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古簡史

一 素可泰王國時期

雖然泰族的起源至今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但素可泰是泰族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卻毋庸置疑。公元11世紀和12世紀時,泰國地區仍處在部族、部落國家割據分立的狀態。當時北部除了泰族的清盛國外,還有帕耀國、哈利奔猜國。中部有以羅斛族為主體的羅斛國,還有以泰族為主體的差良國。上述諸國,在吳哥王國強盛時,大都隸屬吳哥王國。

13世紀初,西境的撣族人入侵清盛國,泰族的柴西里親王被迫逃亡。一支向素可泰地區發展,于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國;另一支由柴西里親王親自率領,到達甘烹碧對岸的一個叫佩的地方,后來繼續向南方發展,到達佛統地區,于14世紀中葉創立了阿瑜陀耶王朝。

有確切歷史記載的泰國歷史始于素可泰王朝。公元13世紀以后,柬埔寨的吳哥王國日益衰落,而繼南詔之后的大理地方政權,也因內部矛盾紛爭而自顧不暇,這就給泰國地區諸邦據地稱雄,并各自發展勢力的機會,它們時而爭戰兼并,時而友好結盟。這時的清盛國泰族本支已傳位到孟萊王(King Mengrai)。他即位后積極向西南發展,1296年把都城遷到清邁,而后控制了整個泰北地區,建立了蘭那泰王國(Lanna Thai)。

柴西里親王的一支到達素可泰地區。當時的素可泰地區屬于吳哥王國的勢力范圍,來到素可泰地區的泰人,最初作為吳哥王國的臣民而生活,定期向王國納貢稱臣。公元1238年,原隸屬吳哥王國的邦央泰族首領坤·邦克朗刀(Pho Khun Bong Klong Tag)聯合了孟叻的泰族首領坤·帕孟(Pho Khun Pha Muang),乘吳哥王國勢力削弱之機,帶領泰族人民起來爭取民族獨立。坤·邦克朗刀曾是吳哥國王的女婿。王國遣大將克隆·蘭蓬前來綏靖,但為坤·邦克朗刀和坤·帕孟所敗。坤·邦克朗刀和坤·帕孟乘勝攻克吳哥王國在泰北的政治中心素可泰城,驅逐了吳哥王國的統治勢力,建立了以泰族為主體的素可泰王國。坤·邦克朗刀成為這個新興王國的第一任統治者,尊號為“室利·膺紗羅鐵”(King Sri Intratit)。此即中國史書所稱的“暹國”。但泰族人則自稱素可泰。“素可泰”的含義是“快樂的開始”或“幸福的黎明”。

這樣,泰國北部便出現了3個以泰族為主體的國家,分別是蘭那泰王國、帕耀王國和素可泰王國。它們為了鞏固各自的獨立地位,于1287年結成了友好聯盟。但是,在孟萊王死后的第10年,即公元1338年,聯盟關系宣告破裂,蘭那泰王國并吞了帕耀王國。

雖然北部已成為泰族統治的勢力范圍,但中部以華富里為中心的羅斛國,仍隸屬吳哥王國。13世紀以后,羅斛國乘吳哥王國衰落之機,重新獲得獨立。

中國宋朝于公元1103年遣使訪問了羅斛國,而羅斛國也于公元1115年派使者北來報聘,直至公元1299年還有羅斛國使者訪問中國的記錄。蘭那泰王國(八百媳婦國)、素可泰王國(暹國)、羅斛國都同中國有著友好往來。

素可泰王國位于清邁以南的素可泰地區,建立初期,素可泰王國僅擁有素可泰城及其附近很少的領土,但是到第三代國王蘭甘亨統治期間,疆土不斷擴大。13世紀末,素可泰的疆域包括今日泰國中部大部,而且北達老撾的瑯勃拉邦,南抵馬來半島北部,西及今日緬甸東南的丹那沙林地區。當時的素可泰王國是中南半島上的一個強國。

素可泰王國的第一任國王室利·膺紗羅鐵王何時駕崩,已無可考。但據素可泰1292年蘭甘亨碑銘,知其有3子2女。長子早逝,故由次子般蒙繼位。大約于1275年般蒙駕崩,王位傳給蘭甘亨,他是素可泰王朝最重要的國王。蘭甘亨國王留下的碑銘記載:“所有的馬族、卡瓦族、老族和在蒼穹之下陸地上的泰族,以及沿烏河和湄公河邊居住的泰族,都跑來向膺紗羅鐵王的兒子蘭甘亨王致敬。”

素可泰王朝對泰國的政治、經濟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蘭甘亨不僅把國家建成一個強大的軍事強國,而且創立了一整套軍政合一的政治制度。他規定國中成年男子皆為士兵,各地貴族首領,既是各地方的行政官長,又是各地方武裝部隊的統領。國王自任軍隊統帥,其下分萬夫長、千夫長、百夫長、棚目等級別。和平時期,人民各自從事生產,一旦國家有對外戰爭,成年人便組成軍隊。各地方行政官長,應統領各地軍隊,聽候國王的調遣。

在國內政治方面,蘭甘亨國王實行了比較原始的民主政治。他在宮門外懸掛一鼓,國中不論何人,如有任何冤情,或有求于國王,只需擊鼓,便可謁見國王。蘭甘亨國王對愿來歸順和效力的外來人等,一律歡迎和優待。

在經濟上,蘭甘亨國王鼓勵生產,予民生息。1292年蘭甘亨碑文說:“誰愿意去做象的買賣,就去做;誰愿意去做馬的買賣,就去做;誰愿意去做金和銀的買賣,就去做。國王不向他的子民征收過路錢。”他確定了財產繼承關系,規定了子嗣財產繼承權。任何一個老百姓或貴族死了,其產業如房屋、衣物、象、谷倉、家庭仆役,以及檳榔林、蔞葉林,全部由其子嗣繼承。由于人民安居樂業,素可泰呈現一派繁榮景象。

在文化上,素可泰王朝也表現出兼收并蓄的風范,佛教在素可泰王朝非常盛行。素可泰獨立后,蘭甘亨國王為建立與政治相適應的獨立文化,積極引進經過錫蘭改造后的上座部佛教。他以上座部佛教宣揚的平等主義和其對現狀改革的重視,來對抗以吳哥王國首都為中心的貴族文化。蘭甘亨國王及其后繼者們對上座部佛教十分熱心,一方面派人到錫蘭去學經,另一方面聘請錫蘭高僧到素可泰傳教布道,由此建立了泰國佛教的錫蘭教派。他還大興土木,興建了許多外形各異的寺廟。

素可泰文明還吸收了鄰近文明的優點,如從柬埔寨借用了政治組織、書法和相當數量的詞匯,還從孟人和緬人那里接受了來源于印度的法律傳統。為適應已形成的獨立及統一的國家建制,蘭甘亨國王創立了統一的文字,作為團結人民和維護國家獨立的手段。在對高棉文字進行改造的基礎上,蘭甘亨國王發明了泰文字母表,奠定了泰國以文字記載歷史的基礎。公元1292年所立的著名的蘭甘亨碑銘,就是采用新創造的泰文字書寫的第一塊泰文碑銘。這一文字后來經過改造、發展,一直沿用至今。

素可泰王國以農業為主,是一個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國,但漁業、畜牧業、熱帶水果種植業和手工業(如制陶業)也比較發達。泰國制陶業是13~14世紀從中國引入的。為了發展本國的陶瓷工業,蘭甘亨國王請來中國制陶師傅和工人,使陶瓷工業得到較大的發展。傳說中國陶瓷工人不滿意素可泰瓷土,國王特批準把瓷窯遷移到素可泰北面約80千米的產優質瓷土的宋加洛附近。這樣,素可泰陶瓷生產日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著名的宋加洛瓷器。據考證,14世紀,素可泰瓷窯生產的瓷器,其形體與中國磁州窯燒制的瓷器類同。素可泰的制陶技術先進,產品精美,曾被銷往許多地方。當時的素可泰王國與中國、印度、錫蘭、波斯等地都有貿易往來。現在宋加洛一帶人們還可以見到當時的制陶作坊的遺跡。

在外交上,為鞏固素可泰的獨立地位,蘭甘亨國王同北方兩個邦國蘭那泰王國和帕耀王國友好結盟。公元1283年,蘭甘亨登基不久,便與蘭那泰的孟萊王和帕耀的昂孟訂立友好盟約。這樣,當他后來銳意向南擴張發展時,便無后顧之憂。與此同時,他還注意同強大的中國元朝建立友好關系,以求得元朝在政治上的支持。公元1292年10月,蘭甘亨國王派遣使節到中國遞交友好金葉表文。使者只抵達廣州,文書由廣東宣慰使轉呈朝廷。公元1294年,元朝還派專使到暹國,邀請蘭甘亨國王到中國訪問。當時國王因故不能到中國訪問,就特遣王子到元朝報聘。此后,兩國關系密切。公元1297年、1299年、1300年、1314年素可泰均有使者拜訪元朝。蘭甘亨在位期間,6次遣使訪問中國。元朝于1299年還送給蘭甘亨國王“金縷玉衣”,送給王子“虎符”。這是歷史上中泰最早的官方關系。

二 阿瑜陀耶王朝時期

蘭甘亨國王去世后,素可泰王朝開始走向衰落。湄南河富庶的沖積平原上崛起了一個小城邦——烏通城。烏通王是阿瑜陀耶王國的創立者。據考證,烏通王的世系屬于泰族昌萊支系,即柴西里親王分支。烏通城位于今素攀武里府西南,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當時有水道流經佛統而通暹羅灣。十三四世紀時,在素可泰強盛時期,它與南方各城邦同屬素可泰。當素可泰蘭甘亨國王死后,烏通太守乘機擴張其勢力,迫使叻武里、碧猜武里、丹那沙林、土瓦稱臣。南方各邦地處湄南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所以,南方各邦早已有脫離素可泰控制的意向。

公元1347年,由于烏通城發生瘟疫,烏通王把首府由烏通遷到湄南河口的阿瑜陀耶,并于1349年宣布獨立,聲勢大振。被征服的南方各邦共尊烏通王為首領,其尊號為“帕·拉瑪鐵菩提王”。阿瑜陀耶為其政治中心,號稱“墮羅缽底·室利·阿瑜陀耶”(也叫大城)。于是一個新的王朝阿瑜陀耶王朝誕生了,同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梵語“阿瑜陀耶”的意思是“不可攻克的城市”。它與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對峙,并存了40余年,最后吞并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城位于巴塞河、華富里河和湄南河三河匯合處,位置重要,交通方便,無論從政治、經濟,還是軍事的意義上說,均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它不僅是南方各城的中心,而且是北方素可泰出海的門戶。

阿瑜陀耶王朝傳世34代,歷經400多年,是泰國的第二個統一王朝,也是泰國封建王朝的成熟時期。阿瑜陀耶王朝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阿瑜陀耶王朝實行君主制,全國各省均隸屬中央封建政權。各省的統治者都由君主任命。所有的附屬國每3年要向阿瑜陀耶納貢。在政治制度上,阿瑜陀耶仍因襲素可泰的制度,分設4個部:內政部,設內政大臣,其職責是治理地方政事、監督人民、拿辦盜匪及懲治罪人;宮務部,設宮務大臣,專管宮內事務及審理國民的訴訟等;財政部,設財政大臣,負責保管國家財政收入;田務部,設田務大臣,主管農田和京畿的糧草收集和儲備。地方各省也有類似設置,4部以下還有不同等級的半世襲貴族,代表國王或各省城領主對屬下的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初期的政務和軍務仍是合而為一的。國王在戰時是全國的總指揮大元帥,和平時期又是政務的最高首腦,國王、國家和政府合為一體。

阿瑜陀耶王朝確立了“薩迪納”土地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國王掌握著全國的土地所有權,只有通過國王授權,王族、貴族、大小官員乃至平民方可獲得土地。平民每人可得15~25萊1萊=1600平方米≈2.4畝。土地的使用權,王族可以獲得10萬萊土地,官吏則按照不同的等級被授予數量不等的土地,最高武官和重要的地方官員可以獲得1萬萊。這種土地權制度,對泰國社會等級和政治結構的形成至關重要。人們根據土地擁有量的多寡,確定了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當時的泰國社會主要分為兩大階級。一個是“普迪”,包括王族和有田100萊以上的鄉村小吏。這個階級實際上就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控制著國家的大部分耕地,主宰著國家的行政和司法職能。另一個就是農奴階級,他們從封建主那里租得30萊以下的土地進行耕種,承擔著繳納貢賦、服勞役和兵役的義務。直到今天,這種等級制度在泰國仍然有很重的痕跡。

為加強其封建統治,拉瑪鐵菩提王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如《證據法》、《叛逆法》、《取締拐帶法》、《使犯人民法》、《雜事法》、《夫妻法》和《強盜法》等。這些法律反映了阿瑜陀耶王朝在建立之初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和斗爭。

在文化上,阿瑜陀耶王朝繼續將上座部佛教發揚光大,從錫蘭迎來了許多僧侶,讓他們廣傳佛教教義。這個時期印度的婆羅門教經由柬埔寨傳入泰國的上層社會,但上座部佛教仍然是人們普遍信仰的宗教。阿瑜陀耶王朝從柬埔寨吳哥王朝引進了一整套宮廷禮儀和一種特殊的宮廷語言。同時,阿瑜陀耶國王還根據印度的法制,結合泰人的習慣制定了一部用巴利文寫成的法典。這部法典被奉為神的旨意,一直沿用到19世紀。

素可泰時期創造的泰文,到了阿瑜陀耶時期,已為社會廣泛使用,逐漸取代巴利文和高棉文而成為泰人的主要書寫文字。同時,阿瑜陀耶前期出現了一種用桑樹制成的紙——沙紙,分黑白兩種。這種沙紙可以卷起來放入長木匣內。傳統的貝葉紙只是用來抄寫佛經。文字和紙的進步,為文學的發展和繁榮創造了條件。在阿瑜陀耶前期,最為流行和最有成就的文學作品是詩歌,傳說當時宮廷里到處可聽到吟詩唱和之聲。這一時期被認為是“泰國詩歌的黃金時代”。

由于阿瑜陀耶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沿海城市尤其是首都阿瑜陀耶城的對外貿易發達。所以,在阿瑜陀耶城聚居著來自中國、印度、日本、馬來、安南等國的商人,以及后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阿瑜陀耶王朝的各項政策促進了國家的繁榮昌盛。17世紀,阿瑜陀耶城的居民已經有15萬人之多。

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泰國與中國的關系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不久,中國的明朝也取代了元朝的統治。明朝定鼎后的第三年即1370年,便派出使團訪問阿瑜陀耶。阿瑜陀耶立即派使臣攜帶6頭馴象回聘。此后,兩國使臣互訪絡繹不絕。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明代(1368~1644)的276年中,阿瑜陀耶派遣使臣到中國訪問110次,平均兩年多一次。中國明王朝的使臣訪問阿瑜陀耶也有19次之多。其關系之密切,由此可見一斑。1377年,阿瑜陀耶國王的侄子訪問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專門派使者賜阿瑜陀耶國王“暹羅國王之印”,阿瑜陀耶王國遂正式稱為“暹羅國”。

中泰當時密切交往的主要目的在于經濟貿易。明代初年,中國實行海禁政策,嚴禁私人同海外各國進行貿易,也嚴禁外國商船到中國通商,因此,阿瑜陀耶王國頻頻遣使,就是希望通過這種特殊方式達到貿易的目的,即所謂的“朝貢貿易”。通過朝貢貿易,阿瑜陀耶王朝獲得了當時國際市場上需求最大、利潤極高的生絲、絲綢和瓷器等物品。而中國從貢品中也獲得沉香、蘇木、犀角、象牙、翠竹、花錫之類的奢侈品。

官方的交往增多不僅使泰國官方貿易享有中國政府給予的免稅待遇,而且也使民間貿易和科技交流的范圍有所擴大。中國向泰國提供了大統歷法和各種量器、衡器。泰國向中國贈送了水稻和果樹的優良品種。14世紀末,泰國還派出留學生到中國的國子監學習。中國也曾經于1515年和1577年聘請泰國使者中的翻譯作為泰語教員,協助中國人編撰了最早的泰漢辭典《暹羅譯語》。

阿瑜陀耶王朝是泰國最早開始與西方接觸的王朝。這個時期,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紛紛進入泰國經商和傳教。1684年,泰國和法國互派使節。1687年法國使節帶領600名士兵進入泰國,激起了泰國人民反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斗爭。1688年,泰國驅逐了法國人,自此,泰國對西方關上了門戶。1688年以后的140年中,泰國與西方國家斷絕了幾乎所有的交往。

由于經濟繁榮,人丁興旺,阿瑜陀耶王朝不斷向外擴張。這時北方的素可泰王朝已經迅速衰落,難以與新興的王國抗衡,成了阿瑜陀耶王朝打擊的第一個對象。緊接著,北面的蘭那泰王國成了阿瑜陀耶王朝的另一個犧牲品。隨著阿瑜陀耶王朝的日漸強大,曾經稱霸一方的吳哥王國被阿瑜陀耶王朝玩弄于股掌之間,鮮見往日雄風。阿瑜陀耶王朝建立之初,拉瑪鐵菩提王銳意向外發展勢力。公元1352年,乘柬埔寨王位更迭之機,拉瑪鐵菩提王派遣太子拉梅遜帶領軍隊入侵柬埔寨,但被柬埔寨軍隊所敗。他再派軍隊前往增援,圍攻柬埔寨著名都城吳哥達一年之久,終于在1353年攻陷該城。柬埔寨國王陣亡,據說有10萬柬埔寨人被擄往阿瑜陀耶,寺院和王宮中的財寶、大象等也被劫往阿瑜陀耶。拉瑪鐵菩提王任命他的兒子巴薩到吳哥進行統治。這是阿瑜陀耶王朝試圖兼并柬埔寨的開始。吳哥王國曾3次遭到阿瑜陀耶王朝的洗劫,最后難以自立,于17世紀成了暹羅的附屬國,而且還永久性地失去了一部分國土。

不過,強盛的阿瑜陀耶王朝也并非打遍天下無敵手,西邊的緬甸對其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阿瑜陀耶西部鄰國緬甸,在13世紀末以后處于分裂狀態,4個邦為爭奪緬甸的統治權進行了長期的爭斗。兩國雖然偶有爭端,但都未大動干戈。到了16世紀中葉,緬甸東吁邦國的莽瑞體王通過征戰,統一了緬甸,并于1546年加冕為王,定都勃固。此后,阿瑜陀耶受到了緬甸的挑戰,兩國開始了200多年的擴張領土和爭奪對中南半島政治、經濟控制權的斗爭。

緬甸曾多次對阿瑜陀耶王朝的權威提出挑戰,不斷攻打阿瑜陀耶。1548年,因太后聽政,權臣專權,幼主遭到謀殺,泰國發生內亂。1549年,緬甸聞訊后驅30萬大軍進犯。暹羅軍抵擋不住,退入阿瑜陀耶城,以環城四面的水為屏障進行抵抗,等待緬軍因糧草殆盡或雨季降臨而自動撤退。緬軍對阿瑜陀耶地形不熟悉,加之遠道前來,跋山涉水,沒有攜帶大炮等武器,圍城4個月,仍無法攻陷該城。時間一長,緬軍糧草補充困難,緬軍不得不撤軍。在這次緬暹戰爭中,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傳說。當緬軍兵臨城下,阿瑜陀耶國王欲摸清敵軍實力,決定出城試探。王后素麗瑤泰(Suriyothai)女扮男裝,隨國王出城。國王同緬軍前鋒遭遇,經激戰不敵,緬軍將領緊追,情勢危急。王后素麗瑤泰驅象上前迎敵,國王得救,但王后被緬將所殺,英勇犧牲。這位巾幗英雄的傳說,至今仍在泰國人民中間流傳。素麗瑤泰王后的骨灰,被收葬在一墓塔之內,傳說此塔至今猶存。

1563年,兩國之間又爆發了白象戰爭。戰爭起因是阿瑜陀耶國王在一次捕象活動中,有幸捕獲了7頭白象。白象在泰國被視為祥瑞的動物,因而國王被稱為“白象之王”。白象的捕獲為緬甸人的入侵提供了借口。緬甸王致信阿瑜陀耶國王,索取兩頭白象。平等國家之間從未有相贈國寶白象之例,只有附庸之國,才有獻貢于宗主國的義務。因此,若泰王答應緬王所求,無異于向緬王稱臣;若不依其所求,就給緬王發動侵略以口實,意味著兩國戰爭將不可避免。而此時的緬甸,實力強于阿瑜陀耶。于是,國王召集群臣商議計策,最終決定婉言回絕緬王的要求。

公元1563年,緬王率90萬大軍,兵分5路入侵阿瑜陀耶。阿瑜陀耶方面雖然也積極備戰,但卻犯了戰略上的錯誤,只注意防守孤城,而忽視對北方的防御,以為緬甸又循三塔關老路入侵。不料,緬軍卻越過錫唐河流域進入清邁,然后從北方由甘烹碧和素可泰向阿瑜陀耶進軍。當國王得到情報,為時已晚,北方諸城已被各個擊破,緬軍很快就兵臨阿瑜陀耶城。在城郊兩軍激戰,損失慘重。國王見緬軍來勢兇猛,于是決定采取上次的固守戰略。但這一次緬軍有所準備,船只大炮,一概齊備。在猛烈的炮火下,阿瑜陀耶內部的主和派逐漸占上風。緬王為了早日班師,也同意議和,但提出了苛刻的條件:第一,將主戰派骨干納梅營王子等3人入質于緬;第二,暹羅每年必須向緬甸貢象30頭、白銀300斤,且丹蕪(墨吉)港的稅入全歸緬甸;第三,暹羅必須向緬王獻4頭白象。阿瑜陀耶國王迫于壓力,接受了這些議和條件。1564年2月,這場戰爭以暹羅投降告終。

1568年,緬甸興師50萬進犯阿瑜陀耶。1569年,阿瑜陀耶淪入敵手。緬軍進城后進行了大肆搶掠,7萬名居民和全部王室成員被俘往緬甸。阿瑜陀耶王國屢屢戰敗,實力不濟固然是一個因素,但馬哈·查克臘帕國王的女婿馬哈·坦馬臘賈臨陣倒戈,率領緬軍反攻阿瑜陀耶,使暹羅軍實力大為削弱,也是暹羅淪亡的重要原因。王室成員全部被俘后,緬甸扶植馬哈·坦馬臘賈登基,充當緬甸的傀儡藩王。即便如此,緬甸對這位國王仍心存疑慮,索性將他的兒子押往緬甸扣為人質,其中便有暹羅未來的解放者和緬甸的死敵納黎萱親王。這是暹羅第一次亡于緬甸。1584年,由于緬甸國內出現動亂,暹羅才宣布獨立。

此時,始終窺伺在側的柬埔寨乘機向阿瑜陀耶王國落井下石。柬軍強大的攻勢讓馬哈·坦馬臘賈疲于招架。他不得不乞求緬甸恩準其子、17歲的納黎萱親王回國協助防御。1571年,歸國的納黎萱組織了對柬軍的反擊。暹羅軍在少帥納黎萱的指揮下不斷攻城拔寨,相繼收復了被柬軍侵占的府城。

少年將軍納黎萱在戰場上表現出的勇武和睿智令敵手膽寒,就連緬甸王也將其視為未來的勁敵和肘腋之患。1581年,緬甸王親自策劃,密謀暗殺納黎萱。得悉此陰謀,納黎萱遂于1584年宣告暹羅脫離緬甸獨立。隨后,納黎萱親王率師東征西討,把入侵的緬軍趕出國境,同時將附敵的暹羅府城一一肅清。1590年,馬哈·坦馬臘賈去世,納黎萱即位。1592年12月,緬甸太子親率20萬大軍再犯泰國,還未到阿瑜陀耶城,便遭遇暹羅方面的迎頭痛擊。雙方在素攀地區進行了激戰。納黎萱御駕親征,同緬甸王子進行御象單挑,結果緬甸王子被斬于象背。主帥被殺,群龍無首,緬軍慘敗。在這次戰役中,2萬緬軍陳尸沙場,許多緬軍首領被生擒,800只戰象和3000匹戰馬成了暹羅的戰利品。經過這次挫折,緬甸在此后整整150年的時間里都沒有能力入侵暹羅了。

納黎萱多次擊敗了緬甸的侵略,贏得并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因而名聲大振,成為泰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5位大帝之一。納黎萱大帝在位期間,泰國發展至全盛,其版圖覆蓋蘭那泰、南掌、素可泰、柬埔寨,直至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整個馬來半島。當時首都阿瑜陀耶的人口約有60萬,佛寺超過500座。

納黎萱大帝之后,泰國歷代國王再也沒有重現其先祖的榮光。雖然鼙鼓在耳,這些帝王卻耽于梵音,溺于安逸。而此時泰國的世仇緬甸卻再度崛起,并趁阿瑜陀耶王國內憂外患之時大舉入侵。1767年4月7日,緬軍在圍困阿瑜陀耶城14個月后,用大炮將城墻轟塌,攻入城中。時值午夜,國王雖然乘亂逃脫,藏身于吉村的汕卡瓦寺附近,但仍然沒擺脫死亡的厄運,最終被活活餓死。已經出家為僧的原國王武通賁也被緬軍擄走,送往阿瓦,后來死于緬甸。城中3萬泰人統統成了緬軍的俘虜。緬軍在城內大肆破壞,焚燒民屋、寺院和王宮,搜刮了一切能夠搶走的財物,即使貼在佛像身上的金箔,也被緬軍用火燒下來帶走。緬軍燒殺擄掠了15天,阿瑜陀耶王國大量的藝術珍品、廟宇毀于一旦,王公貴族盡數被屠。有著417年歷史的阿瑜陀耶王朝的繁華京都,被毀壞殆盡,只剩下殘垣斷壁,供后人憑吊。

阿瑜陀耶王朝覆滅以后,軍隊殘部逃亡于東南沿海地區,他們積蓄力量,希望重整旗鼓,光復失土。此時,失去了強權的暹羅群雄并起,軍閥擁兵自重。在眾多的軍閥中,鄭信將軍嶄露頭角。鄭信生于公元1734年,有一半的華人血統,祖籍是中國廣東澄海,他原是阿瑜陀耶王朝的一位華裔將領。鄭信少時被暹羅大臣昭披耶節基收為義子,成人后入宮廷當御侍,后升職披耶,任達府侯王。鄭信廉正奉公,多次受到阿瑜陀耶國王的封賜。后因國王昏庸,鄭信脫離了王朝,在泰國東南一帶擴充軍隊。聞首都被緬軍占領和破壞,鄭信統軍北上。在他的召喚下,各地人民應聲而起,經過激烈的戰斗,重新奪回了阿瑜陀耶城,暹羅又獲得了獨立。鄭信戰功彪炳,把一個支離破碎的王國團結了起來。1767年12月18日,鄭信成為泰國第三代王朝的開國之君吞武里大帝,史稱鄭王。因鄭信曾為達府侯王,故泰史又稱之為達信大帝。吞武里王朝是泰國的第三個王朝,只存在了短暫的15年。1782年,朝內發生軍隊政變,鄭信被叛將廢黜,后被處死。

鄭信是唯一一個在海外當國王的華人,因此民間流傳著關于他的許多故事,最著名的是“十八缸咸菜”的傳說。據說,鄭信建國稱王的時候,家鄉親戚派人前往暹羅。臨走時,鄭王贈送18缸禮物,叮囑親人要好好保管,回鄉后分贈父老鄉親。在回程的船上,眾人急欲知道鄭王所贈為何物,便打開缸,只見缸中裝滿咸菜,一連打開17只缸,缸缸如此,一氣之下眾人便把這些陶缸扔到海里,只帶了一缸回到家鄉。到家后,大家都來看鄭王的禮物,把缸中之物倒出,只見上面是咸菜,下面全部都是金光閃閃的金銀珠寶。原來,鄭王怕親人路上遇上海盜,便在缸口上蓋上咸菜以掩人耳目,親人見狀,懊悔不已。據說,當年最后的一個咸菜缸至今還保存在鄭氏族人家中。棕色深螺旋云雷凸紋布滿缸身,使這只陶缸與其他陶缸迥然不同。

由于鄭王對國家和民族做出極大貢獻,泰國人民對他十分敬仰,敬奉他以大帝銜(泰族立國共歷4個王朝50個國王,只有5位被謚為大帝)。1950年泰國政府在吞武里斗圈廣場中央,建立鄭王達信紀念碑,并塑立一座30余米高的鄭王塑像,供人們瞻仰。泰國政府還規定,每年12月18日吞武里大帝登基日為“鄭王節”慶典日。這天,泰國國王必率文武百官蒞此舉行儀式,親自點燃象征勝利的燭炬,向大帝像獻上花串,以紀念這位大帝抗擊侵略者、光復河山的卓越業績和不朽功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荔浦县| 肇源县| 远安县| 永仁县| 芷江| 都兰县| 册亨县| 临安市| 宁河县| 济阳县| 泽库县| 蓝山县| 米林县| 鄂温| 临漳县| 仁寿县| 深州市| 启东市| 泰顺县| 楚雄市| 临清市| 陇西县| 平武县| 绥中县| 景洪市| 婺源县| 和顺县| 惠水县| 仙居县| 三明市| 岳池县| 峨山| 庄河市| 常宁市| 龙川县| 日土县| 梁平县| 白沙| 桑日县| 平江县|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