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趙小凡:退學伯克利,拿特獎的清華博士媽媽

文 朱嵐怡

?趙小凡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3級博士生

趙小凡的履歷很漂亮——以優異的成績高中畢業后,她只身赴美留學。在斯坦福分獲環境工程學士、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然后她來到伯克利農業與資源經濟系攻讀PhD,榮獲僅授予全校4%新生的Berkeley Fellowship獎學金,并在1年后順利通過博士生資格考試。然而這個時候,她卻做了一個很冒險的,也是令所有人費解的決定——退學伯克利,回國發展。

當年從伯克利毅然退學時,趙小凡做出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選擇。如今回望這幾年,趙小凡在清華尋到了感興趣的研究方向,也找到了自己的愛人。今年,趙小凡更是先后獲得清華研究生的兩項至高榮譽——“學術新秀”和研究生“特等獎學金”,與此同時,她的寶貝兒子也在兩個多月前誕生。

今年對于趙小凡來說,無疑是收獲的一年。

談選擇:我是一個很“任性”的人,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從斯坦福到伯克利、再到清華,從環境工程到農業與資源經濟、再到環境政策,趙小凡做出了一個又一個選擇,專業橫跨工科、經濟、政策領域,但她始終走得充實而堅定。離開伯克利的時候,周圍人都笑她傻,讀得好好的為什么要離開?但她笑言自己如果不那么“傻”,人生軌跡就會和現在完全不一樣,而且她相信自己不會比現在更快樂。

“在伯克利學習了一年后,我發現自己對我所學習的方向并不感興趣,雖然學得很不錯,卻感受不到真正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一直相信,只有從事熱愛的事業,才能有持久的動力。”趙小凡自信又堅定地說。

趙小凡曾在伯克利農業與資源經濟系攻讀博士學位

可做選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趙小凡坦言自己“是一個很‘任性’的人”。“從小父母的意見只是參考,最終做決策的肯定是我自己。我覺得自己的路就是要自己走,聽了別人的,將來你可能會后悔。如果是你自己做的決策的話,你就沒什么可后悔的呀。”趙小凡說。

實際上,早在2002年趙小凡初中畢業的時候,她就做了一回“任性”的選擇。當時她在上海平和學校初中部以全年級第一的成績保送至上海浦東地區最好的一所重點高中,正是這一年,上海平和學校開辦國際預科文憑項目(IB項目)。當時的人們對此不了解,不敢選擇這個課程,但她卻看好IB項目的前景。

“我知道,這個項目在國際上認可度很高,如果完成出色,就有望到我夢寐以求的世界名校讀書。”就這樣,15歲的趙小凡便冒險成為上海第一批為數不多的讀IB課程的大陸籍學生,3年后,她也如愿以償進入斯坦福求學,以實現自己年少時立志改善祖國環境質量的心愿。

趙小凡獲斯坦福大學工學院本科生最高榮譽Frederick Terman Award

然而,趙小凡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有著長遠目標的人,她一般會定一個比較合實際的中期目標。她認為,很多時候計劃不如變化快,人的興趣也都是會有所變化的,沒有必要束縛自己、患得患失。雖然說這些年的幾次改變專業讓她或多或少也有付出代價,但她堅持“follow your heart”,專注于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所以從不后悔。

“有舍才能有得。人年輕就要不怕犯錯,要允許自己去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這樣你才能找到自己真正所喜歡的和所擅長的。”趙小凡說。

談學術:做中國的政策研究,終究要回歸到中國的土地上

常有人問趙小凡,為什么不在美國換一個專業,轉讀環境或者能源政策方向的PhD呢?小凡說,她不是沒有想過這個可能性,然而理性思考后,她告訴自己,“既然是做中國的政策研究,終究要回歸到中國的土地上。否則做的研究永遠無法‘接地氣’”。

2010年正是中國的低碳事業蓬勃起步的時刻,她認為,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投身到祖國的低碳發展熱潮當中,一定可以見證各行各業很多鮮活的案例。如果留在美國,她很難有這些實地調研的機會,更不可能有與中國低碳領域的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面對面交流,甚至一起從事課題研究的機會。

回到北京后,趙小凡偶然聽說清華公管學院齊曄教授在招收研究助理。得知齊老師的方向契合自己的興趣點,她便選擇加入了齊老師所領導的氣候政策研究中心,跟隨他工作了兩年。在此期間,她參與撰寫了一年一度的《中國低碳發展報告》,這一過程讓她更加確信,分析與評估中國的低碳發展政策才是她真正的研究興趣所在。

于是,2013年9月,趙小凡重起爐灶,在清華公管學院跟隨齊曄老師開始了第二次讀博生涯。

趙小凡(左四)與導師齊曄(右二)及課題組成員的合影

讀博后,趙小凡在研究方向和方法上再次選擇去啃一塊硬骨頭——研究政策執行問題,更具體地說,是企業對節能政策的響應。

對于中國的公共政策研究來說,執行一直是一個難點。由于數據的可得性問題以及調研的高昂成本,大多數學者都選擇去分析二手的宏觀數據,而缺乏對企業微觀層面的研究。趙小凡覺得,如果只是嚼別人嚼過的二手數據,而不去做實地調研,就永遠無從了解真實的執行狀況。

相較于其他博士生在剛剛開始博士生涯就急于發表論文不同,趙小凡在研究的開始階段似乎有些“慢”,她選擇深入調研多家地方政府節能主管部門,走訪鋼鐵、建材、石化、化工、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的幾十家企業,不慌不忙地收集了大量一手資料,并且盡量對調研對象進行連續多年的跟蹤研究。盡管花費的時間較長,但是漸漸地,她的這些穩扎穩打的前期工作逐漸顯現出成效。

趙小凡深入企業實地調研

從成果上來看,她并不“慢”——6篇成果先后發表在SCI/SSCI收錄的期刊上,其中3篇一作。這些論文都是節能政策領域少有的基于一手調研的實證研究,2014年發表在Energy Policy雜志的論文更是成為管科領域的高被引論文。基于對十余家企業的多案例的比較研究,她后來又發表了一篇關于工業企業節能量目標考核與計算的文章。她的調研結果顯示,用節能量作為企業節能的考核指標存在四大重要弊端,因此建議盡快以能耗總量和強度的雙控指標替代現有的節能量目標。

“倘若不是深入這些企業獲取數據,我是永遠無法做出這樣的分析和判斷的。”趙小凡說。在讀過這篇文章后,一位來自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學者告訴她:“我認為你做的這項工作非常重要,因為你是真的在努力了解政策在最基層運作的真實狀況。”

小凡說,她很感謝這位學者讀懂了她和導師的意圖,“做實地調研、收集一手數據,做產生新知識、推動社會進步的真學問,這是齊老師傳授給我的最重要的東西,也是我終身為之奮斗的方向和使命”。

談家庭:丈夫給了我很多幫助,我要給兒子做好榜樣

科研上饒有建樹的趙小凡更有一個令人羨慕的幸福家庭。回國以后,在她所在的課題組,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也是她當時的大師兄。兩個年輕人學術背景相似,都是從環境工程到公管,原本共同語言就很多,又長時間在同一間辦公室里工作,一起為中國的環境事業而努力,很快走到了一起。

“我們工作的時候不交流,只是每天一起吃飯。”回憶起談戀愛時的歲月,趙小凡有點害羞:“我先生很‘宅’,我倆是典型的校園生活,主要都是在學校里走,好像很少出去。結婚以后才一起出去旅行。”但一談起丈夫對自己的幫助,趙小凡便很是自豪:“他畢竟先讀了博士,研究的經驗也更多一點,所以我有什么問題會先問他,寫的東西會先給他看,讓他提提意見,我覺得他提的意見都還是挺中肯、挺受用的。”雖然趙小凡和她的丈夫研究的問題并不完全一樣,研究的重點也各有側重,但她覺得,在研究的方法思路方面,完全是可以共通的。

“即便很多時候,他沒有時間去看我寫的東西,但我給他講一講,他就可以提出很多建議,然后我覺得確實是這樣子。我覺得文章投出去,他提的意見跟很多審稿人提的意見也是一樣的。”趙小凡說。

趙小凡(左)與丈夫相愛在清華

就在2個月前,趙小凡的孩子也誕生了,她正式升級為“博士媽媽”,在幸福甜蜜中也開始迎接人生前所未有的忙碌和壓力。兼顧好學業和家庭并非易事,但小凡笑言能平衡好這一切,會變得更加堅強。她說,一個人的人生是很多面的,會同時擔任很多角色。“雖然扮演更多角色也意味著你會承擔更多責任,但這同時也會給你帶來更多的幸福感,激勵你在學業上更加努力。”

趙小凡給兒子明德上人生第一課

“當你有孩子之前,你自己永遠還是個孩子。”趙小凡覺得這一點非常奇妙。“實話說,經歷了生產那一刻的那種疼痛,我真的覺得,學業上的各種困難,都不算什么了。所以說人的忍耐力、耐受力其實是很強的,真的不知道自己潛力在哪里。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覺得自己變得更強大了。以后如果再遇到一些困難,我就覺得不再是那么大的事了。”

成為一位母親也讓趙小凡有了更多的責任感,“突然就覺得,你成了孩子的母親了,這個生命是那么的幼小,那么的需要你、依賴你,你就必須承擔起這個責任來”。

在小凡心中,自己能夠為孩子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讓自身變得更加優秀,“言傳身教當然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身教更勝于言傳”,小凡想和自己的父母一樣,堅持工作、勤奮努力,給兒子做好榜樣。

在特獎答辯的時候,趙小凡曾說博士期間要“寫一篇優秀的博士論文,生一個健康的孩子”。這大概是這位特獎博士媽媽心中最單純最質樸的想法。如今,她也正在這條路上努力前行,在事業、學業和家庭的平衡中完成一名優秀女性的角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禄丰县| 丽水市| 乌苏市| 洪洞县| 调兵山市| 三门峡市| 阳西县| 蕲春县| 禹城市| 沅江市| 威海市| 仪征市| 隆安县| 陈巴尔虎旗| 香港| 修水县| 北安市| 简阳市| 江都市| 绥江县| 闵行区| 民和| 兴业县| 廊坊市| 长宁县| 土默特右旗| 肃宁县| 成武县| 辉县市| 十堰市| 遂平县| 石门县| 凤凰县| 霍州市| 泉州市| 廉江市| 绥阳县| 双桥区| 越西县| 腾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