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藍軍的救贖
如果你還沒組建藍軍,你就是在做白日夢。
——《美國藍軍學報》(Red Team Journal)
20世紀80年代改革初期,中國面向市場經濟的轉型,與現在的互聯網+轉型一樣,存在巨大的爭議,嚴重缺乏經驗與借鑒榜樣。鄧小平的戰略對策是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作為經濟特區試點,嘗試對外開放。
為什么鄧小平不從上海、天津等經濟重鎮開始改革,而是從幾個小漁村或小城市開始呢?很顯然,將這四個經濟特區樹為藍軍,風險不大,這些地區與內地主要經濟運行關聯程度低,但與香港、臺灣地區,在地理及文化方面可以直接對接。在改革設計師的眼中,藍軍的特區試點要按照“摸著石頭過河”的方略進行;藍軍的使命是減少意識形態的爭論,在邊緣改革中發現哪里有暗礁、哪里有險灘。
1984年以后,我國進一步把藍軍擴大到14個沿海開放城市、1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長江、珠江、閩南三個三角洲。后面梯次展開的改革奠定了中國今天市場經濟的整體基礎,而當年中國經濟的紅軍主體力量——東北三省,現在還在艱難地接受藍軍的市場競爭思維與制度。
我們觀察藍軍的視角,不僅是從改革的歷史演化角度,更是從宏觀歷史、制度的角度,看藍軍在日本、美國的不同際遇,然后再回到中國,看這個偉大歷史復興時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