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39評論

第1章 不自知的獅子與綿羊 (1)

一本雜志曾經(jīng)報道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籠子里關(guān)著一只黑猩猩,工作人員在籠中留了一面鏡子,過了10天,工作人員在被麻醉的黑猩猩的額頭上點了一個沒有味道的紅點。黑猩猩被麻醉的時候,鏡子被工作人員拿了出來。當工作人員再次將鏡子放進籠子后,黑猩猩一看到鏡子中的自己,便立即用手去摸額頭,而且用力去搓。說明它知道鏡子中的是自己,而且明白那個紅點原本是不存在的。在對另一只黑猩猩的實驗中,工作人員沒有提前讓黑猩猩接觸到鏡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黑猩猩即使看到自己額頭上的紅點也沒有用手觸摸。故事中,黑猩猩的反應(yīng)是不是也給了你什么啟示?

我們在面對陌生人時,尤其是在面對比自己更有權(quán)威的人時,總是會莫名的感到緊張和驚慌。但當我們自問為何會慌張時,卻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答案,有時甚至會連自己都覺得這份緊張莫名其妙。其實,這種心慌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又站在怎樣的一個高度上。由于這種不自知,使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名為自卑的情愫,于是,在我們面前的不再是與你我一樣的人,而是一個強者,一個天生的偉人。我們都很清楚“認清自己”對個人而言是何等的重要,認識自我和自我定位又是何等的艱難。要有自知之明,這個說法似乎人人都知道,可真正做到的,能夠不卑不亢的又有幾人?

蘇格拉底曾經(jīng)告訴他的學生說:“世界最難的是認識你自己。”很多人都不以為意,因為他們并不認為“認識自己”是個值得提出的問題,也不會認為“認識自己”對于他們而言,又是多么的重要。就算他們懂得這句話的意思,也未必能深刻領(lǐng)會到其中的涵義。其實道理很簡單,那就是認識自己必然要面對自己,無論是美麗的一面還是丑陋的一面。這并不是一件能夠輕易做到的事情。

在中國也有句很有哲理的名言叫“人貴有自知之明”。從字面上就能看出來,有“自知之明”是多么不容易!而我們現(xiàn)在常用的一個詞——“明智”,出自《老子》,全句是“自知為明,知人為智”。早在幾千年前,東西方哲學家在“自知”這一點上就得到了共識。他們明白這樣一個真理:認識自己是難能可貴的。

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和老子的“自知之明”,說的不僅是要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否則就無所謂“明”,更無所謂“難”了。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缺點,重點是自己能夠認識到,還要允許別人講。

而越是站在高處的人,認識自己就越難!正所謂高處不勝寒。周圍全是贊美之詞,都是吹捧之聲,皆是阿諛奉承之人,再加上忠言逆耳,他們怎么可能去認識自我的短處呢?

人貴自知,真正知道自己做得了什么,做不了什么的人,也就具備了成功的條件,因為這說明他對自己的優(yōu)勢與欠缺已經(jīng)相當了解。而有些人也許一輩子也無法真正了解自己。

鏡中百態(tài)

◎人苦于不自知

從前,有個剛生下來的小獅子,不知道什么原因,羊群把它養(yǎng)大。有一天,一個獅子出來獵守,羊群跑得精光,只剩下孤零零的小獅子,向大獅子咩咩叫,大獅子把它帶到水邊,教它照照自己,小獅子忽然發(fā)現(xiàn)它的長相跟它的族群不一樣,反而跟旁邊的獅子一樣,不禁大為吃驚。大獅子說:你一定要知道,你是獅子,不是羊!不應(yīng)該咩咩地叫,你應(yīng)該吼出來。

這個故事也可以有另外一種講法,一個小羊,被一群獅子養(yǎng)大。有一天,一只大綿羊把它偷偷地領(lǐng)了出來,也把它帶到水邊,當小羊發(fā)現(xiàn),它的長相竟然和養(yǎng)育它的媽媽們,完全不一樣,卻跟身旁這個綿羊一樣,也大為吃驚,向綿羊大吼。大綿羊說:你不是獅子,你吼不出聲音來的,你應(yīng)該咩咩地叫。

——《我們要活得有尊嚴》

我國有句古訓:“人貴有自知之明。”之所以強調(diào)“自知”為貴,那是因為人要做到自知確實很困難;而強調(diào)“自知”為明,則更是體現(xiàn)一個人智慧實踐的結(jié)果。按照現(xiàn)代人的理解,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才算得上是聰明人。但我們大多時候都是很愚蠢的,所以我們只看得到別人做的對或不對,是不是處在那個合適他的位置上,卻永遠看不清自己究竟是副什么樣子。

于是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陷入“不自知”的困境里,就像《武林外傳》中的姬無命,成功地逃了獄,卻忘了自己為什么進了監(jiān)獄。混噩之中,搞不清楚自己是誰,更不知道自己來自何方又將去往何處,于是故事中便出現(xiàn)了這樣一段經(jīng)典的對白:

呂:殺我可以,但你得告訴我,我死在誰手里?

姬:我呀!

呂:我是誰?

姬:我怎么知道你是誰。

呂:問題來了吧。

姬:什么問題?

呂:我是誰?

姬:我已經(jīng)知道了呀。

呂:不,你不知道,姬無命嗎?把這個代號拿走呢,你又是誰?

姬:這……這……,這個問題沒什么意義嘛。

呂:那就問個有意義的,我從何來,死往何處?我為何要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我的出現(xiàn)對這個世界意味著什么?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

姬:夠了。

呂:我和宇宙之間有必然的聯(lián)系嗎?宇宙是否有盡頭,時間是否有長短,過去的時間在哪里消失,未來的時間又在哪里停止?我在這一刻提出的問題,還是你剛才聽到的問題嗎?

姬:我殺了你!

呂:是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

姬:是我殺了我!

在上述對白中,去掉那些艱澀的哲學名詞,再去掉那些擾亂了我們視線的哲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原來武功蓋世、艱險狡猾的姬無命死在了一個永恒的哲學命題里——我是誰?

我是誰呢?是勇猛的獅子還是溫順的綿羊?大多數(shù)人看到這個問題都會充滿自信的回答,我是……

但我們真的就是我們所想的那個樣子嗎?難道我們就不會是那只混跡羊群的獅子,或是生活在獅群里的羊嗎?柏楊曾在文中提及:無論是羊群養(yǎng)大的獅子,還是獅子養(yǎng)大的綿羊,它們都是由于不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而“自認為是獅子”或“自認為是綿羊”。然而自認并不代表事實,“認為是”并不意味著就真的可以成為你認為是的那個人。摩西就曾經(jīng)認為自己是個埃及人,卻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們有最本質(zhì)的差別——血統(tǒng)。摩西以為自己擁有親情,卻發(fā)現(xiàn)他的父母是曾要置自己于死地的仇人。摩西曾堅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可換了位置,一切變得可笑,甚至愚不可及。唯一沒有隨位置而改變的,只有他受到的傷害。

午夜夢回,遙聽風聲,似乎遠自約旦河畔夾著哭泣而來。那沙啞的低泣聲是摩西傷心的傾訴,他說:“我是一只羊,只是一只羊……”

作為埃及貴族的養(yǎng)子,摩西享受著與貴族的子嗣們相同的待遇與愛。然而,他是以色列人,一個處在埃及社會最底層的族群。就像生態(tài)鏈中的食草族,被追殺、被變成食物就是他們的宿命,就像——羊。

當摩西知道了這一切,他不敢相信,更不愿意相信;他陷入了混亂之中,就像失憶的姬無命一樣,不斷地詰問自己——我是誰?

他坐在高崖之上,風卷著黃沙,吹得一陣猛過一陣,仿佛是賜予他血液的祖先憤怒的狂吼。他心亂如麻,腦中不斷浮現(xiàn)他的族人在埃及的土地上掙扎過活的畫面。看著遠處極盡奢侈的埃及王宮,他作了決定——帶著飽受苦難的族人們離開埃及的土地,離開獅口。到這里,他背叛了撫養(yǎng)他長大的,待他如親生的父母兄長。埃及憤怒了,就像憤怒了的獅群一樣,瘋狂地追捕他們的叛逃者,那只混跡獅群的羊。約旦河畔,摩西用他充滿魔力的神杖分開了河水,卻將緊追其后的那些,他曾以為是同伴的埃及人淹沒在約旦河的波濤之下……

自那之后,他的內(nèi)心就像湍急的河水一樣從未平靜過。坐在夜色籠罩的西奈山上,他的耳邊無時無刻不在回響那些埃及人臨死時所發(fā)出的驚恐的尖叫。白日,看著辛勤勞作的族人,他平靜安詳?shù)耐獗硐拢诓氐膮s是內(nèi)心瘋狂的嘶嚎:“你們——,你們有誰知道我的痛苦。”

沒人知道!他就是一個被放錯了位置的倒霉蛋兒,所以苦樂也只有他自己去品嘗了。

常聽人們說“自討苦吃”,不禁疑惑,明知是苦為什么還要吃呢?當然,沒有人會主動吃那人生的苦,唯有不知是苦,人們才會誤食了它。所以,在物質(zhì)和精神文明都非常發(fā)達的今天,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人們再也不會削尖了腦袋的去想,“我是誰”。這個艱澀的問題。取而代之的是,“我以為自己是誰”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摩西不再成為人們可憐的對象,命運賜給他的苦酒變得搶手起來。人們開始爭相去品嘗它。

于是,我們的生活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一群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獅子,并且拒絕去河邊看看自己的影子。他們甚至覺得自己是獅子中最優(yōu)秀的,應(yīng)該成為獅王;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他們每天高昂頭顱、目不斜視,認為自己是可以擔當天下大任、縱橫山河的帝王;他們從未留意自己緊扣的第三粒西裝衣扣早已將其出賣;他們盡情地在人生的舞臺上做秀,卻從來不曾看看觀眾的反應(yīng)。或者,他們看了,看到了觀眾席上那些上彎三十度的寬厚笑容。這些笑容恰到好處地提升了他們的自信。接著,另一種不幸開始了,他們的眼睛長得太高了,沒法發(fā)現(xiàn)眼皮底下的東西,他們伸長了手臂又夠不到看見的東西。“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對他們最佳的詮釋。夾縫便是他們獨飲苦酒、自我陶醉的唯一空間。

生活在獅群中的羊萬般不幸,生活在羊群中的獅子又好得到哪去呢?它會不會因為毛色的不同、體態(tài)的差異而被羊群取笑——“哦,多丑的一只羊呀!看他的毛色,是最下等的棕色,還長得那么短,將來一定無法織成美麗的毯子。看他的長相,一只短嘴綿羊,真讓人無法想象!”它會不會因為吃像的迥異,而被斥責為沒有教養(yǎng);它又會不會因為睡覺的呼聲太大,而被心儀的母羊或公羊嘲弄拋棄呢?總之,它不會因為自己留著獅子的血統(tǒng),而將工作做得事半功倍,更不會讓生活更幸福美好。相反它會覺得自己是一只最可憐、最不得志的羊。

在一篇童話故事里,主人公是一只愛上兔子的貓。因為這份愛,它相信自己就是一只兔子,任主人如何哄騙都不肯吃肉,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死于營養(yǎng)不良。這只貓到死都沒有懷疑過自己不是一只兔子。因為它拒絕去面對,它已經(jīng)習慣了以葷為生的兔子的生活。就像那只習慣了羊的日子的獅子。

試想一下,老獅子在告訴小獅子它不是一只羊后,下一句會是什么?它會不會這樣說呢“去吧!去逮一只羊回來。”聽到這一席話,小獅子意識到它的生活就要改變了,它將不再吃草,而是去吃那些同自己一起長大的同伴。它們雖然一直欺負它,可它仍覺得它們可愛。況且,它們會是什么味道,會比青草好吃嗎?“獅子是一種狡猾的動物”,它是一直被這樣告知的。與它們?yōu)槲椋娴臅踩珕幔俊?

經(jīng)過這樣一番思考,它還會回到獅群嗎?假若它回去了,因為那種對自身的不確定,它會不會再度陷入“我是誰”的疑問中呢?它會不會有勇氣吃下生命中的第一口羊肉?在習慣了草的味道后,它又會不會不喜歡肉的味道呢?無論結(jié)果怎樣?它都會是只別扭的動物,一只很可能死于營養(yǎng)不良的獅子。

懼怕痛苦是天性,無論是畏首畏尾的獅子,還是自以為是的羊,它們都會選擇站在自己認為正確的位置上,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可通往不幸的列車卻為它們預(yù)留了位置。

其實,“我是誰”這個問題放到今天也有了一個新名字,叫自我認識,也稱自知。自知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完全自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說自知是一個人悟性和智慧的結(jié)晶,有了它才會有自信,才會有自我解嘲的幽默。一個人只有當他知道自己是誰時,并且真心的想成為這個“我”時,他的內(nèi)心才會平靜,才會遠離那輛通往不幸的單程車。

上架時間:2013-03-21 16:10:59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shù)有限公司已經(jīng)獲得合法授權(quán),并進行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城市| 夏邑县| 临猗县| 商洛市| 沅陵县| 筠连县| 察隅县| 莆田市| 钟祥市| 黄骅市| 镇安县| 临漳县| 郧西县| 瑞丽市| 南投县| 辛集市| 凤城市| 德庆县| 天气| 新郑市| 称多县| 玛曲县| 杭州市| 抚松县| 台湾省| 汨罗市| 丽江市| 重庆市| 固安县| 宜城市| 新安县| 洛浦县| 罗定市| 曲沃县| 惠安县| 太仓市| 陇南市| 喀喇沁旗| 丹凤县| 永修县| 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