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
- 《清華大學薦讀書目》編寫組 胡顯章
- 1825字
- 2019-01-04 05:20:54
《孫子兵法》
導讀作者/程鋼
《孫子兵法》是孫武所著的軍事學著作,全書13篇,約6100字,是古代最重要的兵家典籍。
作者簡介
孫子,名孫武,是春秋末期的大軍事家、思想家。其生平難于詳考。一般認為其軍事成就的輝煌時期大致為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82年之間。孫子祖先姓陳名完,是陳國貴族,為躲避陳國內亂,逃奔齊國,因食采邑于田,故又稱為田氏,陳完改稱田完。孫子的曾祖父為田完之少子,因功被賜姓孫,與田氏分開,另立宗族。可能是因為躲避齊國內斗,孫武前往吳國求仕。孫武著《孫子兵法》,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
《孫子兵法》既是兵書,又是哲理著作。孫子主要有如下思想。
(1)“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對待戰爭的態度是:“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火攻篇》)既要慎戰,又要備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張要慎戰;另一方面,在列國競爭的時代,要“恃吾有以待”(《九變篇》),“待”就是備戰。
(2)全勝。戰爭的目標是爭取“全勝”。有學者認為,“全”是《孫子兵法》的核心觀念。“全”就是全局。一般人以為戰爭就是攻城略地。孫子對此持否定態度。孫子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謀攻篇》)戰爭是整個政治體系的一部分,要從政治全局評判一場戰爭的得失,“攻城”只是一個環節。最高明的戰爭方式是“不戰”,也就是“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謀攻篇》)。
(3)爭取主動。孫子認為,用兵的核心是爭取主動。“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是抓住主動權,致于人是喪失主動權,被動挨打。只有把握主動權,才能“形人而我無形”“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篇》)。
(4)求勢。“勢”是孫子學說中獨特的觀念。它描述的是軍事家通過巧妙組合作戰的各種要素,給對手造成致命的沖擊態勢或沖擊力。這種態勢稍遜即逝,高明的軍事家都善于營造并巧用這種態勢(勢)。
在當代社會中,《孫子兵法》對企業家也有很深刻的啟迪,企業經營的核心是贏得競爭力,與戰爭有相通之處。
《孫子兵法》對于一般讀者也有人生哲理的啟示。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應對逆境、與命運抗爭是人生的常態。《孫子兵法》對于人生的重要啟迪是:要牢牢把握人生的主導權,凸顯人的主體性、主動性和自覺性,這是人之所以為人最為根本的特征之一。
《孫子兵法》共有十三篇。篇目如下:《始計篇》《作戰篇》《謀攻篇》《軍形篇》《兵勢篇》《虛實篇》《軍爭篇》《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這些篇章,也可以用一個字貫通起來,它就是“知”。“知”字在全書中出現過69次。這種重“知”的精神甚至在篇名上也有所體現。例如:“計”“謀”“勢”“虛實”“變”“用間”等,這些均與人的自覺性、主動性有非常直接的聯系。全書以“知”相貫串,始于“計”,終于“用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全書約6000字,花不多時間就可以通讀完畢。建議在通讀全書的基礎上,針對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分析思考。希望讀者能超越軍事或商戰謀略的層次,體會其實用理性精神的合理成分。由于本書自始至終都包含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比較容易引導人們關注競爭性的權謀。這些權謀原本運用于政治、軍事、經濟領域,有一定的合理性,若簡單運用于日常人生,就有較大的負面作用。因此,《孫子兵法》應當和《論語》《道德經》合在一起學習,以便對這部經典著作有比較全面的理解。
《孫子兵法》版本很多。初學者可讀郭化若:《孫子兵法今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郭化若將軍對《孫子兵法》的研究貢獻很大。還有多種當代學者譯注本,讀者可自行選擇參看。
關于孫子的生平及其爭議,可參看黃樸民:《孫子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014年解放軍出版社再版。
對《孫子兵法》進行深入研讀,建議參考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中華書局1999年版。收入的注家并不限于“職業軍事家”(如曹操),還包括看起來不是軍事家的道教人物李鑒、唐代以史學著稱的官員杜佑、以寫詩著稱的杜佑之孫杜牧、北宋以寫詩著稱的官員梅堯臣等人。這說明,兵家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廣泛的吸引力。這本書是《孫子兵法》最權威的古注選集。
近年來,著名史學家何炳棣發表了《中國現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孫子兵法〉》《中國思想史上一項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辯證思維源于〈孫子兵法〉的論證》等論文,以《孫子兵法》早于《老子》為話題,對中國古代思想的譜系結構發表了新見解,引起了爭論,可供深入學習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