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
- (美)亞當·奧爾特
- 1614字
- 2019-01-03 23:49:49
行為上癮是什么
第一批“行為癮君子”是一群兩個月大的嬰兒。1968年12月,41名研究人類視覺的心理學家到紐約參加神經(jīng)和精神疾病研究協(xié)會舉辦的年會,討論為什么人的能力有時候會失效。這是一場星光熠熠(雖然是學術(shù)明星)的大會。13年后,羅杰·斯佩里(Roger Sperry)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神經(jīng)學家懷爾德·彭菲爾德(Wilder Penfield)一度成為“在世最偉大的加拿大人”,斯坦福大學的威廉·德門特(William Dement)加冕“睡眠醫(yī)學之父”。
心理學家杰羅姆·凱根(Jerome Kagan)也參加了這次會議,他于10年前加入哈佛大學,創(chuàng)建第一個人類發(fā)育項目。等到半個世紀后他退休時,他已經(jīng)躋身22位最杰出心理學家的榜單,而且位置在卡爾·榮格、巴甫洛夫和諾姆·喬姆斯基等巨人之上。
在會上,凱根討論了嬰兒的視覺關(guān)注力問題。他問道,兩個月大的嬰兒怎么知道要去看什么,不看什么呢?嬰兒不斷發(fā)育的大腦正經(jīng)受著視覺信息的轟炸,可不知怎么回事,他們學會了關(guān)注某些畫面,跳過另一些畫面。凱根注意到,非常小的嬰兒會受移動的、邊緣銳利的物體吸引。事實上,當研究人員在他們面前扔出一塊積木,他們會看得目不轉(zhuǎn)睛。按凱根的說法,這些嬰兒均表現(xiàn)出“對輪廓和運動的行為上癮?!?/p>
當然,按照現(xiàn)代的標準,把這些嬰兒叫成行為上癮太夸張了。但嬰兒們看得目不轉(zhuǎn)睛,在這一點上凱根說得沒錯;只不過我們今天對行為上癮的認識有了很大的不同??吹媚坎晦D(zhuǎn)睛不過是一種我們沒法克制的本能罷了,因為歸根結(jié)底,我們總得呼吸,總得眨眼。(你可以使勁屏住呼吸,但不管你能憋多久,大腦最終還是會逼得你再次呼吸的。我們不由自主地呼吸,意味著我們因為忘記呼吸把自己憋死的可能性很低。)現(xiàn)代定義認為上癮在本質(zhì)上來說是件壞事。只有當一種行為此刻帶來的獎勵最終因為其破壞性后果而抵消,才叫行為上癮。呼吸和盯著積木不是上癮,因為哪怕它們難于抵擋,也沒有壞處。上癮是對難于戒除的有害體驗的深度依戀。行為上癮與吃、喝、注射或攝入特定物質(zhì)無關(guān)。如果人無法抵擋一種短期內(nèi)可解決深刻心理需求,長期而言卻會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這才是行為上癮。
癡迷(obsession)和強迫(compulsion,不是被迫)是行為上癮的近親。癡迷指的是人產(chǎn)生了情不自禁、停不下來的想法,強迫指的是人停不下來的行為。不過,上癮、癡迷和強迫又有關(guān)鍵的區(qū)別。上癮許諾帶來即刻的獎勵,或正向強化。相比之下,癡迷和強迫是人不樂意追求的強烈不快。它們許諾帶來的是緩解(relief,也叫作負強化),而非完美上癮提供的誘人獎勵。(因為三者關(guān)系十分密切,本書將對它們展開逐一探討。)
行為上癮也是強迫激情(obsessive passion)的三代表親。2003年,以研究員羅伯特·范羅蘭(Robert Vallerand)為首的7位加拿大心理學家撰寫了一篇論文,把激情概念分為兩種。他們說:“激情(passion),按照定義指的是對一種人們喜歡、認為重要的活動有著強烈的傾向,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焙椭C激情(harmonious passions)是人們選擇從事的非常健康的活動,沒有附加條件——比如一位老人從年輕時就喜歡安裝模型火車,或是一位中年女士在空閑時間畫了一系列的抽象畫。“人們不是強迫性地要做這些活動,”研究人員說,“他們是自由選擇去做的。與這一類激情相關(guān)的活動,在當事人的個人身份認同里占據(jù)了一塊很重要的位置,但并不是壓倒性的,它與此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和諧共存。”
然而,強迫激情就不健康了,有時甚至很危險。它們受到超出單純享受的需求所驅(qū)使,很可能產(chǎn)生行為上癮。按照研究人員的定義,人會“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激情活動當中。這種激情控制著當事人,它必須走完全程。由于人不受控制地非要參與該活動,最終,該活動會在人的身份認同中占據(jù)不成比例的首要位置,并與人生活里的其他活動產(chǎn)生沖突?!鼻嗌倌暾雇骐娮佑螒颍凰X也不做作業(yè),這就是強迫激情。還有一位跑步愛好者,一開始是為了樂趣而跑,后來卻感覺每天非跑至少10千米不可,哪怕已經(jīng)出現(xiàn)應(yīng)力性損傷。直到臥病在床、沒法走路之前,她都堅持每天跑步,因為身份認同和幸福感緊緊束縛住了她,掙脫不掉。和諧激情“會使生活變得有意義”,強迫激情卻會使人深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