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話要考慮對方的知識水平
有個成語叫“對牛彈琴”,經常有人用這個成語來笑話別人,認為別人腦子笨,理解力差。殊不知,對牛彈琴錯的并不是“牛”,而是“彈琴的人”。
反例┡
有位秀才,晚上被蚊子咬醒了,妻子問:“你怎么了?”
秀才說:“爾夫為毒蟲所吸也。”
妻子眨巴著眼睛,半天沒反應過來丈夫在說什么。
秀才見狀,提高了嗓門,說:“爾夫為毒蟲所吸也。”
妻子還是沒有明白,秀才急了,生氣地說:“老婆子!我快被蚊子咬死了!”
妻子聽到這話,說:“哦,我來支起蚊帳。”
說話不考慮對象的知識水平,不看對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就等于射擊時不瞄準目標,回話就很容易出現偏差,溝通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孔子曾經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和中等資質以上的人說話,可以告訴他深奧的道理;和中等資質以下的人說話,說深奧的道理他就很難理解了。
在回話時,絕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走,還要看對方是否聽得懂,是否愿意聽,聽了之后是否愿意和你聊,這就不得不考慮對方的知識水平、接受程度。看對象的知識水平回話的人,也許稱不上是老實人,但絕對是有智慧的溝通者。優秀服務員李淑貞在接待顧客時,就非常注意根據客戶的知識水平回話。
正例┡
當知識分子進店時,李淑貞是這樣打招呼的:“同志,您要用餐,請這邊坐。來個拌雞絲或熘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
當工人同志進店時,李淑貞是這樣打招呼的:“師傅,今兒個過班,想吃過油肉,還是汆丸子?”
當鄉下老大娘進店時,李淑貞是這樣歡迎的:“大娘,您進城里來了,趁身子骨還硬朗,隔一段就來轉轉,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嘗點啥?”
身為服務員,當顧客進店時,就應該立即做出回應,與之打招呼。李淑貞在對待知識分子時,談吐文雅、用詞委婉;對工人同志時,回話直接、坦誠爽快;對鄉下老大娘時,用語通俗易懂、樸實無華。這就恰到好處地考慮到了對方知識水平的不同,考慮到了對方的文化修養,這就是回話藝術的體現。
具體來說,在考慮對方知識水平回話時,還需做到這樣幾點:
◎回應知識分子,就在用詞上仔細斟酌
回應知識水平高的人時,就有必要在選詞用句上下功夫,這既不影響對方理解和接受,又能體現出你的知識水平,有利于拉近你們之間的距離。
江蘇省語言學會成立之時,浙江省語言學會委托蔣禮鶴教授在大會上講話,蔣禮鶴這樣講了一番話:“今天我受浙江省語言學會的委托,到這里來祝賀。江浙是兄弟之省。從龔自珍和段玉裁來說,江蘇還是浙江的‘外公’,我來向‘外公’祝賀。現在祝賀‘外公’健康長壽!”
蔣禮鶴教授講的這些話,乍一看有些生澀拗口,不是那么好懂,尤其是不知道歷史、地理知識的人,更不容易理解。但語言學會成立時,在座的都是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對于蔣禮鶴教授講的這番話,理解起來還是很容易的。所以,蔣禮鶴所講的話完全符合聽眾們的知識水平,是十分得體的。
◎回應普通百姓,就用樸素通俗的語言
在溝通中,當我們面對尋常百姓時,切不可賣弄學識,故作高深,說出一些令人聽不懂的話。正確的做法是,對待廣大群眾講話,就應該講得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在這方面,賀龍同志就做得很好。
1940年7月,賀龍同志在晉綏軍區給一批黨員講黨課。課程開始之前,指導員叫人抬來一張舊木桌子、一條長木板凳,桌子上放了兩個粗瓷大碗和一雙布鞋。學員們看見這些東西,一個個疑惑不解,用迫切的眼神看著賀龍同志。
賀龍同志明白大家的疑惑,笑瞇瞇地回話道:“我來講第一課,黨的群眾路線,就是黨和群眾的關系嘍!”然后,他端起一個大碗問大家:“里面的小米有啥用?”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可以做飯。”賀龍又問,“哪里來的?”大家回答說,“老百姓種的。”于是,賀老就開始講吃小米容易,種小米難……講群眾路線,講軍民魚水情。
假如賀龍給大家講一大堆深奧的大道理,大家聽得懂聽不懂還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大家很可能覺得領導人高高在上,沒有親和力。
◎對待孩子,就要用孩子聽得懂的回話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小孩的提問。我們知道,小孩子的知識水平有限,對世界充滿好奇,我們在回話時要考慮孩子的接受能力,看孩子是否聽得懂。
有個小男孩吃蘋果時,發現切開的蘋果放了一會兒就變了顏色,于是問媽媽:“媽媽,這蘋果怎么變色了?”
媽媽說:“因為蘋果發生氧化了,當你把蘋果皮啃掉后,蘋果肉與空氣接觸,使蘋果發生氧化,果肉的分子結構改變了,從而顏色也改變了……”
不可否認的是,這位母親的解釋很專業、很到位,但問題是,她的孩子很小,根本聽不懂什么是“氧化”,什么是“結構”。對于孩子來說,這個解釋就是不合格的。這就是不看對象知識水平的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