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現代簡史
1910年10月23日,朱拉隆功國王駕崩,其次子、時年20歲的王儲瓦差拉兀(Vajirarudh)繼承王位,是為拉瑪六世(1910~1925年在位)。瓦差拉兀國王年輕時,先后在英國的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和牛津大學攻讀軍事和法律。在英國讀書的9年期間,他還曾在英國陸軍中服役過一段時期。他歸國以后,曾任國王衛隊長、警察總監等職。瓦差拉兀國王是暹羅歷史上第一位在外國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國王。拉瑪六世執政時期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就是在1913年頒布誥令,要求臣民采用姓氏,從此改變了泰國只有名而沒有姓的歷史。他在全國推行初級教育,并成立曼谷的第一所大學——朱拉隆功大學。他要求民眾提高國家觀念,培養愛國情操。拉瑪六世瓦差拉兀很晚才結婚,僅有的女兒是在他1925年過世的前一天才誕生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暹羅也被拉入了血腥的戰火之中。戰后,由于戰勝國的地位,暹羅得以廢除和西方列強簽訂的許多不平等條約,收回了部分主權和治外法權。盡管如此,由于帝國主義依然控制著暹羅的許多重要部門,掠奪其寶貴的自然資源,泰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嚴重限制,這使民族資產階級同封建王朝的矛盾變得尖銳起來。
之前,朱拉隆功的改革使一些權貴失去了原先的特權,也使西方式的職業官僚逐漸強大,后者最終動搖了皇家的權力。在瓦差拉兀登基還不到兩年的時候,一群接受了君主立憲思想,后來又受到中國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響的青年人,建立了以推翻君主專制統治為宗旨的政府青年官員聯合會,在曼谷、阿瑜陀耶、叻武里、北欖坡、彭世洛、巴真和洛坤等地活動。他們企圖乘各府文武官員聚集在佛寺之機,以武力要挾國王實行立憲政體。但是,由于內部有人告密,還來不及動手,他們就在1912年2月27日被全部逮捕。為首的3人被判死刑,其余的人則被判以20年徒刑(后來因國王赦免而得以免于死刑和分別減刑)。
在鎮壓了1912年的政變之后,瓦差拉兀國王為了強化封建君主專制政權,在加強對軍隊控制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軍政人員的素質,大力培訓各類人才,進一步開辦各級教育機構。1916年他創辦了文職官員學校和朱拉隆功大學。1921年,他頒布初級義務教育條例,并增加從庶民中擇優錄取出國留學生的名額。這些于20世紀20年代被派出國留學的學生中有不少人成了1932年政變的核心人物。這些人曾經周游西方列國,了解世界變化的動因和泰國制度的弊端,極力主張對泰國政治制度進行革命性的變革。他們活躍于政府的各個部門和社會的各個階層,宣傳自己的綱領。
1925年,拉瑪六世的胞弟帕恰迪波(1925~1935年在位)即位,是為拉瑪七世。拉瑪七世執政時泰國受世界局勢的影響,處在劇烈變動之中。1928年,暹羅出現了第一個西方意義上的政黨——民黨。民黨的政治綱領如下: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和司法的獨立;維護國家安全;減輕刑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翻貴族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民黨的成員魚龍混雜,思想也并不統一。民黨中一部分人是小資產階級和中小官吏,他們的思想綱領是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代表人物為有一半華族血統、受過法國教育的法學家比里·帕儂榮。另一部分人是與大商人、大地主和軍事要員有千絲萬縷聯系的青年軍官,代表人物為披耶帕鳳。這兩派人物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意識到了改革的重要性。這些知識分子是泰國西方式職業官僚的先驅,對泰國封建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以民黨為依托,一些人開始秘密集會,謀劃政變。就在拉瑪七世準備于1932年4月2日參加拉瑪一世大橋慶典的前后,政變風聲開始流傳。但內政部長和警察總監半信半疑,未能下決心。
1932年6月24日深夜,曼谷空曠的大街上傳來急促沉悶的腳步聲,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除了王家衛隊的武裝。他們逮捕了內政部長、陸軍參謀長、警察總監等40多名政府要員和王室成員,占領了車站、警察局、電臺等要害部門,成立了臨時軍政府。民黨發表了政變宣言,闡明了政變的目的,并提出了六大施政綱領:
(一)維護國家政治、司法及經濟上之獨立自主;
(二)維護國家安全,減輕刑罰;
(三)制定保障民主之國民經濟計劃,務使每個國民有工作,不受饑餓;
(四)人民一律平等,貴族不得再享有比平民更多之特權;
(五)在不與上述4項相抵觸的前提下,謀人民之自由;
(六)人民有充分受教育之機會。
此時,國王正在外地度假。政變使他措手不及。迫于軍事威脅,國王萬般無奈地接受了政變人員開出的條件,簽署了臨時憲法,國王成了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民黨任命70人的國民議會作為立法機關,行政權力機構是人民委員會,馬努巴功擔任泰國的第一任總理和民黨主席。在比里·帕儂榮的主持下,人們制定了暹羅臨時憲法共5章39款,對國家政權的性質和組成、國王和國民議會之權限與職權都分別做了明確的規定。臨時憲法實際上是一部旨在確立君主立憲政體的憲法,因為盡管臨時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款規定“國家主權屬于人民”,但對人民之基本權利,在全部39款中卻只字未提。
這次革命推翻了泰國的封建專制政體,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在泰國的歷史上具有深遠的影響。政變后,泰國國王仍然是國家元首,但是其權力受憲法限制,內閣總理負責處理國家的日常事務,掌握實際的政治權力,國王成為泰國的精神領袖。但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國王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泰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后,保皇派一度伺機反撲。1932年12月10日,泰國頒布永久憲法。永久憲法取消了臨時憲法對國王的限制,國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于一身。永久憲法的頒布給保守派以喘息之機,他們開始策劃恢復王制。當時的內閣總理馬努巴功也公開轉向保守派,在內閣中打擊民黨。其時,比里·帕儂榮提出了一個社會經濟計劃。保守派認為該計劃觸犯了王室成員和貴族的利益,圍繞這個計劃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斗爭。1933年4月1日,國王發布命令解散議會,撤銷國民委員會。比里·帕儂榮于4月12日離開暹羅赴法國。4月19日,新政府清洗了支持比里·帕儂榮的民黨和少壯軍人,保守派實現了復辟,政權落入了國王手中。1933年6月10日,一些軍人再次密謀政變。6月20日黎明,一大隊配有坦克和重機槍的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占領了曼谷所有戰略要地,士兵沖進政府領導成員的官邸,挾持了內閣總理、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政變取得成功。6月22日,議會正式復會,會上決定取消國王4月1日的復辟令。6月25日,泰國組成了以披耶帕鳳為總理的新的立憲政府。
其后,保守派不甘心失敗,組織了幾次叛亂,但都沒能獲勝。在復辟和叛亂事件中,國王拉瑪七世扮演了不很光彩的角色,遂于1934年1月12日以醫治眼疾為由,悄然離開暹羅,去了英國。
1933年6月,披耶帕鳳正式就任內閣總理。披耶帕鳳采取親日政策,與日本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1934年9月,暹羅政府公開宣稱,暹羅必須擺脫對英國的依賴,轉而效仿日本和德國。日本派遣大量專家顧問進入暹羅各級軍政部門。1938年3月,暹羅與日本簽訂了《日暹新約》,給予日本人一系列特權。
在國內,披耶帕鳳采取了一系列防止和鎮壓民主運動的措施。他積極反共,宣布復辟政府時期頒布的禁止共產條例繼續有效。新政府還頒布新的出版條例,禁止媒體登載任何不利于公共秩序、社會道德以及反對與暹羅有邦交關系的列強的言論。1938年,軍人披汶·頌堪任總理,從此泰國開始了長時期的軍人獨裁統治。披汶獨攬暹羅軍政外交大權,對內推行民族沙文主義政策,反對華人,鼓吹大泰族主義,強調暹羅人的種族和文化自豪感,并把國名暹羅改為泰國。泰國政府對外推行親日和大泰族主義政策。披汶與日本帝國主義勾結,企圖借助日本的軍事力量擴張本國在中南半島上的勢力。1940年,法國貝當政府投降德國以后,泰國軍隊先后于1941年1月9日和13日越過邊界,進入柬埔寨和老撾。在親日政策的指導下,披汶曾經提出過一條臭名昭著的口號“日本第一,泰國第二”,使泰國成為日本侵略的工具。盡管如此,日本并沒有減輕對泰國的掠奪和奴役,日本沒收了泰國維持戰爭所需要的一切,同時不向泰國提供紡織品和維持生產的機器設備。
披汶政府的政策使泰國許多有識之士奮起反抗,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運動在泰國大地上風起云涌。資產階級民主派領導的“自由泰運動”是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運動之一,運動的領導人是民主主義者比里·帕儂榮。在他的領導下,“自由泰運動”蓬勃發展,許多愛國將領和各界愛國人士紛紛加入其中,這大大動搖了披汶政府的統治根基。
1935年3月2日,拉瑪七世在英國宣布遜位,保留親王頭銜。根據王位繼承法,由其在瑞士念書的侄兒阿南達·瑪希敦(Aranda Mahidol, 1935~1946年在位)任國王,是為拉瑪八世。當時,拉瑪八世尚在瑞士求學,于是由攝政會3人專職輔佐直到其學業完成。1945年,阿南達·瑪希敦國王年滿20歲,全國人民歡天喜地地迎接他回來執政,可是事隔一年,1946年6月9日,這位年輕國王竟然在自己的臥房內飲彈駕崩。拉瑪八世去世后,其弟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即位,是為拉瑪九世,即當今泰國國王。
日本投降以后,比里·帕儂榮代表國王發表了和平宣言,宣布披汶政府對英美的戰爭無效,提出歸還披汶從法屬印度支那掠奪來的土地。1945年,泰國恢復使用暹羅國名(1949年5月暹羅又改稱泰國)。1946年3月,比里·帕儂榮出任泰國總理,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條令,限制軍官和文職官僚的活動,廢除了“反共法令”,使成立于1942年12月的泰國共產黨取得了合法地位。自由泰政府的政策較為寬松平和,使泰國出現了民主自由的風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取代了英國和法國在東南亞的地位。
1947年,披汶軍人集團發動政變,推翻了時任政府。1948年4月,披汶出任政府總理。披汶上臺后,對外實行親美和反華政策,對內實行反共軍事獨裁。從1950年起,泰國與美國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兩國簽訂了《經濟和技術合作協定》以及《軍事援助協定》。1951年,美國給予泰國大量的軍事援助。美國的援助支持了泰國軍人獨裁集團的統治。披汶的政策引起了國內各派力量的義憤,國內斗爭進一步加劇。1955年以后,披汶政府的親美政策有所改變,政府也放寬了對輿論的限制,允許成立政黨。1956年上半年,泰國出現了20多個政黨。
泰國國內外政策的變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僅美國不滿意泰國此時的政策傾向,而且國內執政的軍人集團也因此產生了各種矛盾。1957年,國防部長沙立·他納叻發動了不流血政變,推翻了政府。披汶逃亡國外,議會被解散,憲法被終止。1958年10月,沙立再次發動了一起不流血政變。1959年2月,沙立任總理,兼任陸海空三軍司令。
沙立政府在執政期間比較重視發展經濟。20世紀60年代的工業化運動就是沙立政府倡導推行的。沙立政府制定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定了貸款優惠政策,以刺激工業的發展。沙立政府的工業化政策,為泰國70年代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外交上,沙立政府依然維持親美政策。1963年12月,沙立病逝,其副手他儂·吉滴卡宗元帥接任總理。在經濟和外交上,他儂政府繼續推行沙立政府的內外政策。
在沙立和他儂軍人集團執政期間,泰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61~1973年,泰國的國民經濟年增長率保持在7%左右,泰國是當時亞洲經濟增長較快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