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政治經濟學(2)

人與自然的沖突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是什么時候以何種方式從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中衍生而來的?人類是否要為這種演變負責?還是說結果全出于自然的粗糙?大自然在不同的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的變化,而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人類欲望的無限擴大,另一個則是人口數量的急劇增長。這兩個都是人為原因,且直接造成了物質稀缺的現狀。

人類欲望的無限擴大,以及為了滿足這些欲望所爆發出來的足以超越大自然的力量,時時刻刻都在喚起道德主義者的警惕。傳教士們認為,對于貨品的主人而言,沒有什么比貨品增加、消費人群增長更值得注意的事情了。而按照斯多葛學派“依循自然生活”的理論,人的欲望應限制在大自然所能提供的范圍之內,不貪心不強求,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根本和諧。斯多葛派的哲學中蘊含了很多經濟智慧,它指出生活中大部分美好的事物其實不需要成本,可最短暫的快樂往往最為珍貴。很多走在尋求涅槃之路上的虔誠佛教徒并不明白,萬千煩惱乃源自人類無盡的貪婪。只要大自然無法滿足人類所有的欲望,便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人類發展的對立面上。只有看清了欲望萬惡的源頭,人類才有可能放下執念,看到屬于自己的救贖。

人與自然的沖突在社會上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指導方針:其中一派認為自然是美好的,人類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于是得到結論:人類應如斯多葛學派所說,遏制自己的欲望,并努力與自然和諧相處。另一派則堅信人的本性是健全的,人的欲望應該得到極大的滿足,而這便是現代工業精神和追求財富的根本動機。

即使個體能抑制自身欲望,地球人口的持續增長也勢必會使事物愈發的供不應求,從而爆發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從理論上來說,只要時間足夠長,人類群體便能無限期地增長,而在所有非經濟動植物中,對其數量影響最大的限制并非來自它們的繁殖能力,而是它們的生存能力。人類也一樣,對人口數量的限制并非來自人類的繁衍能力,而是人類根據某些特定標準形成的生存能力。人類需要維持體面的生活水平,因此人口數量不會大規模增長。但出于繁衍和生存的本能,人類的數量也不至于瀕臨滅絕。隨著人口的增加,有限的資源會讓人類不得不降低自身的生活標準,而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覺得難以企及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生活,無法滿足的愿望和數量有限的資源都是人類社會中不可避免也無法擺脫的現狀。由此可見,人與自然的關系即是社會組織形成的深層原因。

人與人之間的沖突

除了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社會上還存在著第三種對立,那便是個體內部的利益沖突。如果人類繁殖和生存的本能都已得到滿足,那要實現其他愿望便不能只是簡單地增加已有物質的數量——無論這些愿望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如果要提高物質或愿望的豐富度,又難免會犧牲掉一些已經擁有的東西——畢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可見,就算是同一個個體也會陷入不可避免且無法擺脫的利益沖突中,形成內心世界里的角力爭鋒,而這只是其中一個個體內心矛盾的側影。物質的稀缺性讓人不得不做出抉擇:是要買奢侈品還是買必需品?是要買衣服還是買食物?是要去西餐廳還是去中餐館?其實,抉擇的背后便是人類對資源節約的本能,即盡可能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回報。可以說,抉擇和節約的產生都源自上述的三重矛盾,即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個體自身內部的利益沖突。

對邪惡的理解

關于邪惡通常會有兩種解讀,其中最常見的理解是不和諧,因為不和諧是導致人類痛苦的根源。然而這種不和諧與道德無關,就像有一個果實從樹上掉下來,如果人沒有好好享用它反而任由它被野獸吞噬或白白腐爛,那便是浪費,便是不和諧——但這并不是誰的錯,也不會有人因此受到道德的譴責。但反過來,若一個人或惡意或無心地搶劫了、欺騙了、傷害了另一個人,那么我們便可以用道德和法律制裁他,而這便是人與人之間沖突所產生的最壞的結果。這種結果和前者,即人與自然間的不和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可以說,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是人與人之間不協調的開始。

試想,若是在一個良好的環境里居住著少量個體,他們所有的欲望都可以自由地充分地得到滿足,他們的生活中什么都不缺,更無須節約。在這種情況下,人與自然的關系會變得非常和諧,人與人之間也不可能出現任何沖突,因為個體不會面臨要實現這個愿望就必須犧牲那個愿望的困境,也不會因為要獲得應得的好處而損害別人的利益,這樣的世界是沒有任何道德缺陷的天堂。但若是個體的欲望不斷擴大,或個體產生了新的愿望,甚至超過了大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圍,天堂便會崩塌,緊隨而來的還有勞動與疲憊,以及利益和道德的對抗。于是,人類不得不把大部分天賦才智運用到提高社會生產力以及緩和利益沖突的問題上,然后在一系列似是而非的吊詭中迷失方向。

我們不能說人口增長始于邪惡的遺傳,也不能說心存渴望是種罪惡的行為,可正因為物質稀缺,正義不得不以懲罰者的姿態出現,讓無辜的人們為此背上道德的原罪。人與自然間的平衡一旦被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便浮上了臺面。當然,即使有利益沖突也不代表人心改變人性墮落,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只會引向不一樣的社會變革,這是在任何歷史時期都適用的真理。總而言之,人與自然的關系一開始是和諧完美的,但這樣的和諧完美是建立在矛盾與沖突之上的,因此當人類的本性慢慢蘇醒,當物質世界變得越來越復雜之時,原有的和諧就會隨之分崩離析。

有關原罪,從遠古時期開始,我們便已經知之甚詳。有關它的記錄雖然不具備歷史基礎,卻蘊含著連信奉者們都沒有察覺到的深刻意義。曾經有一男一女,他們居住在猶如花園般美麗的天堂里,那兒沒有爭斗沒有沖突,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滿足。然而,隨著欲望的擴大,物質數量的減少,天堂不復存在。從此以后,人不得不以汗水換取酬勞,不得不為生存竭盡全力。人必須與自然以及同類競爭,從而滿足自身的需求、貪婪和潛在的欲望。當人看清了存在于世上的根本矛盾,明白了其中的善惡利弊,他——從某種程度上說,便成為了理性的“經濟人”,不但能適應任何環境,還能在快樂和痛苦間游刃自如。這種理性“經濟人”的出現和增多即是工業文明和社會演變過程中的第一步。但只要踏出了這第一步,人類就不由得陷入了對物質無休止的追逐。

最初的體系

由物質稀缺所引起的利益沖突會形成不同的財產、家庭及國家制度。沒有人會把數量多到可以滿足所有人需求的東西視為個人財產,只有那些無法由社會按需分配且供不應求之物才更讓人趨之若鶩。同時,人即使攫取了某種東西也不代表他本身擁有這個東西的所有權,只有當社會承認并承諾保護他擁有此物的權利,他才能真正將其納為個人財產。能以血統和親屬關系連接在一起與自然競爭并獲得利益的集體,即是家庭。能為個體或集體提供財產保護措施的組織,即是國家。這些集體的組成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利益,使之與世界其他國家或組織互相競爭,分庭抗禮。排除那些認為妻兒本就是個人財產的野蠻觀點,在文明社會里,我們也會想保護自己的血親,并通過與他們共享財產的方法,加強家庭在法律和道德層面的向心力。

經濟學的基礎地位

與財產權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組成整個財產權的還包括合同簽訂、轉讓協議、遺贈手續等一系列需要律師幫忙打理的事情。在整個科學框架下,我們很難發現有關法律或倫理或政治或社會意識形態的任何問題,因為那并不是源于經濟物質的稀缺或隨之而來的利益沖突。這樣的事實揭示了一個道理:即所有涉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科學皆有著深層意義上的統一,而這個統一的原則源于一個經濟學上的原理。所謂的群居本能也許是物競天擇的結果,而物競天擇又是物質稀缺性的產物,由此推測,集體行動很有可能是人類受群居本能影響所做出的其中一個行為。雖然這樣的推測并不能被納入常理的范圍,也無法作為構成經濟學的“主要分支”,但它卻從側面反映了經濟學作為主要科學的首要地位。可以說,經濟學上的問題是所有其他社會和道德問題爆發的奇點。

經濟競爭

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若失去了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制約,就會演變成粗暴野蠻的生存斗爭。因此人類社會在發展時都會用盡一切手段控制類似的事情,并把沖突引向正軌。事實上,有組織的社會就是基于這樣的目的存在的。利己主義者不關心生產,一心只想著收購稀缺的物資。若獲得稀缺物資最簡單的方法是生產,那么他便會去生產;若獲得稀缺物資最簡單的方法是交易,那么他便會去投機。而法律和政府在這里的作用便是讓稀缺物資的生產和自由交換變得簡單安全,讓非法獲得變成困難危險。這種做法若是成功,就能驅使人們致力于生產,從而獲得被合法承認及保護的財產。

當生存競爭變成生產的動力時,當每個人發現只有通過生產或者向生產者提供同等價值之物才能獲得想要的東西時,殘酷的生存競爭就會變成單純的經濟角力。相互作用的經濟角力會形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里的所有人都更愿意通過生產或提供服務實現自身的愿望。用亞當·斯密的話即是“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促進了公共的福利”。

若個人之于社會的價值取決于他的生產量與消費量之差,而他在生產行業中的地位取決于他長期累積的經驗時,我們便不難發現生產背后所代表的重要含義。用公式闡述的話則可以表示如下:

個人價值=個人生產量-個人消費量

個人競爭力=個人獲得-個人消耗

而當:

獲得=生產

那么:

個人價值=個人競爭力

由此可見,國家的目的便是讓人通過生產獲得財產。

第二節 文藝復興時期對政府的構想

奧利弗·米切爾·溫特沃斯·斯普拉格[19]

少有以政治和社會為命題的書籍能在思想發展、公共事務管理以及政策決定方面帶來深刻而持續的影響,像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那樣的更是鳳毛麟角。其他政治題材只有在著書的當時具有強烈影響力,到了現在便只剩下歷史學上的價值,例如馬丁·路德的《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書》和《論基督徒的自由》,以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莫爾的《烏托邦》則不屬于這兩者,因為它們既無法促成偉大且富有成效的知識進步,也沒有成為促成國家立法或制定政策的有力因素。雖然這兩者在剛出版時都被賦予了巨大的期望,但與馬丁·路德的著作相比,他們在塑造時代觀點方面還是成效甚微,到了現在便只剩下作為當年思想代表的歷史意義了。當然,盡管馬基雅維利和莫爾的論點沒有實踐的機會,他們的著作卻向世人展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和社會發展追求。

馬基雅維利和莫爾的文藝復興思想

《君主論》和《烏托邦》都是寫于16世紀上半葉,正值文藝復興時期,人類在教育、藝術、道德等領域的活動和理想正被各種新思想沖刷。在那段時間里,人類的精神從方方面面擺脫了中世紀傳統的束縛,政治和社會的發展也超越了宗教倫理的限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革命性突破,于是便有了馬基雅維利、莫爾等政治作家筆下充滿文藝復興精神的傳世之作。

馬基雅維利的著作主要討論政府機構和政策的作用,莫爾更多地關注“何為理想的政府和政策”這一問題。他們都承認,社會秩序不可能完美,也不可能一直盡如人意,紀律和傳統都是以結果為導向進行改革和變化的。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觀點,也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理念。從這個角度上說,現代歷史正是從文藝復興開始的。

實踐與想法的對照

在科學日新月異的當下,付諸實踐似乎是解決政治和社會問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烏托邦》一書關于“理想國”的觀點,使“烏托邦”成為了一個用來表示不切實際、虛妄無邊之事的形容詞,而《君主論》也讓馬基雅維利提出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成為了權術和謀略的代名詞。在把一個觀點付諸實踐前,我們必須先充分考慮到所有重要的現狀和因素,并努力使與此觀點相呼應的行為能順利地在社會中實施。馬基雅維利的思考方法是具有科學依據的,卻因為低估了人性的本質,使他的假設從根本上便已崩塌,更不用說那些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分析了。

馬基雅維利的思想樊籠

馬基雅維利的分析,即使在那些他認為重要的領域里也略顯不足。《君主論》完成的一個多世紀之前,意大利已分裂成若干個實權國家,其中大部分國家國內形勢動蕩,就跟如今很多中美洲國家一樣。意大利的統治者們為了攘外安內,可謂疲于奔命。于是馬基雅維利利用舉例對照的分析方法,闡述了在政府當局不穩定時期可以采取的能確保和維持寡頭統治的手段。只是很少人會相信他那一套,因為那不適用于當時在阿爾卑斯山北部蓬勃發展且已經大權在握的統治王朝。更為重要的是,馬基雅維利的分析在解決現代政治問題上沒有實質貢獻,也許在他的描述中,對一些政治權力斗爭及官民對立進行了類比,但縱觀《君主論》,我們卻找不到能在民主社會里清除此類弊病的靈丹妙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梁县| 金溪县| 汉川市| 芮城县| 廊坊市| 新郑市| 龙川县| 阳新县| 泸州市| 小金县| 封开县| 浮梁县| 屏南县| 花莲县| 崇州市| 青田县| 五大连池市| 泰兴市| 桂阳县| 白河县| 沙坪坝区| 德清县| 荔波县| 彰武县| 错那县| 林芝县| 武安市| 红安县| 周至县| 晋城| 凤庆县| 宁德市| 会东县| 平顺县| 商洛市| 甘谷县| 庄河市| 雷山县| 洮南市| 古丈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