品的部門和工匠。據中國史籍《三國志·魏志》記載,邪馬臺國第三代國王壹與曾向曹魏贈送“白珠”50孔,“青大句珠”2枚,“異文雜錦”20匹。“白珠”即珍珠,是九州地區的傳統產品;“青大句珠”是用瑪瑙加工而成的;“異文雜錦”是精美的紡織品。

隨著水稻及其他農作物耕作的普及,人們開始定居,出現了較大的村落或集市,人口逐漸增加。邪馬臺國有7萬多戶,其屬國投馬國有5萬多戶,奴國有2萬多戶,其他有數千戶不等。邪馬臺國普遍使用鐵制農具,進一步推動了冶煉技術的發展。

農業的進步與手工業產品的增多,相應地促進了貿易的發展。邪馬臺國及其下屬各國都設有貿易集市,即“國國有市,交易有無”。除特定區域的集市貿易外,還有遠距離貿易,如對馬國“乘船南北市糴”,一支國“差有田地,耕田猶不足食,亦南北市糴”。

當時的邪馬臺國“尊卑各有差序”。全體居民被劃為“大人”“下戶”“生口”“奴婢”4個等級。“大人”相當于貴族,女王是其代表人物。女王“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使役奴仆千余人。“大人”依靠“下戶”繳納的“租賦”和使役奴仆生活。“大人”與“下戶”之間存在著森嚴的等級:兩者路途相遇時,“下戶”要躲到草叢中,為“大人”讓路;如果和“大人”談話,“下戶”要蹲下或跪下,兩手據地,非常恭敬。“下戶”是平民或自由民,有向國家繳納“租賦”的義務,他們占人口的大多數,是社會生產的主要勞動者,也是作戰時的主要兵員。“生口”和“奴婢”則是最下層的奴隸,來源于戰俘或罪犯,他們沒有人身自由,甚至被當作殉葬品。例如“卑彌呼以死,大作冢,徑百余步,殉葬者奴婢百余人”。

邪馬臺國作為日本列島上出現最早的國家,其政治機構還很原始。最高統治者是女王,其下有大率、大倭、大夫等高級官員。大率是中央派到各小屬國的檢察官,大倭是管理全國集市的官吏,大夫是主持外交事務的官員。地方官員等級有多有少,有些屬國還保留著國王。邪馬臺國有一支維護統治秩序和對外戰爭的軍隊,并有不成文的法律和刑罰:“有犯法,輕者沒其妻子,重者滅其門戶及家族”。

(二)大和國

在邪馬臺國存在的同時,在近畿地區也有國家興起。大量考古發掘表明,該地區的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公元3世紀末,以大和(今奈良)為中心的畿內地區出現了一個大國,史稱大和國。從3世紀到7世紀,大和國流行前方后圓等形式的巨大墳墓,所以這一時期也稱為“古墳時代”。

畿內地區有大片沖積平原,灌溉便利,土地肥沃。大和國在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向周邊小國發動武力兼并。進入5世紀后,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大王,先后由贊、珍、濟、興、武5人擔任,史稱“倭五王”。此時,大和國控制了西至九州,東至關東的廣大地區。為鞏固其政權,“倭五王”先后采取各種措施,建立了比邪馬臺國更為完善的政治、經濟制度。

首先,確立了貴族階級的氏姓等級制度。根據貴族出身的高低以及他們在大和國統一過程中的功績,由大王授予不同氏姓。上層貴族授予“臣”“連”“宿彌”“造”等氏姓,地方貴族授予“直”“君”“首”等氏姓。氏姓成為各級貴族在政治、經濟上享受世襲特權的依據,只有擁有氏姓者,才能被委任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職。

其次,完善各級統治機構。在中央,由勢力較強的葛城、平群、三輪等氏姓組成最高執政機構,并由中臣氏、忌部氏等主持祭祀,由大伴氏、物部氏、久米氏等主持軍事,由蘇我氏主持財政。在地方上,則“隔河山而分國縣,隨阡陌以定邑里”,分別設置“造長”“稻置”“村主”等官職。

另外,積極擴大王室直轄土地,借以鞏固中央政府的統治地位。當時主要存在兩種土地占有形式:一是王室土地,稱為屯倉;二是貴族的私有地,稱為田莊。組成大和國社會底層的勞動者是部民,他們是王族和貴族的私人財產,來源于中國或朝鮮半島的移民、被征服者、戰俘、罪犯,主要有田部民、部曲(民部)、品部民等。

從大和國興起到“倭五王”統治時期,大量中國居民移居日本,日本與中國的往來愈加密切。日本不僅從中國引進更為進步的冶煉技術、制陶術、土木建筑術和紡織術,而且還引進中國的文字和儒學,并用儒家學說作為統治人民的理論依據。同時,佛教也經朝鮮傳入日本,成為國家統一的思想工具。另外,中國較為成熟的政治制度也為日本統治者所仿效,為確立日本早期國家的統治體制起到重要作用。

(三)推古朝改革

公元4世紀中葉,大和國尚在統一日本列島的過程中就開始向朝鮮半島伸展其勢力。當時,朝鮮半島處在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時期,百濟受到其北部高句麗和東部新羅的威脅,想借大和國的勢力與之進行對抗。大和國則企圖利用這一形勢向朝鮮半島擴展自己的統治區域,于是大和國出兵朝鮮半島,并占領了東南部的任那地區。此后,大和國不斷在朝鮮半島進行戰爭,同時與中國不同時期的各個政權頻繁進行交往。公元413年至502年,大和國先后13次派使節向中國的東晉、宋、梁等朝朝貢,請求冊封。正是在這種頻繁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先進文化不斷流入日本,不僅提高了列島的生產力,也形成了從6世紀中葉到7世紀中葉以佛教藝術為主的“飛鳥文化”,該文化因這一時期大和國建都奈良盆地南端的飛鳥而得名。

自公元5世紀后半葉起,大和國在朝鮮半島的勢力逐漸衰退。在高句麗和新羅的強大攻勢下,大和國不得不在6世紀中葉撤出朝鮮半島。在國內,王室為擴大自己的屯倉不斷侵占地方貴族的領地,因而引起地方貴族的激烈反抗。更為重要的是,部民制生產關系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部民紛紛逃亡的現象迫使統治者進行改革。另外,其在朝鮮半島的失利加劇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圍繞王位繼承問題爭斗不已。公元592年推古女王即位后,任命圣德太子為攝政,并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建立以天皇(圣德太子在608年遣使節向隋朝遞交的國書中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是日本歷史上首次出現“天皇”一詞)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來解決社會危機。其主要改革措施有以下幾項。

第一,制定冠位十二階。冠位是一種頭銜,人員既無定數,也無職權,是按照才干和功績授予個人的榮譽稱號,不能世襲。但這種確定貴族身份等級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氏姓門閥勢力和選拔人才的作用,有利于維護天皇的權威與統治。

第二,制定《十七條憲法》。其精神多來自中國的儒家思想,提出“承詔必謹,君則天之,臣則地之”,“國靡而君,民無而主,率士兆民,以王為主”,“農桑之節,不可使民”,等等。試圖在維護天皇權力、壓制貴族勢力的同時,緩和階級矛盾。

第三,提倡并重視佛教。在興建佛寺的同時,利用佛教“眾生平等、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等教義,淡化神道與佛教的矛盾,并通過信仰共同宗教的方式維護天皇治下的統一,減弱階級之間的矛盾。

第四,恢復與中國的交往,積極吸取中國的先進思想與文化。圣德太子執政期間,多次派使節前往中國隋朝,并派遣留學生和留學僧到中國學習。

三 律令時代

(一)社會危機

公元7世紀前半葉,大和國土地兼并盛行,租佃制廣泛興起。貴族們為爭奪土地、山林、原野、池塘而相互征戰,并將大片土地出租給農戶,收取地租。這種新型的生產關系嚴重地動搖了部民制。不堪忍受壓迫的部民不斷起來反抗,他們主要的斗爭形式是逃亡,有時也會爆發大規模的起義。

階級矛盾也引發了統治階級內部新一輪的爭斗,但與圣德太子改革之前不同的是,此時爭斗的雙方為新舊勢力。圣德太子在公元608年向中國隋朝派出的留學生陸續回國,他們在中國生活長達二三十年之久,對隋、唐兩代的典章制度以及文化思想十分熟悉,其后將中國的佛教思想、建筑藝術帶進日本,推動了日本本土文化的發展。同時,這些留學生對東亞地區的國際形勢非常清楚。公元618年唐朝興起以后,中國很快成為東亞地區最為強盛的國家,對日本形成一種強大的壓力,特別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失利,使得這些留學生以及國內有志于改革的新政治勢力結合起來,仿效中國唐朝的統治方式對日本進行政治變革。

公元622年和628年,圣德太子、推古女皇相繼去世后,大貴族蘇我蝦夷專權,擅自指定兩任天皇,并大興土木,勞役國民,“以西民造宮,東民造寺”。另外,征調“舉國之民并百八十部曲”,為其父子建造兩座規模宏大的陵墓。公元643年,蘇我蝦夷患病不起,不經朝廷批準,就向其子蘇我入鹿私授紫冠,使其執掌國政。蘇我入鹿“為人暴戾”,“威權過父”,篡奪皇權的活動更為放肆。他首先派兵逼死圣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然后征調大量民工為其父子建造宮室。頻繁的徭役征調,使民不聊生。大批勞動力不斷往返各地,常常“臥死路頭”,社會生產力因此受到嚴重破壞,從而進一步激發了部民或逃亡或反抗的現象,“自托勢家求活”,“強盜、竊盜并大起之,不可止”。

蘇我父子的專橫跋扈,引起其他貴族的強烈不滿,同時也給希望進行改革的新勢力提供了機會,形成了以中大兄皇子與中臣鐮足為首的革新政治集團。中大兄皇子經常求教于從隋、唐歸來的留學生和留學僧,立志革新政治,維護并加強天皇的權威。

公元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等人利用朝鮮半島使者向日本朝廷進贈禮品之機,斬殺了蘇我入鹿,并迅速爭取蘇我氏的部屬,迫使蘇我蝦夷自焚而亡。此后革新政治集團擁立了新天皇,組成以中大兄皇子以及留隋、唐學生為中心的新政權,仿中國建年號為大化,派官員到地方維持秩序,沒收諸國武器,同時將首都從飛鳥遷往難波(今大阪市)。646年初,頒布《改新之詔》,接著陸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項。

第一,廢除世襲氏姓貴族制度,確立中央集權式的官僚政治體制,即“改去舊制,新設百官”,中央機構設置了二官(神祇官、太政官)、八省(掌管詔書的中務、掌管官吏的式部、掌管典禮的治部、掌管戶籍的民部、掌管軍隊的兵部、掌管司法的刑部、掌管財政的大藏、掌管皇室事務的宮內)、一臺(掌管監察官紀事務的彈正臺)。地方上建立國、郡、里統治機構,國設國司,郡設郡司,里設里長,各級官吏的任命及罷免權屬于中央。

第二,廢除貴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將全部土地和部民收歸國有,使之成為公地和公民。與此同時,國家賜給大夫以上的官僚貴族一定數量的土地及人口,稱為“食封”,以其土地上耕作農戶繳納的部分租賦作為他們的俸祿。

第三,實施班田收授法。凡6歲以上公民,由政府班給口分田。男子為兩段(約2000平方米),女子為男子的2/3,奴婢為公民的1/3。口分田每6年重新收授一次,不能買賣,受田人死后一律交回。

第四,統一租稅,實行“租庸調”制。廢除貴族“各置己民,恣情驅使”以及大肆征調徭役的權利,規定得到口分田者每年向政府繳納田租,每段土地繳租稻2束2把。作為“庸”的徭役,規定21~65歲的男子每年服役10天,如不能服役則繳代納物,也就是每天納布2尺6寸。“調”是征收地方特產,分為田調、戶調和付調。田調按土地面積征收,戶調按戶征收,付調隨土特產征收。

另外,新政權還頒布改革葬儀(主張薄葬、火葬)及婚姻(明確子女的歸屬)等舊風俗、完善交通(修官道)等的詔書,并宣布廢除品部、名代子代部、部曲以及臣、連、伴造、國造等職稱,授予新的官位和官職。647年制定7色13階的新冠位制,649年又增加到19階,并將大臣和貴族均納入官僚體制內。

654年,孝德天皇去世,皇極天皇再次即位,稱齊明天皇。因其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引起社會的不滿,孝德天皇之子有間皇子準備趁機舉兵,但被中大兄皇子所殺。655年,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和百濟聯合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在660年出兵,與新羅軍隊一道攻陷百濟都城,并俘虜其國王。百濟向大和政權求救,大和政權為恢復自己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在中大兄皇子的主持下準備出兵朝鮮半島。661年,齊明天皇去世,忙于出兵事宜的中大兄皇子沒有立即繼承皇位。662年,大和政權軍隊渡海,并在朝鮮半島登陸,663年8月,在白村江與唐朝、新羅聯軍交戰,慘遭失敗,不得不敗退國內。

(三)制定律令

盡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在大化改新以后,天皇的統治地位并不穩固,皇室與貴族之間的斗爭仍很激烈。守舊勢力連續策動其他兩位心懷不滿的皇子反對掌握實權的中大兄皇子,但兩位皇子均失敗被殺。盡管如此,中大兄皇子不得不向守舊勢力讓步,增加官位階名,賜給支持新政權的豪族氏姓及飾物,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勞動者,即私有部民,部分地恢復了部民制。公元668年,中大兄皇子正式接位,稱天智天皇,同時責令中臣鐮足編制《近江令》和戶籍,這是日本最早的成文法典與戶籍。

晚年的天智天皇接近守舊勢力,對既有革新意識又具備非凡政治才能的法定皇位繼承人大海人皇子逐漸疏遠,過分寵愛自己的兒子大友皇子,迫使大海人皇子離開朝廷所在地。天智天皇死后,搶先登基的大友皇子與大海人皇子進行了一場短時間的內戰。以東日本為根據地的大海人皇子得到多數地方貴族的支持,其軍隊兵分兩路向都城進發,兩路軍隊均打敗了大友皇子的軍隊,后者被迫自縊而死。由于當年為農歷壬申年(公元672年),因而這次僅歷時一個多月的內戰被稱為“壬申之亂”。

公元673年,大海人皇子即位,稱天武天皇,隨即廢除私有部民制,并將貴族擁有的山林、池塘等收歸國有,同時減輕了農民的田租及徭役負擔。在政治方面,為加強天皇的權力,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三級官僚體制,即在天皇之下設太政官和大弁官兩個沒有實際權力的機構,直接聽命于天皇,僅僅起上傳下達的作用。太政官負責聯絡中央六官——大藏官、法官、理官、兵政官、刑官、民官,大弁官負責聯絡地方官。

天武天皇十分重視加強軍事力量,要求政府文武官員都要“習用兵及乘馬”,經常進行軍事訓練,并不斷派人到各地督促檢查。另外,在京城設立衛府,在地方上建立軍團,負責中央和地方的治安。天武天皇還“定律令,改法式”,重視法治,規定凡犯法者,不論是朝廷之人還是地方官吏,都要在犯罪的地方受到譴責和懲罰。681年命令有關官員進行新律令的編制,次年完成,命名為《飛鳥凈御原令》。

公元689年,持統天皇正式頒布《飛鳥凈御原令》,付諸實施。公元700年,文武天皇任命法學家和曾留學隋、唐的漢學家編制律令,一年后基本編制完成,并很快加以實施。因該法典制定于大寶年間,故稱之為《大寶律令》。公元718年,元正天皇下令修改《大寶律令》,時為養老年間,因而新律令稱為《養老律令》,但放置近40年才加以實施。從這些律令來看,“律”相當于刑法,大體上是模仿唐律,也吸收了日本原有的慣例;“令”相當于行政法、民法、訴訟法,大體上從日本社會實際出發,參照唐令制定而成。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日本實施的這種政治經濟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強盛唐朝的壓力及其影響下仿制而成,但列島的社會生產力以及社會結構尚未達到大陸國家的水平。因此,其內部仍然保留了氏族貴族社會的濃厚特征,影響了其后日本歷史的發展方向。

四 莊園社會

(一)奈良時代經濟發展

公元710年至794年,天皇朝廷定都近畿地區的奈良,因而這一時期稱為“奈良時代”。這一時期的統治者在不斷開拓疆界的同時,重視農業及文化的發展,因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進入8世紀,天皇朝廷不斷向日本列島的東北和西南兩個方向拓展其疆域,征服那里的蝦夷人和隼人,并設立附屬政權。到8世紀末,天皇政權基本控制了四國島、本州島和九州島。

天皇朝廷從“食之為本,是民所天,隨時設策,治國要政”,“用兵之要,鎮無儲糧,何堪固守”的觀念出發,積極獎勵開墾土地、興修水利。朝廷甚至制定相關條例,以“務課農桑”的好壞來考核地方官吏。凡“勸課農桑,國阜家給”,“繁殖戶口,增益調庸”,“敦本棄末,情務農桑”的官吏,給予褒獎、晉升,對那些“田蠶不修,耕織廢業”,轄區內“農事荒,奸盜起”的官吏,則予以貶斥、罷官。另外,鐵制農具的廣泛普及、牛耕及插秧技術的運用,均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迅速提高。除此之外,畜牧業和養蠶業也獲得較大的發展。

由于鑄造錢幣,建筑宮殿、官衙、寺院以及鍛造軍事裝備的需要,采礦業在奈良時代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中央政府專門設置典鑄司、鍛冶司、造兵司等相關管理機構,將采礦業置于國家管轄之下。當時被開采的礦業資源主要有美作、備中、備后、近江的鐵,周防、長門、豐前的銅,下野、陸奧的金,對馬的銀,伊勢的水銀等。

當時的手工業分為官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中央政府下屬機構——手工業作坊,生產較為高級的手工產品,家庭手工業則生產較為簡單的產品。在諸多手工業中,最發達的是紡織業。官營作坊生產錦、綾、羅、綺、縑等高級紡織品,供皇室和貴族享用。家庭紡織業一般生產布、絹之類,其產品多為家庭自用或繳納庸調。除紡織業外,奈良時代的造紙技術和漆器技術也相當發達。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交換日趨興盛,在國衙所在地、水陸交通要道、寺院神社門前,陸續出現較大的集市。當時較為著名的集市有京城的東西兩市,大和的輕市、海石榴市,河內的餌香市,另外在攝津、近江、美濃、播磨、備后、紀伊、駿河、越后等地也有較大的集市。除集市貿易外,各地之間的行商貿易也相當活躍,“往來商賈,相繼不絕”。中央政府為控制地方以及發展經濟而修建道路是貿易發達的原因之一。當時以京城為中心,修建了七條主要干道和許多支道,并在干道上設驛站,供官吏、商賈或旅客食宿,并備有馬匹供上述人員乘騎。商業活動的發達,使得新貨幣應運而生。公元708年,奈良朝廷仿照唐朝的“開元通寶”,鑄造“和同開珎”上市流通。政府為此專門頒布《蓄錢敘位法》,提倡使用錢幣,官吏的俸祿以及近畿地區的農民賦稅也一度改為貨幣。

(二)莊園與武士階層出現

班田制在實施半個多世紀之后就開始產生動搖,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個。第一,人口增加迅速,難以按時如數班田,特別是在畿內及其周邊本來就人多地少的地區。為解決這一矛盾,在723年將奴婢的受田年齡提高到12歲,到801年又將班田年限從6年改為12年。第二,因手續繁瑣而不能按時班田。進行班田時需要編制人口賬和校田賬,然后呈報太政官,太政官核定批準后方能實施。完成這一程序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行政能力較為低下的地區需要的時間則更長,因而班田不能如期進行。第三,由于各級貴族擁有不同程度的私田,所以一些有勢力的地方官吏便利用職權“多占山野,妨百姓業”,兼并公有土地,將公田公民變成私田私民,嚴重影響班田制的實施。第四,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為彌補田地的不足,朝廷在723年頒布《三世一身法》,鼓勵開墾荒地。即規定凡新墾生荒地,可傳三代,而后歸公;開墾熟荒地,開荒者本人享受一生,死后歸公。743年,進一步規定《墾田永世私財法》,在身份地位規定的限額內開墾的土地可永久私有,結果推動了土地私有化的迅速發展。

貴族、寺院利用權勢和錢財,強行圈占荒地,驅使自己所屬奴婢、附近班田農民以及逃亡的農民或奴婢進行大規模開墾,并在開墾的土地上修建住宅和倉庫。這些建筑物被稱為莊家或莊所,管理者稱為莊長,他們管理的墾田稱為莊或莊園。除墾荒處,各級貴族及寺院還利用買賣或霸占的方式,將附近班田農民的口分田或墾田納入自己的莊園內。最初,莊園大多委托莊長管理,也有領主直接經營的莊園,莊園的土地大部分出租給鄰近班田農民耕種。

從公元9世紀起,莊園主為自己的莊園爭取“不輸”特權,即利用各種借口向朝廷申請免除莊園的賦稅。10世紀以后,莊園主又開始爭取“不入”特權,即國家檢田使、征稅使等不得進入莊園,甚至不承認國家在莊園里擁有司法權和警察權。這種“不輸不入”特權將莊園主變成領主,莊園也變成了他的私人領地。實際上,莊園主為獲得“不輸不入”特權,通常是將自己的莊園進獻給中央貴族和大寺院,奉其為“領家”,并繳納一部分租稅。如果“領家”認為自己的權勢仍然不足以與國司抗衡,則將莊園進獻給更有權勢的中央貴族,奉其為“本家”。于是,“本家”成為更高一級的領主,從而形成一種封建領主等級土地所有制。

隨著莊園制的不斷發展,莊園之間以及莊園與國家政權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漸突出。莊園主為保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他莊園,將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這些人最初以農為主,以武為輔,平時從農,戰時從武。后來逐漸變成以武為主,甚至完全脫離農業,成為保衛莊園和對外爭斗的職業軍人,被稱為“武士”。莊園武裝的出現對地方治安以及國司、郡司的權力和利益形成較大的威脅,于是這些朝廷命官也紛紛組織自己的私人武裝團體,其成員與國司、郡司結成主從關系。私人武裝的出現從政治結構方面瓦解了中央集權體制。

為在不斷的爭斗中獲勝,最初以莊園為單位的武士團相互聯合起來。進入10世紀以后,超越莊園范圍的地區性武士集團逐漸出現,最終形成了關東地區的源氏和畿內地區的平氏兩大武士集團,源氏、平氏均為賜姓降為臣籍、發放地方做官的皇族成員。由于平氏武士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因而源氏武士集團在11世紀中葉成為支配全國的武裝力量,源氏首領也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的身份出入朝廷,同時因各級權貴紛紛進獻莊園而成為最大的領主之一。

(三)攝關政治與院政時代

班田制的動搖不僅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且也危及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因此,公元781年至806年在位的桓武天皇針對時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制定國郡司考績條例16條,考核地方官吏政績,打擊貪官污吏;延長班田時間,并允許良民與賤民之間通婚,所生子女為良民;將征兵制改為募兵制,盡量減輕班田農民的負擔;禁止濫建寺院,并限制寺院享有的特權以及兼并農民土地等。794年,桓武天皇在貴族的支持下,將都城遷往平安京(今京都),自此直到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的400年間,史稱“平安時代”。

桓武天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朝廷獲得了70年的政治穩定,但從公元9世紀中葉開始,皇權逐漸轉移到外戚手中,其中勢力最大的是藤原氏。藤原氏的始祖是中臣鐮足,因其在大化改新中立有大功,被天皇授予最高官階,并賜姓藤原,該家族因此受到歷代天皇的信賴和重用。

9世紀初,藤原冬嗣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宮中,因其女生皇子而獲得插手朝政的機會。冬嗣之子藤原良房如法炮制,也將自己的女兒送入宮中,并在842年利用皇子爭太子位事件,將兩個主要的政敵伴氏和橘氏排擠出朝廷,流放外地,并將自己的親外甥道康親王立為皇太子。850年道康親王即位為文德天皇,藤原良房脅迫其冊封誕生僅9個月、良房之女所生的惟仁親王為皇太子,并任命良房為太政大臣。文德天皇即位8年后突然死亡,年僅9歲的惟仁天皇隨即即位為清和天皇,良房以太政大臣和天皇外祖父的身份獨攬朝政。866年,良房利用皇宮應天門失火事件,再次將世家貴族源信和伴善男驅逐出權力中心,正式“攝行天下之政”,擔任“攝政”之職。

藤原良房死后,清和天皇試圖收回權力,不再任命太政大臣,引起良房之子藤原基經的強烈不滿。877年,基經脅迫清和天皇退位,另立年僅9歲的皇太子為陽成天皇,之后又廢陽成天皇,立55歲的時康親王為光孝天皇。作為回報,年老的光孝天皇委任基經,“萬政領行,入輔朕躬,出總百官”。887年宇多天皇即位后立刻頒布詔書,“萬機巨細,百官總已,皆關白于太政大臣”。“關白”本來是“稟報”之意,但后來轉化為官職,即天皇幼年時輔政者稱“攝政”,天皇成年后,輔政者稱“關白”。

在11世紀前半期,藤原家族專擅朝政,隨意廢立天皇,管理藤原家族事務的“政所”成為國家的權力中心,朝廷變成了只舉行儀式的場所。攝關政治在藤原道長時期達到鼎盛,他有4個女兒被選為后妃,其中3個成為皇后,有3個外孫成為天皇。藤原道長曾賦詩一首表達其專權30年的得意心情,其中一句是“此世即我世,如滿月無缺”。

1068年與藤原家族沒有姻親關系的后三條天皇即位,任命自己的親信擔任重要官職,打破了藤原家族對政權的壟斷。隨后又通過整理莊園契約的方式,使許多寄進在藤原家族名下的莊園與其脫離關系,紛紛投靠皇室,結果使天皇擁有的莊園迅速增加。繼后三條天皇之后的白河天皇為徹底擺脫藤原家族的政治影響,即位14年后讓位給年僅8歲的堀河天皇,自己成為上皇,并在其居住的宮殿內設立院廳,開始了由上皇“執天下政”的百年“院政時代”。

在外戚藤原家族與天皇相互對抗的過程中,雙方都在爭取新興武士集團的支持,結果為武家干預政治提供了條件。12世紀初,源氏家族擔任重要官職的人數超過了藤原家族。但進入院政時代后,因政出多門,皇室內部矛盾突出。1156年因皇位繼承問題,后白河天皇依靠武士集團在被稱為“保元之亂”的沖突中打敗了與藤原賴長聯合的崇德上皇,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但在此役中立有大功的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義朝不滿受封官位低于平氏武士集團首領平清盛,轉而投靠藤原信賴,并在1159年趁平氏一族離開京城時,拘禁了上皇和天皇,并殺死天皇的親信。平清盛得知后立刻率兵回京,藤原信賴被殺,源氏家族幾乎全遭株連,只有年僅13歲的源賴朝幸免一死,被流放伊豆半島。因此次政變發生在平治元年,被稱為“平治之亂”。

其后平氏勢力急劇增強,平清盛由正三位的參謀先后升任納言、內大臣、太政大臣,獲得了顯赫的政治地位。平清盛采取各種方式鞏固權力,不僅將自己的親屬及親信安插在中央和地方機構中擔任重要官職,而且通過聯姻形式控制皇室和以藤原氏為首的中央貴族,另外還不斷增加自己所屬的莊園,以加強自己的經濟實力。但平氏的專權不僅招致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貴族的不滿,也引起廣大武士的反對和抗爭。1180年,被流放伊豆半島的源賴朝舉兵討伐平氏,雖初戰失敗,但在關東地區武士團的支持下,以鐮倉為基地,集結反對平氏勢力,打敗了前來征討的平氏大軍。此后源賴朝苦心經營關東地區,等待時機,終于在1185年徹底打敗了平氏。1192年,源賴朝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其經營多年的鐮倉政權也改稱為“幕府”,源賴朝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武家政權。

(四)奈良文化與平安文化

奈良時代,天皇朝廷繼續大力提倡佛教的傳播,公元8世紀前半葉在位的圣武天皇曾多次下令全國修建寺院和佛像,撰寫佛經。在奈良初期,主張“若順經典,能護國土,如違憲章,不利人民”的法相宗深得朝廷的支持。大唐和尚鑒真東渡日本以后,朝廷賜田地、建寺院予以支持,因而其主導的律宗在日本得到廣泛傳播。

奈良時代的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除大力提倡佛教外,還十分重視中國儒家學說在日本的傳播,尤其推崇儒家思想中的忠、孝、禮、義,認為這些觀念是“治國”“治民”的準則。孝謙女皇再三要求各級官吏“事君致命,移孝為忠”,宣傳“治民安國必以孝理,百行之本莫先于茲”,“安土治民莫善于禮”。757年女皇專門頒布詔書,“令天下,家藏孝經一本”。在大學寮、國學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機構中,《論語》《周易》《尚書》《史記》等中國古典書籍為必讀之物。

在整個奈良、平安時代,日本朝廷不斷派送遣唐使團到唐朝,每次均有數百人的規模。使團中除正式的使節外,還有許多留學生、留學僧。他們在唐朝逗留時間較長,深受中國各種文化的影響,回國后積極加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政治、經濟、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

奈良時代文學較前一個時代出現長足進步。據日本古籍記載:“(日本)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貴賤老少,口口相傳,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公元5世紀末,日本人開始用漢字表達自己的語言,記錄本民族的歌謠和歷史傳說。這種表示音符的漢字被稱為“萬葉假名”,奈良時代出現的《古事記》和《萬葉集》就是用“萬葉假名”寫成的作品。《古事記》既是史書又是文學作品,描述了日本遠古的神話、傳說和歷代帝王的事跡。該書雖然有不少偽造文飾的地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遠古時期的歷史,書中的歌謠也形象地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男女之間淳樸的愛情。《萬葉集》是一部抒情詩集,收錄了公元5世紀至8世紀中葉的歌謠4500首,內容涉及社會各個階層。除用“萬葉假名”寫成的書籍外,奈良時代還有用漢文撰寫的著作,如《日本書紀》《風土記》等。《日本書紀》是模仿中國正史體裁寫成的編年體史書,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風土記》則記載了當時日本各地的氣候、物產、地貌及風土人情等。

比起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的文化具有基層化、民族化、藝術化的特點。例如在佛教的傳播方面,權門貴族的作用逐漸增強,而且出現了佛神合一的趨向,即用佛教的釋迦現身、普濟眾生的思想來解釋日本歷來崇拜的神靈,甚至將天照大神看作如來之化身。盡管在平安時代初期,漢文學一度十分興盛,但因將漢字省略化、簡單化而創造出的表音文字——“假名”的出現,具有日本特色的和歌急劇發展,最為著名的作品有《古今和歌集》等。在文學方面,日本出現了世界聞名的《源氏物語》。紫式部撰寫的該書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戀愛和命運為主題,出色地描寫了宮廷貴族的奢侈生活與人物微妙的心理狀態,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變動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昭通市| 庄河市| 获嘉县| 高邑县| 乳山市| 巧家县| 正安县| 乌鲁木齐县| 舞阳县| 柞水县| 鄂托克旗| 新巴尔虎右旗| 仲巴县| 花莲市| 巩留县| 曲周县| 昭通市| 承德县| 蚌埠市| 华安县| 明水县| 宝山区| 金坛市| 西充县| 萨迦县| 皮山县| 宜兴市| 普陀区| 中山市| 县级市| 水城县| 吉安市| 伊川县| 普格县| 连云港市| 丰顺县| 建始县| 乌拉特中旗| 新巴尔虎右旗| 谷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