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政治經濟學(1)

第一節 概述

托馬斯·尼克松·卡弗[18]

經濟學一詞最初由希臘人發明,意思是家庭管理原則或明智的家庭管理方法。色諾芬以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為例,闡明收入和支出、交易買賣與生活方式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然而到了現代,尤其對于城市居民來說,收入來源與家庭生活卻是分離的,這意味著人們為了攢錢所從事的工作和實際的生活方式變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自然而然地,人們把商業和家庭的管理分開成兩個不同的領域:商業方面有商業經濟學、工商管理或工商行政管理,家庭方法則有家庭經濟學、家政管理學等。這兩個領域在現代看來是如此的大相徑庭,幾乎不再可能放到一起討論與研究,加上人類已遠離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態,于是交易買賣與家庭生活便徹底分離。

色諾芬曾出版過一本名為《經濟論:雅典的收入》的書。書中以國家級的家政管理視角進行論述,加入了公共財政等命題。他認為每個政府都像一個獨立的法人團隊,它除了要為轄區內的人民服務外,還會有自身的利益訴求。同時,無論是國家、城市還是再下一級的管理單位,它們都得像一般的家庭那樣懂得平衡收支。后來,色諾芬提出利用“經濟學”分析上述有關收支的所有問題。而到了現代,我們則更多地把“經濟學”運用到公共財政上,并使私人賬務和家政管理從公共財政中完全分離。在君主制國家,當收入來源于封地時,皇室的收支便相當于個體家政經濟,而當收入來源于稅收時,皇室成員的收支就跟其他政府官員一樣要接受公共財政的管理。

公共財政的早期概念

從中世紀到現代早期,經濟學研究漸漸出現從個體經濟向公共經濟轉變的趨勢,但討論的熱點依然集中在收支問題——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公共財政上。這個領域里的主力研究者是財政大臣,他們既掌管著為君主增加收入的皇家產業,也掌管著國家的建設與軍備。很快他們發現,國家收入的多寡與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關。若想增加國家收入,首先必須保證人民豐衣足食,如此才能征收更多的賦稅。于是從那時起,決策者們的重點便轉向了如何使國家更加繁榮昌盛這個問題上,并將其視為比平衡公共收支更重要的目標。也就是說,國家要發展經濟不是單純地為了增加政府收入,而是為了提高普通人的生活和福利保障水平,并在適當的時候增加賦稅以更好地平衡政府收支。

重商論者與重農論者

雖然財政領域的相關學者都專注發展經濟,但他們還是花了一點時間才掌握到這個問題的核心。部分經濟學家屬于重商論者,他們強調商業發展,也希望通過招商引資促進外貿繁榮。他們認為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是國家發展外貿初期最重要籌碼,能有效保證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然而,這并不會使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勞動者們從中得利。還有部分經濟學家屬于重農學者,與商業相比,他們更重視能產生出實際產品價值的農業和工業。

可是這兩派的學者都混淆了個人得利與共同繁榮的概念。舉個例子,一家私人企業運作成功與否取決于它能否賺取比成本更大的銷售金額,重商論者認為國家經濟也是如此。但事實上利潤是依靠轉移創造的,商人之所以能從出口商品中賺取利潤是因為他們壓榨了勞動者的勞動力。在農業領域里,農民的利潤取決于土地租金外的收成金額,而在工業領域里,工廠的利潤取決于生產成本外的產量的剩余價值。重農論者認為由于當時土地租金低廉,能產生豐厚利潤的工業和農業才是國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與重商論者一樣,他們也忽略了一個事實,即國家工農業的豐厚利潤也許正是造成工人或農民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正常情況下,雇主要從農民種植的低成本作物中賺取利潤,便只能提高土地的租金。

后來亞當·斯密的劃時代著作《國富論》的面世讓全世界學者真正對國家經濟管理形成廣泛而全面的看法,雖然不同的經濟學者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例如有些學者會將注意力集中在生產和貿易上,有些則會更關注資源及財富分配的問題,但他們已普遍意識到自己的專業領域對整個社會大局所能產生的影響。在過去的25年中,社會資源及財富的分配是很多學者的研究命題,如今他們則選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以前鮮有人涉足的經濟消費研究領域。

財富的意義

現代經濟的重點放在促進國家繁榮上,因此對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而言,與其學習文學藝術,倒不如多了解最新的經濟科學概念。而最新的經濟理念包括了兩個有著密切關系的概念:民生和商品財富累積。商品是能滿足欲望的東西,但并不是所有商品都能產生財富——只有那些具備實際用途或能滿足特殊需求的商品才擁有財富價值,也就是說財富的累積必須建立在人們對某項物品有超過自然所需并且有不間斷需求的基礎上,即越多越好。人們離不開陽光空氣,可過多的空氣對人類而言只是多余,目前的空氣已經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數量上也幾乎沒有差距,所以陽光和空氣都不具備財富價值——除非,在某個特殊的地點特殊的時間,空氣成為了不可多得且無法人人均分的東西。

在描述財富時,我們可以直接套用能實現資本積累或提高生活質量之物的名字,因為這些東西的多寡能直接反映財富的豐厚程度。財富以及具有財富價值的物品是人類積極向上努力工作的目的,讓人類更有動力實現豐衣足食,擺脫缺衣少食的日子。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簡單道理,而這也是財富最簡單實用的形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取決于什么,他們會習慣性地把能給自己帶來健康和幸福的東西視為財富。換言之,擁有越多渴望之物的人自我感覺就會越好。人們生產或購買某種商品的行為正是他們將其視為獲得財富和實現理想生活的手段之一,然而有時,因為某些人邪惡的貪欲,經濟學者不得不將一些無用甚至有害的東西定義為財富,如鴉片、煙草和酒精。于是有人提出有形的財富往往不是人類幸福的必備條件,只是為了迎合部分人群或實現某些特殊欲望的稀缺手段而已。

當然,財富也是具有交換價值的物品或手段的集合體,只有那些被人所渴望的東西、數量稀缺的東西才能被估價或被交換,而之所以這些東西具有交換和買賣的價值也正是因為它們對人來說有大量而實際的需求。

經濟學的意義

物以稀為貴是財富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經濟學會使用宏觀或微觀調控來達到目的,有時會犧牲小部分人的蠅頭小利來滿足大局的繁榮穩定。由于物以稀為貴,所以這樣的選擇帶有一定的強迫性。如果物資足夠豐富能滿足我們所有的欲望,我們就無須做作出任何犧牲了。換句話說,經濟學便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資源的學問。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的需求,這些稀缺資源作為財富的一種必須要節約使用。另外,經濟學家們還要不斷地對稀缺資源進行估價和比較,使數量有限的物資盡可能均分并滿足盡可能多的人。

生產和交易是節約使用稀缺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們在實踐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對物品的估價和比較都是相對的。當我們渴望更多東西或擁有更多渴望時,通常會通過購買或生產來獲得,也可以用手上的物品進行交易換取。物品價值的高低與它的稀缺性以及人們的渴望程度成正比,而這些也會反過來決定了社會商品生產的方向和格局。無論個體對某項物品是否有興趣,只要大環境賦予該物品高額的價值和交易價格,個體便會不自覺地產生追求該物品的渴望。

變量法則

生產的過程會產生新的經濟運作,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也會受環境和發展條件的影響。在生產的最后環節里,所有行業的目標都是競價與交換。從表面上看,這樣的循環過程很簡單,但其背后的計劃、目的和法則卻是相當復雜。有人認為物品競價是為了等價交易,但事實上等價交易原則才是物品競價交換的條件基礎。物品先是用適當的價值比例進行生產組合,然后再以適當的價值進行交易買賣。

這個法則適用于所有情況,從化學家的實驗室到農民的種植耕耘?;瘜W家在一定的比例規律下工作,化學元素都必須以精確的數學比例進行組合。同樣,農民的生產工作大部分也是在可控的變量范圍內進行。例如,在耕種過程中作物所需的灌溉量會根據實際情況而變化,雖然作物的需水量范圍比較寬松,但若不能掌握好灌溉的規律,農作物就有可能會被毀壞。

只要存在變量和比例,生產過程中的因素和產品就會發生變化,不過這樣的變化不大,變化范圍也不太精確。土壤中的水分增加十分之一看起來不多,但農作物有可能因此提高產量。對于肥料和生產過程中任何一個因素,甚至對工廠和工人而言,這些法則也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商店、農場、工廠還是運輸系統,所有與生產相關的企業在組合生產要素時,都需要把握一定程度上的相關知識。這與化學家組合化學元素的過程相似,且都需要遵循明確的如數學般精確的規律。

我們很難用文字陳述這種變量調整的規律,但可以用以下公式描繪出一個相對準確的概念和規律運作的過程。首先我們假設有三個未知數:X、Y和Z,然后這三個數相乘得出我們所期望的結果P,即:

X×Y×Z=100P

舉個例子,若增加一個單位的X使公式結果從100P變成110P或以上,則表明相對于Y和Z,X在公式中的權重比例大但數量少。既然X的增加可以對結果產生如此明顯的影響,組合的數量分配就應該以X為主,Y和Z為輔。反過來,若增加一個單位的X使公式從100P變成100P或以下,則表明相對于Y和Z,X的權重比例太小數量卻太多,在這種情況下,增加X便成了畫蛇添足之舉。

再舉個例子,若增加一個單位的X可以使結果產生5個單位的增長,那么要想優化產品因素中的比例,我們就需要進一步計算X增加的成本和額外收益之間的關系。若增加的成本小于可獲得的額外利潤,我們則可以再考慮增加X的比例,反之則不然。

當然,Y和Z跟X一樣都是變量,它們的變化也會對公式和最終結果產生影響。X、Y和Z在實際生活中可以表示勞動力、土地和資本,也可以代表任何行業中不同的職能,甚至可以代表土壤中氮、鉀和磷的比例——反正就是能組成任何物品中的任何元素。然而在任何一個組合里,最稀缺的元素往往因為其數量有限,對產品的影響也最大。同時,由于產品的變化取決于稀缺元素的變化,因此成功的產品必然會提高其對稀缺元素的利用率。上述公式所揭示的生產規律再次印證了一點:稀缺資源非常珍貴,價格也最為昂貴,如何節省稀缺資源成了生產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

可以肯定的是,事物的實用性和稀缺性正是體現其價值的根本。其中,事物的實用性無關乎它是一件消費品還是某一生產要素,也無論它能否直接滿足人們的需求。事物的稀缺性使節約成為必要,同時它也是利益沖突及人類各種社會與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源。事物的稀缺性意味著人類無法在自然界中隨心所欲,只能通過工業制造來彌補需求上的不足。

除了沖突,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之間更多的是和諧,只是和諧并不會產生問題,因此我們便不會費心。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和諧是人與自然界相處時的基調,只要我們的需求能在自然界中得到滿足,便不會產生沖突。而對于這種恩賜,我們并沒有給予相應的尊重和感激。當一切來得太容易,我們又何必在意?但是,在工業體系里情況則不然,我們只能通過改善自身之不完美來達到和諧。人與人之間亦是同理——懷有共同利益者無沖突,相互的關系無須特意維系;當出現利益分歧時,不管所涉及者是否愿意,都必須面對沖突解決爭端,人即是以這樣那樣的方式關心自己并維護自己的利益。歷史上人類經過多次磨合,終于制定出現有的道德哲學的標準體系;同時在法律的基礎上建立法庭,使有爭端之人能利用法律解決沖突。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利益沖突,或進取或退讓,而這一切是為了讓所有人知道并懂得一個道理:物以稀為貴,沒有人被賦予了予取予求的權力。

有些人堅定地認為除去所有表面上的沖突,人類的根本利益理應一致。只是這種信念就像人與自然理應和諧的論調一樣,無法被推翻卻也無法被證實,因為它來源自哲學猜想和理論信仰。毫無疑問,大多數人——即使是最強者,從長遠考慮也會更喜歡生活在公正嚴明的統治之下,在那里一切沖突都能得到一個準確而明智的裁決方案,總好過在無政府的狀態下自相殘殺、互相傾軋。這也許就是人類最初的共同渴望:一個公平正義,不會恃強凌弱的“官方”。反過來說,正是人類的這個渴求證明了人與人之間矛盾之深刻,以至于一旦失去了政府的控制,人與人之間就會爆發出各種沖突,不但會破壞社會秩序,還會使每個被波及之人遭罪。由此可見,政府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英明正義的政府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

綜上所述,人類要面對的問題大致分成兩類:一類來自于物質世界,一類來自于精神世界。前者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后者則關系到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這兩類問題在人類社會中交錯出現,盤根錯節,從而帶來無限的變數及可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顶山市| 禹城市| 武安市| 芷江| 杭锦旗| 栖霞市| 日照市| 景谷| 巨鹿县| 北票市| 绩溪县| 五常市| 大洼县| 涞源县| 离岛区| 定边县| 临泽县| 华亭县| 时尚| 洛浦县| 邻水| 赫章县| 乃东县| 保山市| 永年县| 隆安县| 雅江县| 沭阳县| 沾益县| 开原市| 松潘县| 辽宁省| 长武县| 西华县| 台州市| 晋宁县| 临江市| 沙坪坝区| 长乐市| 福鼎市| 大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