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量原則:用好“三點法則”,把握回話的“量”
面對別人的提問,尤其是上司的提問時,有些人總是表現欠佳,往往緊張不安,三言兩語就回答完了。回答完之后,又覺得回答得太簡單,內容太少,對自己的回答不滿意,于是,心里想著:如果再給我一次回答的機會,我肯定不會再這樣回答了。
與這種回答“太少”的情況相比,有些人在回話時往往喋喋不休、啰啰唆唆,回答了很多,卻沒有回答到點子上,讓人聽了感覺不知所云。顯然,回答得太少或太多,都不是好的回答。回答得太少,不僅會影響回答的質量,還會讓人誤以為你對他的提問不重視,輕描淡寫地敷衍;回答得太多,往往什么都想說,最后什么都沒有說清楚,細枝末節說得太多,反而掩蓋了重點,這樣也會影響回答的質量。
反例┡
曾有一位啰唆先生接到妻子來信,妻子問:“你什么時候回家?”
啰唆先生給妻子回了一封信,說:“……我將于下個月回家,具體的日子不是初一就是初二,不是初二就是初三,不是初三就是初四,不是初四就是初五,不是初五就是初六……不是二十八就是二十九。”他之所以不寫“三十”,可能是因為那個月沒有三十吧!
一封可以簡寫為“我下個月回家”的書信,卻啰唆了一大段,我想他肯定是想多寫一些字,讓這封書信看起來內容“飽滿”一些。但如果在回答別人問題時這樣啰唆,那真的會讓你的回答失去魅力。
很多人回話之所以啰唆,往往是因為情緒激動或思維混亂造成的,在表達的時候前后顛倒,條理不清。所以,在回話時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回話重點,揀重點的話說,才能改掉啰唆的毛病。
正例┡
1948年,牛津大學邀請當時英國的風云人物丘吉爾來演講,主題是“成功秘訣”。這場演講在3個月之前,就開始炒作了,各界人士十分關注,牛津大學的學生更是對演講的內容翹首以待。丘吉爾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演講呢?
終于,演講這天到來了,會場上人山人海。世界各大新聞媒體都到場了,人們準備洗耳恭聽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丘吉爾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功秘訣。
丘吉爾上臺之后,做了一個讓大家停止鼓掌的手勢,清了清嗓音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絕不放棄;第二是,絕不、絕不放棄;第三是,絕不、絕不、絕不放棄!我的演講結束了。”說完他就走下了演講臺。
會場整整安靜了1分鐘,1分鐘后,會場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掌聲。
丘吉爾的演講十分簡潔,這是因為他抓住了自己演講主題的重點,抓住了自己最想說的話,而且通過三句“絕不放棄”,來強調在成功過程中堅持的重要性。這就是一個十分精簡的回話,而且回話的質量不會因為它的內容少而顯得蒼白、干癟。
在回話時,為了避免回話內容太少或過多,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掌握回話的“三點法則”
康飛向同事文慧打聽:“聽說你一直在上英語口語課,學了多少次?效果怎樣?”
文慧說:“沒多少次,效果一般!”
這樣的回答內容太少了,簡直就像沒回答一樣,還會令人覺得文慧并不想透露口語課的信息。如果文慧說:“我去過8次,每周上2節課,總共要上24節課,目前我已經可以用外語和外教簡單地交流了。”這樣的回答內容就豐富多了,效果會大不一樣。在這個回答中,文慧的回答主要有三點:一個是我上過多少次課,一個是一共有多少節課,一個是我學得怎么樣。這三點,足以讓康飛滿意。這就叫“三點法則”。
“三點法則”中的“三點”指的是三個重點信息,也就是說,當你回答別人的問題時,一次回答最好給別人傳達三個重要信息。這個信息量不少也不多,剛好合適,太多了別人一時接收不完,可能會遺漏。
◎避免一些不良的說話習慣
在表達時,有些人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喜歡重疊用詞,“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本來一個“為什么”就可以了,他們卻連續地用多個為什么。還有人在應答別人時,喜歡說“好好好”“好的好的”。這都叫濫用疊詞,會顯得累贅,其實說一個“好”或“好的”就夠了。
還有人在回話時,愛說口頭禪,諸如“豈有此理”“我以為”“肯定的”“當然了”“你說呢”,等等,不管這些口頭禪與回話內容是否有關聯,說多了都會影響回話的效果,而且容易被人當成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