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少年說(第二輯)
- 邴浩
- 3103字
- 2019-01-04 05:23:50
王若松:科研在我眼里流光溢彩
文 馬樂 張麗麗
?王若松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學院2013級本科生
提起清華,總少不了“科研”二字;而提起科研,大部分人想到的又是“枯燥、乏味”等詞匯。但是,就像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會顯得特別美好。”從來都有一些翩躚的舞者,在我們所謂的單調中,舞出最絢麗的色彩。而來自交叉信息院計科30班的本科生王若松,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路漫漫其修遠兮,與志同者共求索
2017年3月17號,王若松結束了他的美國大學訪問之旅。
華盛頓大學是他訪問之旅的最后一站。從西雅圖出發,飛行了13個小時后,晚上7點左右,又回到了他熟悉的校園。這個申請季,截至目前,他收到了11封博士錄取通知書,3封碩士錄取通知書,幾乎“橫掃”了美國排名最靠前的十幾所學校。
初見王若松,我們意外地發現,他是和自己的室友一起來的,兩人默契而和氣。而隨著采訪的深入,我們也漸漸了解到,在他從事很多事的過程中,并不是只有他一個人的影子。從高中到大學的最明顯變化就在于團隊的合作漸漸取代了個人的摸索。他們這些有相似科研興趣的同學聚在一起,自發地組成了科研小組,他自己在其中擔任了組織者的角色。“有時候,大家交流一下最近在做什么東西,然后就會有啟發?!痹谕跞羲梢寻l表的5篇論文里,每一篇都是他和同班同學合著完成的。和他合作次數最多的同學,是清華2016年特獎得主陳立杰。
邀請同學合寫論文,成為計科30班的一段佳話,王若松當之無愧是論文合著圖中的中心節點。2016年春季學期,王若松正在美國密歇根大學交換,交換期間,經常主動邀請其他同學共同探討科研問題。而早在清華校園時,他就有“串寢”的習慣,“幾乎每天晚上,他都會來各個寢室,與其嚴肅地稱作學術討論,不如說是閑聊”,他的同學孫天成說。而很多次在這樣的閑聊中,思維的火花突然迸發。
在前往密歇根大學交換期間,王若松與同行的同班同學占瑋一起進行了理論計算機科學的相關研究。他們用了一個學期的時間,與3位合作者一起完成了一篇關于《無線網絡通訊的算法和復雜性》的論文。2016年11月2日,是計算機頂級會議STOC論文提交的deadline,這篇集5人之力的論文,在經過3個月的等待之后,收到了“確認錄用”的通知。2017年2月8日那天,王若松打開郵件,“I am very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submission to STOC...”一句映入眼簾,這是他本科期間科研經歷中一個新的高點。

計科30班論文合作網絡(制作者:李志遠)
和同學進行學術探討,主動邀請同學進行論文寫作,并不是他們互動的全部。他本身對于國際政治和社會熱點事件也有著極大的興趣,“蹭”在同學的宿舍里,和他們漫無邊際地聊著這些看似“瑣碎”的事情,成了王若松在科研之余最大的樂趣。在這種熱烈的、平等的討論交流中,他也漸漸形成了自己對世界、對社會的基本認識。
大學最后一年,在全班同學的舉薦下,王若松擔任了團支書這一職務。而他愿意承擔這一職務的原因也很簡單,“要畢業了,給大家創造一個美好的回憶吧”。他和他的同學們正在策劃去日本的畢業旅行。
欲成葳蕤之勢,須得前樹蔭護
被問及個人取得的一些成就時,王若松一直在回避談論這個話題。他反復提及的,是他的老師和與他朝夕相處的同學。“李老師”和“唐老師”這兩個名字更是多次出現在他的陳述中。其中,李建教授是他們“算法設計”課程的老師,在進行科研探索遇到技術上的問題時,李建教授給過他們很多幫助?!袄罱淌谏瞄L啟發學生,也很有學術實力?!倍屚跞羲蓪罾蠋煛澳钅畈煌钡?,是李老師嚴謹的學術作風。
2016年暑假,王若松將剛剛完成的論文初稿交給李老師審閱,李老師對初稿很不滿意,在修改一遍后,論文上已經到處都是李老師的批注。而這樣的過程重復了多達4次后,李老師才最終滿意。在這個過程中,王若松通過李老師的一個個批注,逐漸理解了如何寫出一篇易于他人理解又不失嚴謹的學術論文。“從人格上、學術成就上都很崇拜李老師?!蓖跞羲烧f。
姚班不乏這樣的“良師益友”。大四上學期,計科30班很多同學都在準備申請,為此姚期智院長還專程為他們舉行了一次簡單的面試,和每位同學進行一對一交流,詢問他們的意向,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姚先生惜才,也一直在鼓勵學生們“多元化”發展,鼓勵他們和國際水平接軌。王若松的室友在寫文書時遇到了一些瓶頸,姚先生得知后,親自幫忙修改,同時還讓自己的夫人儲楓——同樣一位在計算機領域有著很高造詣的學者,一起幫忙修改。
姚先生一直竭盡所能地為姚班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姚班不設立固定的教學大綱,教材跟著國際最新研究成果走;引進計算機領域高水平的人才,壯大姚班的師資力量;為計科30班全體同學提供去海外交換一學期的機會;如果有誰的論文被國際會議收錄了,學院出錢贊助同學參加會議……身教大于言傳,姚先生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地熏陶著身邊每一位學生。
我們常常說,從一株小樹苗長成一棵參天大樹,要有日光的滋潤,還要有雨水的滋養??墒?,別忘了,在每一株樹苗的上方,總會有那么一道或者幾道蒼老而遒勁的翠綠的身影,悉心為這些幼苗遮風擋雨,直到他們枝繁葉茂的那一天。
“成熟”:勿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科研的過程中,與論文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一篇論文的創作,從確定研究什么問題,怎么寫,到最后的修改、定稿,包括這其中每一個細節的完善,都是一個有機的結合整體,也是一個需要極其嚴謹的態度的研究與表達過程。
2016年的暑假,王若松和陳立杰合寫了5篇論文。9月15日那天是AAAI會議的deadline,在距離deadline還有8小時的時候,王若松和陳立杰突然意識到,文章中有個地方的證明是有問題的。他們頓時就慌了,但立馬又平靜了下來。換了一種更為精確的方法去分析,試圖去修正證明中的問題。幸運的是,終于趕在deadline之前修正了錯誤。王若松提交完論文的那一剎那間,松了一口氣,“還好趕上了”。他看了看電腦上顯示的時間:4:24,距離deadline只有36分鐘。而此時,他和陳立杰已經有20個小時沒合眼了,絲毫沒有趕上deadline的興奮感,只有一種“累癱在床上”的感覺。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每次總會遇到未曾預期的問題,而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在修正中不斷前進與發展的過程,王若松也在這樣堅持著。
王若松的刻苦是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們有目共睹的?!巴跞羲墒俏覀儼嗟暮诵娜宋铮覀儼啾娙嗽谕趵蠋煹膸ьI下一起發paper?!痹谕嗤瑢W董方宏的印象中,王若松是他們班最刻苦最認真的人,說起王若松的故事更是娓娓道來:“大二暑假寫Java大作業,其他人還沒寫的時候,他早就開始寫了,每天寫10幾個小時的代碼;大三寫圖形學大作業,每天只睡5個小時,寫完一遍以后覺得性能不滿意,全部推倒,用更復雜的方法重寫了一遍……”
在交換時,和王若松住同一個屋的占瑋,更是直接地感受到王若松執著的精神。他們入住的第一晚,宿舍的網絡就癱瘓了,王若松拿起電話撥通了網絡公司的號碼,但對方語速太快還有口音。第一遍,沒聽懂,接著打;第二遍還沒完全懂,再繼續……直到第五遍。就這樣,宿舍網絡問題終于解決,有了網絡,王若松得以繼續投入到科研之中。更讓占瑋敬佩的是,在他們的論文已經告一段落后,王若松依然在想辦法改進那篇論文。
“學術論文在具有嚴謹性的同時,要有其新穎性?!蓖跞羲蓸酚趯ふ铱蒲械目鞓??;蛟S,在學術研究這一方面,他已經樹立了更宏偉的目標。王若松即將發表在計算機頂級科學會議STOC的論文,在計算機領域已經是質量極高的一篇。
本科生涯即將畫上句點,王若松已經大致明確了自己將來要走的方向?!拔液完惲⒔芏际菚邔W術道路的人?!痹诿绹プx博士未來至少5年的時間內,除了每年的假期外,他可能再難有回國的機會。而他對姚班學弟學妹們的期待,就是“希望他們在大學期間能明白自己想做的東西是什么,然后選一條最合適自己的道路”。
因為想做科研,所以愛上了科研;因為適合科研,所以創造出了自己流光溢彩的科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