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武人掌權的中近世(1192~1868年)

一 鐮倉幕府

(一)幕府的成立

早在幕府成立之前,源賴朝就在鐮倉建立了能夠控制全日本的統治機構。這一中央政權分為三個部門,即統率軍事力量的“侍所”(后改為“政所”)、處理行政事務的“公文所”和相當于司法機構的“問注所”,對地方的控制是通過派遣“守護”和“地頭”實施的。1185年,源賴朝迫使天皇承認他擁有在地方各國派遣“守護”以及在全國所有莊園、公家領地設置“地頭”的權力。“守護”是鐮倉政權派到各地國衙的政治代表,其主要職責為:對轄區內犯有謀反、兇殺的罪犯進行檢察、審判、鎮壓;組織武士定期輪番上京,守衛京都皇宮;兼管轄區內的神社寺院、交通道路等的相關行政事務。“地頭”是鐮倉政權派駐莊園及公家領地的政治代表。“地頭”既有鎮壓莊民反抗以及追捕強盜的警察權,又擁有征收賦稅、軍糧的權力,履行原有莊官的職責,而且“地頭”不受莊園領主的制約,只聽命于鐮倉政權。

鐮倉幕府的經濟基礎以將軍擁有的封地和直轄領地為中心,即“關東知行國”和“關東御領”。“關東知行國”也稱為“關東御分國”,為將軍的封地,最多時達到九個。在這些封地上,將軍可推薦知行國的長官國司,并獲得該國的部分收入。“關東御領”是以源賴朝為本家或領家的莊園和公領以及被沒收的平氏家族領地。“關東御領”是將軍的直轄領地,由幕府政所統一管理及征收租稅,是幕府的主要財政來源。

無論是派往地方的“守護”“地頭”,還是將軍直屬領地或者封地的最高官員,均由“御家人”擔任。“御家人”是在源賴朝征討平氏過程中同其結成主從關系的武士,即將軍家臣。本來這些武士是各地的在鄉領主、莊官或名主等,源賴朝為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明確宣布“私領本宅,領掌如故”,即保護他們的既得經濟利益。除此之外,源賴朝還授予他們“新恩地”及官職。為此,“御家人”要無條件地服從將軍,平時承擔守衛京都和鐮倉的軍役或公役;戰時勇敢出陣,甚至為將軍奉獻生命。

鐮倉幕府通過上述方式建立了覆蓋全日本的統治機構,形成了與京都朝廷并立的雙重政權結構,天皇朝廷的權力也因此受到嚴重削弱。盡管朝廷對其進行了抵抗,最初地頭的設置也僅限于平氏家族或與平氏家族關系密切者被沒收的領地,但隨著幕府的權力越來越大,地頭遍及全日本所有土地,與守護一道成為幕府統治的重要支柱。但是,地頭僅擁有土地的監督權和征稅權,并沒有否定天皇朝廷的土地所有權,正是在這種經濟基礎上,“公家政權”得以保留。另外,雖然“武家政權”具有壓倒性的軍事力量,但其統治的合法性仍須借助天皇的精神權威,例如將軍職位的繼承須得到天皇的任命、在形式上京都政權仍然通過任命國司掌握著全日本的行政機關等。正因如此,在此后的幾個世紀中,雙方圍繞實際的統治權時常發生沖突。

(二)北條專權與蒙元軍征日

1199年源賴朝去世,幕府實權落入其妻北條政子及其家族之手。圍繞將軍繼承人選以及守護地頭的任命問題,“御家人”之間爭斗不已,天皇朝廷趁機發動倒幕運動。1121年雙方發生戰事,但幕府軍隊很快攻占京都,打敗了倒幕軍隊,處死多名大臣,廢黜并流放天皇和上皇。在這次被稱為“承久之亂”的內戰之后,幕府在京都設“六波羅府”,由北條家族成員擔任其長官,除監督皇室活動外,還兼有負責西日本行政事務的職能。1224年,北條泰時任幕府執權,針對時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改變獨斷專橫作風,任命11名有政治實力的“御家人”為“評議眾”,凡幕府重大事務均由“評議眾”組成的會議討論通過;其次,在1232年制定了被稱為《貞永式目》的武士法規,其中要求各級武士嚴守職責,向公背私,不得越權妄為;嚴禁“非國司而妨國務,非地頭而貪地利”;另外還采取了許多發展經濟的措施,其中最主要一項是制訂大規模的武藏野開發計劃并付諸實施。

1274年和1281年,蒙元大軍兩次進攻日本,曾在北九州登陸,但均因颶風狂濤,大敗而歸。盡管蒙元軍征服日本的目的沒有達到,但激化了鐮倉幕府原已面臨的社會矛盾,加快了其衰落的進程。此次戰后,幕府沒有土地賞給那些有戰功的“御家人”,破壞了因“奉公”而得到“恩賞”的幕府與“御家人”關系的基礎。重要的是,“御家人”為彌補戰爭給自己造成的經濟損失,恢復自己的經濟實力,加緊侵占公有領地。那些擔任“地頭”的“御家人”還拒絕向領主繳納賦稅,并進一步蠶食莊園土地。領主與“地頭”均加重了對農民的剝奪,導致許多莊園農民被迫鋌而走險,淪為強盜,時稱“惡黨”運動。除此之外,更多的“御家人”因戰爭負擔而窮困沒落,開始將自己擁有的少量土地典當給高利貸者或出賣。幕府為維持其政治軍事體制曾禁止“御家人”出賣或典當土地,卻難以取得實效。后來幕府又在1297年頒布《德政令》,命令商人歸還購買或典當的“御家人”土地,但因引起經濟混亂,不得不很快取消。

1268年任幕府執權的北條時宗廢除了集體評議制度,獨攬大權。不僅中央政權的重要職位均由北條家族擔任,而且時宗借口防備元軍入侵,大幅度增加了北條家族擔任守護的人數。時宗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使“御家人”發生分裂,在其死后一度發生內訌,削弱了幕府的統治基礎。一直等待時機的京都朝廷在后醍醐天皇的組織下秘密倒幕,盡管沒有成功,卻催生了反北條勢力在各地的興起,甚至幕府派出的征討大將足利高氏也轉向反幕。1333年5月,鐮倉陷落,延續一個半世紀的鐮倉幕府滅亡。

(三)對外貿易與鐮倉文化

盡管從平安時代末期到鐮倉時代的日本與中國南宋王朝沒有正式的邦交關系,但官方許可下的民間貿易十分盛行,鐮倉時代中期以后,幕府也派船到中國進行貿易。日本積極與中國進行貿易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隨著商業的發展,日本缺乏銅錢,需要從中國大量進口。銅錢大量外流甚至使南宋一度出現“錢荒”,南宋朝廷不得不下令加以限制。除銅錢以外,陶瓷器、絲綢、書籍、茶葉、砂糖以及來自東南亞的香料、藥品也是日本從南宋進口的物品,日本向南宋出口的主要商品為金、水銀、硫黃、木材、漆器、刀劍等。

即使在元軍出征日本以后,日本與中國的民間貿易仍然十分頻繁,其形式大多是日本船只到元朝指定的港口進行貿易。日本從元朝進口的商品有銅錢、經卷、書籍、佛事用具、茶具及繪畫等,其中銅錢仍然是主要商品,“日本遣商人持金來易銅錢”,元朝政府也一度禁止銅錢外流。

在鐮倉時代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兩國宗教界人士的交往,南宋時期有80多名日本僧侶到中國,20多名宋朝僧侶到日本列島,元代雙方僧侶的往來就更加頻繁,其中日本著名的僧侶有榮西、道元等,中國著名的僧侶有蘭溪道隆、一山一寧等。這些僧侶的交往推動了禪宗在日本的興盛,而且將程朱理學、飲茶風俗等傳到日本。

由于平安時代末期社會動亂,而且武士階層也逐漸興起,日本社會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過去以貴族利益為中心的宗教思想已不適應普通民眾在“末世”中尋求拯救的心愿,因而日本在鐮倉時代形成了六個新的佛教流派。它們分別是法然在1175年創立的凈土宗、親鸞在1224年創立

(一)建武中興與南北朝

的凈土真宗(一向宗)、一遍在1274年創立的時宗、日蓮在1253年創立的日蓮宗(法華宗)、榮西在1191年創立的臨濟宗、道元在1227年創立的曹洞宗。創立臨濟、曹洞兩禪宗的榮西和道元均曾到中國宋朝修學,回國后大力傳播佛教。禪宗宣揚“自力本愿”,即通過主觀意志便可以“成佛”。

鐮倉時代的文學藝術超越宮廷貴族文學的局限性,出現了大量描寫武士階層和民間世俗人情的作品,例如《平家物語》《保元物語》《平治物語》等。特別是講述平清盛一族興衰故事的《平家物語》,著重渲染了“諸行無常、盛者必衰”的觀念;隨筆的代表作有鴨長明的《方丈記》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兩位作者均為僧侶,他們從佛教思想出發,在其作品中深刻反映了自然災害、饑荒、病疫以及社會動亂;和歌的代表作有宮廷貴族的《新古今和歌集》以及第三代將軍源實朝的《金槐和歌集》,前者感傷,后者威武;游記文學有《東關紀行》《海道記》《十六夜日記》等,主要記錄了從京都到鐮倉的東海道沿途的風土人情;歷史書方面的代表作有慈元著的《愚管抄》和幕府編撰的《吾妻鏡》,前者描述了從神武天皇到順德天皇的歷史,后者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了幕府的歷史。在雕刻、繪畫方面,受宋朝影響的寫實作品逐漸增加,如東大寺的佛像、世俗肖像的雕刻、水墨畫等均以宋朝式樣為標準。中國文人詠詩作畫的習俗也由禪僧傳入日本,在茶室或廳堂里懸掛詩軸畫成為上流社會的風俗。在建筑方面,也出現了被稱為“和樣”的日本式寺院和被稱為“武家造”的武士住宅,前者纖細精巧,后者簡潔實用。

二 室町幕府

鐮倉幕府滅亡后,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改元“建武”,實施新政,任命高級貴族任中央各機構的大臣以及地方的國司,并強化天皇的權力。一方面,廢除對天皇行使權力構成威脅的幕府、院政、攝政、關白等機構或職務;另一方面,廢除知行國制度,土地所有權的證書均由后醍醐天皇親手寫成。中央機構設有處理重要政務的記錄所、處理訴訟的雜訴決斷所、統率軍隊的武者所、掌管獎賞的恩賞方等機構。地方機構均設守護、國司,同時設鐮倉將軍、陸奧將軍,由后醍醐天皇的兩個兒子成良親王和義良親王擔任。

后醍醐天皇實施的新政不到三年就失敗了,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權力過于集中,賞賜嚴重不均。重要的政務完全由天皇本人決定,并親自簽發每份土地所有權證書,難以做到客觀公正。其次是討幕各派之間的矛盾。公卿貴族希望恢復公家政治,武士希望恢復武家政治,傳統勢力要求復古,新興勢力要求革新,沒有強大武力做后盾的后醍醐天皇難以平衡各派的利益。另外,在百廢待興之際,朝廷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為此發行大量貨幣,增加稅收,結果引起社會各界特別是農民的不滿。

鐮倉幕府滅亡以后,統帥舊御家人的是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后醍醐天皇將自己名字中的“尊”字賜予足利,稱足利尊氏。對新政不滿的武士大多集中到足利尊氏旗下,為其恢復武家政治奠定了基礎。1335年,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在信濃(今長野縣)起兵,進軍關東并打敗足利直義軍隊后占領了鐮倉。足利尊氏要求率兵東征,同時要求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遭到后醍醐天皇的拒絕。足利擅自率兵進軍關東,打敗北條時行,奪回鐮倉,同時明確表示反對天皇朝廷的新政。后醍醐天皇派遣新田義貞率兵攻打足利尊氏,但在箱根被打敗,足利尊氏乘勝追擊,進入京都。

1336年,足利尊氏被從東北地區進軍京都的北畠顯家打敗,流落北九州地區,但各地武士紛紛投奔足利尊氏。足利率領軍隊返回近畿地區,在湊川打敗天皇忠臣楠木正成,重新占領京都。足利尊氏廢黜后醍醐天皇,另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即位。被廢黜的后醍醐天皇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吉野山組成另外一個朝廷,并聲稱自己是正統天皇,從而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與此同時,足利尊氏決定在京都建立幕府。1338年,足利尊氏從光明天皇那里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

(二)室町幕府

為鞏固新政權,足利尊氏在推翻后醍醐天皇后,首先在1336年底頒布了帶有施政方針和道德規范雙重色彩的《建武式目》。該文書認為,鐮倉幕府倒臺的原因在于“祿多權重,極驕恣欲,積惡不改”,“方今諸國干戈未止”,而當務之急是“政在安民,早休萬人愁”。為此,《建武式目》制定了17條必須遵守的規則,其中包括禁奢侈,行儉約;鎮暴行,止賄賂;戒官員緩怠,選賢者為吏;京中空地歸還原主;受理貧弱之輩的訴訟;興辦專營金融借貸的土倉;委任忠于足利尊氏的有軍功者、有才干者為“守護”等。

其次,完善幕府的各個統治機構。在中央政權方面,足利氏仿效鐮倉幕府設立管理財政的政所,管理軍事、刑事、裁判的侍所,管理文書、莊園事務的問注所,由三個機構首長組成的“評定眾”是將軍的政治咨詢組織。室町幕府不設執權,只設執事,輔助將軍處理具體事務,但沒有實權,一切大小事務均由將軍決定。在地方行政機構方面,一些重要地區設置專門管理機構,由足利氏家族成員或其親屬擔任首長,另外任命將軍的親信擔任各國的“守護”。

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執政后,采取措施成功地削弱了稱霸一方的“守護”的權力,進一步鞏固了幕府的統治基礎。1392年,足利義滿呼吁南北朝統一,得到南朝的積極響應,南朝后龜山天皇回到京都,并將象征天皇權威的三件神器交給北朝的后小松天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對立基本結束。

進入15世紀后,在莊園制逐漸瓦解造成社會以及階級關系大變動的背景下,日本政治局面愈發混亂,其主要表現形式是下層人民的反抗和“守護大名”勢力的崛起。頻繁的戰亂和動蕩的政局,不僅使社會的主要生產者——農民流離失所,而且“公事課役重疊,年貢難以按約繳納”。因此,室町幕府時期農民斗爭的目標主要是減免稱為“年貢”的地租及繁雜的賦稅、勞役。農民以村為單位,或集體請愿,或集體逃亡。

室町幕府統治的基礎并不是鐮倉幕府時期“御家人”那種主從關系很強的家臣,而是各國的“守護”。《建武式目》中明確規定,“委任‘守護’之本意,為治國安民也”。為加強“守護”權力,1346年幕府又規定除鐮倉時期“守護”擁有的三項職責外,增加可以調查處理有關領地范圍或領地繼承以及執行幕府訴訟案件裁決的權力。1352年,幕府又頒布《半濟法》,規定“守護”有權以“兵糧米”的名義向公家領地、莊園和寺院領地征收年貢,后來“守護”又獲得承包其管轄區域內上繳幕府的年貢以及在其管轄區域內征收土地稅、房稅及其他賦稅的權力。“守護”利用這些權力,拖延甚至侵吞應上繳幕府的年貢,插手莊園事務并將其所有者培養成自己的家臣,收編管轄區域內大大小小的武士,進入15世紀后逐漸成為割據一方的大領主。當時,這種“守護”被稱為“守護大名”,其管轄區域被稱為“領國”或“分國”。盡管此時幕府曾試圖像足利義滿那樣削弱“守護”的勢力,但沒有取得實效,幕府內部、幕府與“守護大名”、“守護大名”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1438年幕府的鐮倉府首長足利持氏圖謀將軍職位,秘密策劃引起內戰的“永享之亂”。1441年將軍足利義教因推行抑制強族政策,被播磨國“守護”赤松滿祐殺死。1467年圍繞將軍繼承人問題,幕府內部兩大對立集團互不相讓,終于導致長達10年之久的武裝沖突。全日本多數“守護大名”均卷入這場被稱為“應仁之亂”的武裝沖突之中。盡管沖突未見勝負,但幕府權威一落千丈,淪為只控制京都周邊領地的地區性政權,各“守護大名”卻發展為擁兵自重、雄霸一方的實力者。因此,從發生“應仁之亂”的1467年開始,日本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原來的“守護大名”也變為與幕府對立的“戰國大名”。

(三)對外關系

因鐮倉時代末期與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混亂,日本西南沿海地區許多生活沒有著落的武士和農民組成海上武裝集團,以對馬島、壹岐島、北九州的松浦為根據地侵擾中國和朝鮮半島,掠奪財富,轉賣人口,這些海盜史稱“倭寇”。1368年中國明朝成立,第二年便因邦交和倭寇問題派使節赴日交涉,當時控制九州地區的是后醍醐天皇之子、征西將軍懷良親王。但因正值南北朝對立時期,懷良親王對明朝也不了解,不僅態度較為消極,甚至還殺死使節。盡管1372年明太祖派遣的使節見到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也因南北朝尚未統一,沒有達到建立邦交的目的。

南北朝統一后,經濟上利用對明朝貿易可充實幕府財政,政治上亦可借助明帝國的聲望鞏固將軍地位,因而在1401年,足利義滿派使節赴明朝,約定以明朝屬國的名義進行朝貢貿易。1406年,雙方簽訂協議,規定“十年一貢,人止二百,船止三艘,不得攜軍器,違者以寇論”。當年明成祖派使節赴日本,帶去永樂年號“勘合”一百道,并賜足利義滿“日本國王”金印一枚。約定雙方進行貿易時,須出示各持一半的勘合加以驗證,因而稱為“勘合貿易”。

1408年,義滿去世后,繼任將軍的義持反對向明稱臣,中斷貿易。1248年足利義教任將軍后,迫于財政上的困難,通過琉球國王的斡旋,再次進行勘合貿易。1404~1547年,日本17次派遣貿易船只到明朝。由于在中國的逗留費、搬運費均由明朝承擔,并且可以進行貿易,日本獲利甚大。

除幕府外,有實力的守護和寺院也參加勘合貿易。本來規定每次朝貢貿易只有3艘船只參加,但有時會達到10艘。“應仁之亂”后,幕府實力大為衰退,貿易的主導權轉移到以堺市商人為基礎的細川家族和以博多商人為基礎的大內家族手中。雙方競爭激烈,1523年在中國寧波發生沖突,細川家族的人員被殺,船只被焚,史稱“寧波之亂”,“勘合貿易”終止。從中日貿易的商品看,日本向明朝出口銅、硫黃、刀劍等,從明朝進口生絲、銅錢、瓷器、書籍、字畫等,其結果不僅對室町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且銅錢的大量進口,進一步推動了日本國內的貨幣流通。

在朝鮮半島,1392年打擊倭寇卓有聲望的武將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李氏王朝,同時派遣使節到日本,要求禁止倭寇,恢復邦交。1404年,兩國恢復終止了600多年的邦交,同時開展貿易。1419年,朝鮮為徹底消滅倭寇,曾派大軍襲擊對馬島,稱為“應永外寇”的此次軍事行動使日朝貿易一時中斷,但很快又恢復。

朝鮮開設富山浦(今釜山)、乃而浦(今齊浦)、鹽浦(今蔚山)3個港口允許日本商人從事兩國間貿易,史稱“三浦貿易”。朝鮮在三浦和首都設倭館,接待日本使節及其商人。15世紀末住在三浦的日本商人達到3000余人,1510年曾因貿易糾紛發生暴動,史稱“三浦之亂”,其后日朝貿易逐漸衰落。

日本除向朝鮮出口銅、硫黃外,還有東南亞地區出產的胡椒、藥材、香木等商品。日本從朝鮮半島進口紡織品,其中多為棉制品,棉制品對日本人的生產及生活方式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三 戰國時代

(一)戰國大名

戰國大名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并在戰爭中獲勝,均在其管轄領域內實施了諸多改革政策。在土地制度方面,將領內土地的一部分作為戰國大名的直屬領地,派官員加以管理,另一部分則以封地的名義授予自己的家臣。獲得封地的家臣必須絕對服從自己的主君,負擔軍役或其他義務。另外,戰國大名削弱或剝奪了原有小領主的經濟及軍事勢力,雖然原領地仍被保留下來,但已在形式上變成戰國大名恩賞給他們的封地,從而戰國大名將其納入自己的家臣行列,這些小領主同樣須對主君保持忠誠,承擔相應的軍役或其他義務。這樣一來,戰國大名就成為其管轄領域內的最高土地所有者。

獲得封地的家臣與領地變為封地的家臣在身份上有所不同,前者是戰國大名的親信,屬上層家臣,在戰國大名側近擔任較為重要的行政職務;后者是地方上的下層家臣,較少參與政權。家臣一般集中居住在戰國大名所在城鎮,形成城下町。為有效控制這些家臣,多數戰國大名制定了家法,詳細規定君主與家臣之間的關系以及家臣必須遵守的規則。這些家法除強烈的忠君色彩外,其主要內容還包括禁止領有土地的買賣和轉移、實行長子繼承制、婚姻和財產的繼承須得到主君許可、家臣之間不得相爭、對違法者根據情節實施不同懲罰等。

戰國大名為增加自己的經濟實力,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他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積極謀求農業人口的增加,對那些逃亡后又返回鄉里的農民“可免除以往的一切債務”,并限制農民自由遷移;盡量不在農忙季節進行較大規模戰爭,從“應仁之亂”到17世紀初德川幕府成立,數百次大會戰多是在農閑時期進行的;整頓包括地租在內的賦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在整個戰國時期,日本土地面積增加了73%。在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家臣居住地區城下町的增加,推動了手工業及商業的發展,戰國時期出現了商品經濟的急速發展。

除城下町外,在寺院的門前和大的寺院內也出現了自由市場“門前町”“寺內町”,并具有免稅的特權,甚至出現了堺、博多、平野等自治城市。例如堺的市政運營掌握在36人組成的“會合眾”手里,博多的市政運營掌握在12人組成的“年行司”手里。在其他一些較大的城鎮中,被稱為“町眾”的富裕工商業者組成自治性團體,制定有關規則,組織祭祀等集體活動。

隨著京都朝廷和幕府的衰敗,服務公武兩個政權的知識分子流落到地方,戰國大名對他們的到來持歡迎態度,并為他們提供講授儒學、詩歌的條件,由此不同地區都出現了儒學流派。另外,地方的武士或富裕的工商業者也希望自己的子弟接受必要的教育,因而開辦學校,聘請教師。武士子弟多在寺院中接受教育,其內容有武家法典、儒學、佛教等,工商業者的子弟除學習儒學外,更多地要掌握讀、寫、計算等技能。各種學校的出現,提高了地方上的文化水平。

(二)織豐統一日本

當戰國大名為爭奪地盤混戰時,西方人來到了日本。1543年,葡萄牙人乘坐中國走私船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種子島,同時帶來了火繩槍,島主購買了兩支火繩槍并加以仿造。火槍隨即傳到日本各地,人們大量生產火槍對作戰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各大名均設立步兵火槍隊,而且城堡的建筑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城堡被從山上遷移到平地,其規模也大增,并帶有高墻、深壕、射擊孔等。

與此同時,強有力的戰國大名開始積極謀求全日本的統一,其中以地處中部戰略要地的尾張、遠江的大名最為積極。尾張國(今愛知縣)面積不大,但因最早種植棉花以及地處近畿與關東之間的交通要道,農業經濟與貨幣經濟較為發達。織田信長的父親為尾張國守護代的家臣,1555年,織田信長滅掉守護代,成為尾張國的統治者。

距尾張國不遠的遠江國(今靜岡縣)的大名今川義元勢力比較雄厚。今川首先迫使近鄰三河國(今愛知縣)的領主德川家康臣服自己,然后與關東地區的武田信玄、北條氏康結成同盟。在1560年他以“上洛”(進京覲見將軍)為名率25000人的軍隊進入尾張國,但因初戰告捷而輕敵,在夜宿桶狹間時被織田率領的3000人的軍隊擊敗,今川也被殺。織田將今川的領地讓給德川家康,并與其結成同盟(清洲盟約),雙方約定織田向西發展,德川向東發展。

1567年,織田借口美濃國齋藤家族內亂進軍其地,并將美濃國首府稻葉山城改為岐阜,作為自己的大本營。1568年,織田奉天皇和足利義昭之命率兵進入京都,廢黜幕府十四代將軍足利義榮,扶植義昭為十五代將軍,挾天皇和將軍號令天下。1569年,織田迫使實施自治半個多世紀的堺市服從其控制,從而掌握了富裕的近畿地區的城市與農村。1570年,織田打敗近江國淺井長政和越前國朝倉義景的聯合軍隊,并在第二年攻占寺院武裝的重鎮延歷寺,焚燒該寺。幕府將軍足利義昭不滿足自己的傀儡地位,聯合部分戰國大名反抗織田。1573年織田打敗其聯軍,同時將足利義昭驅逐出京都,室町幕府正式滅亡。

1574年,織田鎮壓越前國、加賀國(今石川縣)等地的“一向宗”農民起義,屠殺數萬民眾。1575年,織田與德川家康聯手在三河國長篠城與武田勝賴進行決戰,以火槍與柵欄相結合的戰術打敗武田的強大騎兵,排除了關東地區的勁敵。1576年織田在琵琶湖畔筑安土城,作為控制近畿地區的根據地。1580年織田征服地處大阪的一向宗大本營本愿寺,日本半數地區統一在織田名下。1582年,織田在甲斐(今山梨縣)的天目山徹底打敗武田勝賴,全日本統一過半。同年,織田派遣部下大將羽柴(豐臣)秀吉進攻備中國(今岡山縣)的高松城,但陷入重圍。織田率軍前往救援,途中停留京都本能寺時,家臣明智光秀叛變,織田經過激戰后被迫自焚而死。

“本能寺之變”后,秀吉與作戰對手毛利氏講和,然后率軍回京都,打敗明智光秀,迫使其自殺,并以織田的后繼者自居。1583年,秀吉在近江打敗柴田勝家,并迫使與其聯合的織田之子信孝自殺。同年,秀吉修建壯觀的大阪城,作為自己統一全日本的根據地。

1584年,秀吉與織田之子信雄、德川家康的聯軍在尾張進行激戰,未分勝負,雙方講和。1585年,秀吉進軍四國,迫使長宗我部氏投降,天皇授秀吉“關白”職務。1586年,天皇任命秀吉為太政大臣,并賜姓“豐臣”,遂稱之為豐臣秀吉。1587年,秀吉南征九州,島津義久投降。1590年,秀吉率軍出征關東地區,包圍小田原城,迫使北條氏政自殺,并使東北的伊達政宗臣服,同時平息奧羽地區的叛亂,至此統一大業終于完成。

(三)豐臣政權及其侵略朝鮮

豐臣秀吉大權獨握,因而中央政府組織并不完備。最初設“五奉行”,由前田玄以、淺野長政、增田長盛、石田三成、長束正家五位親信分別掌管行政、司法、財政等事務。五奉行平時各司其職,如有重大事務則“五人合議,妥善裁決”。后來又任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宇喜多秀家、上杉景勝這六位實力最強的大名為“大老”,小早川隆景死后稱為“五大老”,共同商定重大事務。

為鞏固對全日本的統治,豐臣秀吉政權采取了諸多嚴厲的措施。第一,在1588年頒布《刀狩令》,以鑄造京都方廣寺需要鐵釘為借口,收繳農民手中的武器。其真正目的是防止“貯藏武器,必使年貢雜賦滯納,企謀暴動”,因而必須沒收“諸國百姓所持刀、腰刀、弓、槍支等武器”。第二,實施“太閣檢地”,即通過丈量全日本的土地面積,確定土地耕種者以及年貢(即賦稅)的承擔者。在1591年全日本檢地完成后,命令各個大名提交賬冊和地圖,以總收獲量即“石高”核定其提供軍役的準確數量。第三,頒布《身份統制令》,規定武士、町人、百姓各守其業,實施兵農分離、農商分離政策,禁止農民流動,武士脫離農業。要求武士居住在主君所在的城下町,并隨主君移動。第四,統一度量衡,推動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如廢除行業壟斷制度、減輕商人的賦稅負擔、撤銷關卡、修建道路等。

豐臣秀吉在征服西南地區各戰國大名時,感到天主教在該地區的傳播是一種威脅,因而對大名信仰天主教采取了許可制,甚至頒布了《驅逐傳教士令》,但為推進對外貿易,并沒有采取嚴厲的禁教措施。豐臣秀吉只是在掃除倭寇等海盜的同時,因葡萄牙人的挑撥,鎮壓了西班牙的傳教士和信徒。

與此同時,豐臣秀吉為繼續提高自己的聲望,也為滿足領主對土地的需求、商人進行海外貿易的需要和武士們的好戰心理,以及轉移喪失土地者的不滿情緒,積極發動對外戰爭,試圖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東亞新秩序。1587年豐臣秀吉派使節到朝鮮,要求其臣服,并作為進攻明朝的向導。在朝鮮明確拒絕其要求后,豐臣秀吉在北九州設立大本營,并在1592年派遣15萬大軍入侵朝鮮半島。

因長期的內戰以及火槍的利用,由武士組成的日本軍隊戰斗力較強,戰爭初期日軍進展順利,很快攻占漢城和平壤,其先頭部隊甚至沿朝鮮半島東岸到達最北面的圖們江畔會寧,豐臣開始計劃遷都北京,但其后日軍遭到朝鮮軍民的頑強抵抗和明朝援軍的打擊。首先是朝鮮水軍,在李舜臣指揮下,利用龜甲船靈活作戰,連連擊敗日本水軍,完全掌握了制海權。接著,明朝援軍入朝作戰,一番激戰后占領平壤,在朝鮮的日軍被迫求和。明朝皇帝按照慣例封豐臣為日本國王,允許朝貢,結果引起豐臣極大不滿。1597年1月,豐臣再次派遣14萬大軍、數百艘艦船入侵朝鮮。

盡管日軍在海上初戰告捷,但朝鮮重新起用李舜臣后,日本水軍大敗,陸上之戰日軍也因明朝軍隊與朝鮮軍隊聯合進攻而節節敗退,龜縮在朝鮮半島南端一隅。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五大老”決定結束侵朝戰爭,同年底,日軍撤回國內。

四 德川幕府

(一)幕藩體制

豐臣秀吉死后,其近臣分裂成兩大集團,其中以關東為基地的德川家康勢力最大,并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打敗反對他的勢力,1603年德川家康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隨即宣布成立德川幕府。因其幕府設在江戶,所以也被稱為江戶幕府。1615年德川家康親率大軍攻入大阪城,徹底消滅了豐臣秀吉勢力,從而確立了德川家族在日本全國的統治地位。

在政權建設方面,德川幕府采用的是“幕藩體制”,即中央政權是幕府,地方分為200多個半獨立的藩。幕府組織分為統治全日本的中央機構和負責幕府直轄領地的地方機構。中央機構在將軍之下設大老、老中、若年寄三個職務,其中大老是非常設最高官職,老中是負責日常行政的最高常設官員,若年寄輔助老中管理旗本、御家人等。同時,設置監察大名的大目付,監察一般武士的目付,管理寺院的寺社奉行、大番頭、小姓組番頭、書院番頭等軍隊首領以及管理幕府直轄領地的勘定奉行等官職。地方機構設京都司代、城代、町奉行、奉行等職,其中京都司代負責與皇室、公卿貴族的交涉并對其進行監督,城代是管理重要城市的官員,町奉行是管理特殊城市的官員,奉行是管理指定城市的官員。

幕府之所以能夠號令天下,其背景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幕府擁有收獲量400萬石的直轄領地,另外還有300萬石的家臣封地,共700萬石,約占全日本3000萬石總收獲量的1/4。任何一個大名也難以與其對抗,例如最大的加賀藩前田氏領地也僅有102萬石。同時,幕府壟斷金銀礦山開采和貨幣鑄造,并控制江戶、京都、大阪、長崎、堺等大城市的工商稅金以及對外貿易。

幕府將直轄領地及家臣封地以外的土地封給200多個藩主(大名),按照與幕府的親疏關系將這些大名分為三類,即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和外樣大名。親藩大名與德川家族具有血緣關系,能夠繼承將軍職務。譜代大名是“關原之戰”之前臣服德川家族的大名,外樣大名則是在其后臣服德川家族的大名。親藩大名和譜代大名大多配置在重要地區,前者被給予較高的名譽,但沒有實權,后者領地雖然較少,但可以擔任重要幕府職務。外樣大名雖然領地較大,但不僅被置于偏遠地區,周邊還有譜代大名對其進行監視,而且也不能參與幕政。為有效控制各藩大名,幕府在1615年頒布《一國一城令》,即規定一個藩只能修建一座城堡,供大名居住和處理政務。1635年幕府頒布《武家諸法度》,其中規定大名負有“參覲交代”的義務,即在江戶及領地間輪流居住一年。

德川幕府將整個社會劃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即武士,是統治階級,連其家屬約占總人口的1/10。農是農民,他們被禁錮在土地上,繳納沉重的苛捐雜稅。工是手工業者,商是商人,他們均居住在城下町中,因而被稱為町人。

1612年,幕府頒布禁教法令,禁止直轄領地上的傳教活動。1613年,禁教法令在全日本實施,同時強迫天主教徒改變其信仰,其后幕府和各藩陸續對傳教士、信徒采取處刑或流放的打擊措施。在禁教的同時,幕府逐漸采取禁止私自對外貿易的“鎖國政策”。1624年,禁止西班牙商船到日本;1633年規定,除必須具有“朱印狀”外,還必須具有幕府頒發的“老中奉書”方可進行海外貿易;1635年,全面禁止日本人去海外,已在海外的日本人也不準回國;1639年,禁止葡萄牙的商船到日本;1641年,將平戶的荷蘭商館遷移到長崎的人工小島——出島上,并禁止其與日本人自由交往,從而形成“鎖國體制”。

(二)社會發展與改革

在整個17世紀,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其具體表現為農業進步、手工業興盛、全國交通發達、城市增加、商業興旺與豪商的出現等。首先是耕地面積的迅速增加,這主要得益于幕府鼓勵開發新田。德川幕府初年,全日本的耕地面積為163萬町步,到18世紀初增加到297萬町步,增長了82%。其次是農業工具的進步,灌溉用水車、多種肥料的運用、備中鍬及千齒機等先進農具的出現均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另外,經濟作物得到普遍種植,各藩大名甚至幕府為獲得更多的貨幣收入,允許農民在一定范圍內種植經濟作物。因此,桑、茶、棉花、麻、油菜、染料等被推廣到各地,同時日本也出現了有名的特定農作物生產地區。

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催生了農村家庭手工業以及城鎮手工業,在批發商控制下的家庭手工業基礎上,甚至出現了手工工場。商品性農業及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城市人口的急劇增加和交通的發展,另外,德川幕府實行的參覲交代制和武士居住在城市中的規定也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物資的頻繁流通。在江戶、大阪、京都等大城市,集中了許多大的批發商人和金融商人,并出現了鴻池、三井和住友等著名的商業家族。

進入18世紀以后,幕府財政危機嚴重,第八代將軍吉宗立志改革,其主要改革措施有頒布節儉令、要求各藩大名按照百分之一的比例貢獻米給幕府、每年根據收成決定收取地租的方式、鼓勵種植經濟作物、通過組織流通業的行會來控制米價、命令債權人將抵押過期的土地還給農民等。

1787年,15歲的家齊任11代將軍,正值連年天災、農業歉收、米價暴漲的“天明饑饉”,江戶發生了長達6天的市民搗毀米店運動,并迅速波及日本35個城市。幕府老中松平定信決心進行改革,因改革主要是在寬政年間進行的,所以被稱為“寬政改革”。首先他頒布嚴厲的《節儉令》及《棄捐令》,要求節約、免除武士的債務、增加農村人口以及耕地面積、推動開墾荒地和修建水利工程、給予商人專賣權等。

從天保元年即1830年開始,農業連年歉收。1832~1833年,全國的農產品收獲量減少一半,餓死者無數,社會動亂不穩,農民起義與市民的搗毀運動接連不斷。在大阪地區,富商們趁機囤積居奇,市政官員不僅不救濟百姓,反而勾結奸商哄抬物價。信奉陽明學的大鹽平八郎在1837年初率其門徒發動武裝暴動,橫掃五分之一的市區,搗毀富豪住宅及米店等房屋萬余間。盡管在幕府大軍的鎮壓下很快失敗,但大鹽平八郎作為武士在被稱為“天下廚房”的大阪發動暴動,同時提出改革幕藩體制的要求,對幕府產生了較大的沖擊。

1841年8月,水野邦忠擔任幕府首席老中,進行“天保改革”。其內容為精簡幕府機構人員,推行節儉政策,嚴禁買賣高價物品;抑制商業和手工業,促進商品自由流通,以期實現物價的下降;禁止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并將短期流入城市的農民送還鄉里;削弱各藩的經濟實力,將江戶、大阪周圍的大名及旗本所屬土地交換為幕府直轄領地;訓練洋式軍隊,制造大炮,防止外敵入侵。

(三)德川時代思想文化

在德川時代前期的學術思想界,儒學占統治地位,尤其是朱子學作為“官學”達到鼎盛階段。由于朱子學提倡維護封建等級秩序的“大義名分論”,深受統治階級的歡迎。例如奠定德川時代朱子學地位的林羅山認為,“世界萬物均有上下名分,人間社會也是如此,君臣父子尊卑貴賤各有其位,不得混淆”,積極肯定身份制社會。三代將軍家光設立學塾,教育幕府士族子弟,林家世襲儒官。到五代將軍綱吉時,建幕府最高學府昌平黌,并任命林家三代孫風岡為大學頭,使林家的私塾成為官學,使朱子學在元祿、天保年間達到全盛。

除朱子學外,同為儒學的還有陽明學和古學。被稱為“近江圣人”的中江藤樹及其學生熊澤蕃山最初研習朱子學,但逐漸對朱子學產生懷疑,于是將明朝的王陽明學說介紹到日本。他們借用王陽明“知行合一”的觀點,批判朱子學的“知先于行”思想,同時批判現實,主張個人的、省悟的儒學。

古學派的多數學者原來也是朱子學的信徒,后來懷疑朱子學與孔子、孟子的原意多有不同,而改提倡古學,呼吁從孔孟的原著中探索儒學的真意,同時他們也反對陽明學。例如山鹿素行在其《圣教要錄》中認為朱子學以及陽明學均不是真正的孔孟精神,只有直接研究孔孟經典,才能恢復先秦儒學的本來面目,山鹿因此受到幕府流放的處分。另外在《中朝事實》中,山鹿素行認為比起明清的“中華”,日本是“中朝”。另一位古學派的創始人伊藤仁齋在京都開設私塾,依據《論語》《孟子》等儒學經典,講述經驗性知識的重要性。古學派成員還有荻生徂徠、太宰春臺等人。荻生主張政治和道德分開,以科學態度治學,反對朱子學的空談理性,堅持學習歷史或“事實”。

早在元祿時代就出現了實證性研究《萬葉集》的學者,例如戶田茂睡、契沖等。到18世紀后半期,對日本古典的研究擴展到《古事記》《日本書紀》等歷史書籍,逐漸形成了從中尋找日本固有文化及其精神的國學。從師于契沖的荷田春滿提倡建立國學學校,其學生賀茂真淵撰寫《國意考》《萬葉考》等書,探討未受儒學、佛教影響的日本古代思想。國學的集大成者是本居宣長,擁有門徒近500人。本居不僅提出《源氏物語》的中心思想是“物哀”,而且通過對《古事記》的詳細研究闡明日本固有文化,主張排除外來思想,回歸古代精神,同時明確規定國學“乃皇朝之學問也”。

蘭學本來稱西學或洋學,因德川幕府初期實行鎖國政策,歐洲科學技術及其知識只能通過長崎的荷蘭人傳入日本,因而稱為“蘭學”。1720年,將軍吉宗提倡實學,宣布不再禁止與天主教無關的西書。1740年幕府命令青木昆陽、野呂元丈等人學習荷蘭語,推動了蘭學的發展。1774年,杉田玄白等人翻譯《解體新書》,介紹西方的解剖學,是日本第一部大型西洋醫學譯著。蘭學后來從醫學、軍事發展到各種學科,在日本全國形成了學習西方知識的知識分子集團。到19世紀中期,翻譯西方書籍500多部,較為著名的蘭學者有杉田玄白、大槻玄澤、高野長英、緒方洪庵等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于都县| 三门峡市| 孝感市| 揭西县| 巴塘县| 重庆市| 得荣县| 昌图县| 响水县| 日土县| 静安区| 东安县| 大洼县| 枣阳市| 岫岩| 四子王旗| 西畴县| 禹城市| 化德县| 开平市| 荆门市| 海原县| 齐河县| 乌兰察布市| 和政县| 理塘县| 定陶县| 双牌县| 广饶县| 乌鲁木齐县| 浑源县| 鸡西市| 大渡口区| 民乐县| 健康| 综艺| 客服| 右玉县| 东阳市| 永吉县| 霍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