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節 帝國主義在華劃分勢力范圍與對華資本輸出
甲午戰爭中,日本這樣一個遠東的蕞爾小國,剛剛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剛剛擺脫了西方列強加于它的不平等條約,在不到9個月的戰爭行動中,一舉打敗了老大的中華帝國,使這個帝國在洋務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滅,使它依為干城又使用新式武器的湘淮軍一敗涂地,不得不簽訂割地喪權賠款更為嚴重的不平等條約。這個封建帝國的衰朽一下子暴露無遺了。這時候,正是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轉變的時候。各帝國主義國家紛至沓來,他們又勾結又爭奪,除了在經濟上向中國輸出資本、攫取大量權益外,在政治上,則開始了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的狂潮。瓜分中國的說法,一時也甚囂塵上。
以直接奪取中國沿海領土作為所謂租借地,來確定其勢力范圍,后期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是始作俑者。德國早就提出要租借山東膠州灣作為德國兵船加煤站。1897年11月,德國利用山東巨野教案,乘機擴大事端,派兵搶占膠州灣。清政府被迫屈服。1898年3月,中德簽訂《膠澳租借條約》,規定德國租借膠州灣,為期99年;德國取得在山東建造膠濟鐵路及開采山東膠濟鐵路沿線兩旁各30里內煤礦等權,以及中國此后在山東開辦各項事務而需外國幫助,必須先征詢德國人的意見等。這樣,山東就成了德國的勢力范圍。
俄國緊跟德國后面。1897年12月,沙俄艦隊開進旅順口,蠻橫要求租借不凍港口。1898年3月,中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將旅順口、大連灣及附近水面聯通大連灣以北一段陸地租與俄國,租借地內軍事、行政均由俄國管理。同時還取得修筑自哈爾濱至大連灣的東清鐵路支路的讓與權。連同它在1896年《中俄密約》中取得的東清鐵路(又稱中東鐵路)的修筑權在內,整個東北地區成了俄國的勢力范圍。第二年,俄國把租借地自行改為“關東省”,設首席行政長官,儼然成了中國東三省的主人。
法國一直在覬覦著云南、廣東、廣西。1895年6月,通過《續議界務商務專條附章》,法國不僅取得了云南邊境上的勐烏、烏德(劃歸法國殖民地老撾),還規定開放河口、思茅為商埠,中國在上述三省開礦、修鐵路都要與法國商量。1897年,法國還迫使清政府明確承擔不將中國某一地區割讓給其他國家的義務這一方法,來劃定它在華勢力范圍。這年3月,法國強迫清政府向它保證:“永不將海南島讓與任何他國。”這就意味著海南島是法國的勢力范圍。這一辦法很快為其他國家仿效。次年4月,中法互換照會,清政府被迫承認不將“越南鄰近各省”(即云南、廣東、廣西)“全部或一部讓與他國”,這三省就成了法國勢力范圍。
英國是當時在華攫取利益最多的國家。它不僅在長江流域各省有著雄厚的政治經濟實力,勢力還深入東北、華南及西南地區。1897年2月,中英簽訂《續議緬甸條約附款及專條》,在1894年條約基礎上重新調整中緬邊界,英國奪去原屬中國的一些土地,取得對云南南碗三角地(勐卯三角地)的“永租權”,并開放西江通商,辟廣西梧州、廣東三水縣城江根墟為商埠。1898年2月,英國又以互換照會的形式,迫清政府“確切保證,不將揚子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義讓與他國”,表明了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范圍。在法國宣布“越南鄰近各省”為勢力范圍后,英國也要求清政府承諾不將云南、廣東兩省讓予他國。
在中國同意法國租借廣州灣后不久,英國以法國得了廣州灣威脅香港安全為由,要求租借九龍半島,借口“保衛”香港。1898年6月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九龍半島及深圳灣、大鵬灣水面租讓英國,租期99年,中國只在其中保留了九龍城和一條通往新安(今深圳市寶安區)的陸路。這就是香港新界。這個新界,比英國根據《南京條約》霸占的香港島以及1860年搶占的南九龍半島兩者的總面積大11倍,從而使英國在華南地區的勢力得到極大的加強。英國又以俄國租借旅大影響了它的在華利益,“非租借山東之威海衛停泊兵輪,不足以抵制”為借口,要求租借威海衛。7月1日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中英訂租威海衛專條》,將威海衛、劉公島及在威海衛灣內各島和沿岸十英里地方租與英國,租期與“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英國還可在東經121°40′以東沿海地方建筑炮臺和駐兵。
已經割占我國臺灣省的日本,在瓜分勢力范圍的狂潮中也不甘落后。它看準了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省,1898年4月迫使清政府承認不將福建省“讓與或租借他國”。福建就這樣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
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既充滿一系列斗爭,也存在一定妥協。1896年1月,英、法達成協議,在云南、四川兩省,雙方宣布共同享有各自已經得到和將要得到的一切權益。1898年9月,英、德兩國達成協議,規定長江流域等地為英國的“利益范圍”,山東等地為德國的“利益范圍”。1899年4月,英、俄兩國政府達成鐵路協議,英國承認長城以北是俄國的勢力范圍,俄國承認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范圍。
后起的工業大國美國也積極參與爭奪中國權力的斗爭。1898年正當美國和西班牙戰爭,爭奪菲律賓,美國未能在中國奪得勢力范圍。戰爭結束,美國就關心對中國的利益爭奪。1899年9月、11月,美國政府先后向英、德、俄、法、日等國提出所謂在華“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華勢力范圍和特權,也要求各國開放在華的勢力范圍,以使各國有均等貿易的機會,共同宰割中國。有關各國都接受了。美國則借助這一政策,得到了整個中國市場對其商品的自由開放,它保護了現在的利益,保障了未來的利益,使美國立于一個牢不可破的地位。門戶開放主義的提出成了美國近代外交史上的得意之作。
中國就這樣面臨著被列強瓜分的局面。
甲午戰后,列強對中國的瓜分伴隨著大量的對華資本輸出。當年進入中國的外資,與我們今天的情況有著本質的區別。那時中國被迫與外國訂有不平等條約,僅憑“協定關稅”和“治外法權”這兩條,就使清政府既不能對外資自主征稅,又不能按中國的法律對其加以約束。列強用資本輸出作為手段,也不僅想在經濟上獲利,更要用它來擴充政治勢力,圖謀占有和控制中國。
政治貸款是列強向中國資本輸出的主要方式。《馬關條約》規定中國要在三年內償付對日賠款白銀2億兩,加上后來的贖遼費3000萬兩,還有威海日軍駐軍費150萬兩。這對全年收入只有8000萬兩白銀的清政府來說是根本拿不出的。列強看到這是控制中國、撈取特權的大好機會,于是爭相承攬借款。1895年5月初,《馬關條約》尚未互換批準書,沙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就搶先向清廷駐俄公使許景澄表示:“聞中國擬將借費償付日本,此事俄國戶部已籌良策,有益中國,預備詢商。……特請代達國家,應先商俄國,方見交誼。”俄國出面拉攏六家法國銀行和四家俄國銀行,組成對華借款銀行團。在沙俄脅迫下,7月6日,許景澄在彼得堡與俄法銀行團簽訂借款合同,總額4億法郎,合庫平銀9900萬兩,年息4厘,九四又八分之一折扣,以海關收入擔保,36年還清。還同時簽訂了具有條約效力的《聲明文件》,規定中國政府此后決不許他國“辦理照看稅入等項權利,如中國經允他國此種權利,亦準俄國均沾”
。同年12月,經沙皇批準,正式成立華俄道勝銀行。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主持銀行的組成工作,其資金大部分來自法國。正如一位俄國外交官供認的,道勝銀行完全是“一個政治和金融的混合機構,事實上不過是俄國財政部的一個稍微改頭換面的分支罷了”
。這個銀行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成了沙俄帝國主義侵華的有力工具。就這樣,俄、法以“干涉還遼應有酬勞”為由,搶到了第一筆借款權。這樣一來,俄、法就有權向中國海關增派監督人員,這與一直獨霸中國海關的英國產生了嚴重矛盾。
1896年清政府又開始張羅借錢支付第二期對日賠款,這回英國以“不惜訴諸武力”作威脅,志在必奪。德國上次被俄法給甩了,這次便與英國聯合,由英國匯豐銀行和德國德華銀行合伙,奪得這次借款。金額為1600萬英鎊,折銀9760萬兩,折扣九四,年息5厘,36年還清,以海關收入作擔保。借款合同還規定,在借款未付清前,“中國海關事務應照現今辦理之法辦理”,也就是仍由英國人擔任總稅務司,從而鞏固了英國對中國海關的控制。俄、法與英、德為承攬第三次借款,爭得更加激烈,雙方在總理衙門大吵大鬧,威脅要發動戰爭。結果英、德資本再度勾結,在赫德幫助下戰勝俄、法集團。1898年3月《續借英德洋款合同》簽字,借款金額1600萬英鎊,折銀11270萬兩,折扣八三,年息4.5厘,45年還清,除關稅作保外,還以江浙等地厘金和湖北等處鹽厘作保。回扣盤剝之重,在國際債務史上是少有的。這樣英、德就進一步控制了清政府的財政。
這三次大借款,共借得30900萬兩白銀,折扣以后,清政府實得26200萬兩,還了日本賠款以外,所剩無幾。加上利息,清政府為甲午戰爭賠款差不多要付出六七億兩白銀。這筆巨大的經費,都落入日本和歐洲多國的口袋,幫助他們大大發展了自己國家的社會經濟,卻使中國社會進一步貧困化,使清政府陷入更深的政治困境。日本拿到約35000萬日元的賠款,相當于當時日本全國四年財政收入,無論政府和民間都感到空前的富裕。這筆巨大收入,70%用于擴充軍備,充實資本主義發展的實力,日本天皇就從中分肥2000萬日元。反過來,中國的近代化卻窒礙難行,從此外債驟增,每年交付本息2000萬兩以上,相當于當時一年的全部關稅收入,中國深深地落入國際金融資本的羅網之中。
甲午戰后,政府決定修鐵路、開礦業。1898年8月,成立礦務鐵路總局。中國不僅缺技術,更缺資金,不得不求助外國。這個決定為列強輸出資本提供了有利機會。鐵路投資也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因為得了路權不僅可以有高額的利潤,而且可以控制鐵路沿線的領土及資源,形成政治上的勢力范圍。帝國主義國家爭奪路權,往往發展到爭奪礦權;掠奪礦權有時又發展為掠奪路權。列強這種對中國路礦權益的爭奪,歷史上稱為“利權掠奪戰”,或者“爭奪讓與權之戰”,斗爭往往達到白熱化程度。它是這個時期帝國主義侵華的基本特征之一。
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行加冕典禮,點名邀請李鴻章前往慶賀。在彼得堡,俄方對李鴻章招待甚殷,使其“顧而樂之,幾忘身在異鄉”。5月初,沙皇秘密接見李鴻章,提出修鐵路問題。6月初,李鴻章與俄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代表兩國政府在《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上簽字。《中俄密約》涉及修鐵路事:中國應允許在黑龍江、吉林兩省修筑鐵路直達海參崴,該路的修筑與經營,由中國交與華俄道勝銀行承辦,其詳細合同由中國駐俄公使與華俄道勝銀行商辦。據俄國公布的檔案資料,李鴻章在談判中還私下收取俄國財政部塞給他的200萬盧布好處費。
《中俄密約》簽訂后,清政府與華俄道勝銀行訂立了《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設立了名為中、俄合辦,實由俄方包辦的“中國東省鐵路公司”,負責修筑和經營西起滿洲里、經哈爾濱,東至綏芬河的中東鐵路,并享有在鐵路沿線任命警察、開采煤礦和興辦其他工礦企業的權利。李鴻章幻想一紙《中俄密約》可給國家帶來“二十年無事”,而事實卻是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瓜分、強租接踵而來。
俄、德、法三國向中國強行索要了中東鐵路及支線南滿鐵路、膠濟鐵路和滇越等鐵路的筑路權。盧漢鐵路(盧溝橋至漢口,即京漢鐵路)是貫通中國南北的大干線,清政府于1896年開始籌劃建設,預計經費需銀5000萬兩。當時國家被對日賠款壓得喘不過氣,根本沒有錢建鐵路,所以打算借洋款,以路作抵押,邊借邊修。消息一出,美、英、德等國公司紛紛前來競爭。美國公司的條件太苛,清政府對英、德又有疑懼,看中了小國比利時的一家鐵路公司,這家公司的大股東卻是俄國和法國。盧漢鐵路的承造權和經營權就落入俄、法集團的手里。因盧漢鐵路插入長江流域,引起了英國的強烈反彈,為了截斷俄國勢力的南下,英國逼迫清政府把山海關至牛莊鐵路的借款權給了它,接著又以“補償”為名,要求開筑關內的五條鐵路:即津鎮鐵路(天津至鎮江);浦口、河南、山西鐵路;浦信鐵路(浦口至信陽);廣九鐵路(廣州至九龍);蘇杭甬鐵路(蘇州至杭州、寧波)。德國見英國要筑的津鎮鐵路經過其勢力范圍山東,于是也加入爭斗。清政府見誰都惹不起,只得把津鎮鐵路的借款權和承筑權給了英、德,其他四條鐵路則統統歸了英國。英、德之間又以兩國共同分割在非洲的殖民地來擺平,雙方議定:津鎮鐵路的天津至山東南境段由德國承筑,鎮江至山東南境段由英國承筑,全線竣工后由雙方共同經營。美國早對津鎮鐵路有意,眼看被英、德所占,很不甘心,而清政府也覺得在列強瓜分狂潮中,應該給美國勢力一席之地,以為牽制。于是雙方簽訂了借美款開筑粵漢(廣州至漢口)鐵路的合同。據統計,甲午戰后至1914年,列強在中國境內共取得59項鐵路的修筑權與借款權,全長約3萬多公里,幾乎遍布全國各省。
列強在中國占有路權時,也在掠奪礦權。俄、德、法等國攫取的筑路權中都包含有在鐵路沿線開礦的權利。除此之外,1896年美國首先與中方合辦京西煤礦,接著又取得了山西平定、孟縣煤礦和四川麻哈金礦的開采權。德國資本則進入直隸西山天利煤礦。英國公司與山西省訂立了出資開采孟縣等五府縣的煤、鐵礦的合同,又取得了四川全省及河南懷慶左右、黃河以北的礦產開采權。俄國取得新疆全省的金礦開采權。法國也先后取得四川灌縣、犍為、威遠、綦江、合州、巴縣煤鐵礦和全省金礦的開采權。據統計,甲午戰后至1912年,列強掠奪中國礦區的條約、協定、合同約42項,全國大部分地區的礦權都被它們所攫取。
洋務派以“求強求富”為目的發動的洋務自強活動,經過30多年的時間,被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它是不成功的,歷史發展已判定它的破產。這就迫使中國朝野,不得不進一步思考中國的出路。