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邊界,才自由:如何養育自信又自律的孩子
- (美)珍妮特·蘭斯伯里
- 2515字
- 2019-01-04 12:45:12
第1章 以不讓孩子羞恥的方式管教好他
幼兒的行為出格并不可恥,他的舉止不當也不需要懲罰。這是一種引起大人注意的哭鬧,因為想睡覺而突然的大叫或者是一種讓家長更加堅定不移且始終如一地確定界限的呼吁。這也是你的孩子正在測試他迅速形成和發展的獨立性。他有著不可阻擋的沖動越過界限,同時也急切地需要知道,大人們在安全地控制著他。
毫無疑問,孩子需要管教。瑪格達·格伯曾說:“缺乏管教并不是和藹,而是忽視。”健康和有效的管教,關鍵在于我們的態度。
幼兒學步期是培養育兒技能的絕佳時期,良好的育兒技能將使孩子與我們建立起忠誠、直接和富有同情心的關系,這是他們在未來數十年人生道路上的依靠。以下是一些指導原則。
1.首先構建可預測的環境和切合實際的期望。可預測的日常生活使孩子能夠預料大人希望他們做些什么。這是管教的第一步。家通常是嬰兒和學步期兒童開展大部分日常活動的理想場所。當然,我們有時候也必須帶他們去辦一些事情,但不可能指望學步期兒童在聚會晚宴上始終中規中矩或者陪我們在大商場里逛整整一個下午,也不能用各種預定的活動把他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2.不要害怕孩子的不當行為,或者以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有這些行為。嬰幼兒在我的課堂上時,父母通常擔心他們可能頑劣不堪、欺負弱小、逞強好斗。父母在透露那些擔心時,可能導致孩子將負面的角色內化于心,或者至少注意到父母的這種緊張,而這常常加劇了那些不當行為。
我們不要給孩子的行為“貼”上某種標簽,相反,要學會平靜地制止不當行為的出現,從而在萌芽期就開始遏制這類行為。如果孩子把皮球扔到了你的臉上,試著壓制你的怒火。他并非由于不喜歡你而那么做,同時,他也不是壞孩子。他是在以學步期兒童的方式詢問你,他需要在怎樣的界限中活動,而在此之前,他還不知道這樣的界限。
3.像公司里的CEO那樣迅速而平靜地予以響應。尋找合適的語氣來設定界限,可能需要進行一些練習。不久前,我一直鼓勵在這方面犯難的父母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成功的CEO,把孩子想象為一位受到尊重的下屬。CEO往往頗有自信地引領和領導著公司員工,不會采用不確定和有疑問的口吻,也不會變得雷霆震怒或者極度情緒化。我們得讓孩子感到,我們對他的行為并不緊張,在規則的制定上也不會自相矛盾。當我們毫不費力地掌控著局面時,他會找到安慰。
責備、情緒化的響應、痛罵和懲罰等,無法讓學步期兒童清楚地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并且可能給他們制造愧疚感和羞恥感。簡潔明了、就事論事地告訴他們:“我不讓你那么做。如果你再扔,我要把它拿走。”同時要阻止那一行為,才是最佳的反應。但要馬上做出反應。一旦時機已過,便只能等待下一次機會了。
4.用第一人稱交談。父母通常習慣于稱他們自己為“媽咪”或“爹地”。兒童的學步期是父母為坦誠直接的交流而改為第一人稱的好時機。學步期兒童會試探著觸碰界限,以便澄清規則。當我說“媽咪不想艾瑪打狗狗”的時候,便不是在與孩子進行直接的交流(即“你”和“我”之間的交流),而這種直接的交流是他需要的。
5.不要采用隔離(time-out)。我總想著瑪格達用她那慈祥的匈牙利口音詢問:“時間用什么做成?用生命做成嗎?”瑪格達堅信,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需要運用簡明和坦率的語言。她不相信隔離之類的花招,尤其是用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或者懲罰他。
如果孩子在公眾場合表現了不端行為,那通常表示他累了、缺乏控制,需要離開此地。帶孩子上車回家,是處理這個問題的一種敏感和尊重的方式,哪怕孩子正在踢打和哭鬧。有時候,孩子在家也發脾氣,把他帶到自己的房間,用連枷抽打一頓,讓他在我們面前哭一場,直到他能夠重新自我控制才行。這些并不是懲罰,而是關懷的反應。
6.后果。嬰幼兒只有在親身體會到自己行為導致的自然后果而不是與之沒有關聯的懲罰(比如隔離)時,才最容易服從管教。如果孩子亂扔食物,那他吃東西的時間也到此結束。如果孩子拒絕穿衣服,那今天就不去公園玩了。為人父母的這些反應,會讓孩子產生公平的感覺。孩子可能仍會對這個后果給出消極的反應,但不會覺得受人擺布或感到羞恥。
7.不要由于哭鬧而管教孩子。孩子需要我們制定一些針對行為的規則,但當他們對這些規則和界限(或者,其實是對其他任何事情)產生了情緒化的反應時,我們還應當允許甚至鼓勵他們的反應。兒童的學步期可能是一段緊張時期,充滿了沖突的感覺。孩子需要表達憤怒、失敗、困惑、倦怠及失望,尤其是因為我們設定了某條限制,讓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要讓孩子能夠自由地表達他的這種感覺,不對他的表達做出主觀評判。有時,他也許想要手里有個枕頭來捶打幾下,以發泄一番。給他一個吧。
8.無條件的愛。將收回我們的感情作為一種管教形式,會讓孩子以為我們的愛與支持是有條件的,而有條件的愛將由于他短時間表現出來的不當行為而消失。這怎么能在孩子心中培育起安全感呢?阿爾菲·科恩(Alfie Kohn)曾在《紐約時報》上寫了一篇題為《當父母說“我愛你”意味著“按我說的做”時》(When A Parent's “I Love You” Means “Do As I Say”)的文章,文章揭示了這種有條件的愛的育兒方法的種種害處,并且指出,孩子會因此變得怨恨、不信任和不喜歡父母,感到愧疚、羞恥和缺少自我價值。
9.永遠不要打屁股。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系最有害的是打屁股。打屁股是其他暴力行為的預示信號。愛麗絲·帕克(Alice Park)在《時代周刊》上撰文指出(題為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panking, 《打屁股的長期影響》),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些最確切的證據證明,孩子在短期內對打屁股行為的反應,可能在更長時間內表現得更加激烈。在參與研究的近2500名小孩中,3歲前更加頻繁地被父母打屁股的孩子,到5歲時可能比其他孩子更具侵略性。”
我們不可能用愛來故意地使孩子遭受痛苦。然而令人悲傷的是,孩子通常學會了將兩者聯系起來。
***
愛孩子,并不意味著時時刻刻都讓他高興,并且一味地避免和他對著干。我們通常感覺最難做到的是:對他說“不”,并真正地意味著拒絕。
孩子值得我們采用直接而坦誠的反應,以便他們可以將是非觀念內化于心,形成真誠的自律,這是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所需要的。正如瑪格達在《親愛的家長:帶著尊重來照管嬰兒》(Dear Parent: Caring for Infants With Respect)中所寫的那樣:“(育兒的)目標是(讓孩子)內心的自律、自信和快樂通過配合家長的行為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