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論(2)
- 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
- (美)沙希利·浦洛基
- 2857字
- 2018-05-08 16:34:05
新的蘇聯材料沒有涉及的和它們所揭露的一樣重要。從這些新開放的檔案中,我們看不到有證據表明,斯大林或其手下想要占美國總統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的便宜,也沒有證據說羅斯福在會議桌上表現不佳將有助于蘇方達成目標。我們也看不到任何跡象可說,西方的波蘭政策若更強硬,就能救波蘭和其他東歐國家,使他們免受蘇聯的宰割控制。盡管蘇聯領導人內部在戰術上有些明顯的不同意見,新資料卻顯示蘇聯決心建立對其西翼鄰國的控制,以波蘭為其安全結構的主干。斯大林預備傾其全力掌控波蘭,所以,在這種情形下,西方外交立場是硬是軟,其實已無關緊要。
從原本保密的文件判斷,蘇聯對會議的結果感到滿意,這其實與美方的感受并無不同,蘇聯對未來的合作也同樣樂觀。但是,雙方都誤判了對方的意圖。這使他們接下來進入了互不信任、相互猜忌的階段,最后演變成冷戰的局面。雅爾塔是通往分裂、危險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但是它并未造成冷戰,也沒有使冷戰的產生不可避免。冷戰是在后來才發生的,是許多人的決定造成的,而且至少在西方這一邊,許多決定冷戰局面的人根本沒踏上過克里米亞的土地。
把雅爾塔會議從冷戰的歷史和學術背景中抽離出來,有助于我們正確理解它在歷史上的地位。雅爾塔既不是冷戰的第一次高峰會議,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末會議,在1945年7、8月間舉行的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才是。雅爾塔會議是戰時的一場高峰會議,舉行的時候,共同的敵人尚未被擊敗,勝利雖已接近,但仍未達成。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待雅爾塔會議,我們就能認識到簡單卻根本的一點:會議的參與者協助結束戰爭,建立了經由談判得到的和平環境,盡管這樣的和平并不完美。我們現在知道,這個和平并不是核災難發生前的停火。而不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三巨頭都設法拼湊出了一個國際體系,來維持歐洲史上最長久的和平。
以高峰密會這樣的方式結束戰爭要付出某種代價。它犧牲了公開宣示的原則,違背了西方領導人正式宣示并堅定相信的價值觀。而且這個代價要由半個歐洲支付,因為世界很快就陷入冷戰,東歐落入蘇聯的控制。這樣的情況是怎么發生的?西方領導人能夠以較少的犧牲得到更大的收獲嗎?最后,這些教訓可供未來警惕嗎?本書將敘述雅爾塔談判的故事,檢視參與者的期望和失望,探討上面的這些問題。
敘述的焦點是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三巨頭及其代表團在雅爾塔的那八天,會議的議定書是我重新建構事件的主要資料來源。欠缺正式的會議記錄對于本書的寫作來說,既是一種詛咒,又是福佑。這固然使我經常很難拼湊出辯論的實際內容,但是比起只有單一的會議記錄,梳理不同代表團記錄人員對同一對話的筆記,能讓我們更完整地看到事件的經過。美方所漏掉的字句或對話被英國人或蘇聯人記下,英、蘇疏漏的地方或許也被美國人記了下來。在有些事例上,一些重要的微妙之處明顯被摘錄人員漏掉了,有的則在翻譯過程中失落了。
我大量引用可以找得到的會議議事記錄和另外進行的私下會談記錄。然而,請大家注意,在某些事上,放進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和其他人嘴里的話只是大意(雖然有時候非常接近實際用語)。我運用我能取得的一切資料,盡最大能力重新建構,不僅依賴會議記錄,也借重參與者的回憶錄,他們對會議氣氛提供了寶貴的評述。我假設摘記人員最了解自己的領袖,最能準確記載他們的談話,因此只要可能的話,我會用美方記錄來引述羅斯福的話,用英方記錄來表達丘吉爾的評論,用蘇方記錄來傳遞斯大林的想法。為了避免讀者被注腳淹沒,我把用來重新建構某一辯論或對話的資料,在敘述這一事件告一段落時,全部放在一個附注里面。
蘇聯解體后公開的文件是我重新評估雅爾塔會議的最重要資料來源,但未發表的美方人員有關這一高峰會的記述,尤其是安娜·羅斯福·伯蒂格和凱瑟琳·哈里曼的記載,以及埃夫里爾·哈里曼的駐蘇大使館文件,提供了描述會議氣氛的基礎,以及此次會議之后的政治和地緣戰略脈絡。我自己從蘇聯檔案中的發現(特別是俄羅斯聯邦國家檔案館)有助于了解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惡名昭彰的NKVD)在會議準備階段的角色。最有意思的是,我找到了內務人民委員部官員為斯大林準備的雅爾塔會議照片本。
在雅爾塔會議引發的重大政治變革中,有一項是地名大幅更動。國界重劃,人員也發生流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因為哈布斯堡、奧斯曼和俄羅斯帝國崩潰而產生的文化、語言文字變動情況變得更加復雜。20世紀80年代末期,所謂“雅爾塔體系”的世界秩序開始瓦解,不久之后蘇聯解體為許多獨立國家,又增添了復雜程度。本書中提到的許多地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都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地方到今天都還兩個名字并用。本書中的地名通常采用它們今天所在國家的文字。因此,舉例來說,利沃夫城在波蘭文里是Lwów,德文是Lemberg,俄文是Lvov,而今天它屬于烏克蘭,因此是Lviv。通常在名稱第一次出現時,或是特別談到管轄權變動時,本書會注明該城市的別名。
本書著重講述三巨頭及其助理在雅爾塔的動機、思想和行動,并且以羅斯福為主角。故事開始于羅斯福啟程前往克里米亞,然后我們會詳細考察頭幾天的會議,與會者在那幾天討論軍事事務,提出政治議題,并為后續的辯論鋪墊。接下來記述三巨頭在2月7、8兩日的提議、反提議和各種錯綜復雜的交涉——這是雅爾塔會議最有成績的兩天。再來是末尾幾天的辯論,這時羅斯福的主要工作是在沒有達成協議的領域——如波蘭政府的組成、德國的待遇等——盡量爭取,而不危害到前兩天已有的成果。
本書的最后兩個部分“雅爾塔精神”和“風雨將至”旨在檢視會議之后的高度期望,以及始于羅斯福去世之前那幾個星期的東、西方關系的深刻危機,這危機象征和蘇聯密切合作的時代已告終結。本書以羅斯福總統去世、杜魯門總統首次試圖重新評估美國的對外政策作為結尾。羅斯福在世之時既受人敬佩,也遭人痛恨,但一般人都承認,正是因為他的卓越領導,美國才能走出大蕭條的深淵,他也十分巧妙地帶領美國取得了大戰的勝利。會議結束之后兩個月,他就撒手人寰,這使得雅爾塔會議成為他對外政策的象征,也使得關于會議重要性及遺緒的辯論,經常變成關于他本人政治遺產的爭執。
本書的情節很復雜,敘述也十分詳細,但主要的道德論點卻很單純:不論準備及進行一項國際會議時投入多大的努力,不論與會者的談判技巧多么嫻熟,他們有多么足智多謀,也不論會議成果多么璀璨可期(雅爾塔會議在當時被認為是偉大的成就),民主國家的領導人及社會在和價值觀不同的人物或國家有密切牽連時,應該準備付出代價。降低代價的唯一方法,是對盟友的認識至少要與對敵人的認識一樣深刻。雅爾塔會議及會后的發展顯示,當沒有共同價值把盟友綁在一起時,敵友之間的分歧遲早會爆發。
注釋:
[1]古拉格是蘇聯“勞動改造營管理總局”的俄語音譯。政治犯多關押于其轄下的勞改營,因此“古拉格”也成為蘇聯與其東歐衛星國家思想統治的代稱。——譯者注
[2]劍橋五杰,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五名為蘇聯情報機關所吸收的英國情報人員。這五人都畢業于劍橋大學,故英國情報機構后來以“劍橋”作為這批雙面特工的代稱。——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