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近代簡史

一 曼谷王朝初期(1782~1851)

1782年,吞武里王朝被推翻后,鄭信王手下的部將昭披耶卻克里被加冕為王,為拉瑪一世(1782~1809年在位)。拉瑪取自泰國民間傳說中的一位英雄。拉瑪一世是當今曼谷王朝的奠基者,原名通鑾,是鄭信的同窗好友,阿瑜陀耶王朝后期曾任叻丕府的軍政長官。阿瑜陀耶王朝滅亡后,他于1768年投奔了鄭信,成為其手下的一員大將,在驅逐緬甸侵略軍和國內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吞武里王朝后期,他被晉封為昭披耶卻克里,執掌吞武里王朝的軍政大權。1782年,吞武里發生叛亂,鄭信被廢,他從柬埔寨前線回京,自立為王,開創了曼谷王朝,亦稱卻克里王朝。拉瑪一世是當今泰國國王拉瑪九世的祖先。

拉瑪一世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把皇宮從吞武里遷到曼谷,曼谷成了泰國史上的第四個國都。他將劫后余生的工匠師傅全都找來,仿照阿瑜陀耶城的宮殿模式建造新皇宮,建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皇宮和玉佛寺。為了模仿阿瑜陀耶故都的形式,他還招募許多柬埔寨人修建了長達3246米、寬20米、深2.5米的環繞新皇宮的護城河。

拉瑪一世即位后,極力恢復和發展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他首先樹立國王的權威,國王不僅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國家的化身。國家的一切法律、命令要由國王頒布,全國的行政事務都要以國王的名義進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拉瑪一世恢復和健全了封建等級制度,王室成員獲得最高的爵位,在行政上他們的官階也最高。通過對王室成員的加封,國王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外,拉瑪一世采取宣威四鄰的政策。他多次率眾擊退緬甸的入侵,鞏固了從南到北的邊界,還使老撾、柬埔寨和南部馬來半島重新藩屬暹羅,恢復了阿瑜陀耶盛世時的勢力范圍,使暹羅成為中南半島的大國。

在政治上,曼谷王朝初期基本上沿襲了阿瑜陀耶王朝的中央行政組織形式,但有所發展。王朝設立了6個部,即軍務部、內務部、財政部、官務部、政務部、農務部。除這6個主要的部外,王朝還設有宗教廳、皇家馴象廳、宮廷安全廳和皇庫。中央6個部的部長均由親王擔任。

在社會經濟上,曼谷王朝建立以后,國家獲得統一和安定,因而生產得到逐步的恢復和發展。曼谷王朝農業生產的基礎仍然是個體小農經濟,但在19世紀初,新的農業耕作區得到開拓,大田作物的種植已經出現。19世紀中葉湄公河三角洲各支流之間被鑿通后,三角洲上肥沃的新平原被開發出來,暹羅的水稻種植面積大大增加。此外,暹羅還種植國際市場需求的經濟作物,如南部曼谷和北柳種植的甘蔗、尖竹汶種植的黑胡椒、北部和南部種植的煙草和棉花都是為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而種植的作物。

農業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部分傳統的家庭小手工業逐步讓位給手工業作坊。尤其在中部地區,制糖、榨油、釀酒等作坊的建立如雨后春筍,僅在甘蔗種植區的北柳,就有20家制糖作坊,每一家作坊約有200~300名工人。其他如紡織、制鹽、金屬冶煉等工業也興旺起來。航海、造船及與此有關的木材加工工業,也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而不斷發展。曼谷王朝初期,王室仍然采取外貿壟斷的政策。國王委托主管皇庫的官吏負責對外貿易,由財政部管轄。

在文化上,曼谷王朝初期專門設立了國家宗教事務廳,把佛教組織及其活動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內。拉瑪一世登基后不久,接連頒布了7個有關暹羅佛教的法令,對佛教圣職級別進行調整,以提高佛教僧侶的道德水平,恢復僧侶的權勢和威信。1788年,在曼谷召開了由全國著名佛教僧侶參加的大會。曼谷王朝初期耗費了許多錢財,大興土木,修建佛寺。拉瑪一世時代修建的佛寺如明珠皇寺、大佛骨寺、圓滿寺、祇園寺、鐘寺等,至今仍保存完好。

拉瑪一世的繼位者為拉瑪二世(1809~1824年在位)。拉瑪二世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并允許葡萄牙在曼谷設立第一個西方國家的大使館。清朝道光及嘉慶年間他曾兩次遣使赴北京。拉瑪二世也是杰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他創作的《預言長詩》、《赴六坤抗擊緬軍詩》和《進攻緬城詩》等作品,記述了他的戎馬生涯。他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提供的素材創作的《卡威》、《猜耶策》等作品,也獲得很大成功。根據他的劇本改編的舞劇經常在宮廷中上演,使舞劇從此開始風行。現在流傳的《伊瑙》劇本,據說也是經拉瑪二世修訂過的。

拉瑪三世(1824~1851年在位)繼續推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他不僅與中國保持良好的外貿關系,還鼓勵美國的傳教士把西藥和印刷術引進泰國。印刷技術經過改良后使泰國擁有了泰文的印刷,天花疫苗也是當時從美國引進的。拉瑪三世也十分重視文學發展和文學創作。1836年,他下令將重要的文學作品鐫刻在臥佛寺的墻上,還將佛教經典、星相卜文和傳統醫學鐫刻在另一面墻上,由此保留了大量的文化精華。

由于國內外商業貿易的發展,不少原來的鄉間集市發展成初具規模的城市。拉瑪三世時期,城市開始擴張,曼谷周圍形成許多人口為4000~6000人的市鎮。

佛教的傳播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在20世紀拉瑪五世改革以前,泰國的文化教育同佛寺密切相關。人們將子弟送入寺院當僧人或短時期出家,他們在廟里學習文化和佛教知識,這便是寺院教育的起源。寺院教育主要是傳授佛教教義,實行佛教的道德教化,教授佛教禮儀和巴利文等。王室子弟也必須接受寺院教育。與寺院教育并存的還有貴族家庭的私人教育,該教育主要教授泰文和算術。

曼谷王朝初期的對外政策仍然將鄰國緬甸作為主要的對手,緬甸和泰國也多次在戰場上交鋒。拉瑪一世將對付緬甸入侵作為其對外政策的重中之重。1785年、1786年、1787年緬甸3次入侵暹羅,但都遭到失敗。拉瑪一世在位時,除了多次擊退緬甸入侵,鞏固了從南至北的邊界外,還使原藩屬國老撾、柬埔寨和南部馬來半島重新歸順暹羅。至此,暹羅完全恢復了阿瑜陀耶王朝極盛時期的版圖,成為中南半島的大國之一。拉瑪一世的功績,論其創業,當然比不上素可泰王朝時的蘭甘亨國王;就其武功,也遠不如阿瑜陀耶王朝的納黎萱大帝;但他在曼谷王朝初期,恢復封建的中央集權,穩定國內政治秩序,同時宣威四鄰,使暹羅重新成為強大國家,功績彪炳。

曼谷王朝初期,泰國在與西歐國家的交往中仍然采取傳統的封閉政策。自1688年驅逐西方殖民者的運動后,暹羅一直謹慎地執行著歧視西方、嚴格限制與西方貿易、防止西方商人涌入的政策。在100多年的時間里,西方傳教士、商人和冒險家被拒之門外。曼谷王朝建立后,特別在拉瑪一世治國的27年中,暹羅與西方的交往幾乎斷絕。

到拉瑪二世時,暹羅才重新開始了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葡萄牙、美國和荷蘭都多次與暹羅交涉,希望在暹羅或設立領事館,或開展貿易,但都遭到暹羅的冷遇。盡管葡萄牙最終得到了一塊土地開辦領事館,但貿易額始終微不足道。真正敲開暹羅大門的是英國。1684年,英國被迫封閉了在暹羅的商館,此后130多年與暹羅沒有正式的商業往來。1819年,英國在新加坡建立殖民地以后,才于1821年與暹羅開始正式接觸。隨后,英國試圖說服暹羅同英國締結通商條約,取消國王收購國內商品的壟斷權。起初,英國人的努力似乎并沒有奏效。暹羅對西方列強仍持懷疑、防備的心理。當時,曼谷王朝規定:若未獲準,西歐人不能在暹羅旅行、購買土地;不允許西歐的私人船只在暹羅登記;等等。同時,暹羅還特別對西方商品制定了征稅的規定,對西歐貨物征收商品價格8%的進口稅,另外還征收船只停泊費。暹羅國王對貨物的優先購買權和王室對貿易的壟斷權,是西歐與暹羅貿易的一大障礙。

1824年英緬戰爭爆發后,對歐洲商人的嚴格限制才有所改變。暹羅一直把緬甸視為僅次于中國的大帝國。英國向緬甸宣戰對暹羅上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當英國人再次希望改善關系時,受到了暹羅的禮遇。雙方很快訂立了《伯尼條約》。條約有以下規定:兩國相互和平友好,互不干擾國界和領土;明確治外法權;明確拒絕租借土地或建立商館,除非得到允許;明確拒絕販賣鴉片;等等。但在商業協定中,暹羅允許英國商人有較多的自由,對征稅有明確規定。《伯尼條約》打破了暹羅100多年來閉關自守、不與歐洲國家往來的局面。1841年鴉片戰爭后,中英簽訂的《南京條約》引起了暹羅的警惕。1843年,暹羅政府收回英國在暹羅收購食糖的權益,還禁止私人對其他物產如木材等進行貿易。西方人對暹羅的后退大為不滿,他們決心打開暹羅的市場。

同時,傳教士也紛至沓來。1828年,法國、美國等國的傳教士相繼在暹羅開設了基督教堂和教會學校。國王拉瑪三世對基督教傳教士的活動感到不安,擔心傳教士的活動會影響泰國的文化和安全,遂下令取締教堂和修道院。但是由于多種原因,這項命令最終沒有完全落實。西方列強在進行經濟滲透的同時也在進行著文化滲透。

曼谷王朝初期恢復并改革了阿瑜陀耶王朝的典章制度,采取了各項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秩序,使泰國出現了較長時期的穩定局面。

二 曼谷王朝改革時期(1851~1910)

泰國的近代歷史是一部與西方列強和周邊國家周旋的外交史。19世紀后半葉,經過產業革命的洗禮,西方列強迅速壯大起來。西方殖民者競相在東南亞進行殖民滲透,按實力劃分勢力范圍,尋找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在咄咄逼人的列強槍炮下,東南亞諸國紛紛落入殖民者的手中,英國征服了緬甸,法國進入了柬埔寨和老撾。暹羅這個東南亞大國此時也成為令殖民主義者垂涎三尺的獵物。西方人攜洋槍洋炮登陸泰國,企圖為本國的產品打開泰國的市場。1821~1826年,英國4次派人商議降低關稅、廢除泰國王室對貿易的壟斷等事宜,均未果。此后,泰、英雙方的貿易額有所增加,但是泰王室仍然對貿易保持壟斷。

直至拉瑪三世當政時,他仍然極力保持暹羅傳統的社會經濟,以及因襲傳統的政制。直到拉瑪四世時(1851~1868年在位),暹羅才開始實行全面的社會改革。拉瑪四世蒙固王繼位前曾做過27年的和尚,是卻克里王朝的英明國王之一,也是泰國歷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國君。他精佛學,重科學,知識淵博,通曉多種語言。他鉆研了許多學科,如西方歷史、地理、數學、現代科學。在位期間,他還重新制定了宮廷禮儀,按照前朝的模式興建了許多寺廟和宮殿。國王下令將以前的法律和歷代國王的敕令匯編成《三印法典》,這對鞏固泰國的政治制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早期的曼谷王朝上下都認為西方將會給泰國社會帶來威脅,因而拒絕與西方進行交流。19世紀中葉,歐洲和亞洲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亞洲,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用武力逐步控制了阿富汗,兼并了緬甸,征服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領土。為了維護和鞏固英國壟斷資本在東方的既得權益,鞏固其在暹羅原先的地位,并取得暹羅不干涉英國在馬來亞和緬甸的殖民政策的保證,英國政府急欲與暹羅簽訂條約。面對這新的國際形勢,拉瑪四世蒙固王面臨是否改變閉關鎖國政策的抉擇。

蒙固王自幼與西方人有所接觸,學習過英語和地理、物理、化學、數學等自然科學,對天文學特別感興趣。他閱讀了大量的西方報刊和書籍,對西方有一定的了解和好感,即位后采取了親西方的政策。為了抵抗西方國家的侵入,他與鄰國化干戈為玉帛,又與西方多國建立外交關系,先后與英國、美國、法國、丹麥、荷蘭、葡萄牙、比利時等國簽訂了商業或友好條約。他本人雖然是一個佛教徒,但他提倡宗教自由,允許西方人在曼谷建立教堂,也允許穆斯林在曼谷建立清真寺。拉瑪四世在位時間不長,但其開明的政治和改革的態度為其子——拉瑪五世做出了榜樣。

1855年3月,暹羅與英國簽訂了《鮑林條約》。暹羅在這個條約中做出了重大的讓步。《鮑林條約》基本以1826年簽訂的《伯尼條約》為基礎,通過此條約英國人幾乎達到了所有的目的。該條約的內容有三:一是取消泰國王室(政府)對進出口貿易的一切限制;二是泰國對一切進出口商品只能征收規定的低稅率;三是泰國單方面給予英國領事裁判權。這是一個不平等的條約,蒙固王對英國做出了種種讓步,企圖以此獲取西方國家的好感。但實際上,這個條約使國家的主權大大喪失,對暹羅以后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鮑林條約》的簽訂,開了暹羅史上允許外國人在本國土地上自由經商的先例,也徹底打開了暹羅的大門。自此以后,歐洲列強均先后以《鮑林條約》為藍本與暹羅訂立了各種不平等條約。1855~1899年,暹羅先后與英、法、丹(麥)、荷、德、瑞(士)、挪(威)、比(利時)、意、俄和日等15個國家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

《鮑林條約》簽訂以后,貪婪的殖民主義者并不滿足于到手的利益,他們還想獲得更大的活動空間。英國和法國殖民者雙方在湄公河及其周邊地區發生沖突變得不可避免。英國和法國同時向湄公河推進,張牙舞爪的炮艦劃破了湄公河寧靜的水面。法國首先提出以湄公河為英法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但是遭到英國的強烈反對。英國不愿意讓湄公河上游地區落入法國人之手,而愿意讓暹羅人來管理這塊地區。覬覦已久的法國人豈容英國人來指手畫腳,他們不顧英國反對,直接向暹羅施加壓力。在法國人的逼迫下,暹羅人應允了法國對湄公河東岸地區的權力要求。但是法國殖民者的愿望并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他們的目標乃是得到暹羅控制下的暹粒和馬德望兩塊屬地。此時,由于殖民戰線過長,英國難以兼顧,最終法國與暹羅簽訂了《法暹通商航海條約》,把湄公河東岸地區劃歸法國,暹羅放棄在馬德望和暹粒及沿湄公河西岸25千米地帶內建立軍事設施。法國占領了這兩塊地方以后,英國人擔心法國人繼續在暹羅擴張其勢力范圍,提出有必要在英法勢力范圍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區,以保證兩國的利益不受侵犯。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后,雙方于1896年簽訂了《英法公約》。公約的內容是:保證泰國的獨立,任何一方都不能將軍隊開進泰國的中部地區。1904年雙方又締結協議,重申1896年的公約,確定以湄南河為界劃分勢力范圍,暹羅的西部為英國人的天下,東部為法國人的范圍。1907年,暹羅又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一個《法暹協定》,把馬德望和暹粒割讓給法國,法國放棄在暹羅的治外法權。英國人也不甘示弱,也強迫暹羅人與其簽訂了《英暹協定》,把暹羅南部的幾個屬國吉蘭丹、丁加奴等并入英屬馬來亞,英國放棄在暹羅的治外法權。至此,英法兩國在暹羅的爭奪才告結束。雖然暹羅在形式上仍然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實際上,外來勢力還是給這個國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英法將暹羅作為中間地帶主觀上是為了避免兩大勢力的直接對抗導致兩敗俱傷,客觀上卻為暹羅留出了獨立生存的空間。

蒙固王在政治、社會、經濟方面也進行了大力改革。從登基開始,蒙固王便宣揚樸素的民主思想,而且身體力行。他廢除了經過國王面前必須爬行的舊禮節,一切外國使臣朝見不必在殿前匍匐及拜跪,以示平等。他對西方民主選舉制度頗有好感。登基后,兩位法官去世,他下令親王和所有官員投票選舉。選舉的標準是能力和智慧,以及能根據真理、正義和法律對案件做出正確的判決。

蒙固王在宮廷中推行西方教育,并對暹羅教育從寺院走向世俗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宗教方面,蒙固王提倡信仰自由。

在經濟上,蒙固王也進行了初步的改革。他鑄造貨幣,使錫幣和銅幣替代了長期使用的貝殼。他還修筑道路,發展交通,甚至親自規劃曼谷的道路。他下令挖掘了4條運河,連接了城鎮,并建立造船廠,發展海岸交通。他還改造了“薩迪納”土地制度,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在軍事上,蒙固王按照歐洲軍隊的模式,開始建立新型軍隊。蒙固王有32個妻子,82個兒子。1868年8月,蒙固王在曼谷以南約225千米的三禮育觀測日全食時,不幸染上瘧疾,于次月駕崩,其子朱拉隆功繼位,是為拉瑪五世。朱拉隆功是泰國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受愛戴的國王之一。鑒于他所做的貢獻,泰國人民尊稱他為朱拉隆功大帝。

1868年,朱拉隆功親王登上王位時年僅15歲。年輕的國王思想開明,崇尚自由。朱拉隆功親王即位時,正值19世紀中葉以來,英法殖民主義威脅暹羅安全和主權的不太平時期。與西方簽訂不平等條約,使暹羅被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對暹羅早已孕育著的資本主義萌芽起了催生作用。但是,暹羅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和奴隸制度不能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種種變化。朱拉隆功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沒有固定的法典;沒有完整的教育制度;沒有對收入和財政的適當控制;沒有郵政、電報事業;債務奴隸制度沒有完全取消;鴉片法執行得很糟;沒有醫療機構去維護城市人民的健康;沒有現代化的軍隊,根本沒有海軍;沒有鐵路,也幾乎沒有公路;歷法也與各國不相吻合;等等。

為鞏固國家的獨立和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統治,并加速暹羅社會向現代化發展,實行社會、政治、經濟改革,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在這個歷史背景下,朱拉隆功國王適應歷史發展的需求,在泰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

第一,他廢除了一些煩瑣的儀式和落后的制度,要求臣民不再行跪拜禮。1874年,他又在詔令中宣布廢除奴隸制,規定凡是在1868年后出生的奴隸,到21歲便可以獲得自由,任何人不得強迫他人賣身。至此,在泰國延續了約500年的奴隸制度壽終正寢。

第二,朱拉隆功國王按照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來改造暹羅,是較早實行“開放政策”的亞洲國王。他向西方的議會制學習,改革國家政府體制,設立內閣政府。朱拉隆功國王的最大成就是對泰國行政機構進行了改革。改革前,泰國的行政管轄是按地區劃分的,北部歸內政部管轄,南部歸國防部管轄,中部歸財政部管轄,政府組織沒有按照職能進行活動。改革后,泰國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了12個部,各部行使相應的職權。他建立了兩個國務會議,專門聽取人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改革使一些權貴失去了原先的特權,也使西方式的職業官僚逐漸強大,后者最終動搖了皇家的權力。

第三,他把封建的按爵授田的“薩迪納”制改為薪俸制,還改革了稅務制度,將王室預算與國家預算分開,各種稅收由財政部專人征收,并以人頭稅代替了服兵役。

第四,為了加強國家的軍事實力,朱拉隆功國王模仿歐洲的軍事制度,建立常備軍,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軍校,引進先進的軍事裝備。

第五,為了提高民眾的素質,朱拉隆功國王還大力提倡興辦教育,使教育事業也有了顯著的發展。1878年,朱拉隆功國王建立了一所宮廷學校,作為國家支持世俗教育的典范。政府的印刷局為現代學校提供課本,大批有身份的年輕學子被送到國外去學習,這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

第六,在社會生活中,朱拉隆功國王同樣也實施了許多大膽的改革,如實行公歷,并于1899年使星期日成為法定的休息日。為了維護泰國人民的身體健康,防止傳染病在泰國肆虐,朱拉隆功國王在曼谷興建了醫院等,為人們免費接種疫苗。1900年,一家德國公司在泰國修建了第一條鐵路,這條鐵路由北欖通往曼谷,并向西北延伸至柯叻高地,全長約320千米。首都曼谷安裝了電話、電燈和一條有軌電車線,并與西貢開通了電報通信。1871年,國王還頒布了一道承認宗教自由的諭旨。

朱拉隆功國王的改革,使暹羅吸收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礎。改革能夠成功,一方面是因為殖民主義者為保護其既得利益,形成了中間地帶,使泰國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在弱肉強食的19世紀末占有狹小的生存空間。更重要的原因是,曼谷王朝意識到了民族生存的危機,認識到了必須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按西方式的社會政治制度推行改革,才能使泰國免遭殖民的厄運。

朱拉隆功國王統治曼谷長達42年,于1910年結束。他一共有34個兒子和43個女兒。國王非常重視對兒女們的教育,他把兒子們送到國外去接受西方教育。他們在英國、德國、俄國等地學習,其中不少人才華出眾,成為法律、農業、工程及軍事方面的專家。

在殖民主義者爭奪東南亞的斗爭中,暹羅雖然免于淪為殖民地,但是,在前狼后虎的殖民態勢中,帝國主義的欺壓仍然是泰國生存的重大威脅。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商品貿易、外交活動和軍事威脅一直是泰國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可以說,當時的暹羅只是名義上的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實際上,同西方國家簽訂的許多不平等條約決定了它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此時,在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和貿易逼迫下,泰國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如何生存和維護國家的獨立是泰國統治者面臨的最重大和最嚴峻的挑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庆市| 南皮县| 亳州市| 盖州市| 亚东县| 民县| 台湾省| 敦化市| 墨脱县| 宝鸡市| 陵水| 北票市| 鸡西市| 绩溪县| 义乌市| 株洲县| 白玉县| 博乐市| 凤山市| 时尚| 辽中县| 卓资县| 丰台区| 岳普湖县| 伊吾县| 左贡县| 安岳县| 长武县| 连平县| 霞浦县| 广灵县| 儋州市| 宝应县| 浪卡子县| 桃源县| 华坪县| 淮滨县| 克山县| 个旧市| 泽州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