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原則:詳略得當,別模棱兩可或刻意隱瞞
考試答題時,針對試卷中的問題,如果你的回答抽象籠統,用了一大堆形容詞,如“大概”“可能”“或許”等不確切的字眼,你一定很難得到高分。因為抽象籠統的回答背后,意味著你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到位,意味著你作答不正確。
同樣,在人際溝通中,如果別人問你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不涉及你的隱私、不會造成尷尬,你卻抽象籠統地回答,很容易讓人覺得你不實在、不坦誠,甚至會讓人覺得你在刻意隱瞞。
反例┡
同事問甲:聽說你上個周末去旅游了?去了什么地方?
甲:就隨便逛了一下,瞎逛!
同事:去哪里逛了?那里好玩嗎?
甲:一個郊區,一般般啦,就那樣吧!
對話到這里,同事不想再問什么了,因為他發現從甲的口中問不出關于旅游的任何信息。在這段簡短的對話里,同事很想知道甲去哪里旅游,那個地方好不好玩。也許他完全出于獵奇心理,也許他想了解那個地方,以便自己也去玩,但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愿望都落空了。如果這樣的事例在甲身上發生幾次,以后那位同事肯定不愿意與甲聊天,因為甲在溝通中表現得不夠坦誠。
正例┡
同事問乙:聽說你上個周末去旅游了?去了什么地方?
乙:去了密云的一個農家樂,在那里住了一晚上。
同事:那里好玩嗎?有什么特色?
乙:挺不錯的,我們爬山了,采了野果子吃;還在農家樂的魚塘里垂釣;吃了兩頓美味的烤魚,那里空氣真不錯。
同事:真的嗎?聽你這么說,我都想去了,你釣魚了啊,有沒有釣到?
乙:那里確實不錯哦,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體驗一下。我釣了一條大鯉魚,我朋友也釣了,他釣了一條大草魚,八斤多,太帶勁了……
同樣一個話題,由于回話不同,兩組對話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與上一組對話相比,這組對話氣氛熱烈了許多,對話中,乙明白具體的回答勾起了同事一連串的好奇和提問,勾起了他對那個農家樂美好的向往。通過這番對話,同事可以感受到乙的熱情、真誠和坦率,非常愿意與他繼續聊下去,完全不像甲給他留下的回話印象——冷淡、回避、敷衍,讓他不想再多說一句話。這就是回話具體原則帶來的溝通效果。
也許甲與乙的表達能力有差距,他所去的地方不如乙所去的地方,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溝通中具體地回話。要想做到具體回話,并不是什么難事,只要盡可能地把具體的事情說出來——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對于這類毫無必要去回避的問題,用抽象籠統的話語回應,只會讓人感覺費解和不爽。如果你的回話也有這個毛病,不妨從這一刻開始加以改變:
◎縮小“包圍圈”
回話的內容太寬泛,就很容易讓人覺得抽象籠統。如:
問:“你以前從事過什么工作?”
答:“我從事過管理工作,還從事過銷售工作?!?/p>
管理是個很寬泛的職位——提問者會很自然地產生疑問:哪方面的管理工作呢?銷售也是一個很寬泛的職業——提問者會很自然地產生疑問:銷售什么產品呢?與其讓人繼續產生疑問,繼續發問,你不如在回話中告知對方想知道的信息:
問:“你以前從事過什么工作?”
答:“我以前在一家中型服裝企業做過業務部經理,在這之前,我一直從事銷售工作,銷售過圖書、家電和服裝?!?/p>
這樣的回答讓人一聽就明白你的職業經歷,會讓人對你產生一個立體化的認識。這就是縮小“包圍圈”的好處??s小“包圍圈”很簡單,就是盡可能地具體化問題,例如,回答:“我是中國人?!本筒蝗缁卮穑骸拔沂潜本┤??!被卮穑骸拔覑圻\動?!本筒蝗缁卮穑骸拔覑鄞蚧@球、踢足球?!边@就是縮小“包圍圈”,它可以讓回話變得更具體,讓人感受到你是坦誠的,會因此更加信任你。
◎豐富你的回話
對于有些問題,一句話很難說明白。這時如果你用一句話回答,會讓人覺得你不怎么愿意回話,有很強烈的敷衍情緒。如:
問:“今晚玩得怎么樣?”
答:“還好!”
問:“準備去哪里?”
答:“隨便逛逛?!?/p>
問:“昨晚的球賽精彩嗎?”
答:“一般般!”
看看這些回答,你是否非常熟悉呢?你是否曾經在不愿意與人說話時,就用這樣簡單的幾個詞來回應呢?殊不知,這些回話透露出來的是你不想與對方聊天,不利于對話延續下去。如果可以,建議你盡量多說幾句話。
別人問你玩得怎么樣,你說:“玩了三四個小時,感覺很有趣,不過也很累?!眲e人問你準備去哪里,你說:“準備去廣場散散步、溜達溜達。”別人問你昨晚的球賽精彩嗎,你說:“太讓人失望了,整場比賽0:0收場,真沒勁!”這樣的回話就比前面的回話給人的印象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