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譯本序(6)

我們可以說,整部《追憶逝水年華》是以恢復失去的時間這樣浩大的工程的面貌出現的,令人嘆為觀止,整部作品集中表現模糊回憶引起的種種現象,產生的今昔變幻,激發的情感和想象。總之,模糊回憶給了他靈感,帶給他快樂。盡管靈感和快樂都是暫時的,他也要揭示躲在它們背后的真理。一塊小瑪德萊娜蛋糕使模糊的回憶變成清晰的現實時所獲得的快意,對他來說是情感的一種神秘的升華,他稱這種失而復得的時間為“永恒的時間”或“純態的時間”。他把這種快意視為靈感的爆發點,在書中多次闡述,認為作家有了靈感就能寫出藝術作品,當靈感迸發時,他“感到已經準備創造藝術作品,盡管還沒有自覺地下定決心”。[28]而今昔相同的景象相繼地重疊在富有感性的聯想中構成普魯斯特藝術創作的基礎。敘述者在蓋芒特邸宅的院子和書房里獲得相同的快感:“我剛感受到的快樂確實和我那次吃小瑪德萊娜時獲得的快活相同。”[29]

普魯斯特雖然重視無意識回憶的作用,但絲毫不輕視記憶的功能。相反,記憶在普魯斯特的作品中占據特別重要的地位,是形成他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含義的藝術風格的有力的手段,下面舉一大段文字加以說明(由于連綿不斷的意識流動難以切斷,引文較長,敬請讀者原諒):

一年前,在一次晚會上,他聽到一首鋼琴和小提琴協奏的樂曲。最初,他只品出從樂器散發的質地良好的音響。當他突然聽到在小提琴尖細、持久、密致、主導的線狀音響下,鋼琴部渾厚的塊狀聲奮力升起,形式多變而又不可分割,平滑流暢而又互相撞擊,宛如月光下蕩漾的淡紫色水波,以降半音的節奏,顯得富有魅力,他已經感到極大的愉悅。然后在某一瞬間,他還未能分辨清楚其輪廓,未能給予所獲的欣喜以恰當的名目,突然入迷似的竭力捕捉那個樂句或和聲——他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它稍縱即逝,卻已經大大打開了他的心扉,有如玫瑰的芬芳在晚間濕潤的空氣中飄蕩,使我們不禁鼻翼賁張。也許正因為他不知道這是什么樂曲,才產生如此模糊的印象,然而這種印象也許只屬于純音樂性的、無廣延的、別具匠心的印象,與別的印象格格不入的。這類瞬間的印象可以說是Sine materia(拉丁文:非物質的)。這時我們聽到的音符已經按其高度和時值逐漸在我們眼前覆蓋大小不等的面積,描繪出飛舞的線條,使我們產生開闊、纖細、平穩、多變的感覺。但我們這些感覺還沒來得及確定,音符便消失了,后繼音符乃至同時出現的音符又使我們產生另外的感覺,把原先的感覺淹沒了。這種印象將繼續流入和滲入不時浮現的樂旨,然而剛剛出現的樂旨還沒讓人認清就立即沉沒和消滅了;它們以特殊的欣悅為我們所知,而我們卻不能加以描繪、記憶、認定;它們是難以形容的,除非記憶,如同工人致力于在川流中筑造持久的基座那樣,為我們復制倏忽不見的樂句,使我們能夠把它們與后繼的樂句加以比較和區分。因此,斯萬享受到的美感剛剛終止,他的記憶立刻為他把這些樂句暫時扼要記錄下來,但在他回顧記錄時,樂曲繼續向前,結果當相同的印象突然再度出現時,它已經不再是難以把握的了。斯萬想象得出樂句的音域,樂句與樂句之間勻稱的組合,樂句的譜寫線圖,樂句的表現時值;他眼前出現的不再是純粹的音樂,而是圖畫、建筑、思維,并且能使他回想得起來。此時他已經清晰地分辨得出某個樂句從回蕩的樂波中脫穎而出,浮現了若干片刻。這個樂句頓時使他獲得特殊的愉悅,而這在聽見它以前是難以想象的,而且感到其他的樂句都不能引起他有類似的快適,于是他對這個樂句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愛好。

這個樂句以徐緩的節奏引導他由近及遠,一直走向崇高的、難以理解而清晰可感的幸福。突然,樂句到達某個符點,斯萬剛準備緊隨不舍,它卻在稍稍休止之后猛地改變方向,以一種新的旋律,以更為快速而又纖細、凄涼、纏綿、溫柔的旋律,卷著他奔向陌生的前景。之后,樂句消失了。斯萬熱切希望它第三次再現。它果然再次出現,不過并沒有使他更明白其中的含義,甚至在他身上引發的歡快不如原先那么深厚。但是,他回到家里,感到需要它,如同生活中某人偶然瞥見一個過路的女人,感到這個女人在他心目中樹立了新穎的美的形象,而且切身體察出它具有更大的價值,可他卻不知道能否再次見到那個使他已經鐘情的、連名字也叫不出來的女人。

這種對一個樂句的熱愛頓時使斯萬好像覺得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恢復青春。[30]

斯萬經常在圣日耳曼城關富貴區出現,他由交際花奧黛特·德·克雷西引薦,踏進富有的資產者韋迪蘭的沙龍。這晚,一位年輕的鋼琴家演奏了一首萬特伊的奏鳴曲,引起斯萬極大的興趣。但作者對這次晚會的音樂沒有作任何的描述,只點明斯萬聽后對鋼琴家很親切,因為他聽到的樂曲勾起他的聯想,使他回憶起一年前在一次晚會上聽到的另一首奏鳴曲,于是過去的情景潮水般地涌現了。斯萬對那首奏鳴曲的感受,作者分三個階段加以描述。

第一階段屬于知識性欣賞。斯萬初聽那首奏鳴曲獲得一個愉快的印象,但只感到樂器的音質悅耳,產生了視覺的快感。小提琴的尖細聲使他聯想到纖細可見的線狀,鋼琴的渾厚聲使他聯想起模糊不定的塊狀;仿佛聽到尖細的輕風掠過湖面時水波激蕩的汩汩聲,又仿佛見到朦朧的月光下呈現一片淡紫色的湖光山色。

第二階段屬于感情性欣賞。斯萬在某個瞬間突然被一個樂曲吸引,盡管它輪廓模糊,飄忽不定,但像芳香四溢的玫瑰,使他不由自主地張大鼻孔,一時說不清這種模糊的印象究竟是什么。他被迷住了,竭力追蹤其后,但未能捕捉住。這個富有魅力的樂句看來是主旋律,其美感雖然模糊,不可言喻,但非常獨特,從眾多的印象中脫穎而出。此處,音樂的鋪展與時間的流逝合而為一,每個音符的消失和每個時辰的消逝完全相同。這個難以形容的樂句如同難以描繪的時刻叫人抓不住、摸不著。它雖然“大大打開了他的心扉”,就是說觸動了他的潛意識,但還沒有成為他有意識的感知。

第三階段屬于認識性欣賞。這個樂句后來接二連三地出現,可以斷言是主旋律,節奏平緩,富有詩意、幻想、柔情和哀愁的色彩。斯萬雖然還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但由于它反復出現,多虧記憶功能,它深深印入了他的腦海。記憶落實了他喜歡的樂句,使他把樂旨轉化成空間形象(如幾何圖形,種種圖案),使他認清其形狀和性質。即使不能言傳,也可以意會了。總之,這個樂句經過記憶的復錄,不再是不可捉摸了,不再是抽象玄妙了。它使你鐘情,使你像戀人那樣,始終想念著你所鐘情的對象,因為你對它有了認識,你認為它美,認為它具有較大的價值。

綜上所說,第一階段的印象是飄浮在空間的無形的印象,聽者的態度基本上是冷漠的;第二階段的印象是使人感到稍縱即逝、捉捕不定而又心馳神往的印象,聽者的心情是焦慮的;第三階段,因為不斷加深記憶,印象愈來愈鮮明,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聽者逐步懂得了其中的奧妙。時間失而復得,聽者獲得新的生命,生活有了新的希望。這個奇妙的主旋律在斯萬身上產生奇跡般的效力,使他頓時煥發了青春。長期以來,斯萬已經失去理想,沒有崇高的追求,滿足于一般的物質享受,準備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他習慣于無關宏旨的思維,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瑣碎的日常小事上,從不敞開胸懷發表內心的見解。但是現在,藝術的魅力打開了他的心扉,擦亮了他的眼睛,促使他去尋找生活的真理,哪怕是暫時的。藝術猶如愛情,給予他新的生命,賦予他新的活力,使他得以追求藝術魅力為最高的生活目標。在斯萬身上寄托著作者的希望和追求,盡管嚴酷的現實一再使作者的追求落空,使作者的希望化為泡影。另外,從敘述的風格來看,作者在這里創作了二十世紀以來最有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即把敘述的效果、視覺的效果和音樂的效果配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體,使時間與空間打成一片。

從斯萬對一個樂句的感受可以看出普魯斯特式的人物形象是多層次的,重疊式的,但這是一種并列的重疊,即相繼的重疊。普魯斯特寫道:“我們的自我由我們相繼的狀態重疊而成。”[31]一系列相繼的形象的重疊構成真實的我們,而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匯集著各色各樣的人物形象。譬如,敘述者在與蓋芒特公爵夫人的接觸中發現在她身上“重疊著眾多不同的女人形象。每個女人的形象等到后繼的女人的眉目足夠清晰就消失了。”[32]相繼的人物形象就如消逝的時光。普魯斯特的經驗不在于把過去埋葬在現時之下,相反,他要讓過去在現時復活。可以想象,在遺忘的海洋中打撈模糊的形象何其艱難,這就導致他采取多層次、多角度的方式來進行挖掘,以便“使古遠的層次浮現到面上來。”[33]因此,從埋得很深的地方掘出來的一系列相繼的形象必然時空倒錯,秩序紊亂,令人眼花繚亂,而且異質不均,形狀不一,零零碎碎。然而,這些由無意識的回憶所產生的形象,經過像高明的收藏家那樣的整理、歸類、編排,也可顯示其內在的一致性、統一性、完整性。所以我們說,普魯斯特藝術風格的形象有如夏日的夜空,閃閃發光的星星嵌鑲在看不見的天幕上,是那樣的散亂而又那樣的完整,那樣的明亮清晰而又那樣的神秘和富有詩意。

紀德說過:“普魯斯特的風格就我所知,是最富有藝術性的,他從不感到受自己風格的約束,我尋找這種風格的缺點,但找不出來;我尋找其最突出的優點,也找不到。他的風格不是具備這樣或那樣的優點,而是集所有的優點之大成……任何其他的風格與他那揮灑自如、跌宕有致的風格相比,都顯得浮夸、平淡、含糊、粗淺、沒有生氣。”[34]在《追憶逝水年華》第一部遭到所有出版商拒絕的時候,紀德在法國文壇上已經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對比他小兩歲的同輩持這樣高的評價,不能不說是真摯的,可信的。反過來也說明紀德了不起,他不像圣伯夫那樣對同代天才作家熟視無睹,而是相見恨晚,大力培植。可以說,普魯斯特有今天的名聲,紀德起了不小的作用。

沈志明

注釋:

[1]《讀寫隨筆》,第105頁,科爾蒂出版社。

[2]《追憶逝水年華》中《在斯萬家那邊》。

[3]安德烈·莫洛亞《馬塞爾·普魯斯特研究》,第253、254頁,阿歇特出版社。

[4]安德烈·莫洛亞《馬塞爾·普魯斯特研究》,第253、254頁,阿歇特出版社。

[5]同上,第257、258頁。

[6]安德烈·莫洛亞《馬塞爾·普魯斯特研究》,第252、258、260頁。

[7]安德烈·莫洛亞《馬塞爾·普魯斯特研究》,第252、258、260頁。

[8]《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斯萬的愛情》。

[9]《追憶逝水年華》,原著第三卷,第984頁,七星叢書版。

[10]安德烈·紀德《1889至1939年日記》,第693頁,七星叢書版,加利馬出版社。

[11]參見《作家辭典》,第三卷,第797頁,羅伯爾·拉封出版社。

[12]轉引自《當代批評家與普魯斯特》,第36頁,加尼埃出版社。

[13]安德烈·莫洛亞《馬塞爾·普魯斯特研究》,第8頁,阿歇特出版社。

[14]《追憶逝水年華》,第一卷,第180頁,七星叢書版。

[15]參見本書《駁圣伯夫》的《作者前言》。

[16]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50頁。

[17]《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失而復得的時間》。或原著第三卷,第889、901頁,七星叢書版。

[18]《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失而復得的時間》。或原著第三卷,第889、901頁,七星叢書版。

[19]《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失而復得的時間》。或原著第三卷,第889、901頁,七星叢書版。

[20]《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失而復得的時間》。或原著第三卷,第889、901頁,七星叢書版。

[21]《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失而復得的時間》。或原著第三卷,第889、901頁,七星叢書版。

[22]參見本書《論畫家》。

[23]《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失而復得的時間》。或原著第三卷,第899頁,七星叢書版。

[24]《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孔布雷之夜》。或原著第一卷,第46—48頁,七星叢書版。

[25]《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孔布雷之夜》。或原著第一卷,第45頁。七星叢書版。

[26]《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孔布雷之夜》。

[27]參見本書《駁圣伯夫》的《作者前言》。

[28]《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蓋芒特那邊》。或原著第三卷,第867、870頁,七星叢書版。

[29]《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蓋芒特那邊》。或原著第三卷,第867、870頁,七星叢書版。

[30]《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斯萬的愛情》。或原著第一卷,第208—210頁,七星叢書版。

[31]《追憶逝水年華》(精華本)中的《蓋芒特那邊》。或原著第三卷,第544頁,七星叢書版。

[32]《追憶逝水年華》,第二卷,第531頁。

[33]《追憶逝水年華》,第三卷,第544頁。

[34]見《作家詞典》,第797頁,羅伯·拉封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富阳市| 花莲市| 石阡县| 五大连池市| 工布江达县| 郑州市| 青河县| 石嘴山市| 新源县| 张北县| 崇左市| 德江县| 开阳县| 扶绥县| 潼南县| 辉县市| 淳安县| 黔西县| 资兴市| 丹寨县| 宿州市| 砀山县| 沽源县| 兰州市| 望城县| 广元市| 奈曼旗| 临城县| 大同县| 兴安盟| 洛隆县| 恩平市| 滦南县| 巴东县| 西乌珠穆沁旗| 花莲县| 江门市| 余庆县| 赞皇县| 神农架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